风城来信(一)——芝加哥没有海
Y君:
见信如晤。
纽约纷扰如常,然而过了秋分,天气也凉了下来。傍晚依旧是沿着哈德逊河慢跑,已感到秋风习习。大概离《警察与赞美诗》里的“苏比”计划去布莱克维尔岛的时日已经不远。
上周末纽约爆炸案的嫌犯已经落网,想必市民心理能多少获得一丝安慰。感谢你们在万里之外的挂怀。身在异国,来自祖国亲友的问候尤为珍贵。如你所知,上个周末我都在芝加哥。虽然暴走两天下来脚步疲乏,所幸倒无纽约人民受到的惊扰。
芝加哥之行实在是来得突然,否则免不了会按照以往的惯例,请你为行程做个参谋。好在相识日久,地理人文之类一向是我们谈得最多的的话题之一。彼此一直以来的默契也大概足以保证我随心行止之处,多半也都是你感兴趣的地方。现在写信给你谈谈我这次短暂但充实的旅途中的见闻,希望你也不会感到厌烦。
关于芝加哥,我们谈得最多的大概并不是鳞次栉比的摩天楼,牵动世界经济的金融交易或是那些法外之徒横行的黑暗岁月,而是这座城市所依托的密歇根湖吧。
这封信的标题里我用了之前一篇传播颇广的科学小文里的句子。该文名为《牡蛎给芝加哥带来了海》,作者是果壳网的Ent。文章大意是说一个叫Brown的科学家从海边带了一批牡蛎回到芝加哥,不久后发现牡蛎的起居开合不再与原栖息地的潮汐时间相吻合,甚至也不与世界上任何已知的潮汐时间表相符。之后Brown意识到这可能是牡蛎根据芝加哥的气候周期,在这里想象出了一片不曾存在的大海,并调节自己的周期与这片“海洋”的节律相合。文章在最后说到“芝加哥没有海,但牡蛎带来了海。”
是啊,芝加哥并没有海。但密歇根湖的广大,简直让人忽略了这一点。
听说Northerly岛北端的Adler天文馆是欣赏芝加哥天际线的最佳立足点,而且那里又直面密歇根湖。因此做好打算在到达的第一天就去那里观看落日时的风城。Northerly尽管仍然称为岛,但实则早已和城市陆地连成一片,从市里地铁转乘汽车即可到达。然而因为初到芝加哥的那天下午在Oak Park这个城市西郊的小镇耽搁的实在太久,所以即便连晚饭都没顾上吃,到达Adler天文馆的时间还是有些晚了。夕阳早已西沉逾半,地平线以上能见到的不过是还来不及隐退的介于青红之间的余光。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错过了夕阳的绚烂,芝加哥的天际线依然壮美。晚霞的绯红渐渐褪去,从天空高远的深处开始,蓝色由浅及深地扩大着自己的领域。说起来,倒像是密歇根湖试图将自己的颜色倒映在苍穹之上。随着日光的远去,湖水的颜色也开始黯淡下去,靛色在波光的闪烁中慢慢变为藏青,直到夜色将天空和湖水的差别彻底抹去。
在黑夜降临之时,远处都市的轮廓反而变得鲜明起来。如君所知,芝加哥一向是以摩天楼聚集而闻名于世的城市。在白日里形色不一的大楼外墙此时皆被黑色铺满,致使楼群连成一片。那闻名于世的天际线便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成为了海天之间一道决绝的界限。何况城市对夜幕的降临早有准备,高楼的灯光次第点亮。只要不一会儿的功夫,满眼便只有楼群中闪耀的灯光及其在湖中的倒影了。我甚至没有注意到星辰的浮现,似乎连他们也为了避开芝加哥的万家灯火而选择了隐匿自己。在湖水没有陆地遮挡视线的一侧,代替了城市灯火喧嚣的则是覆盖一切的静谧。在海天相接的远处,已看不到一丝空隙,仿佛天空带着波涛涌到眼前,又像是湖水铺展开去,充斥于宇宙之间。
当时的我正坐在岸边。天文馆下有一直延伸到湖边的阶梯。因为这里是观赏芝加哥夜色人尽皆知的好地方,所以游人当然不少。孩子们纵情嬉戏,三五成群的朋友们忙着拍照或谈天,而情侣们往往在更僻静些的地方相拥入怀。人声充斥四周,但并不让人觉得喧嚣,何况此时若没有这起伏不定的欢声笑语,满眼望到的城市繁华倒像是一场没有观众的大戏一样无所依托了。更有清凉的夜风阵阵袭来,伴随着湖水拍打堤岸的声响,倘若此时此刻飘入耳中的不是各色异国他乡的语言,仿佛真的要把我带回到在故乡河边散步的时光。
芝加哥没有海,但此时此刻密歇根湖畔的我,并不三心二意的想念着海洋。
在八年前日期与今天相距不远的某日,我有幸登临岳阳楼。洞庭湖上雾气大起,向远望去,确实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深感范文正公诚不欺我。然而洞庭湖的广大,在所谓“八百里”的巅峰,也不过六千平方公里。而密歇根湖五万八千平方公里的面积,近乎十倍于洞庭湖。倘若古时候的云梦泽不曾消散,其面积据说达到四万平方公里,才能多少算是在数量级上可以与密歇根湖做个比较。
