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王茂军日记拼贴成的《1986生死漂流》,吹嘘得让人脸红
《1986,生死漂流》这篇文章很有趣。因为作者陈楚汉和杜修琪在刺猬公社的采访中,宣称这是一篇花了半年、重走了3000公里的长漂路、耗费4万元、采访了多少多少人和做了多少多少功课,才写出来的特稿(链接放在最下面)。甚至开起了非虚构写作课,谈论自己写作的心得,以及即将改编成电影IP的可能性。
写出《1986,生死漂流》这篇文章,真的需要花掉半年和4万吗?
实际上,10年前长江漂流20周年时,当年长漂队队长王茂军公开了当年的《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以下简称王茂军《长漂日记》),对比《1986,生死漂流》可以发现,大量的语句安排和内容上非常相似,除了直接的改写,很多地方甚至还不如王茂军《长漂日记》来得详尽。
我们简单对比一下。
(相似部分用红色标记,因为豆瓣不支持编辑,所以均以图片方式附在每段下面,将就看看吧= =)
1,
和外国人抢时间的不止是漂流。洛阳队在曲麻莱县招待所就遇到一位画家,正自费步行考察长江,准备创作长达1127米的《长江万里图》,计划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完成。问及原因,画家说,他得知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到中国创作长1100米的《丝绸之路》萌发此意。又一个和外国人抢时间的人,洛阳队立刻邀请他上船漂流。
——《1986,生死漂流》
万里长江第一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人口一万七千人,面积3、2万平方公里,县城人口1900人。一色的平房建筑,白铁皮房顶,县领导安排我们住在县委招待所……在招待所,遇到一安徽美术工作者朱梅林,四十岁,是安徽铜陵化纤厂的干部,自费步行考察长江,准备创作《长江万里图》,长1127米,计划1997年完成。他是得知日本明画家平山郁夫到中国创作丝绸之路,长1100米时,萌发了此创作意图的,通过交谈,令人肃然起敬。真没想到,长江上有志之士这么多!中国有志之士这么多!有这样的人,国家何愁不兴?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2,
洛阳队昼夜兼程,花了三周漂到玉树,但他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玉树的记者告诉他们,肯?沃伦6月30日到沱沱河沿镇,坐大卡车,只用了5天就到源头。他们听说,肯?沃伦是经验丰富的职业漂流探险家,漂过密西西比河、尼罗河、亚马逊等大河,为了挑战长江,他带来12条、价值10多万美金的船。洛阳队的装备是“104军用登陆艇”和橡片圆筏,加起来才值6000人民币。
——《1986,生死漂流》
吃过饭,区长告诉我们,川队今晚到洛须,美国队已快抵玉树,上级通知他们做好接待工作。速度真快啊!在玉树时听记者们说,美国队是六月三十日到的沱沱河,他们的车好,七月五日到的源头,然后下水。肯.沃伦是个经验丰富的职业漂流探险家,漂过密西西比、尼罗河、亚玛逊等大河。他们的设备一流,十二条船价值十多万美金,而我们的三条船,不过六千人民币。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3,
这大大刺激了队员们。洛阳队开会,有人提议单船漂流,其余人上岸,但是密封船无法驾驶,商讨后觉得不妥。副队长雷建生又提议,单独放小敞船,直达巴塘,然而补给无法保证,也被否定。最后,大家决定仍放三只船,但让之前上船的画家等人上岸,再减轻装备,尽快抵达巴塘。
——《1986,生死漂流》
当队员们听说美国队快要到的消息后,非常着急,议论纷纷,遂在会议室里召开紧急会议。红林提出要单放密封船,上四人乘船下漂,余人上岸。讨论了一会儿,均认为不妥,因为此船人不能驾驭,无方向,冲滩可以,但在缓水、回水中就难一行进,从这儿到巴塘尚有三百公里,难以按时抵达,故放弃该案。后建生又提出单放104船,此船速度快,又好驾驭,但
大家均感此船不安全,由其是就一船,如果翻了被水冲走,就寸步难行。还有一个原因,下去到巴塘前,我无接应人员,此船又无法带足够的给养和生活物资。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认为,仍按现状三船下漂,人员精减,到巴塘再说。从安全角度考虑,让朱梅林、赵新安、王殿明三人上岸,因他三人不是我队队员,一旦出了事,不好办。朱、赵二人均同意,可是王殿明说什么也不同意,并声称,他的安全谁也不用负责,无奈,只好让他上船随队下漂。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4,
虎跳峡位于云南西北部,在丽江和香格里拉的交界处。峡谷在哈巴雪山、玉龙雪山之间,全长17公里,谷深水急。顺江而下,江心有三块突出的大石头,被划分为上、中、下虎跳,上、中虎跳间还有20多个特级险滩。……队员们走半山的悬崖路勘探上虎跳,还未见水,就听到磅礴的水声。走近一看,跌水不断,巨石暗布,浪头激起有十米高,江水瞬间化成浓雾,赫赫水声震耳欲聋。人们互相说话,即使面对面吼叫都难以听清。
