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路可逃(一)
无路可逃
遇见的人,做过的事,经历过的遭遇,十年又十年,已然老去,都挺无所谓的。
2002年9月,我决绝来到南京,无一丝一毫的倚靠与打算,便横冲直撞要在此安定。
玄武门的残垣断壁,一下子抓住我喜好陈旧的心,发誓日后定要在此城定居,谈一场横贯古今的爱情,娶得如李易安、张爱玲般玲珑剔透的女子,日夜陪着这千疮百孔的城墙,安享现实幸福。倘能如此,此生足矣。后来,也算得是命运眷顾一把,一场爱情凄凄惨惨无疾而终,几乎耗尽所有心力。人类历经千年也还是逃不出情浓时你侬我侬、分离时悲戚忿怨的轨迹。
那时候,盘桓在心头的是如何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如何在这个热闹繁华其实冷酷无情的城市里安身立命。我渴望自给自足,却不得不奔波苟活,两相不匹配,却还得苟延残喘,继续在城市的腹地穿梭生存。沧桑落寞,悲切无助,理想被狭隘的现实生生挤压,接下来的人生,晦暗明灭,怎么都不知如何继续。
进香河路上的水杉茂盛繁密,见证了那个时间的两难。相较于南京城泛滥的法国梧桐,水杉是别具特色的行道兵,郁郁葱葱,身躯笔直,显露其正直无误的品行,这是我欢喜的。只是那条路多年未走,偶尔坐在出租车里经过那里也都仓促,怕勾起太多往事而匆匆掠过。
现在,生命里很多的瞬间都定格成一些图片,在记忆里反复摩挲切换,那些与之有关的人,或早已被发配到记忆的海角天涯。年岁当前,恍惚间老去,偶尔忆起,间断杂陈,皱纹横生。
石门坎的诗歌
初到南京,我住在同学戴波那里。
三天后,因他父亲的到来,我不得不面临居无定所的窘境。
戴波抱歉地笑笑。
我默默无语,提着方便袋一头扎进夜市。
南京城月朗星稀,我倍感前途寒凉。
一个细节的错位磨损,满盘皆输的伏笔已经埋下。
我买了份晚报,坐在南师大门前报亭旁的石凳上。修长粉嫩的大腿,来来往往,刺眼夺目,我 垂涎欲滴。此刻,方寸居所,比女人的大腿更现实。我收住信马由缰的思维。
经验是重要的。我想到跑销售住网吧的经历。晚上10点到次日清晨7点,7块钱。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居无定所,睡一觉换一个地方。网吧成为暂住地。
在遇到老张前,我已囊中羞涩,连续两个夜晚露宿街头,在鼓楼广场的密林深处,躺在椅子上,盖一份报纸,冻得寒光四射。老张是我在某记者站认识的。五官簇拥在脸上,组合成两个字:老实。初见他时,我肃然起敬,这位前辈估计混迹江湖已久,岂料,他不过比我长一岁,1975年出生,长得有点急,直奔1957年的长相而去,相当圆润成熟。
老张是安徽蒙城人。起先在蒙城电视台扛摄像机,不知道怎么又跑到江苏教育台,九曲回肠之后,与我成了同事。都是带着梦想的人,彼此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怜悯。当晚,便约我去他的住处喝酒。
我第一次到石门坎。石门坎,是一个让我在很长时间里一想到就感到惊悚的地方。转了两路公交车,跟着老张穿过狭长的巷子,左拐,右拐,又左拐,又右拐,在一个矮棚子前站住。
“老张,站人家鸡窝前干嘛啊?”
