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笔记-《小说地图》
书籍笔记
刚入学的时候,看文学理论一头雾水,每次课上必读的作品选段总感觉晦涩难懂,更别提用文学理论去分析了。然而,就在最近迷莫言作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拿着文学理论书看的津津有味,好神奇!可见,很多事情是相通的,对我这种学渣来说,以前连中文文学底子都没有,怎么懂西语文学理论,怎么分析得出西语文学,所以我对学西班牙拉美文学课程的经验就是:以一个你喜欢的中国作家(牛人自动切换成西语国作家)为切入点,看上好几本TA的作品,再看别人的文学评论,找到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感觉,最后你才看的进去西语的。一上来就是西语,对我来说就是“硬啃”得牙痛,先打好中文底子,再读别的才会“( ̄~ ̄)“嚼”得开心嘛!
下面是看 香港学者 郑树森所著书籍《小说地图》的读书笔记(以摘抄涉及西语国家文学的部分为主,鉴于我才刚找到文学评论的感觉,自己还不会写):
1. 路程一 从外在到内在 (传统现实主义的小说过渡到心理描写、意识流)
在18-19页“欧洲以外的影响及发展”中,提到了(以下摘录书中原话)“在拉丁美洲,一般人会认为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但事实上他受大西洋两岸、欧洲及英语世界心理小说的影响也极深。他1962年的小说《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因为是第一部运用大量内心独白的长篇小说,普遍被视为拉丁美洲最接近意识流手法的一部作品。然而,由于没有结合自由联想,今天我们基本上只会将之界定为一部内心独白作品
-【因为文中说若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发挥为参照,那对所谓的意识流的界定,应该是内心独白(interior monologue),再加上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秘鲁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阿根廷小说家胡里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智利小说家何塞·多诺索(José Donoso),都在早期有类似的内心独白的写作实验。
中国方面,汪曾祺1945年的《复仇》、白先勇的《游园惊梦》、王蒙的《布礼》、《蝴蝶》、《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等五六篇改革开放初期的中短篇作品,作者都用了相当多的内心独白。”
2. 路程二 叩问现实的本质 (卡夫卡式的现代主义文学及美洲的魔幻主义写作)
博尔赫斯于1944年出版的小说集《虚构集》,就很明显有卡夫卡式的风格...并非所有写作风格奇幻荒诞的小说作家,都必然走上魔幻现实主义之路。如阿根廷女作家 西尔温娜·奥坎波(Silvina Ocampo)于1937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主要受超现实主义影响,其丈夫比奥伊·卡萨雷斯(Bioy Casares)的作品,如《莫雷的发明》,也有类似风格。
第一个提出“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人,是古巴小说家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 Carpentier)。他提出这个是为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略作区分...后来危地马拉小说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发表了长篇小说《总统先生》...富恩特斯认为,20世纪60年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爆炸期的作品,包括他本人的在内,除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之外,还带有“哥特”风格,即倾向于可怖、诡异、残酷的题材。他本人的小说《奥拉》(AURA),一般被视为“哥特”风格的代表作...而将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得最淋漓尽致,将奇幻荒诞、超现实、神话和传说结合得最水乳交融的,大概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70年代在华文世界也有横的移植。张大春的《四喜忧国》,莫言等等。
3. 路程三 写实基调的变奏 (现实主义的回归)
在“现实主义的传承”小题下,写到了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Benito Pérez Galdós)。
在“家族史”小题下,提到:在拉丁美洲魔幻小说里的家族,往往以一个大家长、家族独裁者来代表政治上的独裁统治。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独裁者的秋天》(El otoño del Patriarca)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此之前,巴拉圭的奥古斯都·罗亚·巴斯托斯(Augusto Roa Bastos)亦有名著《人之子》。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于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山羊之飨宴》,以加勒比海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华金·巴拉格尔·里卡(Joaquín Antonio Balaguer Ricardo) 的一生为题材。