——《1986,生死漂流》
虎跳峡全长17公里,但落差就有220米。金沙江流到四川宜宾后,以下直到上海,称长江,全长2900公里,落差也就不超过300米,由此比较,可以想见虎跳峡的凶险。它不是在流,而是从天而降。上虎跳,由连续三个大跌坎组成,中间的最大,有十几米,江中间有一巨石,高十多米,宽十多米,长二十多米,近2000立方,把金沙江一劈两半,江水从巨石两侧飞泻而下,象大坝决堤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三个跌坎落差有二十多米,站在上虎跳的江边往上看,只见金沙江从天上流下来,根本看不到江面。犹如万马奔腾,整个峡谷都被搅的在翻滚,跌下来的江水激起的浪头高达十几米,浪花翻起的水雾象下雨一般,飞起四、五十米,充斥满峡谷,那浪涛声,如雷贯耳,只听“哗、哗、哗 …… ”好象要把峡谷震塌,两人对脸说话,非高声大嚷不行,如同吵架一般。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5,
在虎跳峡山路行走,如果听到轰隆隆声,人就要立刻缩到路内侧,紧贴石壁。经常有牦牛或者山羊滚落,轰隆隆滚下去,砸到大石上的一命呜呼,掉入江中的瞬间淹没。后来营救悬崖下的郎保洛时,一名四川记者就在山路上被落石砸死,年仅23岁。
——《1986,生死漂流》
一路冒雨疾进,山道紧贴着陡壁,下面是数十丈深的山谷,谷底,是汹涌澎湃的金沙江,云雾缭绕其间,江面若隐若现。正行间,突听头顶“轰隆”直响,初以为是雷声,后听 声音至上而下,越来越近,大家赶快紧贴峭壁,就听一巨物从后面砰然落地,急回头一看,是一头牛从山上摔下来,血溅四周,直澎到我们脚下,牛是口鼻喷血,肚开肠裂,肋骨外露,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另备注】:关于四川记者段,1987年2月《新闻战报》刊载:“9月13日,在营救郎宝洛现场采访的四川《青年世界》杂志社记者万明,晚上返回驻地途中不幸被山上的飞石击中,光荣牺牲。”《生死漂流》转述与事实细节不符。
6,
但是数十家媒体的记者等不及了,又一次胶着的会议上,一名记者讽刺队员:“你们太撇(四川话,差劲)了,都是瘪火药,你们不敢漂,我是记者我都敢漂。”四川队队员李大放一下子被激怒了:“没有人上我要上!”
“我当时年轻嘛,血气方刚,受不了被别人小看,之前都漂了那么长的路了,你还敢小看我们?”30年后,李大放对记者说。
——《1986,生死漂流》
所有人都在等,指挥部在等上级指示,队员们打牌,出去玩,回家探亲。又一次胶着的会议上,有一名记者讽刺队员们:“你们太撇了,都是瘪火药,你们不敢漂,我是记者我都敢漂。”
李大放一下子被激怒了:“没有人上我要上!”
“我当时年轻嘛,血气方刚,受不了被别人小看,之前都漂了那么长的路了,你还敢小看我们?”
——刘敏《长江漂流30年》
7,
每天都有记者去询问队员,漂不漂,何时漂,《四川日报》记者找到洛阳队队长王茂军,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究竟漂不漂虎跳峡?”
“怎么不漂?不漂虎跳峡干脆回家去算了!”王茂军说。记者又将洛阳队的态度传递给四川队,四川队也压力巨大。
——《1986,生死漂流》
晚饭后,在院子里碰上戴善奎等一群记者,老戴极不客气的单刀直入,问道:“你们到底过不过虎跳峡?”我也极不客气,“过!肯定过,要是不过就回家了,还待在这儿干啥?”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8,
记者也经常向队员们传递新消息,8月底,洛阳队在虎跳峡勘察,在一家小饭馆遇到两名记者,其中一名兴奋地向他们高喊:“美国队死了一个人!美国队也死了一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并不清楚细节,只是反复肯定说,错不了,死了一个队员,叫大卫?西皮。
——《1986,生死漂流》
后上街吃饭,在一小饭店遇到川队随行记者戴善奎、赵坚等人也在吃饭,只见赵坚按耐不住 兴奋,向我们高喊,“美国队死了一个人!美国队也死了一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待问及详情,也说不明白,只是反复肯定着,错不了,他们死了一个队员,叫大卫?西皮。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9,
9月4日,新密封船运到,洛阳队决定先把一条狗放进去,从上虎跳下水,“试漂”。结果密封船开裂,狗不知所踪。但这并不影响记者的“信心”。第二天,四川电视台记者告诉队长王茂军:“老王,你们当时如果坐人,也就过去了,狗不是人,它只能躲,人则可以抓船。”
躁动中,也有记者保持清醒。《渡口日报》记者戴洪芳就很不满激进记者的劝说行为,她反而对王茂军说:你们可不能听那些不负责任的记者,说些煽动的话,他们是为了写新闻,发报道,虎跳峡你们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绕着走,人们会理解的,干吗非要把命搭上?