密歇根湖实在是太大了,简直让人忘了它是一座淡水湖而不是一片海域。所以也难怪有人称密歇根湖畔是美国在东西海岸之外的第三条海岸线。但这湖又比海洋安静的多,也纯粹的多。在湖边你能听到水波的起伏,但并不像潮水般那样喧闹,更不会让人对碎岸的海浪产生惊恐,毕竟这只是让牡蛎的周期开合都显得毫无必要的波涛。夜色之下,湖水和它的蓝色一起睡去,这若隐若现的波声倒像是婴儿床缓慢而节奏的摇摆那样让人安心。
那天因为已近立秋,天黑的更早了些。我在湖边坐了大概有一个多钟头,看到湖水彻底地与黑夜融为一体,只剩下倒映的城市灯火凭借着波光闪烁,我便知趣的离开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因为住处离湖畔不远,我在乘坐地铁前又来到湖边。此时日头早已升起。天空是无际的湛蓝。密歇根湖也被阳光唤醒。这片秀丽的蓝色和湖边那些源源不断的跑步者一样充满活力。承载着无数白色斑点般的游船的湖水有点骄傲似的涌动着,似乎是试图要告诉你一些什么,却依然像昨夜那般温柔而毫不慌张。只是目力所及之处的湖水和天空不再融为一体,而是以明确的界限诉说着各自的广阔。想到这里,觉察到大概这起伏不定的湖水本身就是它想要告诉我的事情吧,告诉我它是怎样的不同于天,不同于海,告诉我它是怎样的把意义赋予芝加哥,赋予人,赋予空间本身。
芝加哥的确没有海,但密歇根湖宽广如海洋。
祝好
2016年9月25日于曼哈顿
PS:布莱克维尔岛在曼哈顿岛的东边,今日已更名为罗斯福岛。此岛昔年确是监狱所在,但现在已辟为住宅和公园。岛上来往于曼哈顿的缆车也是纽约名胜之一,与重庆长江索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夕阳西沉之际在缆车上看到的纽约城壮丽无俦。极盼Y君能赴美一聚,共赏此景。
截至目前算是龟速更新的公众号:逆旅志(nilvzhi)。
见信如晤。
纽约纷扰如常,然而过了秋分,天气也凉了下来。傍晚依旧是沿着哈德逊河慢跑,已感到秋风习习。大概离《警察与赞美诗》里的“苏比”计划去布莱克维尔岛的时日已经不远。
上周末纽约爆炸案的嫌犯已经落网,想必市民心理能多少获得一丝安慰。感谢你们在万里之外的挂怀。身在异国,来自祖国亲友的问候尤为珍贵。如你所知,上个周末我都在芝加哥。虽然暴走两天下来脚步疲乏,所幸倒无纽约人民受到的惊扰。
芝加哥之行实在是来得突然,否则免不了会按照以往的惯例,请你为行程做个参谋。好在相识日久,地理人文之类一向是我们谈得最多的的话题之一。彼此一直以来的默契也大概足以保证我随心行止之处,多半也都是你感兴趣的地方。现在写信给你谈谈我这次短暂但充实的旅途中的见闻,希望你也不会感到厌烦。
关于芝加哥,我们谈得最多的大概并不是鳞次栉比的摩天楼,牵动世界经济的金融交易或是那些法外之徒横行的黑暗岁月,而是这座城市所依托的密歇根湖吧。
这封信的标题里我用了之前一篇传播颇广的科学小文里的句子。该文名为《牡蛎给芝加哥带来了海》,作者是果壳网的Ent。文章大意是说一个叫Brown的科学家从海边带了一批牡蛎回到芝加哥,不久后发现牡蛎的起居开合不再与原栖息地的潮汐时间相吻合,甚至也不与世界上任何已知的潮汐时间表相符。之后Brown意识到这可能是牡蛎根据芝加哥的气候周期,在这里想象出了一片不曾存在的大海,并调节自己的周期与这片“海洋”的节律相合。文章在最后说到“芝加哥没有海,但牡蛎带来了海。”
是啊,芝加哥并没有海。但密歇根湖的广大,简直让人忽略了这一点。
听说Northerly岛北端的Adler天文馆是欣赏芝加哥天际线的最佳立足点,而且那里又直面密歇根湖。因此做好打算在到达的第一天就去那里观看落日时的风城。Northerly尽管仍然称为岛,但实则早已和城市陆地连成一片,从市里地铁转乘汽车即可到达。然而因为初到芝加哥的那天下午在Oak Park这个城市西郊的小镇耽搁的实在太久,所以即便连晚饭都没顾上吃,到达Adler天文馆的时间还是有些晚了。夕阳早已西沉逾半,地平线以上能见到的不过是还来不及隐退的介于青红之间的余光。
![]() |
