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在90年代的童年“舞蝶神技”
文 | 行之
我生于90年代初,整个童年在乡下度过。那时候和小伙伴的娱乐游戏,最经典的有跳房子、滚铁环、跳皮筋、踢毽子等。虽然都简单,却都百玩不厌。
春天,大伙儿喜欢去池塘边折杨柳,把柳枝编成头圈,戴上,顶着一圈嫩绿去大人们面前炫耀。每到夏天,大家光着丫子在村里乱跑,去河边抓螃蟹、钓龙虾,晚上躺在屋外的竹床上,望着漫天星斗,听大人们讲故事。秋来时,凉风习习,做一个风车,在风里跑,风车呼拉拉地转。冬天,等着下雪,然后去堆雪人儿。
这些都是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
当时最热门的电子产品,是小霸王游戏机,无论是超级马里奥,还是魂斗罗,几个小伙伴坐在黑白电视前,总是玩得大喊大叫,废寝忘食。
这些经典的印象,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童年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到了现在,每次和同龄人们聊起童年,这些都是永恒的内容。但对于我童年,现在想来,最深刻的回忆,还并不是这些,而是一种舞蝶的游戏。
到了中学时候,学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从而了解到《庄子·齐物论》里有著名的“庄周梦蝶”,说庄子梦中梦见了一只美丽的蝴蝶,梦醒后,他已然分不清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因为舞蝶游戏,我分外喜欢这个典故。
整个90年代,我故乡的乡村一直保有原始自然的状态,尽管陆续有新房子替代了新房子,但良田美池,鸡犬相闻,古意盎然。村里的树木峥嵘,花草繁盛。村外田野离离,长风辽阔。春天总会落英缤纷,而夏天总引来彩蝶纷飞。
90年代的村子,哪里都是蝴蝶。在村里的花丛里,树枝间,屋瓦上,小窗边。白的,黄的,黑的,蓝的,各种斑斓彩色,像是神的调色板上调出的最美妙的颜色组合。它们或停在花草上,或展翅悠然飞在空中。太多了,我若站在田野里,群蝶能编制成网,将人笼罩。张开双手,安静地站成一棵树,蝴蝶停在人的头发上,肩膀上,指掌间。一时人似庄周梦蝶,物我两忘。
也不知是谁发明的游戏,找一条极细,颜色极淡的白线,一条黏上或拴上一片和蝴蝶大小相仿的白色纸片,做成“假蝶”。另一头绑在一根细竹竿上。人握着小竹竿,扬起来,不停舞动白线,白线上的白色小纸片便在空中纷飞起来,乍一看,像极飞舞的白色蝴蝶。
然后舞着假蝶,找一丛蝶舞的花草,看中一只蝴蝶,最好是白蝶,让假蝶在它身边来回环绕,逗留,若即若离,看它似乎受到邀请,开始追着假蝶飞舞,然后慢慢将纸片抽离出,真蝶便追随者假蝶双宿双飞。
这时候,舞蝶如舞龙,但力道要柔,要巧,要保持好假蝶和真蝶之间的挑逗与互动。等到真蝶与假蝶难分难舍,再入蝶群,继续舞蝶。这时候很快会有第二只真蝶尾随到第一只真蝶的翅后,翩翩飞舞。继而,再会有第三只真蝶追随第二只真蝶。一直往复,蝴蝶的颜色便多起来,既有纯白,纯黄色的,也有各式斑斓彩蝶。
舞蝶一旦成功,蝶会越随越多,串成一条线,随着舞蝶人线上的假蝶,翻转、翩跹,像是空中的一条彩带。那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经常一起比赛舞蝶,看谁舞的“蝶线”最长,时间最耐久。这是技术活,舞蝶过程中,一旦力道上有差池,很容易导致“蝶线”一哄而散,各自纷飞。
一般情况下,舞蝶能引到10只左右的蝴蝶连成一条线。偶尔舞得好,也有20只以上的。这条“蝶线”保持的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最久的大概能持续10分钟左右,够人舞着一条“蝶线”从村的西头走到东头。
那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人一条白线,一只假蝶,游戏在蝶群里,把蝴蝶舞动成一条线,脚步如舞步,仰头对着它们傻笑,阳光和白云在它们身后一尘不染,日子纯若一泓泉水。
此后,学到“庄生晓梦迷蝴蝶”来,我心中荡漾的,是那些童年舞蝶的日子。那时不曾思虑什么世事,而现在想来,庄周是分不清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而我呢,回忆起来,也分不清,是自己舞了蝴蝶,还是蝴蝶舞了自己。
童年时,我一直以为舞蝶游戏应该是和跳皮筋、踢毽子这些游戏一样,是所有小伙伴都会去玩的游戏。但是多年后,我和身边的朋友聊起这个游戏,他们总是一脸茫然,问,还有这样的游戏吗?我才想,难道只有我们村子的小伙伴玩这个游戏吗?