在“现实主义的地域色彩-拉丁美洲的'克里奥约主义'”小题下,提到:“criollo” 原指在拉丁美洲出生的西班牙族裔,或西班牙族裔与当地人所生的混血儿。在文学上,这个运动倡议本土意识,在作品中引进土语方言,凸显地域色彩,侧重本地题材,力求摆脱欧洲及原宗主国的影响...乌拉圭小说大师 奥拉西奥·基罗加(Horacio Quiroga)短篇集《爱情、疯狂与死亡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大论战,争辩的核心是拉丁美洲作家应该扎根本土还是走向世界。“克里奥约主义”或“本土派”发言人是秘鲁小说家 何塞·玛利亚·阿格达斯((José Maria Arguedas),他的作品走的是 “批判现实主义” 路线,对拉丁美洲原住民的悲惨命运关怀备至,并将原住民的土语融入西班牙语,因此亦被称为 “土著主义” 作品。“现代派”或“国际派”发言人是阿根廷小说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后来巴勃罗·聂鲁达出面平息战火,认为作家在扎根本土之余,也要放眼世界。
华文世界,也有很多,但很少人提到李劼人的一部洋溢着乡土色彩、又富于历史感的巨制《大波》。
在“异军突起的侦探小说”小题下,提到:南美洲方面,早在20世纪30年代,熟悉英国侦探小说传统的阿根廷名家博尔赫斯就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系列侦探推理短篇小说,后来在1935年集结为《恶棍列传》。这些短篇小说虽然套用旧式侦探推理的模式,但因对幻象与真实、虚构与事实之间辩证互动的游戏探索,再加上镜子、迷宫、双重人格等博尔赫斯经常运用的母题,绝对可视为其代表作。
与博尔赫斯不同的是巴尔加斯·略萨。1973年出版的《潘达雷翁上位与军中乐园》(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在结构上的实验性极高,例如同一页上可以有三四个不同时空、场景、人物、对话等承转作跳跃式结合。虽然借用了悬疑、查访、真相大白等元素,但不是传统的推理作品。1986年的中篇《谁杀了莫雷诺》,则放弃了叙述形式的革新,重返旧式的侦探推理框架,但内容仍是对军头和军权的批判。
在“情节结构组合上的新尝试”小题下,提到了巴尔加斯·略萨1969年的《酒吧长谈》-将故事线索分别割裂,并打乱时空来重组,读者在阅读时,必须将不同断块作辩证组合,才能拼出故事的整体图像、1977年的《胡莉娅姨妈与剧作家》-尝试了比较简单的“章节对比”结构,奇数章节为主线,偶数为表面上与主线无关的小故事,胡里奥·科塔萨尔1963年的《跳房子》-明显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特别强调的临摹写真、完整有序的写作特征,反而让读者清楚地感觉到他们是在进行主动阅读、间接撰写的过程。这个结构上的创造,其实与20世纪50年代中叶兴起的“后设小说(metafiction)有点异曲同工的味道。
拉丁美洲有一个类似“后设小说”构思的早期尝试,就是乌拉圭小说家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Juan Carlos Onetti)的长篇《短暂的一生》...大概自1988年期,“后设”模式在不少新一代作家笔下大量涌现,称为风潮。较为熟悉的名字有 马原、洪峰、叶兆言、苏童、格非、孙甘露等。”
刚入学的时候,看文学理论一头雾水,每次课上必读的作品选段总感觉晦涩难懂,更别提用文学理论去分析了。然而,就在最近迷莫言作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拿着文学理论书看的津津有味,好神奇!可见,很多事情是相通的,对我这种学渣来说,以前连中文文学底子都没有,怎么懂西语文学理论,怎么分析得出西语文学,所以我对学西班牙拉美文学课程的经验就是:以一个你喜欢的中国作家(牛人自动切换成西语国作家)为切入点,看上好几本TA的作品,再看别人的文学评论,找到运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感觉,最后你才看的进去西语的。一上来就是西语,对我来说就是“硬啃”得牙痛,先打好中文底子,再读别的才会“( ̄~ ̄)“嚼”得开心嘛!
下面是看 香港学者 郑树森所著书籍《小说地图》的读书笔记(以摘抄涉及西语国家文学的部分为主,鉴于我才刚找到文学评论的感觉,自己还不会写):
1. 路程一 从外在到内在 (传统现实主义的小说过渡到心理描写、意识流)
在18-19页“欧洲以外的影响及发展”中,提到了(以下摘录书中原话)“在拉丁美洲,一般人会认为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但事实上他受大西洋两岸、欧洲及英语世界心理小说的影响也极深。他1962年的小说《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因为是第一部运用大量内心独白的长篇小说,普遍被视为拉丁美洲最接近意识流手法的一部作品。然而,由于没有结合自由联想,今天我们基本上只会将之界定为一部内心独白作品
-【因为文中说若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发挥为参照,那对所谓的意识流的界定,应该是内心独白(interior monologue),再加上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秘鲁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阿根廷小说家胡里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智利小说家何塞·多诺索(José Donoso),都在早期有类似的内心独白的写作实验。
中国方面,汪曾祺1945年的《复仇》、白先勇的《游园惊梦》、王蒙的《布礼》、《蝴蝶》、《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等五六篇改革开放初期的中短篇作品,作者都用了相当多的内心独白。”
2. 路程二 叩问现实的本质 (卡夫卡式的现代主义文学及美洲的魔幻主义写作)
博尔赫斯于1944年出版的小说集《虚构集》,就很明显有卡夫卡式的风格...并非所有写作风格奇幻荒诞的小说作家,都必然走上魔幻现实主义之路。如阿根廷女作家 西尔温娜·奥坎波(Silvina Ocampo)于1937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主要受超现实主义影响,其丈夫比奥伊·卡萨雷斯(Bioy Casares)的作品,如《莫雷的发明》,也有类似风格。
