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拉贝,永怀感恩
他是追随希特勒的纳粹党,也是南京人的“洋菩萨”。
南京大屠杀期间,
约翰•拉贝利用纳粹的身份收容中国难民。
他与多位国际友人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
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避难场所。
1950年的1月5日,拉贝因病离世。
拉贝,“南京的辛德勒”。永怀感恩。
(分享腾讯微博-人民日报)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西门子洋行代理人 、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人 、南京安全区主席。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起 “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 。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曾经多次写信给希特勒。
南京大屠杀过后,拉贝在战时的德国发表了多次演说,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向希特勒递交了记录暴行的胶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后苏联和英国逮捕。
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
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1950年逝世。
《拉贝日记》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1 人物生平
约翰·拉贝是德国商人,也是纳粹党员。长期生活在中国南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拯救25万中国人民而闻名于世。后回到德国,没有工作,也没有经济来源,靠南京市民和国民政府救济生活,最后1950病逝于德国。
19世纪末,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了一位名叫约翰·拉贝的传世英雄。
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也铸造了拉贝的人生观。
曾在非洲数年的拉贝,
1908年来到中国,
1911年至1938年间受雇于西门子中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经商。拉贝的未婚妻朵拉随后也来到中国,并于1910年10月25日在北京正式结婚。
1931年至1938年前后,拉贝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
他目击了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著名的《拉贝日记》。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
1938年回到德国,6月8日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但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一般认为,由于德日为盟国,故德国当局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
之后,他甚至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
在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
他在1946年六月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生活拮据。
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
1950年拉贝于西柏林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孙子保存。
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
他于1909年来到中国工作,
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南京西门子分公司经理。
他在中国生活了整整30年,
他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接触,
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
他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一些外国人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
安全区内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近30万难民。
其中“西门子”难民收容所为拉贝租住的院子。
“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收留了600多个附近的居民,
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
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
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
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难民,
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与日军斗智斗勇,
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的恣意侵犯和屠杀。
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
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
他带领他的委员们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
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漫延的蚕豆。
难民们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活菩萨。
为表达对拉贝的敬意,麦卡勒姆牧师专门谱写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
歌词幽默中隐匿着辛酸:我们要蚕豆做早饭,我们要蚕豆做午饭……
开始,难民们都不知道他是拉贝,都称他爱得培先生,
他尽自己的所有能力保护了25万难民,供他们吃喝住。
他对妇女儿童非常关爱,对敌人却相反。
一次,
难民区围墙翻进一个身配刺刀的日本兵,
难民们大惊,急忙呼喊拉贝,拉贝急忙赶来,
对日本兵大加斥责,日本兵连连认错,准备从大门出去,
拉贝命令他重新翻围墙出去。
难民们得到他的关怀,还经常得到食物 孩子们常常得到礼品。
拉贝的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怀!
1938年春,拉贝回到德国后,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疯狂暴行。
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他每月都收到南京市民及当地政府的金钱和粮食援助。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才犹如凯旋的英雄,从历史迷雾中向我们走来。他的日记被公之于世;
他在南京的故居被考证确定;
他的墓碑安放到了南京;
他当年拯救的难民纷纷一吐肺腑之言,中国人民的热情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献给这位和平勇士。
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
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是一百多年中德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006年10月31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Dr. Wolfgang Röhr)在南京拉贝故居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中说,“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
2 个人作品
《拉贝日记》,是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记录。
时间跨度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
在写作日记之外,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详实说明。
它的出版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它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定其可信度。
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
拉贝是南京安全区的发起人之一,
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他是德国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
这特殊身份使他的记述具有别人难以代替的作用。
拉贝当时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南京安全区内,
因此《拉贝日记》不可能对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做出完整的系统的论断和估计。
但《拉贝日记》仍然被认为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1996年,
《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
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
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
立即引起轰动,
它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例个案,
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如幸存者李秀英等。
1997年8月,
在整整60年之后,
时隔南京大屠杀一个甲子轮回,
《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
著名史学家胡绳撰写了序言;
当年底,
在前驻华大使埃尔文·维克特(Erwin Wickert)先生的努力下,
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贝日记的德文版。
(无论是德文版还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记原文的部分节选,章节选择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则是日记全本。)
一部关于拉贝的电影故事片已经拍摄完毕,2009年4月29日中国上映。
