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付司巷1号杂记
记得是1991年冬天 ,爸爸的工作单位苏州大学开始新一期的分房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市场经济仍未明朗的年代,房屋买卖尚未开始,许多人的住房依赖于单位的分配。那年我正在沧浪实小读二年级,有一天妈妈告诉我,我们要搬家了,新住址是孔付司巷1号2幢403。她曾带我去新家地址看过几次,其实新房子的格局和老家市桥头37号的完全一致。当时很多邻居都舍不得我们走,其一是看着我长大,太过喜欢我;其二是不能理解为何搬去个户型面积完全一致的地方。但妈妈的理由相当充分,除了想远离老家37号边相门河上嘈杂的来往船只外,主要是希望为我未来上第十中学谋得一处好地段,即今天的学区房。
从苏大本部十梓街上的老校门出来,顺着街道一直向西,就能看见一座小桥望星桥,那里曾在90年代前后沦为小菜场,四处涌来的小贩,大多操着苏州乡下话,“倷个阿姨”,“倷个妹妹”的吆喝着。地上是绝不可能整洁的,满地的烂菜叶子,人来人往的还常常造成交通堵塞,不过现在想来倒是颇有市井味儿。当年还有个年轻夫妻摆的烧饼摊子,男的烤饼,女的揉面收钱,甜咸都有,一元三个,味道好得不得了,还经常排队。若干年后曾在别处看到过他俩,仍在卖饼,不知现在何处,这都是后话了暂且不提。望星桥往南是百步街和迎枫桥弄,两者的交汇处有个派出所,现在貌似仍在。小时候觉得当警察叔叔也是不易,一出门就遭遇菜场这乱哄哄的模样,下班买点菜回去倒是便当的很。迎枫桥弄是条窄窄的巷子,两边的围墙很高,感觉里面应是深宅大院内有乾坤,小学时的同桌小顾住在此弄堂一老宅中,当年还和小伙伴来他家的宅内探险过,只觉得屋里一条甬道黑黑的,左拐右拐,似有鬼魅一般,于是称其为“黑弄堂”。
顺着迎枫桥弄再往南个一百米,便能看到孔付司巷了。它东接一光厂,西连凤凰街,中间还交接着东小桥下塘,全长也不过500米,其间的6号便是我后来的中学苏州十中。孔付司巷1号是苏大家属区,里面好多幢楼房,具体多少记不清了。大门开在迎枫桥弄上,我住的2幢就在进门左手边,中间还隔着个石头砌的大平台,目测也有近百平方,儿时以为这是古迹,其实是个防空洞,只是在孩子眼里通通是乐园,有时放学早了,家长还没回来,便三五好友约着在上面做作业。我家住的403室已是顶楼了,两室一厅的老公房,两室均朝南,从小房间的阳台上可以直接望见十中的操场,从小学二年级搬来直至初一暑假搬走,整整六年放学后的时光,除了做作业就是看着操场上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东奔西跑,还目睹了无数场篮球赛。95年我进了十中读初一,正是《灌篮高手》大热之时,每每遥望篮球场上的年轻身影,却不停脑补樱木,流川的精湛技艺,现在来看真是少女心满满。我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房间,我的睡床和爸爸办公的书桌都在小房间,一般说来,我做作业的速度很快,吃饭之前肯定能结束,晚饭过后书桌的使用权就全部交于爸爸了。爸爸一直是在苏大学报编辑部做编审直至退休,几乎天天都需要办公,于是乎左手一盏灯,右手一杯浓茶是绝对必要的,有时我入睡时他还未工作完毕,留给我的记忆一直是书桌上成堆的稿件和灯影下埋头工作的背影。爸妈的睡房即大房间的色调是很洋气的茶色,一侧的墙上靠着面几乎占据了半面墙头的茶色镜子,这是小舅舅留下的,他当年去了澳洲后家具就给了我们。大房间的窗帘是我挑的浅茶色,小学里有一次作文要求描述自己的家,我记得自己写道:“最漂亮的要数大房间了,地毯是天鹅绒的,窗帘打开像宾馆,拉上又像咖啡厅”后来还被老师读了出来。喜欢大房间还有另一个原因,便是它是家中唯一一台电视机的所在地。放暑假最开心的就是抱着半个冰西瓜,坐在大房间的地毯上看电视。从新白娘子传奇到家有仙妻再到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还有看它千遍也不厌倦的暑假必备之西游记。那时可乐雪碧虽说也普遍的很,却仍是高级消暑饮料。运气好的话爸妈的同事会送上一箱,自己买的话两块五一罐,每次拿出两罐冰冻起来,喝时那个凉爽,仿佛是天下最好的东西。
