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第一讲:日本近代文学史总括
【写在最前面】 这一系列是本人对同济大学刘晓芳老师2016年秋季学期所讲的《日本文学史》课程的系列总结。纯工科男,仅出于兴趣跨院系听了这门课,以下内容手打,是听课笔记和拓展阅读的整合,不乏谬误之处,请看官多批评。 其中有部分资料本人参考了如下书籍: 《20世纪日本文学史》,叶渭渠 唐月梅 著,青岛出版社,2014.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王健宜 吴艳 刘伟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日本文学简史》,于荣胜 翁家慧 李强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近代日本”的发展轨迹】 自德川幕藩体制解体、明治政府诞生以来,日本迈入了近代。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已经学过,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并非一场自下而上的庶民革命,因此新的政治体制中依旧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在日本国内近代化之条件尚不完备的条件下,急于与西方比肩、称雄亚洲的野心使4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在近半个世纪里,日本历经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虽然战争的掠夺加速了资本的积累,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穷兵黩武也使日本经济千疮百孔。 1945年的“战败”成为日本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战败后的日本陷入了极度的贫困和混乱,然而新宪法的颁布带来了思想言论的自由。其后的日本在数十年里,经过了战后复兴、经济增长等阶段,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近代文学发展时期划分】 近代日本,文学的发展在时代的浪潮中变化前行。在日本文学界,一般将明治维新看作日本近代文学的起点。以下是叶渭渠先生提出的日本近代文学史的划分方法:“近代为前三期,现代为后三期”。 1.江户末期—明治20年前后:胎动和启蒙期。 2.明治20年—明治40年(1907):发生期。 3.明治40年—大正10年(1921):成熟期。 4.大正10年—昭和10年(1935):从近代向现代转型期,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并行发展。 5.昭和10年—昭和20年(1945):低谷期,从“不安文学”的困惑到“国策文学”地横行。 6.昭和20年至今:战后派崛起、多样化。 【江户末期—明治20年前后:胎动和启蒙期】 ★“江户时代”—— 从1603年(庆长八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设立幕府政权,一直到1867年将政权归还朝廷(明治天皇),在日本历史上属于近世,俗称江户时代。 在江户时代,天皇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而世袭的将军掌握实权。德川幕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仅仅和中国、朝鲜、荷兰有一定联系。幕府推行儒教朱子学,百姓的教育水准得以提高,文化艺术呈现繁荣景象,现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美学思想也大都形成于这一时期。 ★“町人文学”—— 在江户时代,日本国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社会地位依次下降,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但是由于城市生活、交通、经济、教育等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町(dīng)人文化。町人,即商人、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但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开始需要能够反映自己的生活、想法、兴趣的文学,而且自己也加入到文学创作的行列中町人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 ★江户末期文学代表人物—— 近松门左卫门(武士)、井原西鹤(町人)。 ★明治最初20年—— 明治最初20年,大致指的是明治元年(1868)至明治十九年(1886)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日本文学的萌芽时期。 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了统治日本数百年的幕府政权,建立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权。这样,持续了260多年的封建的江户时代结束了,日本的年号由“庆应”改元为“明治”,江户改称东京,国都自京都迁往东京。自1868年起,日本开展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明治维新。 在此暂不论明治维新中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着重谈谈文化思想的大转变。且看下一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