在Roosevelt车站转车时所见夕阳 |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错过了夕阳的绚烂,芝加哥的天际线依然壮美。晚霞的绯红渐渐褪去,从天空高远的深处开始,蓝色由浅及深地扩大着自己的领域。说起来,倒像是密歇根湖试图将自己的颜色倒映在苍穹之上。随着日光的远去,湖水的颜色也开始黯淡下去,靛色在波光的闪烁中慢慢变为藏青,直到夜色将天空和湖水的差别彻底抹去。
在黑夜降临之时,远处都市的轮廓反而变得鲜明起来。如君所知,芝加哥一向是以摩天楼聚集而闻名于世的城市。在白日里形色不一的大楼外墙此时皆被黑色铺满,致使楼群连成一片。那闻名于世的天际线便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成为了海天之间一道决绝的界限。何况城市对夜幕的降临早有准备,高楼的灯光次第点亮。只要不一会儿的功夫,满眼便只有楼群中闪耀的灯光及其在湖中的倒影了。我甚至没有注意到星辰的浮现,似乎连他们也为了避开芝加哥的万家灯火而选择了隐匿自己。在湖水没有陆地遮挡视线的一侧,代替了城市灯火喧嚣的则是覆盖一切的静谧。在海天相接的远处,已看不到一丝空隙,仿佛天空带着波涛涌到眼前,又像是湖水铺展开去,充斥于宇宙之间。
![]() |
芝加哥的天际线 |
当时的我正坐在岸边。天文馆下有一直延伸到湖边的阶梯。因为这里是观赏芝加哥夜色人尽皆知的好地方,所以游人当然不少。孩子们纵情嬉戏,三五成群的朋友们忙着拍照或谈天,而情侣们往往在更僻静些的地方相拥入怀。人声充斥四周,但并不让人觉得喧嚣,何况此时若没有这起伏不定的欢声笑语,满眼望到的城市繁华倒像是一场没有观众的大戏一样无所依托了。更有清凉的夜风阵阵袭来,伴随着湖水拍打堤岸的声响,倘若此时此刻飘入耳中的不是各色异国他乡的语言,仿佛真的要把我带回到在故乡河边散步的时光。
芝加哥没有海,但此时此刻密歇根湖畔的我,并不三心二意的想念着海洋。
在八年前日期与今天相距不远的某日,我有幸登临岳阳楼。洞庭湖上雾气大起,向远望去,确实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深感范文正公诚不欺我。然而洞庭湖的广大,在所谓“八百里”的巅峰,也不过六千平方公里。而密歇根湖五万八千平方公里的面积,近乎十倍于洞庭湖。倘若古时候的云梦泽不曾消散,其面积据说达到四万平方公里,才能多少算是在数量级上可以与密歇根湖做个比较。
![]() |
密歇根湖畔傍晚 |
密歇根湖实在是太大了,简直让人忘了它是一座淡水湖而不是一片海域。所以也难怪有人称密歇根湖畔是美国在东西海岸之外的第三条海岸线。但这湖又比海洋安静的多,也纯粹的多。在湖边你能听到水波的起伏,但并不像潮水般那样喧闹,更不会让人对碎岸的海浪产生惊恐,毕竟这只是让牡蛎的周期开合都显得毫无必要的波涛。夜色之下,湖水和它的蓝色一起睡去,这若隐若现的波声倒像是婴儿床缓慢而节奏的摇摆那样让人安心。
那天因为已近立秋,天黑的更早了些。我在湖边坐了大概有一个多钟头,看到湖水彻底地与黑夜融为一体,只剩下倒映的城市灯火凭借着波光闪烁,我便知趣的离开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因为住处离湖畔不远,我在乘坐地铁前又来到湖边。此时日头早已升起。天空是无际的湛蓝。密歇根湖也被阳光唤醒。这片秀丽的蓝色和湖边那些源源不断的跑步者一样充满活力。承载着无数白色斑点般的游船的湖水有点骄傲似的涌动着,似乎是试图要告诉你一些什么,却依然像昨夜那般温柔而毫不慌张。只是目力所及之处的湖水和天空不再融为一体,而是以明确的界限诉说着各自的广阔。想到这里,觉察到大概这起伏不定的湖水本身就是它想要告诉我的事情吧,告诉我它是怎样的不同于天,不同于海,告诉我它是怎样的把意义赋予芝加哥,赋予人,赋予空间本身。
![]() |
清晨的密歇根湖 |
芝加哥的确没有海,但密歇根湖宽广如海洋。
祝好
2016年9月25日于曼哈顿
PS:布莱克维尔岛在曼哈顿岛的东边,今日已更名为罗斯福岛。此岛昔年确是监狱所在,但现在已辟为住宅和公园。岛上来往于曼哈顿的缆车也是纽约名胜之一,与重庆长江索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夕阳西沉之际在缆车上看到的纽约城壮丽无俦。极盼Y君能赴美一聚,共赏此景。
截至目前算是龟速更新的公众号:逆旅志(nilv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