整个苏大家属区,顾名思义,全是苏大的教职工居住,全楼都是这个系那个系的老师师母。我们这幢楼204的男主人是当年苏大保卫处的科长,姓慕,苏州本地人,长得人高马大,表情也严肃,看着怪吓人的。女主人是北面十梓街上大众烟酒店的营业员,也是苏州人,记忆里白白胖胖,五官倒是生得好的。他们的独生女晓明与我是沧浪实小同年级不同班的校友,后来又成了十中不同班的校友,个儿不高,戴着副远视眼镜,长得白白净净,可爱的很。我俩上下学经常一起走,有时还会拿着作业去对方家里写,自然亲近的很。96年我搬走后,听说她家买下了隔壁的房子,两套打通住了,也不知现在身在何处,似乎初中毕业后就再也没见过她。同一层楼401室是后来搬来的,男主人是苏大中文系教授,姓李,常熟人。他家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有两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姐姐叫简比我大一岁,弟弟名迪安比我小一岁,姐弟两均漂亮的不似凡人。之所以在独身子女政策下他家能有两个孩子,是因为姐姐有先天心脏病,这才允许父母生个二孩。简比我自然高一级,用今天的话来形容,是颜值爆表加学霸的逆天型人才,绝对偶像级美少女,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难将她与心脏病联系起来,小时候能因为和她上下学而高兴上半天。96年我家搬到杨枝新村后,她家也在一年之后搬了过来,直到我出国前夕还是时不时能遇见她。她大学毕业后进了苏州一所大专当老师,正当几乎所有人都忘却了她有心脏病之时,2009年的一天,我打电话回家,刚一接通妈妈就说:“蔚蔚,告诉你个不幸的消息,李简去世了。”我记得我是愣了好几秒,才说道:“怎么会的?”妈妈说,她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跑完一千米后晕倒了,再也没能起来。我应该是没有哭的,但却郁郁了一整天。虽不能用“鲜活的生命消逝在眼前”这样的文字,但她毕竟是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我始终记得她告诉我,她的名字是妈妈给取得,因为怀她的时候她妈妈正在看《简爱》,便取了“简”字;我也始终记得有一次一起上学,我说口渴,她拿出一包话梅给我,说:“望梅止渴”;也还记得最后一次看到她是在小区门口,她骑着车笑着叫住我:“徐蔚,你是怎么减肥的呀?我也想减。”只是佳人已去,再也回不来了。
出国后有一年回家,和妈妈去孔付司巷老家那儿走了走,一光厂改成了停车场,巷子东段的紫藤架倒是还在,只是我们2幢连通巷子的那道水泥门已被封了,只能远远眺望403的阳台,就好像当年我在阳台上眺望街上的人一样,巷子也萧条了很多,许多房子出租给了外地客,当年的老邻居也不知人在何处了。1991至1996,我在此住了六年,那是我童年至少年时代最快乐的岁月,在往后的二十年里再也没有过的日子。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市场经济仍未明朗的年代,房屋买卖尚未开始,许多人的住房依赖于单位的分配。那年我正在沧浪实小读二年级,有一天妈妈告诉我,我们要搬家了,新住址是孔付司巷1号2幢403。她曾带我去新家地址看过几次,其实新房子的格局和老家市桥头37号的完全一致。当时很多邻居都舍不得我们走,其一是看着我长大,太过喜欢我;其二是不能理解为何搬去个户型面积完全一致的地方。但妈妈的理由相当充分,除了想远离老家37号边相门河上嘈杂的来往船只外,主要是希望为我未来上第十中学谋得一处好地段,即今天的学区房。
从苏大本部十梓街上的老校门出来,顺着街道一直向西,就能看见一座小桥望星桥,那里曾在90年代前后沦为小菜场,四处涌来的小贩,大多操着苏州乡下话,“倷个阿姨”,“倷个妹妹”的吆喝着。地上是绝不可能整洁的,满地的烂菜叶子,人来人往的还常常造成交通堵塞,不过现在想来倒是颇有市井味儿。当年还有个年轻夫妻摆的烧饼摊子,男的烤饼,女的揉面收钱,甜咸都有,一元三个,味道好得不得了,还经常排队。若干年后曾在别处看到过他俩,仍在卖饼,不知现在何处,这都是后话了暂且不提。望星桥往南是百步街和迎枫桥弄,两者的交汇处有个派出所,现在貌似仍在。小时候觉得当警察叔叔也是不易,一出门就遭遇菜场这乱哄哄的模样,下班买点菜回去倒是便当的很。迎枫桥弄是条窄窄的巷子,两边的围墙很高,感觉里面应是深宅大院内有乾坤,小学时的同桌小顾住在此弄堂一老宅中,当年还和小伙伴来他家的宅内探险过,只觉得屋里一条甬道黑黑的,左拐右拐,似有鬼魅一般,于是称其为“黑弄堂”。
