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大叔是个怎样的人?——我且借酒问明月
![]() |
1
中秋节我收到意外的礼物了。
先得谢谢很多网友送我礼物,最让我意外的是李笑来老师找我,对的,就是写《把时间当做朋友》的笑来老师,他说:秋叶,给我聊聊你吧?回头我看看怎样在微信号里推荐一下你?
太意外了!笑来老师居然要在他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微信订阅号里推荐我了吗?
太棒了!
我现在在很多人眼里,似乎也是成功人士。标签很多,大学副教授、创业导师、畅销书作者、国内最有影响力的PPT达人、网易云课堂最受欢迎的职场课程开发老师......
钱,当然比普通人多一点;今年我们团队8个人,可以做出近1000万的收入,还不错。不过论事,我们也比普通人多太多。
笑来老师新书《七年就是一辈子》提到过,他相信人是可以重生的,一生你可以有很多辈子。
人生七年一个周期,在每个七年你都完成一种新身份的转化,就好像别人活了一辈子。
我恰好是这样的人。
那就说说我的七年吧,且以此文,回答笑来老师的提问,也给自己的过去,做一个小小的盘点。
2
1993年到2000年,是七年。
我在大学学机械。我从来不喜欢机械,不喜欢到什么程度?一直到今天我连开车都没有学——我不喜欢控制机械,顺便我觉得开车浪费我思考的时间。
但我也没有撕心裂肺痛恨学机械,反正那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大家说这个专业不错,我就读。大家说考试要分数好,我就尽量勉强自己考好一点。其实不爱的东西,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在大学只凭高考成绩拿过一次奖学金。
到了大四,担心找不到工作,就考研。考研又怕考不上,就选了不出名的母校(武汉科技大学)。为了好拿专业课的分,我又报了机械——嗯,我又报了我不爱的专业,没有一丝丝犹豫,但是这样能确保我考上,不是吗?
读研第二年,去了广东做项目,倒是在工厂学到了做事做人的态度,要认真,要规范,要职业化。
第一个七年,要职业化做事,这似乎是我最大的收获。
2
2000年到2006年,又是七年。
一直到研究生毕业,我都以为我会做机械行业,结果我去了武汉一家IT公司做管理软件项目实施。没有别的原因,这家企业是第一个要我的,而我需要一份工作。然后我就签了,根本就没有选第二家。
事后回想,这次就业选择是非常明智的,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使得我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但在当时,我对我未来的人生可能性一无所知,也无从憧憬。我当时的焦虑是,如何从一名会画一点图纸的机械男变成一枚会装数据库的IT男。
02年跳到学校担任教职,马上又去老东家办的信息化网站兼职。从这一年开始我开始习惯泡论坛,后来是写博客,如果没有这个插曲,我根本不会走上网络写作的道路,这不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习惯。
还有,就是这一年我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秋叶”,那是我还是小鲜肉,不是大叔。
03年我又被老东家请回去兼职,一口气干到06年底,差不多整整七年。
一直到今天我都酷爱背双肩包出差的习惯,就是这七年留给我的痕迹。
这七年还有一个特别大的收获就是:我为了多赚一点钱,七年中有五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兼职。兼职这个事情倒逼我不得不强化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让我做事变得效率越来越高,结果也越来越好。
我慢慢也就适应了能一天内在几个不同身份或工作中切换,还能把几样工作都协调好,这种时间和计划管理能力,对我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二个七年,能职业化做事,这似乎是我最大的收获。
对了,这七年我成了家,有了孩子。
3
2007年到2013年,又过七年。
07年我离开软件行业,我感觉自己遇到了天花板。
我觉得我已经是一个很棒的项目经理,但是在项目面前,我依然经常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管理软件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一个人能推动一个轮子,但我推不垮一面墙。所以我很累,而且做任何事情都依赖公司平台的支持,自己总觉得不够尽兴和发挥。