采访完,她让王茂军写几句话,王茂军写了:“长江巨澜,积之于涓涓细流 / 中华振兴,有待于万千黎原”。王茂军也要她签名,戴洪芳却只写了一句:“愿上帝保佑你们!”王茂军一愣,这是之前极少见的赠言。戴洪芳说,“我没有豪言壮语,我只能默默地祝福你们。”
——《1986,生死漂流》
……两个进出口已全被大浪打开,船仓的结合部也被冲开约两尺多长的口子,试漂用的狗,已不见踪影。
昨天,四川电视台的姚遥告诉我,“老王,你们当时如果坐人,也就过去了,狗不是人,它只能躲,人则可以抓船。”戴女士得知后,对我说,你们可不能听那些不负责任的记者,说些煽动的话,他们是为了写新闻,发报道,虎跳峡,你们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绕着走,人们会理解的,干吗非要把命搭上?我说,我们不是为了他们发报道才来漂流虎跳峡的,是自己情愿,如果死了,那叫死得其所。最后,她拿出个本子,要我写几句话,稍想了想,写道:
长江巨澜 积之于涓涓细流 中华振兴 有待于万千黎原
后我也取出笔记本,让她签名,她却写了一句“愿上帝保佑你们!”我当时就楞了,她说,“我没有豪言壮语,我只能默默的祝福你们。”她走后,我又想了半天,是我太华而不实,尽喊空洞的口号,还是她世界观有问题?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10,
洛阳队士气大振,再次连夜补船,冲击中虎跳。舱门连接处不易修补,他们就把一块红色气垫床塞到裂口处,又用胶水反复加固。两天后,郎保洛和孙志岭上船,下水后第一个大浪,红色气垫床就飞出来,密封船撕裂成了半敞船。孙志岭失踪,漂过中虎跳后,郎保洛在峭壁边的大石块上岸,等候营救。中虎跳一死一伤,两队都停下来,全力营救郎保洛。
——《1986,生死漂流》
那红色的东西是气垫床,密封船在过了上虎跳之后,仓口被浪打破,补不住,向重庆电视台要了一张气垫床来堵仓口……密封船于两点五十下水,在满天星被大浪和跌水打的翻过来,翻过去,不知翻了多少个跟头,船在这强大的冲击下破裂,气垫床就是在这被冲出船外。当冲到中虎跳时,两人全被大浪打出船外,但两人死死抓着船,冲到中虎跳第二道跌坎时,船被一巨浪压入江下,半分种过后,当船又出来时,只剩一个人还抓着破船,另一人再也没看到浮出水面。冲过中虎跳后,船和人进入对岸一小回水。急问是谁上了岸,龚林说看不清,峡谷里光线太暗。马上和建生交换意见,连夜过江,救人要紧。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对比部分暂时结束——————————————
长漂共三支队伍,留存细节最多的就是洛阳队队长王茂军的《长漂日记》,以至于本文在中国队方面,全部采用洛阳队主视角,并对《长漂日记》进行了大幅度摘抄和改写,仅“虎跳峡决战”一节就出现了大量重合文本;四川队因缺乏大篇幅报道,所以猜测文中只整合了部分新闻报道材料;中美队未做对比,但其“采访”细节存疑,有兴趣的朋友,也许可以找来简洛伦本人的回忆录对比一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今年五月,我们收到一封邮件,来自一名69岁的美国老太太,叫做简·沃伦。她跟我说,她的丈夫30年前在中国家喻户晓,因为他要做地球上第一个漂流长江的人。但现在,中国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她想在中国出版长江漂流的回忆录,出版社要她自费。她得了癌症,想最后来一趟中国,重走一遍长江,联系到的中国电视台找她要赞助,但她连机票钱也出不起。她对我们说:丈夫去世后整整20年,我都活在愤怒和痛苦中,没法谈论这事。你知道吗,这是唯一一次由“最高行政机关”批准的探险?
