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不了解的事物
这两天去番禺看在那工作的大学同学,忽然觉得我这两年的成长,至少是消费观的成长实在是不可小觑,似乎远远把她甩在了后面。想到当年一同成长的人由于环境和周边人群等综合因素,现在似乎慢慢和我加大区分开来,不禁略略伤感。但这伤感原本也无碍,本来朋友间就有相同与相异之处。几件引我多思的小事,更多倒因为由其管窥到的另一世界。每每碰到这种时候,我总张大眼睛,深深忧伤,为自己所不了解的更为困顿的人们的世界,为人群之间似乎无可弥补的观念的沟壑。
去小饭馆吃饭,她说:“我们去那家,这条路上就那家用的是好油。”
我:“什么事好油?”
“不是阴沟油。”
我愕然。
“这也算食品行业公开的秘密,80%的小餐馆(至少她们那里)大家用的都是阴沟油。”
“既然你们都知道,为什么还去那里吃?”
“大家都吃啊。大家都用的这种油,哪里都一样。”
“那他们到哪里买这个油?这种油怎么回收啊?有这么多吗?”
“在市场里买啊,一桶桶的。”
“从阴沟里怎么能回收到这么多油?!”
“就煮啊,油不是浮在上面吗?多煮几次就好了。”
我错愕。
“中国的粮油生产储备不能满足我们这种饮食文化需求的,那些川菜馆湘菜馆之类用油特别多的都是回收的。”
“我们这边有加蒸粉店生意特别好,你知道为什么吗?”“那家老板在门口每天放上一桶油,然后从那里面倒出来让人们自己加,所以大家都去买。”“那个店面很小的,就是靠这个显示他们用的是好油。”
“那是什么油?”
“也不是什么牌子,就是超市里卖的那种一般的调和油,但至少是正规的。”
我想到一部分人的麻木不仁,想到一部分人的逆来顺受,想到另一些的无可奈何。
我想到蜗居,想到我个人的厌恶以及在全社会的热度。想到我如何站在自己的视角评断他人,如果想以精英思维要求他人,即使口头上说着不能要求人人心态清明,但实质是以自己为傲,鄙视别人无法做到。我实在是曲解了小柯的意思,为此感到羞愧。
无法做到不代表不想如此,中产或中产以上阶级自然可以无关痛痒地鄙夷别人贪婪地想追求超越自己能力的消费,并以自己出入有度为傲。但对于维持那些基本的生存质量都堪忧的人来说,吃一餐有不管是什么油的美味就是莫大的幸福。而我,一句话也无法反驳,我无法指责他们吃阴沟油,代可可脂,人造奶油,或为能吃上富含反式脂肪酸的奥利奥而洋气地幸福。
我想到在四川做志愿者时,五十多岁肢残的大妈日日不抱怨不沮丧,积极向前看,活动伤愈的断臂。我想到她举着半只手臂在空中转圈,那样高声热心的忙东忙西,想到她平静地说着婆婆的虐待和丈夫的暴力,又想到她如何没有人关心,又如何提起学习不好工作不争气又不管她的女儿那样珍爱体谅,在丈夫来看她时眉毛飞扬的弧度。
我亲见她为人的正直,道理的明断,叙事的条理,听到她深恨自己没有文化,看到她如何努力学习识字写字,看到她宝贝着一本盗版的新华字典,每天锻炼断臂之余自学识字。看到岁月积累的智慧,如同《布鲁克林有棵树》里弗兰西的奶奶一般,从不会读书,却什么都知道。感到大量没有机会施展而被浪费的才智的同时,又想到某些骄傲的孩子,受到多的多重视,却生生浪费,但念及他们年纪轻轻遭遇如此横祸,那种自觉委屈而发泄和乖戾也确实无可厚非。有很多学习机会,虽然身残但受到各种格外关照的孩子不想学习;被边缘化的,处在尴尬的劳动力丧失阶段,快要无用的中年末人群,国家无所谓以后如何发展,聚集在破败的院区,门口还有人被捅死,倒像臭椿树一般乐观而欣欣向荣。就如我们吃着大豆油还说胆固醇高,看到橄榄油鄙视葵花籽油;而我们的同胞能吃上非阴沟油就载欣载奔,幸福满足了。
Peter Hessler在National Geographic上面发了一篇文,立即成为那期红色中国的焦点,人们口口相传其公正与洞见。但是他真的看到了多少呢?他写了作为游客的观感,他可以公正的评论客观事物,可以描述车和房屋,甚至能描述农民家的电灯灯火通明。但除了能够相对自由地发言外,他还是中国社会的局外人吧?60盏灯全开能说明什么?就能说明中国人的富裕吗?就能说明中国人浪费吗?他特别描述这个细节想要暗示什么?中国人对老外总会特别热情特别礼遇,开60盏灯又到底能说明什么?让老外来公正地评论中国就如同让我公正地评论阴沟油者一般,作为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局外人透过有局限性的视野努力理解罢了。
我从前没有胆量去想一些事,更没有胆量写出来。我感到难受,又觉得超出了我的解释能力,于是只好偷偷躲起来,说,觉得自己能有机会受教育,有机会做现在的自己很幸福。
后来总是出于空想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我,似乎鞭策自己直面了很多问题,但实际又游离于广泛的现实之外,总以一己自以为高妙的见解疾言厉色,实在在很多方面,没有资格评论那些组成中国的,真正的大众。
写完突然觉得饿死了。。。。。。然后马上ws地转换状态提醒自己要好好努力,否则以后只能天天吃阴沟油。。。囧囧有神地走开
去小饭馆吃饭,她说:“我们去那家,这条路上就那家用的是好油。”
我:“什么事好油?”