“到了。”老张掏出钥匙,打开“鸡窝”的门,弯头钻进去。摸索了好会儿,扭亮电灯。灯光昏黄而暗。
“鸡窝”里面一张小钢丝床,床上乱七八糟的,散落的衣服、臭袜子和被子绞在一起。
里面一张桌子,和凳子差不多高。桌子上面和床上一样乱。
“老张,室雅何须大啊。”
这是个局促的住所,凌乱,却能遮风挡雨。
老张从床底的纸箱里摸出一瓶四块半的沱牌酒和半包花生米,一口酒一粒花生米。花生米软绵 绵的,嵌牙缝。此后,我和老张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
晚上,和老张挤在那张小床上。感受着久违的温暖。第二天大早,我被鼎沸人声吵醒。
“旁边是公共厕所。”老张的声音很迷糊。
难怪,鼻子被似曾相识的异味刺激了一夜。
石门坎在南京东南角。17路车经过石门坎。站台:金盛装饰大世界。下车,往南,是一条支离破碎的水泥路,路的两旁是柏油纸、木棍搭成的门面房,卖馒头的、卖烧腊的、小吃店,修鞋的、理发的、台球室……象乡下集场。晚上,这里会冒出很多大排档。一溜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再往前,是一条铁路。跨过铁路,沿着轨道向东几十米,有一条巷子,弯弯曲曲,深不可测,伸向石门坎的深处。晚上,漆黑一片。
巷子没有青石板,敲不出叮叮咚咚的声音。一到雨天,积满水,漂浮的垃圾打着旋儿。时间长了,积水退去,土路泥泞起来。泥泞的土路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是走着这样的路长大的。倘去上班,我便脱了鞋,赤脚淌水。也看到有人摔跤,一身烂泥,脸上满是委屈和隐忍。过了铁路,我就用毛巾把脚擦净,套上鞋。
那地方,二层或者三层的小楼簇拥在一起。也有更高的,也就四层吧,好像顶天了。这些楼房的内部被分割成若干个房间,出租给别人,一个月一百五或者二百的价钱,也有价格更低的,一百元。住在这里的,多是民工,或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学生基本是成双成对,虽说条件艰苦,倒也能见到幸福的希望。经常,看到这些学生背着包进来,也看到学生背着包出去。出去的,意味着生活上了一个台阶,终于可以脱离苦海。
厕所和“鸡窝”毗邻而居。每天早上,厕所前排了男女两排队伍,大家都在焦急等待厕所的蹲位,脸皮绷得紧紧的,神情严肃而紧张,有的人憋得急了,不停地挤鼻子,歪眼睛,收缩屁股,想插队,却被前面的人挡回来。因占了地利的便宜,我和老张上厕所用不着挤眉弄眼。
石门坎,天涯海角的人聚在这里,五湖四海的乡音简单成铺盖的气味,干净朴素,像母亲的手。我们,以及这里的所有人,充满期望,期望生活的颗粒饱满。
谢谢老张,在我日夜的奔波之后,终于安定下来。这里即是我的家。在这之后,我和老张换个几个地方,南京的东西南北都住过。
住在石门坎的第二天,便下了一场雪。我百无聊赖,抽出一本书。老张伏案疾书,唠叨:“我的字有魏碑风骨呢!”
“老张,我担心大雪太重了,怕你这雄健的魏碑笔画也支撑不了这屋顶呢。”
老张套起皮鞋,跑到屋外,手舞足蹈,兴奋地喊起来:“妈呀,这雪好美啊!”
就这样,一首纯洁的诗歌在雪地里诞生了,吟唱在石门坎的上空。
遇见的人,做过的事,经历过的遭遇,十年又十年,已然老去,都挺无所谓的。
2002年9月,我决绝来到南京,无一丝一毫的倚靠与打算,便横冲直撞要在此安定。
玄武门的残垣断壁,一下子抓住我喜好陈旧的心,发誓日后定要在此城定居,谈一场横贯古今的爱情,娶得如李易安、张爱玲般玲珑剔透的女子,日夜陪着这千疮百孔的城墙,安享现实幸福。倘能如此,此生足矣。后来,也算得是命运眷顾一把,一场爱情凄凄惨惨无疾而终,几乎耗尽所有心力。人类历经千年也还是逃不出情浓时你侬我侬、分离时悲戚忿怨的轨迹。
那时候,盘桓在心头的是如何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如何在这个热闹繁华其实冷酷无情的城市里安身立命。我渴望自给自足,却不得不奔波苟活,两相不匹配,却还得苟延残喘,继续在城市的腹地穿梭生存。沧桑落寞,悲切无助,理想被狭隘的现实生生挤压,接下来的人生,晦暗明灭,怎么都不知如何继续。
进香河路上的水杉茂盛繁密,见证了那个时间的两难。相较于南京城泛滥的法国梧桐,水杉是别具特色的行道兵,郁郁葱葱,身躯笔直,显露其正直无误的品行,这是我欢喜的。只是那条路多年未走,偶尔坐在出租车里经过那里也都仓促,怕勾起太多往事而匆匆掠过。
现在,生命里很多的瞬间都定格成一些图片,在记忆里反复摩挲切换,那些与之有关的人,或早已被发配到记忆的海角天涯。年岁当前,恍惚间老去,偶尔忆起,间断杂陈,皱纹横生。
石门坎的诗歌
初到南京,我住在同学戴波那里。
三天后,因他父亲的到来,我不得不面临居无定所的窘境。
戴波抱歉地笑笑。
我默默无语,提着方便袋一头扎进夜市。
南京城月朗星稀,我倍感前途寒凉。
一个细节的错位磨损,满盘皆输的伏笔已经埋下。
我买了份晚报,坐在南师大门前报亭旁的石凳上。修长粉嫩的大腿,来来往往,刺眼夺目,我 垂涎欲滴。此刻,方寸居所,比女人的大腿更现实。我收住信马由缰的思维。
经验是重要的。我想到跑销售住网吧的经历。晚上10点到次日清晨7点,7块钱。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居无定所,睡一觉换一个地方。网吧成为暂住地。
在遇到老张前,我已囊中羞涩,连续两个夜晚露宿街头,在鼓楼广场的密林深处,躺在椅子上,盖一份报纸,冻得寒光四射。老张是我在某记者站认识的。五官簇拥在脸上,组合成两个字:老实。初见他时,我肃然起敬,这位前辈估计混迹江湖已久,岂料,他不过比我长一岁,1975年出生,长得有点急,直奔1957年的长相而去,相当圆润成熟。
老张是安徽蒙城人。起先在蒙城电视台扛摄像机,不知道怎么又跑到江苏教育台,九曲回肠之后,与我成了同事。都是带着梦想的人,彼此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怜悯。当晚,便约我去他的住处喝酒。
我第一次到石门坎。石门坎,是一个让我在很长时间里一想到就感到惊悚的地方。转了两路公交车,跟着老张穿过狭长的巷子,左拐,右拐,又左拐,又右拐,在一个矮棚子前站住。
“老张,站人家鸡窝前干嘛啊?”