南京大屠杀期间,
约翰•拉贝利用纳粹的身份收容中国难民。
他与多位国际友人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
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避难场所。
1950年的1月5日,拉贝因病离世。
拉贝,“南京的辛德勒”。永怀感恩。
(分享腾讯微博-人民日报)
![]() |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西门子洋行代理人 、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人 、南京安全区主席。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起 “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 。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曾经多次写信给希特勒。
南京大屠杀过后,拉贝在战时的德国发表了多次演说,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向希特勒递交了记录暴行的胶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后苏联和英国逮捕。
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
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1950年逝世。
《拉贝日记》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 |
1 人物生平
约翰·拉贝是德国商人,也是纳粹党员。长期生活在中国南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拯救25万中国人民而闻名于世。后回到德国,没有工作,也没有经济来源,靠南京市民和国民政府救济生活,最后1950病逝于德国。
19世纪末,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了一位名叫约翰·拉贝的传世英雄。
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也铸造了拉贝的人生观。
曾在非洲数年的拉贝,
1908年来到中国,
1911年至1938年间受雇于西门子中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经商。拉贝的未婚妻朵拉随后也来到中国,并于1910年10月25日在北京正式结婚。
![]() |
1931年至1938年前后,拉贝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
他目击了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著名的《拉贝日记》。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
1938年回到德国,6月8日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但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一般认为,由于德日为盟国,故德国当局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
之后,他甚至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
在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
他在1946年六月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生活拮据。
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
1950年拉贝于西柏林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孙子保存。
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
他于1909年来到中国工作,
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南京西门子分公司经理。
他在中国生活了整整30年,
他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接触,
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
他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一些外国人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
安全区内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聚集了近30万难民。
其中“西门子”难民收容所为拉贝租住的院子。
“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收留了600多个附近的居民,
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当年都在这里得到过拉贝的保护。
![]() |
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
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
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难民,
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与日军斗智斗勇,
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的恣意侵犯和屠杀。
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
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的500多个惨案;
他带领他的委员们寻求国际援助,募集资金,购买粮食和药品,
特别是历尽艰辛,从上海搞来了能预防脚气漫延的蚕豆。
难民们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活菩萨。
为表达对拉贝的敬意,麦卡勒姆牧师专门谱写了一首《南京难民合唱曲》,
歌词幽默中隐匿着辛酸:我们要蚕豆做早饭,我们要蚕豆做午饭……
开始,难民们都不知道他是拉贝,都称他爱得培先生,
他尽自己的所有能力保护了25万难民,供他们吃喝住。
他对妇女儿童非常关爱,对敌人却相反。
![]() |
一次,
难民区围墙翻进一个身配刺刀的日本兵,
难民们大惊,急忙呼喊拉贝,拉贝急忙赶来,
对日本兵大加斥责,日本兵连连认错,准备从大门出去,
拉贝命令他重新翻围墙出去。
难民们得到他的关怀,还经常得到食物 孩子们常常得到礼品。
拉贝的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怀!
![]() |
1938年春,拉贝回到德国后,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疯狂暴行。
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他每月都收到南京市民及当地政府的金钱和粮食援助。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 |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才犹如凯旋的英雄,从历史迷雾中向我们走来。他的日记被公之于世;
他在南京的故居被考证确定;
他的墓碑安放到了南京;
他当年拯救的难民纷纷一吐肺腑之言,中国人民的热情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献给这位和平勇士。
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
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是一百多年中德关系史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006年10月31日,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Dr. Wolfgang Röhr)在南京拉贝故居落成仪式上的讲话中说,“还有谁能比他更好地代表德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呢?”
![]() |
2 个人作品
《拉贝日记》,是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记录。
时间跨度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
在写作日记之外,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详实说明。
它的出版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它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定其可信度。
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
拉贝是南京安全区的发起人之一,
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他是德国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
这特殊身份使他的记述具有别人难以代替的作用。
拉贝当时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南京安全区内,
因此《拉贝日记》不可能对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做出完整的系统的论断和估计。
但《拉贝日记》仍然被认为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1996年,
《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
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
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
立即引起轰动,
它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例个案,
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如幸存者李秀英等。
1997年8月,
在整整60年之后,
时隔南京大屠杀一个甲子轮回,
《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开出版,
著名史学家胡绳撰写了序言;
当年底,
在前驻华大使埃尔文·维克特(Erwin Wickert)先生的努力下,
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贝日记的德文版。
(无论是德文版还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记原文的部分节选,章节选择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则是日记全本。)
一部关于拉贝的电影故事片已经拍摄完毕,2009年4月29日中国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