但聊到舞蝶时,朋友们听说后,笑道,这真是神技。我也笑,忽而觉得“神技”一次说得极好。若说“绝技”并不妥帖,但是“神技”,可以理解为贵在神韵的技艺。舞蝶的神韵,是人与蝶的亲密互动,心之所动,人与自然便浑然一体,共同呼吸。现在想来,我甚至认为这种游戏,可以归为艺术。
只是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展示过这“舞蝶神技”,它是否有人继承。而儿童的思想本真,心无杂念,是最适合“发扬”它的。只是这么些年过去了,乡村也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古朴之色渐褪,再也难以见到那么多成群的蝴蝶了。
停留在90年代最深处记忆的“舞蝶神技”,似乎是已经失传了吧。
我生于90年代初,整个童年在乡下度过。那时候和小伙伴的娱乐游戏,最经典的有跳房子、滚铁环、跳皮筋、踢毽子等。虽然都简单,却都百玩不厌。
春天,大伙儿喜欢去池塘边折杨柳,把柳枝编成头圈,戴上,顶着一圈嫩绿去大人们面前炫耀。每到夏天,大家光着丫子在村里乱跑,去河边抓螃蟹、钓龙虾,晚上躺在屋外的竹床上,望着漫天星斗,听大人们讲故事。秋来时,凉风习习,做一个风车,在风里跑,风车呼拉拉地转。冬天,等着下雪,然后去堆雪人儿。
这些都是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
当时最热门的电子产品,是小霸王游戏机,无论是超级马里奥,还是魂斗罗,几个小伙伴坐在黑白电视前,总是玩得大喊大叫,废寝忘食。
这些经典的印象,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童年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到了现在,每次和同龄人们聊起童年,这些都是永恒的内容。但对于我童年,现在想来,最深刻的回忆,还并不是这些,而是一种舞蝶的游戏。
到了中学时候,学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从而了解到《庄子·齐物论》里有著名的“庄周梦蝶”,说庄子梦中梦见了一只美丽的蝴蝶,梦醒后,他已然分不清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因为舞蝶游戏,我分外喜欢这个典故。
整个90年代,我故乡的乡村一直保有原始自然的状态,尽管陆续有新房子替代了新房子,但良田美池,鸡犬相闻,古意盎然。村里的树木峥嵘,花草繁盛。村外田野离离,长风辽阔。春天总会落英缤纷,而夏天总引来彩蝶纷飞。
90年代的村子,哪里都是蝴蝶。在村里的花丛里,树枝间,屋瓦上,小窗边。白的,黄的,黑的,蓝的,各种斑斓彩色,像是神的调色板上调出的最美妙的颜色组合。它们或停在花草上,或展翅悠然飞在空中。太多了,我若站在田野里,群蝶能编制成网,将人笼罩。张开双手,安静地站成一棵树,蝴蝶停在人的头发上,肩膀上,指掌间。一时人似庄周梦蝶,物我两忘。
也不知是谁发明的游戏,找一条极细,颜色极淡的白线,一条黏上或拴上一片和蝴蝶大小相仿的白色纸片,做成“假蝶”。另一头绑在一根细竹竿上。人握着小竹竿,扬起来,不停舞动白线,白线上的白色小纸片便在空中纷飞起来,乍一看,像极飞舞的白色蝴蝶。
然后舞着假蝶,找一丛蝶舞的花草,看中一只蝴蝶,最好是白蝶,让假蝶在它身边来回环绕,逗留,若即若离,看它似乎受到邀请,开始追着假蝶飞舞,然后慢慢将纸片抽离出,真蝶便追随者假蝶双宿双飞。
这时候,舞蝶如舞龙,但力道要柔,要巧,要保持好假蝶和真蝶之间的挑逗与互动。等到真蝶与假蝶难分难舍,再入蝶群,继续舞蝶。这时候很快会有第二只真蝶尾随到第一只真蝶的翅后,翩翩飞舞。继而,再会有第三只真蝶追随第二只真蝶。一直往复,蝴蝶的颜色便多起来,既有纯白,纯黄色的,也有各式斑斓彩蝶。
舞蝶一旦成功,蝶会越随越多,串成一条线,随着舞蝶人线上的假蝶,翻转、翩跹,像是空中的一条彩带。那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经常一起比赛舞蝶,看谁舞的“蝶线”最长,时间最耐久。这是技术活,舞蝶过程中,一旦力道上有差池,很容易导致“蝶线”一哄而散,各自纷飞。
一般情况下,舞蝶能引到10只左右的蝴蝶连成一条线。偶尔舞得好,也有20只以上的。这条“蝶线”保持的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最久的大概能持续10分钟左右,够人舞着一条“蝶线”从村的西头走到东头。
那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人一条白线,一只假蝶,游戏在蝶群里,把蝴蝶舞动成一条线,脚步如舞步,仰头对着它们傻笑,阳光和白云在它们身后一尘不染,日子纯若一泓泉水。
此后,学到“庄生晓梦迷蝴蝶”来,我心中荡漾的,是那些童年舞蝶的日子。那时不曾思虑什么世事,而现在想来,庄周是分不清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而我呢,回忆起来,也分不清,是自己舞了蝴蝶,还是蝴蝶舞了自己。
童年时,我一直以为舞蝶游戏应该是和跳皮筋、踢毽子这些游戏一样,是所有小伙伴都会去玩的游戏。但是多年后,我和身边的朋友聊起这个游戏,他们总是一脸茫然,问,还有这样的游戏吗?我才想,难道只有我们村子的小伙伴玩这个游戏吗?
但聊到舞蝶时,朋友们听说后,笑道,这真是神技。我也笑,忽而觉得“神技”一次说得极好。若说“绝技”并不妥帖,但是“神技”,可以理解为贵在神韵的技艺。舞蝶的神韵,是人与蝶的亲密互动,心之所动,人与自然便浑然一体,共同呼吸。现在想来,我甚至认为这种游戏,可以归为艺术。
只是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展示过这“舞蝶神技”,它是否有人继承。而儿童的思想本真,心无杂念,是最适合“发扬”它的。只是这么些年过去了,乡村也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古朴之色渐褪,再也难以见到那么多成群的蝴蝶了。
停留在90年代最深处记忆的“舞蝶神技”,似乎是已经失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