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要怪我……
![]() |
周日14:30,眼看着美术班都要上课了,家里的小伙子还呼呼午睡着,怎么喊都不醒。狠狠心还字把他弄醒了。
可能并没有完全清醒的原因,也可能被强行拉起来确实难受,孩子忽然情绪失控,大哭起来: “妈妈,我从来都没玩过,就让我玩十分钟,行不行?”
一把鼻涕一把泪,一脸沉痛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虽然“从来没玩过”说得有些夸张,但是一周七天,除了周一至周五正常上课外,周一、周三、周六晚上都有课,周日上午、下午、晚上也均有兴趣班,内容涵盖英语、绘画、围棋、音乐。另外,每天还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温故兴趣班学习的内容……作为督促者,我都觉得节奏紧张,有些喘不过气。可是,这些都动摇不了我的决心。
我来自农村,老公也来自农村,家里都是只能满足温饱的条件。好在两个家庭的父母都把培养孩子读书上大学作为摆脱现状的唯一出路,才让我们有机会见到了外面的世界。
虽然已在小城市立足,但在我和老公的内心一直都有深深的自卑。从小到大,我们没有接触过任何音乐、乐器,没有接受过任何才艺的熏陶,也压根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因为从未练习过声带,所以甚至在KTV唱歌都不能蒙混过关。不管是读大学时期,还是参加工作,每一次聚会,每一次联欢,看着别人吹拉弹唱、翩翩起舞,我们永远都是最忠实的五好观众,无一例外。表面的毫不在意,其实掩饰的是内心的熊熊妒火和自惭形秽。工作再努力,你终究是矮了别人一截,无法融入另一个圈子。
也有朋友会善意的给我们找开心,说我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他们则是一部血泪成长史。为什么说是“找开心”?不就是我们彼此都不相信这个善意的谎言嘛。
可能我们小时确实田野里抓过蚂蚱、庄稼地里烤过红薯,乡间小路上疯跑过,整日不亦乐乎,可时至今日,我对这些想象的快乐,已了无印象。只记得羡慕过别人家的孩子吃肉,穿新衣。我也问过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看书上都说兴趣班抹杀童趣,他们小时候真的那么痛苦吗?除了有人会想到偶尔因为不想上课被家长责骂外,已经没有人有太多记忆了。
所谓快乐总是短暂的,痛苦才是永存的。我不想追问他们的“不记得”是不是因为小时候不够痛苦,我只看到他们现在才艺在手,熠熠生辉的样子:一手挥斥方遒的书法、一局高手对决的博弈、一首千回百转的歌曲、一段酣畅淋漓的弹奏……无限风光!
带着这种自卑和压抑,孩子没有出生的时候我就想,一定不会让孩子重蹈我的覆辙。(这活脱脱就是一个把自己喜好强加给孩子的母亲,应该是教育学家批判的靶子。)即便看了那么多有关快乐教育理念的书籍,我还是依然坚持我的观点。
是的,家人们都说不要把孩子搞的太累了。可是,他们还说过“人过三十不学艺”。
我并不是一个完全不讲道理的母亲,既没有让孩子每天像陀螺一样团团转,也不会在兴趣班里强制要求孩子今天学不会不许回家,仅仅是想让孩子培养一种兴趣爱好而已。
好
逸恶劳是人的天性,虽然会听到孩子“不想上课”的声音,可我更能感受到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
每次绘画课,孩子捧回作品时都是满满的成就感,而源于这种基础技能,孩子现在随手就能把所思所想用图画表现出来。学前班的时候,一次学校组织出游,老师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给家长发的提醒短信满满一页,孩子却在巴掌大的纸上用图画基本记全了所有要素。例如,“家长不准穿高跟鞋”,就画一只高跟鞋,然后上面打个叉。“七点校门口集合”就画了学校大门和三个小人,旁边写上“7:00”。(好遗憾,原图被我保管丢了。)
因为上了音乐课,孩子在唱歌时不自觉的都会考虑音准的问题,上一次英语课唱儿歌时还问老师自己的音准不准。
龙应台对她的孩子说过,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给孩子上兴趣班也是一样,并不指望这些能给孩子带来多大荣誉,或是培养出专业人才,只是想当他快乐或不快乐的时候,有更多的方式可以让他表达自己的情绪,为自己在喧嚣的世界中营造一方精神家园。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理解我的用心,希望等他长大了,不会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