——《1986,生死漂流》
一个疑问:简·沃伦为什么要主动写信求助这两位无论是年龄还是知名度都不够的作者?我们检索发现,简·沃伦的回忆录“When Dreams and Fear Collide”(《当梦想撞击恐惧》)早就写出来了,而且英文亚马逊上的评价还不错。
如果进一步检索,我们会发现简·沃伦在2008年前后接受过中国政府给她的特别奖励。老太太现在住在俄勒冈,英文媒体对她的采访也有不少。
而文章作者很快就在公众号上说了和自己文章中矛盾的话:
于是我在亚马逊上搜索,看到一本讲述长江漂流的书,我给作者发了一封邮件。5月,我收到回信,一个叫简·沃伦的老太太跟我说,她的丈夫30年前在中国家喻户晓,因为他要第一个漂流长江。她问我:「你知道吗,这是唯一一次由“中国最高行政机关”批准的探险?」
这恰好自证了自己在文章中的刻意误导。
简单地说,《1986,生死漂流》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论两位作者采访了谁,采访了多少人,目前呈现在文中的事实就是,它们直接摘抄了别人的成文。这篇特稿对读者形成了两层误导,第一,误导读者认为是绝望的简·沃伦主动求助,第二,误导读者将已有的文本当做它们的采访成果。前者是哗众取宠,后者则违反了新闻道德。(划重点)
最后说一点废话。
如果我们了解一下长江漂流这个题材的创作史,我们可以对这篇特稿有更准确的了解。——那就是,长江漂流已经是一个被写了很多遍的题目了。《1986,生死漂流》无论立意还是材料,都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了。
作为当年亿万级关注的重大事件,又正值报告文学热,长江漂流事件的边边角角,都被记者和掘地三尺的写作者给刨过了。光《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就写了两三百篇关于这个的新闻和各种大小文章(包括他的长篇报告文学《长歌祭壮士》),亲历者不但有写成报告文学比如《长江之魂》(沈国凡),还有后期参与了大型纪录片《追梦长江》的编剧和总策划(王殿明),还有相关的电视剧《长漂壮歌》《长江第一漂》,以及大名鼎鼎的《河殇》,还有各种报道,照片和资料,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2006年纪念长漂二十周年时,大批的媒体文章都倒向了怀疑这个长漂意义的论调上。2016年也就是今年作为三十周年,谈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使是《长漂日记》的作者王茂军本人,也不太乐意接受媒体的采访了。9月12日,洛阳晚报做了一个特刊的长漂洛阳队,有王茂军专访。比起当年被当英雄追捧,他更愿意在媒体面前平和地评价自己,“在那个时间做了应该做的事”。
------------------
相关文献:(按时间排序,最后检索时间均为2016年9月15日20点,并保留完整网址)
2006年:
王茂军漂流日记(网上均可搜索到全文):
http://m.tianya.cn/bbs/art.jsp?item=sport&id=90717
8月29日:
陈楚汉,杜修琪:今天,我想要借用你们半小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0ODI5NA==&mid=2650893734&idx=1&sn=5dd026da32717218ec0fe954019c97b5&scene=1&srcid=0915vn95PvaYUhj7oat89ryv#rd
8月30日:
东林君:很惭愧,破百万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0ODI5NA==&mid=2650893738&idx=1&sn=4eeb330cec13082b05f984a64babbc9c&scene=1&srcid=0915Ik5MZQmP3WH6uxgoVDVM#rd
9月1日:
东林君:虽然世界上也没有非我不可之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0ODI5NA==&mid=2650893741&idx=1&sn=a380768b7e54db5329471eba4f707051&scene=1&srcid=09015jZg0qOvOgKS8NEria3x#rd
9月3日:
杜修琪:每个人都将以自己的方式漂过长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0ODI5NA==&mid=2650893745&idx=1&sn=b239fb6089c48e0aae8b941f1b5abe21&scene=1&srcid=0915NYHwKSuqldHxu4NXdOTx#rd
9月4日:
刺猬公社:两个90后离职当独立撰稿人,年轻人需要这样的生死漂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kyMDMxMg==&mid=2649428623&idx=1&sn=d37514675130e350f3d502ea6e031f5a&scene=1&srcid=0915XKNjf8rjAmXP173snLXY#rd
杜修琪:3000公里的写作,像一次真正的探险 | 人间写作课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wNTQzOA==&mid=2649884794&idx=1&sn=ef52eaa18e55263e2012579a585ccc46&chksm=f1044cabc673c5bd17297e26c0079cea839a352a6264734f0887777729a10f74977e2d61aaf1&scene=1&srcid=0915TiKJnrCdo4DQRWjEqyhR#rd
--------------------
后续:王茂军本人的回应,很推荐看一下
https://www.douban.com/note/582240356/
正文中我完全没提到“抄袭”两个字,这个留给读者判断吧。除了刻意误导并把别人的采访当成自己的(李大放相关部分),有兴趣进一步深挖的可以参考这两本书:
When Dreams and Fear Collide
Riding the Dragon's Back (这本已经有改编了)
微博@端木异,知乎@端木异,公众号(duanmuyi_)各存一份。
一些回复非常有趣,这篇文章开放转载,欢迎分享和讨论。
写出《1986,生死漂流》这篇文章,真的需要花掉半年和4万吗?
