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01608部分读书笔记
女算命师的预言: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那个一直令你寻寻觅觅,却始终不知道他是否存在的男子,其实不久前刚刚从你身后经过。在遇到他之前,你还得遇到其他六个人
from《伊斯坦布尔假期》
对于所有人而言,我们在遇到最重要的那个人之前都会遇到其他六个或五个或十个甚至更多人,或许也会像阿丽斯一样,经历一场美妙的旅行,甚至也在旅途中发现,所有我们以为是真的东西都不是现实,发现那些困扰我们让我们日日梦魇的心结源于何处。生命里遇到的这些人,都在一点点指引着我们,走向我们最终要抵达的地方,遇见那个重要的人,即使他此刻在你眼前,即使他刚刚从你身后经过。
似乎漫长岁月里的我们一直都是跟随着一些或是明显或是模糊的指引,慢慢遇到一些人,其中一些很重要,会陪我们走很远很远的一段路,另一些人也许只是和我们擦肩,却还是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无以忘怀,还有一些,相遇好多次,走散好多次,也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们一起走到最后。
阿丽斯和戴得利大概就是这样吧,相遇过,走散过,跟随着女预言师的指引,还是重新再次遇到。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对的,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对的,顺其自然不就好了吗?
顺其自然顺其自然顺其自然
自然该是什么样?
就像现在这样
by 耽耽
就像中国汉族的习俗里所描述的那样,婴儿为什么能够看见灵魂从一个行将死去的人的体内飞走,因为婴儿的眼睛最干净。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够看见灵魂,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如此。被过多的平庸作品弄脏了的阅读和写作,确实会看不见伟大作品的灵魂。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余华 / 2015-2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星辰从不为谁叹息,时光从不为谁留驻。重要的事,不会凭空消失,它会以记忆的形式,成为你世界的一部分。
from 幾米 《我的世界都是你的》
看到幾米的照片,有点惊讶,不敢相信划出如此多温暖绘本的画家是就如隔壁大叔一样普通。我以为他会是一个头发花白,蓄着长长白胡子的慈眉善目的老爷爷。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越是这样洞察人心的作品越应当从看起来最普通的人中流淌出来,因为他们才真正地感受到了我们最真实的生活。
by 耽耽
再度品读卢安克的故事,最触动我的竟然不是他关于教育关于改变的那些看法,而是关于他的节目播出以后的影响。三所大学和大量的志愿者来到安静的乡村,进行支教活动,孩子们由“被遗忘”转变为“被关注后又被遗忘”。不属于这个地方的志愿者始终与这里没有命运关联,所以他们可以潇洒地选择离开。
想起王继阳讲的,他对支教的不支持的原因,再想想我们参加这些支教活动的初心。我们不是为给孩子们带去什么,而是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为了一纸志愿证明,为了在朋友圈晒晒自己的善心,为了给自己的简历加分,为了……
难怪一直以来自己对这些这么地抗拒…
by 耽耽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才是真的。
最美好的祝福,最难得的美好:闭起双眼你最挂念谁,眼睛张开身边竟是谁。
by 耽耽
不再轰轰烈烈,只有柴米油盐。
从不想轰轰烈烈,只想要柴米油盐。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周围的朋友多种多样,有人求近财,有人求远利,有人只求名,还有人只求家人幸福,也有人只图自己开心。
谁对,谁错,说得清楚么?
你只能说谁可能成功,或者谁更可爱——也许你的潜台词就是,谁更像我。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梁文道
立秋,七月节。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为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秋高气爽。春花秋月,花为温馨,为繁;月为清寒,为简;由此秋夜明,秋风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为神玉为骨。而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也才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
一候,凉风至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二候,白露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一个人的悲哀之处在于,她在追寻爱情的时候依旧保持着对爱情的警惕,爱情的欢愉无法超过她对爱情本身的怀疑。
人之所化,谓之文化;化之所成,谓之文明。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包括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原指“城市化”和“公民化”,可引申为“分工”“合作”,分工与合作的有序前提是责任与规则。文化表现为方式,文明体现着价值。任何文明的背后,都有价值观作为支撑。公民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一群人的存在方式。一旦违背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就会被视为“不文明”。
“公共空间”是自我与陌生的“他者”相遇的场所,其核心是建立在差异和交换之上的公共生活。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有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为使公共生活实现有序,须用各种“契约”对人的行为予以有效的约束,保障社会共同体中每一个体的合理利益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此则一直较为黯然。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模式与精神绵延数千载且影响根深蒂固,更多强调以地缘或血缘为基础构建形成的群体意识与集体人格,人们要上忠于“朝廷”,下孝于“家庭”,忠孝两全则大义彰显,却对“两廷”之间辽阔的社会公共空间选择了不自觉的漠视与回避。中国传统伦理重“血缘亲情”与“孝悌仁义”,行为处事依赖于“熟人关系”与“熟人社会”,对“亲缘”“熟人”之外的陌生“他者”, 许多中国人心存警惕或是毫不在意,缺乏足够的信任与关照。由此逐渐影响形成了人们社会行为习惯上的缺憾,身临“公共空间”其境而无感,很多时候无意识地错误判断公共空间为自我天地,恣心所欲,往往在单纯追求“为己”时容易膨胀为“损人”举动,公序良俗受到破坏和挑战。
From 胡静.不文明旅游的“误”与“解”[J].旅游学刊, 2016, 31(8): 10-13.