归根结底,那时我还是一个习惯自己控制自己,却不喜欢驱动别人的人,还是个人英雄主义。
所以我先去了一家IT培训机构兼职,你们可能都听过它的名字,叫北大青鸟。我帮武汉一家青鸟校长做了两年,我可能并没有真的帮上多少忙,但在这两年,我负责的工作是网络营销。
群发邮件、网站广告、搜索排名、视频贴片、QQ营销、电话咨询......这些事都是我负责的内容,然后我就变成了一名营销人,开始爱琢磨研究营销的事情。
08年,我帮学校招生,开始帮忙做招生PPT,我的一位同事教我用OFFICE2007,说这样做出来好看。
果然高大上,那时眼界低,能做出立体风就觉得是高大上。然后就被学校校长看中了,封闭做了一个重要的PPT,水平又提高了一截。然后就得到了网友约我培训的机会,他其实看中的是我写的博客里面谈的如何做演示的逻辑,而不是我的PPT设计。
然后就一步步滚到PPT这个行业来了,这次,又不是我主动规划的人生。
但是在2009年,我拿到人生第一笔高薪培训费,日入5000元。这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当时的判断是:视觉化阅读时代要来临了,这是我的机会。
然后我就一头扎进了这个时代,真正让我出名的是我用干脆抛弃Word,2010年,我用PPT写的书《说服力—让你的PPT会说话》火了。
书活了,救活了我半死不活的博客和微博,带动了我的培训,然后微博的兴起又带动了很多人关注我,成为我第一批粉丝,又带动了图书销售,形成了一个“图书——自媒体——讲座培训“的闭环。
到了11年底,我开始挖掘PPT小伙伴,一起来创作作品,形成传播,到了2013年,这些和我玩了快两年的孩子,后来成了我创业时的核心成员。
当然,这七年,我一直在大学里教书,我的本职工作还在做呢。
第三个七年,学会借助网络和团队做事,这似乎是我最大的收获。
对了,这七年,我孩子都十岁了。
4
2014年到2020年,还有七年。
这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七年,才走到一半,但我的人生轨迹又有了巨变。
我从培训行业跳出来,我觉得一天一天卖培训,人还是吃亏,也无法复制,还得打造一个自己有定价权的产品。
我讲了五年的PPT,课程迭代了九个版本,我感觉我的课程教学方法里面有很多成体系的东西,完全可以开发成在线课程,抓住在线教育的机遇。
罗辑思维付费会员的启发了我:小额学习收费时代来了,必须马上切入。
我当时想了很久,否决了会员的方案。我选择做精品课程爆款,然后持续运营的模式——这就是我在网易云课堂上的头部产品《和秋叶一起学PPT》。
这门课今天已经卖到了34614个人,年底肯定能突破4万人。但是在刚刚推出的一年,我们每天都担心这门课会死掉。
数据不稳定,没有口碑效应,送优惠券无效,搞促销起色不大,和渠道合作只赚了个眼球......来来回回地折腾,也动过放弃的念头。
还好没有放弃,我似乎是那种站在那口井了,就不会多想,反复挖挖挖的人。可能挖得慢一点,挖得久一点,但总归是可以挖出水喝。
然后能怎么办呢?创业维艰,一门课养不活团队,只能再研究开发第二门课,然后是第三门,每一门课都遇到了瓶颈,不好卖,卖不动,叫好不叫座。
对外不能说,自己安排人,分析原因,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一门课里尝试一个新想法,一点点迭代改进,还有,到处找能做课程开发的人才,挖过来,养起来。
终于还是有成效的,现在除了PPT,我们的《和秋叶一起学Word》、《和秋叶一起学Excel》课程口碑也很好。
只有我们才知道,这些很好背后很重。
我看过很多书,但我内心其实还是个农民,我始终觉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事情最靠谱,我宁可自己多努力,多奋斗,多学习。我也知道成功路上不仅仅有掌声,也有嫉妒,有怨恨,有不满。
怕什么,反正从小县城出来的我,还能输回去?
只是第四个七年,我最大的收获,恐怕是我的头发要白了。
对了,等这七年过去,我孩子上大学了。想想这个,又是开心,又是一阵悲凉。
七年一辈子,转眼已经过了四轮,我不亏。
更开心的是,我身边的小伙伴们也纷纷开始自己的七年一辈子,帮我分担压力,甚至全盘接手业务了。
看起来,有他们在,我还可以过一个财富自由还悠闲的七年。
我对他们说:你们就是我买的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