实际上,10年前长江漂流20周年时,当年长漂队队长王茂军公开了当年的《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以下简称王茂军《长漂日记》),对比《1986,生死漂流》可以发现,大量的语句安排和内容上非常相似,除了直接的改写,很多地方甚至还不如王茂军《长漂日记》来得详尽。
我们简单对比一下。
(相似部分用红色标记,因为豆瓣不支持编辑,所以均以图片方式附在每段下面,将就看看吧= =)
1,
和外国人抢时间的不止是漂流。洛阳队在曲麻莱县招待所就遇到一位画家,正自费步行考察长江,准备创作长达1127米的《长江万里图》,计划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完成。问及原因,画家说,他得知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到中国创作长1100米的《丝绸之路》萌发此意。又一个和外国人抢时间的人,洛阳队立刻邀请他上船漂流。
——《1986,生死漂流》
万里长江第一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人口一万七千人,面积3、2万平方公里,县城人口1900人。一色的平房建筑,白铁皮房顶,县领导安排我们住在县委招待所……在招待所,遇到一安徽美术工作者朱梅林,四十岁,是安徽铜陵化纤厂的干部,自费步行考察长江,准备创作《长江万里图》,长1127米,计划1997年完成。他是得知日本明画家平山郁夫到中国创作丝绸之路,长1100米时,萌发了此创作意图的,通过交谈,令人肃然起敬。真没想到,长江上有志之士这么多!中国有志之士这么多!有这样的人,国家何愁不兴?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 |
2,
洛阳队昼夜兼程,花了三周漂到玉树,但他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玉树的记者告诉他们,肯?沃伦6月30日到沱沱河沿镇,坐大卡车,只用了5天就到源头。他们听说,肯?沃伦是经验丰富的职业漂流探险家,漂过密西西比河、尼罗河、亚马逊等大河,为了挑战长江,他带来12条、价值10多万美金的船。洛阳队的装备是“104军用登陆艇”和橡片圆筏,加起来才值6000人民币。
——《1986,生死漂流》
吃过饭,区长告诉我们,川队今晚到洛须,美国队已快抵玉树,上级通知他们做好接待工作。速度真快啊!在玉树时听记者们说,美国队是六月三十日到的沱沱河,他们的车好,七月五日到的源头,然后下水。肯.沃伦是个经验丰富的职业漂流探险家,漂过密西西比、尼罗河、亚玛逊等大河。他们的设备一流,十二条船价值十多万美金,而我们的三条船,不过六千人民币。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 |
3,
这大大刺激了队员们。洛阳队开会,有人提议单船漂流,其余人上岸,但是密封船无法驾驶,商讨后觉得不妥。副队长雷建生又提议,单独放小敞船,直达巴塘,然而补给无法保证,也被否定。最后,大家决定仍放三只船,但让之前上船的画家等人上岸,再减轻装备,尽快抵达巴塘。
——《1986,生死漂流》
当队员们听说美国队快要到的消息后,非常着急,议论纷纷,遂在会议室里召开紧急会议。红林提出要单放密封船,上四人乘船下漂,余人上岸。讨论了一会儿,均认为不妥,因为此船人不能驾驭,无方向,冲滩可以,但在缓水、回水中就难一行进,从这儿到巴塘尚有三百公里,难以按时抵达,故放弃该案。后建生又提出单放104船,此船速度快,又好驾驭,但
大家均感此船不安全,由其是就一船,如果翻了被水冲走,就寸步难行。还有一个原因,下去到巴塘前,我无接应人员,此船又无法带足够的给养和生活物资。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认为,仍按现状三船下漂,人员精减,到巴塘再说。从安全角度考虑,让朱梅林、赵新安、王殿明三人上岸,因他三人不是我队队员,一旦出了事,不好办。朱、赵二人均同意,可是王殿明说什么也不同意,并声称,他的安全谁也不用负责,无奈,只好让他上船随队下漂。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 |
4,
虎跳峡位于云南西北部,在丽江和香格里拉的交界处。峡谷在哈巴雪山、玉龙雪山之间,全长17公里,谷深水急。顺江而下,江心有三块突出的大石头,被划分为上、中、下虎跳,上、中虎跳间还有20多个特级险滩。……队员们走半山的悬崖路勘探上虎跳,还未见水,就听到磅礴的水声。走近一看,跌水不断,巨石暗布,浪头激起有十米高,江水瞬间化成浓雾,赫赫水声震耳欲聋。人们互相说话,即使面对面吼叫都难以听清。
——《1986,生死漂流》