“不是阴沟油。”
我愕然。
“这也算食品行业公开的秘密,80%的小餐馆(至少她们那里)大家用的都是阴沟油。”
“既然你们都知道,为什么还去那里吃?”
“大家都吃啊。大家都用的这种油,哪里都一样。”
“那他们到哪里买这个油?这种油怎么回收啊?有这么多吗?”
“在市场里买啊,一桶桶的。”
“从阴沟里怎么能回收到这么多油?!”
“就煮啊,油不是浮在上面吗?多煮几次就好了。”
我错愕。
“中国的粮油生产储备不能满足我们这种饮食文化需求的,那些川菜馆湘菜馆之类用油特别多的都是回收的。”
“我们这边有加蒸粉店生意特别好,你知道为什么吗?”“那家老板在门口每天放上一桶油,然后从那里面倒出来让人们自己加,所以大家都去买。”“那个店面很小的,就是靠这个显示他们用的是好油。”
“那是什么油?”
“也不是什么牌子,就是超市里卖的那种一般的调和油,但至少是正规的。”
我想到一部分人的麻木不仁,想到一部分人的逆来顺受,想到另一些的无可奈何。
我想到蜗居,想到我个人的厌恶以及在全社会的热度。想到我如何站在自己的视角评断他人,如果想以精英思维要求他人,即使口头上说着不能要求人人心态清明,但实质是以自己为傲,鄙视别人无法做到。我实在是曲解了小柯的意思,为此感到羞愧。
无法做到不代表不想如此,中产或中产以上阶级自然可以无关痛痒地鄙夷别人贪婪地想追求超越自己能力的消费,并以自己出入有度为傲。但对于维持那些基本的生存质量都堪忧的人来说,吃一餐有不管是什么油的美味就是莫大的幸福。而我,一句话也无法反驳,我无法指责他们吃阴沟油,代可可脂,人造奶油,或为能吃上富含反式脂肪酸的奥利奥而洋气地幸福。
我想到在四川做志愿者时,五十多岁肢残的大妈日日不抱怨不沮丧,积极向前看,活动伤愈的断臂。我想到她举着半只手臂在空中转圈,那样高声热心的忙东忙西,想到她平静地说着婆婆的虐待和丈夫的暴力,又想到她如何没有人关心,又如何提起学习不好工作不争气又不管她的女儿那样珍爱体谅,在丈夫来看她时眉毛飞扬的弧度。
我亲见她为人的正直,道理的明断,叙事的条理,听到她深恨自己没有文化,看到她如何努力学习识字写字,看到她宝贝着一本盗版的新华字典,每天锻炼断臂之余自学识字。看到岁月积累的智慧,如同《布鲁克林有棵树》里弗兰西的奶奶一般,从不会读书,却什么都知道。感到大量没有机会施展而被浪费的才智的同时,又想到某些骄傲的孩子,受到多的多重视,却生生浪费,但念及他们年纪轻轻遭遇如此横祸,那种自觉委屈而发泄和乖戾也确实无可厚非。有很多学习机会,虽然身残但受到各种格外关照的孩子不想学习;被边缘化的,处在尴尬的劳动力丧失阶段,快要无用的中年末人群,国家无所谓以后如何发展,聚集在破败的院区,门口还有人被捅死,倒像臭椿树一般乐观而欣欣向荣。就如我们吃着大豆油还说胆固醇高,看到橄榄油鄙视葵花籽油;而我们的同胞能吃上非阴沟油就载欣载奔,幸福满足了。
Peter Hessler在National Geographic上面发了一篇文,立即成为那期红色中国的焦点,人们口口相传其公正与洞见。但是他真的看到了多少呢?他写了作为游客的观感,他可以公正的评论客观事物,可以描述车和房屋,甚至能描述农民家的电灯灯火通明。但除了能够相对自由地发言外,他还是中国社会的局外人吧?60盏灯全开能说明什么?就能说明中国人的富裕吗?就能说明中国人浪费吗?他特别描述这个细节想要暗示什么?中国人对老外总会特别热情特别礼遇,开60盏灯又到底能说明什么?让老外来公正地评论中国就如同让我公正地评论阴沟油者一般,作为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局外人透过有局限性的视野努力理解罢了。
我从前没有胆量去想一些事,更没有胆量写出来。我感到难受,又觉得超出了我的解释能力,于是只好偷偷躲起来,说,觉得自己能有机会受教育,有机会做现在的自己很幸福。
后来总是出于空想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我,似乎鞭策自己直面了很多问题,但实际又游离于广泛的现实之外,总以一己自以为高妙的见解疾言厉色,实在在很多方面,没有资格评论那些组成中国的,真正的大众。
写完突然觉得饿死了。。。。。。然后马上ws地转换状态提醒自己要好好努力,否则以后只能天天吃阴沟油。。。囧囧有神地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