总有一首歌,是我们都喜欢的;总有一本书,是我们都喜欢的;总有一段时间,我们是彼此喜欢的;总有些喜欢,在一段时间之后,是怎样都来不及的。
告别时同时转身,背对背的渐行渐远似乎就不会那么悲伤。
爱一旦发生就不会消失
有的时候,我们讨厌某个旧友,不是因为这个朋友变了,而恰恰是因为这个朋友没变。他的存在迫使我们记起了那时敏感、懦弱、出丑的自己,那个不堪回首的自己。而且,不管我们在新的朋友面前树立了多么美好的形象,只要他一出现,我们就又变回那个不堪的自己,因为他偏偏一点也没变,偏偏认为你也没变,还偏偏会在众人面前时时谈起那时的你。
一位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士对我们忘记过去的解释:人的大脑内存有限,当你考虑的事情多了之后,或者需要记忆的内容实在太过丰富之后,就会自动把很久以前的记忆覆盖。
以前很喜欢的一句话“心就这么大,有人要进来就一定有人要出去”的科学解释大概就是这样吧。
关于读大学与接受教育的意义
我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但我仍然要感激我的大学。正是在大学里认识到的人,遇见过的事,读过的书,改变了我。让我知道什么是逻辑、理性、法律、自由;让我重新去认识自我、击破自我,完成新的自我重建;让我懂得在暴力面前不畏惧,在迷信面前不盲从;让我从一个混沌未开,土里土气的小屁孩成为了自己曾经想要的人。
“同龄人的日子里鸡飞狗跳,而我的青春年华”
这就是大学的最大意义
“曾经一起嬉戏玩闹的兄弟姐妹却成了不同的模样。他们的生活狼烟四起,鸡飞狗跳;我这边风平浪静,青春年华。”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必须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与自然的——从而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古人把书本比作黄金之屋,把太学比作镇国重器。他们一开始也连蒙带骗地告诉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们怕书生们坐不了十年的冷板凳,就骗那些寒窗苦读的屁股坐大的书生说,你们看,书里有颜如玉的美女,书里有装黄金房子。颜如玉是性,黄金屋是钱,而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最基本的两样就是,繁衍和生存。所以这句话的杀伤力很大——读书之后,劫财劫色,飞黄腾达。
from 中青在线●读书多久才能改变命运
这世上最不容的,便是美好。神也罢、人也罢,越是好的,越令众生不安。老四的才情谈不上多大,不过依此傲于邻里。新媳妇误认了英雄,显了自己本相。她越好,越令老四不安,越不能相待。好在她明白得不晚。黑白流光的杏仁眼再睁开,世界已遍地乱花。她不再为乱花所迷,错认知己,也不屑于乱花丛藏着一身,索性入于俗世,做个俗人。自得快乐。
“她什么错也没有!”老四狂吼,“她就不该来!”
“她不应该来?”母亲笑:“你就应该来?”
from 崔曼莉《这世间最不容的,便是美好》
世间容不得美好,也没有人可以不惹尘埃,属于干脆入于俗世,俗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by 耽耽
如果男生被说不man
迈克尔·金梅尔(Michael Kimmel)
我跟一个朋友打赌,在美国(这种文化氛围下),随便找一个有很多6岁左右的男孩在嬉戏的儿童游乐场,我只需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让他们斗到鬼哭狼嚎。这个问题就是:“这儿谁是娘娘腔?”
