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中的观念先行
很少有人能准确无疑地确定自己的行动及其意义,在更大范围内,人们仅仅是依据范式行事。可能是某种习俗,某种社会风尚。而这些更够及其迅速地使其融入社会,不处于被动和孤立状态。
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某种当时的社会思潮,突如其来地做些改变。往往这些很难进入既定的历史中去,或者说历史叙述中去。不管是仅从历史的遗留,还是从当下去还原历史,都充满了悖论。可能的仅是历史叙述,且叙述似乎更能使人获得一种在场的体验。或者说某种故事性,现在又重视起口述史了,口述史与书面历史不同的是,口述史保留了最原始的诗性和神性。书面历史则做不到,书面叙述延续了故事性,而口述史传递了一种真正的血脉延续。而那种口耳相传的精神真正失去之后的口述史,会成什么样子,真的很难去想象,尤其面对一个数据如此泛滥的时代。每个人必然得学会推销自我,当一个人十句话中有一句谎言时似乎真的微不足道,但有一百个人一千个人甚至更多人,谎言也会越来越多。这就像是一个已经腐坏的果子,一点皮肉腐烂,不及时处理,就会波及全身。
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情形时,一个人并不能够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遵循何种观念。他(她)只是内心下意识地去避开一些行为,而做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事情。直到在经过一定时段之后,才会发觉自己一直遵循一种观念。现实的情形是,如果一个人会是一个完备的理论家,则其行动肯定是滞后的,或者压根就没有行动。只是在构筑,而构筑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如果每一种思想都能得以实施,肯定这世界会毫无章法。
2016/09/16
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某种当时的社会思潮,突如其来地做些改变。往往这些很难进入既定的历史中去,或者说历史叙述中去。不管是仅从历史的遗留,还是从当下去还原历史,都充满了悖论。可能的仅是历史叙述,且叙述似乎更能使人获得一种在场的体验。或者说某种故事性,现在又重视起口述史了,口述史与书面历史不同的是,口述史保留了最原始的诗性和神性。书面历史则做不到,书面叙述延续了故事性,而口述史传递了一种真正的血脉延续。而那种口耳相传的精神真正失去之后的口述史,会成什么样子,真的很难去想象,尤其面对一个数据如此泛滥的时代。每个人必然得学会推销自我,当一个人十句话中有一句谎言时似乎真的微不足道,但有一百个人一千个人甚至更多人,谎言也会越来越多。这就像是一个已经腐坏的果子,一点皮肉腐烂,不及时处理,就会波及全身。
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情形时,一个人并不能够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遵循何种观念。他(她)只是内心下意识地去避开一些行为,而做自己认为可以做的事情。直到在经过一定时段之后,才会发觉自己一直遵循一种观念。现实的情形是,如果一个人会是一个完备的理论家,则其行动肯定是滞后的,或者压根就没有行动。只是在构筑,而构筑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如果每一种思想都能得以实施,肯定这世界会毫无章法。
2016/09/16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