“到了。”老张掏出钥匙,打开“鸡窝”的门,弯头钻进去。摸索了好会儿,扭亮电灯。灯光昏黄而暗。
“鸡窝”里面一张小钢丝床,床上乱七八糟的,散落的衣服、臭袜子和被子绞在一起。
里面一张桌子,和凳子差不多高。桌子上面和床上一样乱。
“老张,室雅何须大啊。”
这是个局促的住所,凌乱,却能遮风挡雨。
老张从床底的纸箱里摸出一瓶四块半的沱牌酒和半包花生米,一口酒一粒花生米。花生米软绵 绵的,嵌牙缝。此后,我和老张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
晚上,和老张挤在那张小床上。感受着久违的温暖。第二天大早,我被鼎沸人声吵醒。
“旁边是公共厕所。”老张的声音很迷糊。
难怪,鼻子被似曾相识的异味刺激了一夜。
石门坎在南京东南角。17路车经过石门坎。站台:金盛装饰大世界。下车,往南,是一条支离破碎的水泥路,路的两旁是柏油纸、木棍搭成的门面房,卖馒头的、卖烧腊的、小吃店,修鞋的、理发的、台球室……象乡下集场。晚上,这里会冒出很多大排档。一溜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再往前,是一条铁路。跨过铁路,沿着轨道向东几十米,有一条巷子,弯弯曲曲,深不可测,伸向石门坎的深处。晚上,漆黑一片。
巷子没有青石板,敲不出叮叮咚咚的声音。一到雨天,积满水,漂浮的垃圾打着旋儿。时间长了,积水退去,土路泥泞起来。泥泞的土路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是走着这样的路长大的。倘去上班,我便脱了鞋,赤脚淌水。也看到有人摔跤,一身烂泥,脸上满是委屈和隐忍。过了铁路,我就用毛巾把脚擦净,套上鞋。
那地方,二层或者三层的小楼簇拥在一起。也有更高的,也就四层吧,好像顶天了。这些楼房的内部被分割成若干个房间,出租给别人,一个月一百五或者二百的价钱,也有价格更低的,一百元。住在这里的,多是民工,或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学生基本是成双成对,虽说条件艰苦,倒也能见到幸福的希望。经常,看到这些学生背着包进来,也看到学生背着包出去。出去的,意味着生活上了一个台阶,终于可以脱离苦海。
厕所和“鸡窝”毗邻而居。每天早上,厕所前排了男女两排队伍,大家都在焦急等待厕所的蹲位,脸皮绷得紧紧的,神情严肃而紧张,有的人憋得急了,不停地挤鼻子,歪眼睛,收缩屁股,想插队,却被前面的人挡回来。因占了地利的便宜,我和老张上厕所用不着挤眉弄眼。
石门坎,天涯海角的人聚在这里,五湖四海的乡音简单成铺盖的气味,干净朴素,像母亲的手。我们,以及这里的所有人,充满期望,期望生活的颗粒饱满。
谢谢老张,在我日夜的奔波之后,终于安定下来。这里即是我的家。在这之后,我和老张换个几个地方,南京的东西南北都住过。
住在石门坎的第二天,便下了一场雪。我百无聊赖,抽出一本书。老张伏案疾书,唠叨:“我的字有魏碑风骨呢!”
“老张,我担心大雪太重了,怕你这雄健的魏碑笔画也支撑不了这屋顶呢。”
老张套起皮鞋,跑到屋外,手舞足蹈,兴奋地喊起来:“妈呀,这雪好美啊!”
就这样,一首纯洁的诗歌在雪地里诞生了,吟唱在石门坎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