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百水先生的七彩公寓楼
![]() |
1
“百水先生”是奥地利一名画家、雕塑家,原名Friedrich Stowasser(1928-2000年)。他认为水是一切生命的泉源,于是根据自己的原名改名为Hundertwasser,在德文中正是“百水”的意思。他的画作中常出现大大小小的雨滴,在他设计的建筑物中也能找到有关水的造景和喷泉。
2
百水公寓建成于1986年,是百水先生的第一件建筑作品。起初是维也纳市政府为低收入家庭而建的福利房,由时任市长格拉茨先生委托百水先生设计。连天花板和地板都不平整的百水公寓,既是居民正常生活的居所,后来又成为维也纳其中一个重要的游览景点,各国游人前来观赏形状不一的窗户和明亮艳丽的外墙,同时又确保公寓里的居民不受打扰。
![]() |
跟维也纳那么多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相比,维也纳第三区是一个普通不过的住宅区,百水公寓楼旁边是一家Billa连锁超市和几家并排而设的纪念品商店。若不是因为这个公寓,如今门庭若市的纪念品店大概也不会选址于此。
在步行前往百水公寓的过程中,还没到达正门就已经能一睹这座公寓的芳容——外墙和窗户色彩分明,不忌讳色系的冲突;砖瓦和窗户又是不同款式和形状的,像是不靠谱的分包商东拼西凑找来的;阁楼与底层之间的柱子直中带曲,好像是用几何图形把房子撑起来一样;绿意盎然的植物从公寓各个方向的缝隙中伸展出来,楼里的勃勃生机难以掩藏。而如此一栋“不按常理出牌”的公寓楼,正门入口也是低调内敛,让人走过了才后知后觉。
百水先生只在21岁的时候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念过三个月的艺术课,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班出身,尤其在建筑设计这个领域中,他更是“半路出家”。但是,超前和独特的设计无疑让他成为奥地利20世纪末期最有名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排斥直线和刻板,认为直线是邪恶的,他厌恶对称和规则,也反对欧洲大陆典型的中轴线设计传统。他曾说过,不平均的楼层是给双脚的旋律,他也相信,只有不同款式、色彩的设计,才能让窗户在建筑中起舞,营造出健康、有生命力的建筑。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窗户外形不重样、不规则。而且屋顶上没有瓦,而是草坪,树木从阳台里长出来,屋顶还有雨水回收系统,重复利用水资源。
我不确定公寓楼的窗户在深夜无人之时是否偷偷起舞,但这栋公寓楼充满童趣色彩,游人们在此各种姿态做作拍照,心里一定也是乐滋滋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百水公寓“点赞”。尽管这栋大楼是由维也纳市政府委任设计,但在上世纪80年代的审美观里,这栋房子的设计没少受批评。而且,我在资料中看到,百水先生当时还鼓励建筑工人不要用水平尺辅助,鼓励他们自由发挥,以致于身边几位土木工程博士毕业的理工人纷纷评价:楼龄才20多年,外表看起来已经很破旧。
假如按艺术史的流派划分,百水先生的思想和设计也经常被笼统地归为后现代的大队伍中,然而,后现代出现过那么多不按常理出牌的艺术设计,能令人舒心开怀的其实没几个。百水先生的公寓楼就像是在用线条和颜色跟大家看玩笑,甘愿在本已雍容华贵的维也纳中充当反例。
参观过程中,偶尔看到有住客从公寓楼中走出来,就像出外打酱油般寻常,穿着没有设计感的便服和有些干瘪的凉鞋。离开时也不忘确认大门已经关上,大概是防止那些与百水先生一样用非正常逻辑思考的怪人冲进楼里乱转。公寓大门外也贴上了告示,让游人谨记楼里有人在过着平常日子,“温馨”提醒游人不要扰民。这份告示让大楼平添了几分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秘色彩。
我没有理工科的理性思维,不晓得从何入手思考这栋公寓坚固不坚固,但我的文科生浪漫思维跟我说,不管是楼里的居民还是楼外的游人,在这一特定空间中,大家都是这件不可复制的艺术品的兼职守护神。
(文:陈琰,原文首发于2016年9月9日《南方日报》A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