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罗尼行者应具之十种心
![]() |
陀罗尼行者应具之十种心
中共‣陕西观音禅寺沙门融正浅说
大慈悲心 平等心 无为心 空观心 无染着心 恭敬心 卑下心 无杂乱心 无见取心 无上菩提心
言大慈悲心者: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若诸众生,常溺苦恼之中,菩萨应起慈心,给予安乐,以诸供养,而令其心,得以安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唯有圣法,大智慧法,方能究竟除灭,心中之苦恼。譬如,黑暗之夜,为作光明。失道路者,示其正路。菩萨如是供养,方能成就大慈心。若诸众生,饱受饥寒,病痛等苦,菩萨应起悲心,发愿为其忍受诸痛。譬如病痛之时,供养良药。饥饿之时,供养饮食。寒冷之时,供养令暖。若真菩萨,无有一丝后退之心。念,众生病故我病,众生饥寒故我饥寒,众生苦恼故我苦恼,众生安乐故我安乐之广大慈悲之心而行之。但以佛法令其觉悟,为究竟解脱正因,如是供养,菩萨应学。
言平等心者:菩萨发心,应对一切众生,起父母想。因一切众生,在六道之中,互为父母,兄弟姐妹,随业轮转,无有暂息。众生因迷故,不识因果,只认现世父母兄长,而不知过去父母兄长,实可怜悯。菩萨应起平等想,一切女人皆我母,一切男子皆我父之平等想,不起贫富,高低,贵贱,老幼诸想,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皆以大海能容纳百川之心量,而摄受之。如是平等,菩萨应学。
言无为心者:无所作为之心,非善非恶之心名曰无为心。菩萨应了达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应以智慧观照,五蕴非真,空无自性,如雨后彩虹,幻化也,菩萨应积德行善,而不起,积德行善之念,如是无为,菩萨应学。
言无染着心者:不以外境好丑,而起好丑之心,菩萨应知,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为染污世界,若非染污,即同极乐。菩萨发心,自觉觉他,归于净土,虽,身处恶境,而不因此染污自心,身入心绝,如出污泥之莲花,不被其恶而染,菩萨应如是,清洁自心。如是无染,菩萨应学。
言空观心者:世界所有,皆是心之幻化,苦乐是幻化,好丑是幻化,空虚是幻化,孤独是幻化,冷热是幻化,六趣是幻化,山川,河流,人畜,动植,日月,星宿,皆是一念心之变化。因其,空无自性,空无实质。菩萨发心,不因心之想念,误为真实,心之可畏,上天入地,无所不想,菩萨应生觉照,扫除虚妄,显出真如,清净自性,如是空观,菩萨应学。
言恭敬心者:一切圣法,从恭敬心中得,欲求得法,非唯恭敬之道,无另寻也。欲证妙果,须恭敬一切。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萨,恭敬一切众生,即为恭敬一切,诸佛如来,如是恭敬,菩萨应学。
言卑下心者:菩萨发心,对待一切,应谦卑如仆,因谦卑如仆,而能放下,我执,我见,我慢。因我执,我见,我慢,而有轮回,因菩萨,勤修圣道,息灭诸恶,故愿发心卑下也。如是卑下,菩萨应学。
言无杂乱心者:修圣道者,皆以了生脱死为重事,佛陀曾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此,妄想执着,能令自心杂乱,是故菩萨,应起大火烧身之想,早以智慧,屏除之,如是无杂,菩萨应学。
言无见取心者:心对境为见,对境而起贪染,名之为取。菩萨发心,不为境界所动摇,应知,若能转境,即同如来,亦是,外界动乱不安宁,自守其心四季青,如是无见取,菩萨应学。
言无上菩提心者:菩提为觉也,无上菩提心者,乃无上觉悟之心。菩提心亦是道心,若欲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应发广大菩提心,广度一切有情,自行化他,他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时,便是菩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日,如是菩提,菩萨应学。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TEAREN SVRGV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