第一个提出“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人,是古巴小说家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 Carpentier)。他提出这个是为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略作区分...后来危地马拉小说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发表了长篇小说《总统先生》...富恩特斯认为,20世纪60年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爆炸期的作品,包括他本人的在内,除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之外,还带有“哥特”风格,即倾向于可怖、诡异、残酷的题材。他本人的小说《奥拉》(AURA),一般被视为“哥特”风格的代表作...而将魔幻现实主义发挥得最淋漓尽致,将奇幻荒诞、超现实、神话和传说结合得最水乳交融的,大概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70年代在华文世界也有横的移植。张大春的《四喜忧国》,莫言等等。
3. 路程三 写实基调的变奏 (现实主义的回归)
在“现实主义的传承”小题下,写到了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Benito Pérez Galdós)。
在“家族史”小题下,提到:在拉丁美洲魔幻小说里的家族,往往以一个大家长、家族独裁者来代表政治上的独裁统治。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独裁者的秋天》(El otoño del Patriarca)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此之前,巴拉圭的奥古斯都·罗亚·巴斯托斯(Augusto Roa Bastos)亦有名著《人之子》。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于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山羊之飨宴》,以加勒比海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华金·巴拉格尔·里卡(Joaquín Antonio Balaguer Ricardo) 的一生为题材。
在“现实主义的地域色彩-拉丁美洲的'克里奥约主义'”小题下,提到:“criollo” 原指在拉丁美洲出生的西班牙族裔,或西班牙族裔与当地人所生的混血儿。在文学上,这个运动倡议本土意识,在作品中引进土语方言,凸显地域色彩,侧重本地题材,力求摆脱欧洲及原宗主国的影响...乌拉圭小说大师 奥拉西奥·基罗加(Horacio Quiroga)短篇集《爱情、疯狂与死亡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大论战,争辩的核心是拉丁美洲作家应该扎根本土还是走向世界。“克里奥约主义”或“本土派”发言人是秘鲁小说家 何塞·玛利亚·阿格达斯((José Maria Arguedas),他的作品走的是 “批判现实主义” 路线,对拉丁美洲原住民的悲惨命运关怀备至,并将原住民的土语融入西班牙语,因此亦被称为 “土著主义” 作品。“现代派”或“国际派”发言人是阿根廷小说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后来巴勃罗·聂鲁达出面平息战火,认为作家在扎根本土之余,也要放眼世界。
华文世界,也有很多,但很少人提到李劼人的一部洋溢着乡土色彩、又富于历史感的巨制《大波》。
在“异军突起的侦探小说”小题下,提到:南美洲方面,早在20世纪30年代,熟悉英国侦探小说传统的阿根廷名家博尔赫斯就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系列侦探推理短篇小说,后来在1935年集结为《恶棍列传》。这些短篇小说虽然套用旧式侦探推理的模式,但因对幻象与真实、虚构与事实之间辩证互动的游戏探索,再加上镜子、迷宫、双重人格等博尔赫斯经常运用的母题,绝对可视为其代表作。
与博尔赫斯不同的是巴尔加斯·略萨。1973年出版的《潘达雷翁上位与军中乐园》(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在结构上的实验性极高,例如同一页上可以有三四个不同时空、场景、人物、对话等承转作跳跃式结合。虽然借用了悬疑、查访、真相大白等元素,但不是传统的推理作品。1986年的中篇《谁杀了莫雷诺》,则放弃了叙述形式的革新,重返旧式的侦探推理框架,但内容仍是对军头和军权的批判。
在“情节结构组合上的新尝试”小题下,提到了巴尔加斯·略萨1969年的《酒吧长谈》-将故事线索分别割裂,并打乱时空来重组,读者在阅读时,必须将不同断块作辩证组合,才能拼出故事的整体图像、1977年的《胡莉娅姨妈与剧作家》-尝试了比较简单的“章节对比”结构,奇数章节为主线,偶数为表面上与主线无关的小故事,胡里奥·科塔萨尔1963年的《跳房子》-明显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特别强调的临摹写真、完整有序的写作特征,反而让读者清楚地感觉到他们是在进行主动阅读、间接撰写的过程。这个结构上的创造,其实与20世纪50年代中叶兴起的“后设小说(metafiction)有点异曲同工的味道。
拉丁美洲有一个类似“后设小说”构思的早期尝试,就是乌拉圭小说家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Juan Carlos Onetti)的长篇《短暂的一生》...大概自1988年期,“后设”模式在不少新一代作家笔下大量涌现,称为风潮。较为熟悉的名字有 马原、洪峰、叶兆言、苏童、格非、孙甘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