虎跳峡全长17公里,但落差就有220米。金沙江流到四川宜宾后,以下直到上海,称长江,全长2900公里,落差也就不超过300米,由此比较,可以想见虎跳峡的凶险。它不是在流,而是从天而降。上虎跳,由连续三个大跌坎组成,中间的最大,有十几米,江中间有一巨石,高十多米,宽十多米,长二十多米,近2000立方,把金沙江一劈两半,江水从巨石两侧飞泻而下,象大坝决堤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三个跌坎落差有二十多米,站在上虎跳的江边往上看,只见金沙江从天上流下来,根本看不到江面。犹如万马奔腾,整个峡谷都被搅的在翻滚,跌下来的江水激起的浪头高达十几米,浪花翻起的水雾象下雨一般,飞起四、五十米,充斥满峡谷,那浪涛声,如雷贯耳,只听“哗、哗、哗 …… ”好象要把峡谷震塌,两人对脸说话,非高声大嚷不行,如同吵架一般。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 |
5,
在虎跳峡山路行走,如果听到轰隆隆声,人就要立刻缩到路内侧,紧贴石壁。经常有牦牛或者山羊滚落,轰隆隆滚下去,砸到大石上的一命呜呼,掉入江中的瞬间淹没。后来营救悬崖下的郎保洛时,一名四川记者就在山路上被落石砸死,年仅23岁。
——《1986,生死漂流》
一路冒雨疾进,山道紧贴着陡壁,下面是数十丈深的山谷,谷底,是汹涌澎湃的金沙江,云雾缭绕其间,江面若隐若现。正行间,突听头顶“轰隆”直响,初以为是雷声,后听 声音至上而下,越来越近,大家赶快紧贴峭壁,就听一巨物从后面砰然落地,急回头一看,是一头牛从山上摔下来,血溅四周,直澎到我们脚下,牛是口鼻喷血,肚开肠裂,肋骨外露,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另备注】:关于四川记者段,1987年2月《新闻战报》刊载:“9月13日,在营救郎宝洛现场采访的四川《青年世界》杂志社记者万明,晚上返回驻地途中不幸被山上的飞石击中,光荣牺牲。”《生死漂流》转述与事实细节不符。
![]() |
6,
但是数十家媒体的记者等不及了,又一次胶着的会议上,一名记者讽刺队员:“你们太撇(四川话,差劲)了,都是瘪火药,你们不敢漂,我是记者我都敢漂。”四川队队员李大放一下子被激怒了:“没有人上我要上!”
“我当时年轻嘛,血气方刚,受不了被别人小看,之前都漂了那么长的路了,你还敢小看我们?”30年后,李大放对记者说。
——《1986,生死漂流》
所有人都在等,指挥部在等上级指示,队员们打牌,出去玩,回家探亲。又一次胶着的会议上,有一名记者讽刺队员们:“你们太撇了,都是瘪火药,你们不敢漂,我是记者我都敢漂。”
李大放一下子被激怒了:“没有人上我要上!”
“我当时年轻嘛,血气方刚,受不了被别人小看,之前都漂了那么长的路了,你还敢小看我们?”
——刘敏《长江漂流30年》
![]() |
7,
每天都有记者去询问队员,漂不漂,何时漂,《四川日报》记者找到洛阳队队长王茂军,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究竟漂不漂虎跳峡?”
“怎么不漂?不漂虎跳峡干脆回家去算了!”王茂军说。记者又将洛阳队的态度传递给四川队,四川队也压力巨大。
——《1986,生死漂流》
晚饭后,在院子里碰上戴善奎等一群记者,老戴极不客气的单刀直入,问道:“你们到底过不过虎跳峡?”我也极不客气,“过!肯定过,要是不过就回家了,还待在这儿干啥?”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 |
8,
记者也经常向队员们传递新消息,8月底,洛阳队在虎跳峡勘察,在一家小饭馆遇到两名记者,其中一名兴奋地向他们高喊:“美国队死了一个人!美国队也死了一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并不清楚细节,只是反复肯定说,错不了,死了一个队员,叫大卫?西皮。
——《1986,生死漂流》
后上街吃饭,在一小饭店遇到川队随行记者戴善奎、赵坚等人也在吃饭,只见赵坚按耐不住 兴奋,向我们高喊,“美国队死了一个人!美国队也死了一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待问及详情,也说不明白,只是反复肯定着,错不了,他们死了一个队员,叫大卫?西皮。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 |
9,
9月4日,新密封船运到,洛阳队决定先把一条狗放进去,从上虎跳下水,“试漂”。结果密封船开裂,狗不知所踪。但这并不影响记者的“信心”。第二天,四川电视台记者告诉队长王茂军:“老王,你们当时如果坐人,也就过去了,狗不是人,它只能躲,人则可以抓船。”
躁动中,也有记者保持清醒。《渡口日报》记者戴洪芳就很不满激进记者的劝说行为,她反而对王茂军说:你们可不能听那些不负责任的记者,说些煽动的话,他们是为了写新闻,发报道,虎跳峡你们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绕着走,人们会理解的,干吗非要把命搭上?
