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三五事【陆】
![]() |
谈完美
当金星用手指划过屏幕,优美的弧线配合着她中性沙哑的声音说出“完美”的时候,被王祖蓝发现了。于是王祖蓝也学着金星的样子,用他略显短小的胳膊也在屏幕上划出了一道弧线,说出“完美”。他们的一双手的两个食指分别指着东西两侧,目光坚毅充满肯定。每次看到这样的演绎,我们就想笑。当然,让我们笑是他们的计划之一。我们笑他们表演的形式,我们更笑他们表演的内容。究竟什么是可以称之为完美的?如果说这是一种高级的黑色幽默,我觉得这是不错的。就像马克吐温的小说一样,他让我们在悲观中看到了某种希望。
有一天“完美”从电视里款款走出,来到了我的生活里。我经常会听见不同的人都在说着这个词,他们像金星和王祖蓝一样,目光坚毅充满肯定。在高度的相似里还更多了一份自豪。某件事情的完成,某项活动的开展,某类问题的结论甚至是某个人的品质等等,均可冠以完美之头衔。他们不是娱乐圈的,他们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既然不是娱乐那就严肃的来看待完美有多美?
首先,完美总是愿意出现在一件事的开始和结束两个端点。开始之前报以完美大多是一个愿景,这个还算合情合理。就像我们在老人的生日中说的寿比南山,在新人婚礼上说的百年好合一样。其实老人和你都知道,死就是眼前的事儿;新人和你都知道,办理结婚和离婚的合法手续是一个部门。但完美在一些人的手里,不愿意总在开始的时候驻足。它被人一直带着走到结束,它成为了一个句号一个感叹号。在我看来这就是自我陶醉,是激情导致的偏差,是理性上的缺失。纵观古今多少人多少事,谁敢言说是完美的?何谓完美?此种意义上的完美意味着停滞意味着结束,是不愿意思考不接受批评的夜郎自大,是在自己营造的气氛中一条道走到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显然不适用喜欢标榜完美的人群。完美是一个诗意化的词汇,却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词汇。所幸的是完美一直停留在民间还未真正走入机构组织,否则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某某劳动奖章”还一定会有“某某完美奖状”。
世界时装日本浪潮设计师山本耀司有一句话:完美是丑陋的。完美是秩序与和谐的的呈现,是强制力的结果。自由的人类不会期望这样的东西。这是我看到的关于完美最深刻的解读。其内涵同样对应了庄子混沌哲学的终极目的,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不为外物所拘。如此,完美一定不是纯净心灵的产物,它是意识自上而下的统一。
说完美也要顺便说说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不能简单等同于完美。完美是消极的,而完美主义是积极的也大多是痛苦的。完美主义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它执拗于生活中的一美。却从未扛起完美的大旗招摇过市。说它积极是因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追求与向往,说它痛苦是因为不完美又是自然界的常态,仅是靠着一份热度还原内心对于美好的幻想。完美是无,完美主义是有。无中生有只能是一场蹩脚的闹剧。
所以我厌恶完美我怜惜完美主义。
多年来,我不停的拍摄和写作。说到底也是一直在诘问完美在找寻完美主义,我知道我永远也找不到它。我会离它越来越远,我会离自己越来越近。
谈偶遇
偶遇,从字面上看就是偶然遇到。一个人于陌生城市陌生地方在百无聊赖中结识新友遇到故知,那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喜悦。是遇到后可以“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诗意豪情。这是我知道的偶遇应该浮现脑海中的画面。如今,这个词却不是这样。互联网时代,偶遇成了相约更甚为撒网。一个人在某处或者将去往某处的时候,总是要在社交软件中发出求偶遇的信息。这是偶遇吗?春天到了,野兽将自己的尿液和腺体分泌物喷洒涂抹在树上草丛里,它们给发情的同类留下了记号。于是按图索骥,走到一起只是运气和时间问题。
我试图理解喜欢求偶遇的人。是惧怕独处吗?大量的无法打发的时间令他们焦躁不安。他们渴望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交往。当然交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能力,但不能耐受孤独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性格缺陷。一个人在一群人的喧闹里无法做成真的自己,他或者更加放肆或者更加收敛,都不可能回归自我真实的状态中。灵魂困在这个虚假的身体里如何可以得到生长?灵魂需要空间,需要休息。总是把自己置身于热闹当中就像是不停的往我们的胃里塞进食物,久之思想之臃肿肥胖可想而知。独处是上帝赐予的与对话灵魂时刻,我们有多久没有对话过灵魂了?而只是一具肉身在狼奔豕突着。
我们喜欢听陈绮贞的那首歌《旅行的意义》歌词文艺又伤感。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看过了许多美女\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熟记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这一个个孤独的你便是旅行的主角,这独自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就是旅行的意义。
他们所说的偶遇中包含着强烈的设计感。我本能的拒绝任何带有设计成分的社交行为。宁可选择遭遇也无法爱上这样的偶遇。就像我们无法决定天气但却可以在晴天看云雨天看巷一样,自己的心态才是构成我们喜怒哀乐的因果关系。
在青岛旅行的时候,琴屿路有一家咖啡屋叫做“时间胶囊”。门口养着很多鲜花,露台上两把椅子两张桌子安静的望着对面波涛翻涌的黄海。我们推门进去看到在暖黄的光线中随意陈列了很多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用品、玩具。老板笑眯眯的走过来,蓄须微胖戴着眼镜。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个旧物收藏爱好者。走的时候,我们互相留了电话和微信。回到我生活的城市不久,一个清晨我在单位传达室收到了他寄给我的明信片。上面简单写着:遇见就是缘分,期待你再来青岛,我们一起小酌几杯。
我管这个叫做偶遇。
谈打扰
可以真正打扰到你的我想除了亲朋好友应该没有别人了。那些不请自来的广告电话,诈骗短信等等还算不上打扰。因为它们至多是占用了你一些时间而已,只要冷静甄别便进入不了你的生活。可亲朋在你生活中的过度渗透却可以令人不甚烦忧。我的生活是一条惯性链条,这是用时间锻造的,几经风雨不锈不蚀。
对,这就是我。和很多人不同。
我一直以来很欣赏外国人在面对这种事情的态度。除了他的家庭(不是家族,一般来说就是夫妻及孩子)之外的人,若要串门拜访等等各种事情。要先打电话询问可否?若主人推辞便作罢。这是非常高的修养。尊重是一切关系的基石。在中国却行不通,别人会觉得我满腔热忱,本着和你的关系以及对你的情分,所做的俱是理所当然的。怎么可以需要先预约?更怎么可能遭到拒绝?单行道般的思维方式,往往令彼此感到尴尬。
周国平在他的文章中也写过:人际关系间最重要的是尊重。在大幸福大悲痛时要懂得静默,不去打扰。静默不是冷漠,尊重要在爱之上。任何以爱之名所做的事情都是对人格的绑架。人往往最需要的只是一个精神上的关怀而已。实际行动则会容易造成过度渗透,打破惯性链条,而这不是创造上的惊喜。
尤其是当自己的生活产生变化的时候,有此类的打扰莅临并不会令人感到愉悦。反而有了在变化之上又多了一层变化的不良感受。是风起后的月亏。
我感谢所有不会打扰我的人,你们就像是放在柜子中的我无比珍爱的旧物,我能看见你们。能享受到被你们柔软过的时光,知道你们与我之间的意义。
罐子
201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