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与伤
![]() |
浩劫纪念碑 |
在柏林,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随时意识到:这里曾经存在一堵墙。
消失的墙——虚无的伤口,比其他健在的景观都要醒目。
纪念品商店销售各种色彩斑斓的“柏林墙碎片”。
很显然,碎片是假的。但每一块儿都独具个性,看起来漂亮,且逼真。
我们的柏林朋友向我们展示他的柏林墙收藏。他解释道:我家就住墙边,那一年,我爸去弄了好多,但大多数真的柏林墙都不是彩色的。
而彩色的假墙碎片,看起来更真。
东边画廊的一段柏林墙,收录了绵延1.3公里的105幅涂鸦。
这些涂鸦一度被游客、市民“到此一游”所破坏,成了”否定之否定“。
此后,非营利组织出资重绘,又惹争议。因为重绘图像覆盖了大众涂鸦的同时,也彻底消灭了1990年的”原作“。
现在的东边画廊,被金属栏杆隔离保护——在当年墙的外围,树立新“墙”。
我去找希特勒的地堡。地堡已被拆毁、掩埋。历史入口处介绍牌,告诉观众被销毁的痕迹。
我还去找东德秘密组织“斯塔西”(Stasi)。那里曾保留了几百万”危险人物“的气味。斯塔西的恶狗,能够根据特定的味道找到失踪的”危险人物“。味道,也是曾经的痕迹。
犹太人受难纪念碑,是由一座起伏下陷的水泥丛林。走着走着,观众会从地面逐渐下沉到水泥墙底部。这座去掉人的属性、个性、文化背景的灰色冷酷迷宫,即使在明亮的日子里,也会让人灰暗起来。
![]() |
墙,斯大林,M,构成了柏林 |
DDR博物馆(DDR,东德的简称),如同大型时间胶囊。保存了并不久远的奇特遗产。
博物馆中的每个格子、抽屉、柜子都可以随意打开。其中分门别类地存放着各种秘密:课本、规章、宣言、儿时玩具、打折券、禁书和烈酒。工人的橱柜中,贴着裸体女孩剪报。卧室抽屉藏有避孕药。办公桌的第二个抽屉放置一把苏联产手枪。
私人生活都藏在格子里,充满了痕迹的隐喻,同时满足观众的窥私欲。
当年,DDR当局严控思想,却故意放纵私人生活。只要不逃跑,不造反,公民们可以选择享受郊区度假和肉体生活。
投射在卧室床上的数字显示:东德的性生活也比西方频繁。烈酒消费量巨大,裸体海滩派对合法。
我在官僚的办公桌前坐了一会儿。头顶悬挂马、恩、列的大头像。桌下压着DDR地图和当年的日历。那一年,没人猜到将迎来转折点。
![]() |
DDR世界里的裸体海滩 |
走上大街。柏林真是一座伤痕累累的城市。
重修的新博物馆(Neues Museum),保留了战时的弹痕,轰炸及火烧的遗迹。
著名的国会大厦,只有百年历史,却犹如一座运转着的黑色废墟。在其中游荡,还能发现当年占领柏林的苏联士兵留下的俄语骂人涂鸦。
面目惨淡的勃兰登堡门的故事,几乎就是柏林本身。写下腓特烈大帝、威廉皇帝、拿破仑、希特勒、苏联红军、肯尼迪……无法提起的光荣和难以弥合的伤痕。
波茨坦的普鲁士夏宫,宙斯与雅典娜都是一副黑脸。介绍上写:由于东德时期维护不利,历史建筑都被熏黑。
从法国、意大利学来的风格并不独特。而经年的黑雾”包浆“反而诉说着柏林的历史特色。
柏林当代艺术馆——汉堡火车站(Hamburger Bahnhof ),以收藏约瑟夫•博伊斯作品为骄傲。
到了柏林,才体会到博伊斯的特定语境。博伊斯,一个帝国的败军,二战时期被鞑靼人所救,死里逃生,走上艺术之路。
博伊斯从来不谈论战争和政治,但他的作品中央总个难以言喻的黑洞。
博伊斯声称:“解放人类是艺术的最终目标”。德·迪弗认为,博伊斯的“解放计划”是个乌托邦——是已经发育完全的成年人给未成熟人的提前授权。
博伊斯与柏林城一样在解构权利,渴望激情解放,但又恐惧于情感释放。
![]() |
汉堡火车站,博伊斯《资本论》 |
如今,柏林年轻人的存在感不可能建立在国家荣誉上。
更恰当的方式是骄傲地宣布:德国香肠、面包和啤酒无以伦比。在香肠方面,与德国媲美的外国寥寥无几。
我们的柏林朋友K,指着旁边的一辆车。他说:你们看,他根本不好好停车。柏林不守规矩的人比德国其他地方多得多!
他语调激扬,反思不断,五个小时不停评论各种社会现象。
第一瓶酒,K开始回忆自己DDR时期的童年,他舅舅跑到西德,爸爸也因为家庭背景,而无法上大学。
第二瓶酒,转而批判消费社会以及当今社交媒体的假象。他宣布:社交媒体上的照片,都用来欺骗别人,以及自我欺骗。
新锐人群——包括K在内的年轻人,聚集在柏林。由于“不成形状态”,柏林涌动着创造的活力。
青年们,他们吃世界各地的食物,并闻到了破土而出的难得机会。持有批判思想的左派青年不谈光荣与梦想,他们跟客户谈一谈数字化转型。
经过长期的战斗,所有废墟上,都会留下空洞。而空洞,加上酒精与青春,孕育着新的活力。
消失的墙、博伊斯、弹痕、被熏黑的希腊诸神……缺席的故事,就像破碎的墙,支撑着柏林,这座破损的舞台。
如果忽略了政治性,就没有柏林。与此同时,意识形态,又连接着心灵深处——高墙,如同抵挡欲望的堤岸。《迷墙》(Pink Floyd - the Wall)长盛不衰。恰恰因为这座墙,不仅曾建在柏林,还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以及很多的人的心中。
I have seen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我看到了墙上的留言
Don't think I need anything at all. 别以为我什么都需要
No! Don't think I'll need anything at all. 不!别以为我什么都需要
All in all it was all just bricks in the wall. 这些都不过是墙上的又一块砖
All in all you were all just bricks in the wall. 你们不过是墙上的砖。
这个世界的真与假,墙里与墙外,永远存在。柏林墙倒了,全世界欢呼,源于永无止境的反压抑。
推倒一座墙,意味着”解放“。而墙的遗址——不存在的墙,揭示了“解放”之后的空虚。
------------------
作者:王可越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其他城市:
波士顿:季节性情绪失调
洛杉矶,虚拟的终点
旧金山之心
巴黎,拱廊与塔
© 本文版权归 blueshadow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blueshadow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的过去,图伊曼斯的展览 (17人喜欢)
- 蛇选 (19人喜欢)
- 躺下与出走的未来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