采访完,她让王茂军写几句话,王茂军写了:“长江巨澜,积之于涓涓细流 / 中华振兴,有待于万千黎原”。王茂军也要她签名,戴洪芳却只写了一句:“愿上帝保佑你们!”王茂军一愣,这是之前极少见的赠言。戴洪芳说,“我没有豪言壮语,我只能默默地祝福你们。”
——《1986,生死漂流》
……两个进出口已全被大浪打开,船仓的结合部也被冲开约两尺多长的口子,试漂用的狗,已不见踪影。
昨天,四川电视台的姚遥告诉我,“老王,你们当时如果坐人,也就过去了,狗不是人,它只能躲,人则可以抓船。”戴女士得知后,对我说,你们可不能听那些不负责任的记者,说些煽动的话,他们是为了写新闻,发报道,虎跳峡,你们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绕着走,人们会理解的,干吗非要把命搭上?我说,我们不是为了他们发报道才来漂流虎跳峡的,是自己情愿,如果死了,那叫死得其所。最后,她拿出个本子,要我写几句话,稍想了想,写道:
长江巨澜 积之于涓涓细流 中华振兴 有待于万千黎原
后我也取出笔记本,让她签名,她却写了一句“愿上帝保佑你们!”我当时就楞了,她说,“我没有豪言壮语,我只能默默的祝福你们。”她走后,我又想了半天,是我太华而不实,尽喊空洞的口号,还是她世界观有问题?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 |
10,
洛阳队士气大振,再次连夜补船,冲击中虎跳。舱门连接处不易修补,他们就把一块红色气垫床塞到裂口处,又用胶水反复加固。两天后,郎保洛和孙志岭上船,下水后第一个大浪,红色气垫床就飞出来,密封船撕裂成了半敞船。孙志岭失踪,漂过中虎跳后,郎保洛在峭壁边的大石块上岸,等候营救。中虎跳一死一伤,两队都停下来,全力营救郎保洛。
——《1986,生死漂流》
那红色的东西是气垫床,密封船在过了上虎跳之后,仓口被浪打破,补不住,向重庆电视台要了一张气垫床来堵仓口……密封船于两点五十下水,在满天星被大浪和跌水打的翻过来,翻过去,不知翻了多少个跟头,船在这强大的冲击下破裂,气垫床就是在这被冲出船外。当冲到中虎跳时,两人全被大浪打出船外,但两人死死抓着船,冲到中虎跳第二道跌坎时,船被一巨浪压入江下,半分种过后,当船又出来时,只剩一个人还抓着破船,另一人再也没看到浮出水面。冲过中虎跳后,船和人进入对岸一小回水。急问是谁上了岸,龚林说看不清,峡谷里光线太暗。马上和建生交换意见,连夜过江,救人要紧。
——《长江漂流探险日记——1986》
![]() |
————————————对比部分暂时结束——————————————
长漂共三支队伍,留存细节最多的就是洛阳队队长王茂军的《长漂日记》,以至于本文在中国队方面,全部采用洛阳队主视角,并对《长漂日记》进行了大幅度摘抄和改写,仅“虎跳峡决战”一节就出现了大量重合文本;四川队因缺乏大篇幅报道,所以猜测文中只整合了部分新闻报道材料;中美队未做对比,但其“采访”细节存疑,有兴趣的朋友,也许可以找来简洛伦本人的回忆录对比一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今年五月,我们收到一封邮件,来自一名69岁的美国老太太,叫做简·沃伦。她跟我说,她的丈夫30年前在中国家喻户晓,因为他要做地球上第一个漂流长江的人。但现在,中国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她想在中国出版长江漂流的回忆录,出版社要她自费。她得了癌症,想最后来一趟中国,重走一遍长江,联系到的中国电视台找她要赞助,但她连机票钱也出不起。她对我们说:丈夫去世后整整20年,我都活在愤怒和痛苦中,没法谈论这事。你知道吗,这是唯一一次由“最高行政机关”批准的探险?