顺着迎枫桥弄再往南个一百米,便能看到孔付司巷了。它东接一光厂,西连凤凰街,中间还交接着东小桥下塘,全长也不过500米,其间的6号便是我后来的中学苏州十中。孔付司巷1号是苏大家属区,里面好多幢楼房,具体多少记不清了。大门开在迎枫桥弄上,我住的2幢就在进门左手边,中间还隔着个石头砌的大平台,目测也有近百平方,儿时以为这是古迹,其实是个防空洞,只是在孩子眼里通通是乐园,有时放学早了,家长还没回来,便三五好友约着在上面做作业。我家住的403室已是顶楼了,两室一厅的老公房,两室均朝南,从小房间的阳台上可以直接望见十中的操场,从小学二年级搬来直至初一暑假搬走,整整六年放学后的时光,除了做作业就是看着操场上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东奔西跑,还目睹了无数场篮球赛。95年我进了十中读初一,正是《灌篮高手》大热之时,每每遥望篮球场上的年轻身影,却不停脑补樱木,流川的精湛技艺,现在来看真是少女心满满。我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房间,我的睡床和爸爸办公的书桌都在小房间,一般说来,我做作业的速度很快,吃饭之前肯定能结束,晚饭过后书桌的使用权就全部交于爸爸了。爸爸一直是在苏大学报编辑部做编审直至退休,几乎天天都需要办公,于是乎左手一盏灯,右手一杯浓茶是绝对必要的,有时我入睡时他还未工作完毕,留给我的记忆一直是书桌上成堆的稿件和灯影下埋头工作的背影。爸妈的睡房即大房间的色调是很洋气的茶色,一侧的墙上靠着面几乎占据了半面墙头的茶色镜子,这是小舅舅留下的,他当年去了澳洲后家具就给了我们。大房间的窗帘是我挑的浅茶色,小学里有一次作文要求描述自己的家,我记得自己写道:“最漂亮的要数大房间了,地毯是天鹅绒的,窗帘打开像宾馆,拉上又像咖啡厅”后来还被老师读了出来。喜欢大房间还有另一个原因,便是它是家中唯一一台电视机的所在地。放暑假最开心的就是抱着半个冰西瓜,坐在大房间的地毯上看电视。从新白娘子传奇到家有仙妻再到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还有看它千遍也不厌倦的暑假必备之西游记。那时可乐雪碧虽说也普遍的很,却仍是高级消暑饮料。运气好的话爸妈的同事会送上一箱,自己买的话两块五一罐,每次拿出两罐冰冻起来,喝时那个凉爽,仿佛是天下最好的东西。
整个苏大家属区,顾名思义,全是苏大的教职工居住,全楼都是这个系那个系的老师师母。我们这幢楼204的男主人是当年苏大保卫处的科长,姓慕,苏州本地人,长得人高马大,表情也严肃,看着怪吓人的。女主人是北面十梓街上大众烟酒店的营业员,也是苏州人,记忆里白白胖胖,五官倒是生得好的。他们的独生女晓明与我是沧浪实小同年级不同班的校友,后来又成了十中不同班的校友,个儿不高,戴着副远视眼镜,长得白白净净,可爱的很。我俩上下学经常一起走,有时还会拿着作业去对方家里写,自然亲近的很。96年我搬走后,听说她家买下了隔壁的房子,两套打通住了,也不知现在身在何处,似乎初中毕业后就再也没见过她。同一层楼401室是后来搬来的,男主人是苏大中文系教授,姓李,常熟人。他家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有两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姐姐叫简比我大一岁,弟弟名迪安比我小一岁,姐弟两均漂亮的不似凡人。之所以在独身子女政策下他家能有两个孩子,是因为姐姐有先天心脏病,这才允许父母生个二孩。简比我自然高一级,用今天的话来形容,是颜值爆表加学霸的逆天型人才,绝对偶像级美少女,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难将她与心脏病联系起来,小时候能因为和她上下学而高兴上半天。96年我家搬到杨枝新村后,她家也在一年之后搬了过来,直到我出国前夕还是时不时能遇见她。她大学毕业后进了苏州一所大专当老师,正当几乎所有人都忘却了她有心脏病之时,2009年的一天,我打电话回家,刚一接通妈妈就说:“蔚蔚,告诉你个不幸的消息,李简去世了。”我记得我是愣了好几秒,才说道:“怎么会的?”妈妈说,她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跑完一千米后晕倒了,再也没能起来。我应该是没有哭的,但却郁郁了一整天。虽不能用“鲜活的生命消逝在眼前”这样的文字,但她毕竟是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我始终记得她告诉我,她的名字是妈妈给取得,因为怀她的时候她妈妈正在看《简爱》,便取了“简”字;我也始终记得有一次一起上学,我说口渴,她拿出一包话梅给我,说:“望梅止渴”;也还记得最后一次看到她是在小区门口,她骑着车笑着叫住我:“徐蔚,你是怎么减肥的呀?我也想减。”只是佳人已去,再也回不来了。
出国后有一年回家,和妈妈去孔付司巷老家那儿走了走,一光厂改成了停车场,巷子东段的紫藤架倒是还在,只是我们2幢连通巷子的那道水泥门已被封了,只能远远眺望403的阳台,就好像当年我在阳台上眺望街上的人一样,巷子也萧条了很多,许多房子出租给了外地客,当年的老邻居也不知人在何处了。1991至1996,我在此住了六年,那是我童年至少年时代最快乐的岁月,在往后的二十年里再也没有过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