——《1986,生死漂流》
一个疑问:简·沃伦为什么要主动写信求助这两位无论是年龄还是知名度都不够的作者?我们检索发现,简·沃伦的回忆录“When Dreams and Fear Collide”(《当梦想撞击恐惧》)早就写出来了,而且英文亚马逊上的评价还不错。
如果进一步检索,我们会发现简·沃伦在2008年前后接受过中国政府给她的特别奖励。老太太现在住在俄勒冈,英文媒体对她的采访也有不少。
![]() |
检索信息:2008年11月简·沃伦计划来华接受颁奖 |
而文章作者很快就在公众号上说了和自己文章中矛盾的话:
于是我在亚马逊上搜索,看到一本讲述长江漂流的书,我给作者发了一封邮件。5月,我收到回信,一个叫简·沃伦的老太太跟我说,她的丈夫30年前在中国家喻户晓,因为他要第一个漂流长江。她问我:「你知道吗,这是唯一一次由“中国最高行政机关”批准的探险?」
这恰好自证了自己在文章中的刻意误导。
简单地说,《1986,生死漂流》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论两位作者采访了谁,采访了多少人,目前呈现在文中的事实就是,它们直接摘抄了别人的成文。这篇特稿对读者形成了两层误导,第一,误导读者认为是绝望的简·沃伦主动求助,第二,误导读者将已有的文本当做它们的采访成果。前者是哗众取宠,后者则违反了新闻道德。(划重点)
最后说一点废话。
如果我们了解一下长江漂流这个题材的创作史,我们可以对这篇特稿有更准确的了解。——那就是,长江漂流已经是一个被写了很多遍的题目了。《1986,生死漂流》无论立意还是材料,都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了。
作为当年亿万级关注的重大事件,又正值报告文学热,长江漂流事件的边边角角,都被记者和掘地三尺的写作者给刨过了。光《四川日报》记者戴善奎就写了两三百篇关于这个的新闻和各种大小文章(包括他的长篇报告文学《长歌祭壮士》),亲历者不但有写成报告文学比如《长江之魂》(沈国凡),还有后期参与了大型纪录片《追梦长江》的编剧和总策划(王殿明),还有相关的电视剧《长漂壮歌》《长江第一漂》,以及大名鼎鼎的《河殇》,还有各种报道,照片和资料,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2006年纪念长漂二十周年时,大批的媒体文章都倒向了怀疑这个长漂意义的论调上。2016年也就是今年作为三十周年,谈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使是《长漂日记》的作者王茂军本人,也不太乐意接受媒体的采访了。9月12日,洛阳晚报做了一个特刊的长漂洛阳队,有王茂军专访。比起当年被当英雄追捧,他更愿意在媒体面前平和地评价自己,“在那个时间做了应该做的事”。
------------------
相关文献:(按时间排序,最后检索时间均为2016年9月15日20点,并保留完整网址)
2006年:
王茂军漂流日记(网上均可搜索到全文):
http://m.tianya.cn/bbs/art.jsp?item=sport&id=90717
8月29日:
陈楚汉,杜修琪:今天,我想要借用你们半小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0ODI5NA==&mid=2650893734&idx=1&sn=5dd026da32717218ec0fe954019c97b5&scene=1&srcid=0915vn95PvaYUhj7oat89ryv#rd
8月30日:
东林君:很惭愧,破百万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0ODI5NA==&mid=2650893738&idx=1&sn=4eeb330cec13082b05f984a64babbc9c&scene=1&srcid=0915Ik5MZQmP3WH6uxgoVDVM#rd
9月1日:
东林君:虽然世界上也没有非我不可之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0ODI5NA==&mid=2650893741&idx=1&sn=a380768b7e54db5329471eba4f707051&scene=1&srcid=09015jZg0qOvOgKS8NEria3x#rd
9月3日:
杜修琪:每个人都将以自己的方式漂过长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0ODI5NA==&mid=2650893745&idx=1&sn=b239fb6089c48e0aae8b941f1b5abe21&scene=1&srcid=0915NYHwKSuqldHxu4NXdOTx#rd
9月4日:
刺猬公社:两个90后离职当独立撰稿人,年轻人需要这样的生死漂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kyMDMxMg==&mid=2649428623&idx=1&sn=d37514675130e350f3d502ea6e031f5a&scene=1&srcid=0915XKNjf8rjAmXP173snLXY#rd
杜修琪:3000公里的写作,像一次真正的探险 | 人间写作课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AwNTQzOA==&mid=2649884794&idx=1&sn=ef52eaa18e55263e2012579a585ccc46&chksm=f1044cabc673c5bd17297e26c0079cea839a352a6264734f0887777729a10f74977e2d61aaf1&scene=1&srcid=0915TiKJnrCdo4DQRWjEqyhR#rd
--------------------
后续:王茂军本人的回应,很推荐看一下
https://www.douban.com/note/582240356/
正文中我完全没提到“抄袭”两个字,这个留给读者判断吧。除了刻意误导并把别人的采访当成自己的(李大放相关部分),有兴趣进一步深挖的可以参考这两本书:
When Dreams and Fear Collide
Riding the Dragon's Back (这本已经有改编了)
微博@端木异,知乎@端木异,公众号(duanmuyi_)各存一份。
一些回复非常有趣,这篇文章开放转载,欢迎分享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