所谓“得天独厚”与“成王败寇”
得天独厚
可能因为我们关注的点更多集中于别人所得而不是别人所付出的,所以总是会觉得有人就是得天独厚,不费很多努力就可以得到一些东西,所以这些人会被嫉妒被说闲话
成王败寇
所以说,成王败寇嘛。成功以后那些再怎么说不出口的小心思都可以当做笑话来讲。而失败以后,那些小心思却会成为心口抹不去的耻辱
谁说结果不重要
《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全部的爱,独一无二的爱,背叛了挚友兄弟哈桑,赶走了他,我不愿指责他是错的,毕竟,他只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无辜孩子,他只是希望像每一个孩子一样,可以完全拥有父亲的爱,而不是与“仆人”哈桑共享。这样的想法不应该被指责。他却一直背负着这份愧疚,直到找到索拉博,才得以赎罪,就如拉辛汗所说,他对自己太苛责。故事没有谁对谁错,不应该指责任何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与痛苦。
不知道算是自我安慰还是我想我是理解阿米尔的。
by 耽耽
《百鸟朝凤》
小时候逢红白喜事总会有一些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在吹唢呐,我从来只能听出哀伤的调子,觉得特别烦特别吵,很希望没有这样聒噪的声音,现在就真的再听不到了。不知道后面藏着那么多辛酸与坚守。
by 耽耽
《怪诞心理学》
有趣的心理学小实验:用平时写字的手在额头上写一个Q
Q的小尾巴朝向右眉——自己更容易认出这个Q,自我监管能力弱,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在意自己是否始终保持一致,不易撒谎
Q的小尾巴朝向左眉——别人可以轻易认出这是一个Q,自我监管能力强,更在意的是别人的看法,希望给所有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天生的撒谎者
名字罕见的人更有可能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
“从降临人世那一刻起,孩子名字通常就成为了一个既定事实,而其未来的个性也必将衍生于此”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布雷特.佩勒姆教授的特殊研究显示,名字或许会影响到我们所选择居住的城镇、职业发展道路和结婚对象,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政治倾向,比如支持哪个政党
人们在说谎言时使用的词句往往明显少于实话
——所以我们写作文时总是很难编,因为都说谎话…
from《怪诞心理学》
你曾欠下过多少个对不起?
时间无情第一,它才不在乎你是否还是一个孩子,你只要稍一耽搁稍一犹豫,它立马帮你决定出故事的结局。
它会把你欠下的对不起,变得还不起。
又会把很多对不起,变成来不及。
by 大冰(关于他和昔友的故事)
我们学电视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好笑的理论叫做“观众工人论”,就是观众看电视是来做工的,你一坐下来打开电视机就开始上班了,你的工作内容就是看电视,真正的内容是看广告,你在看广告时候得到的奖赏就是会给你看一段节目。所以大家都搞错了,以为是节目中间穿插广告,其实是广告当中穿插节目,为了让你从上一个广告看到下一个广告。所以这绝对不是糊弄你们,这就是电视生存之道。
by 蔡康永
from《伊斯坦布尔假期》
对于所有人而言,我们在遇到最重要的那个人之前都会遇到其他六个或五个或十个甚至更多人,或许也会像阿丽斯一样,经历一场美妙的旅行,甚至也在旅途中发现,所有我们以为是真的东西都不是现实,发现那些困扰我们让我们日日梦魇的心结源于何处。生命里遇到的这些人,都在一点点指引着我们,走向我们最终要抵达的地方,遇见那个重要的人,即使他此刻在你眼前,即使他刚刚从你身后经过。
似乎漫长岁月里的我们一直都是跟随着一些或是明显或是模糊的指引,慢慢遇到一些人,其中一些很重要,会陪我们走很远很远的一段路,另一些人也许只是和我们擦肩,却还是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无以忘怀,还有一些,相遇好多次,走散好多次,也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们一起走到最后。
阿丽斯和戴得利大概就是这样吧,相遇过,走散过,跟随着女预言师的指引,还是重新再次遇到。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对的,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对的,顺其自然不就好了吗?
顺其自然顺其自然顺其自然
自然该是什么样?
就像现在这样
by 耽耽
就像中国汉族的习俗里所描述的那样,婴儿为什么能够看见灵魂从一个行将死去的人的体内飞走,因为婴儿的眼睛最干净。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够看见灵魂,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如此。被过多的平庸作品弄脏了的阅读和写作,确实会看不见伟大作品的灵魂。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余华 / 2015-2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星辰从不为谁叹息,时光从不为谁留驻。重要的事,不会凭空消失,它会以记忆的形式,成为你世界的一部分。
from 幾米 《我的世界都是你的》
看到幾米的照片,有点惊讶,不敢相信划出如此多温暖绘本的画家是就如隔壁大叔一样普通。我以为他会是一个头发花白,蓄着长长白胡子的慈眉善目的老爷爷。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越是这样洞察人心的作品越应当从看起来最普通的人中流淌出来,因为他们才真正地感受到了我们最真实的生活。
by 耽耽
再度品读卢安克的故事,最触动我的竟然不是他关于教育关于改变的那些看法,而是关于他的节目播出以后的影响。三所大学和大量的志愿者来到安静的乡村,进行支教活动,孩子们由“被遗忘”转变为“被关注后又被遗忘”。不属于这个地方的志愿者始终与这里没有命运关联,所以他们可以潇洒地选择离开。
想起王继阳讲的,他对支教的不支持的原因,再想想我们参加这些支教活动的初心。我们不是为给孩子们带去什么,而是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为了一纸志愿证明,为了在朋友圈晒晒自己的善心,为了给自己的简历加分,为了……
难怪一直以来自己对这些这么地抗拒…
by 耽耽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才是真的。
最美好的祝福,最难得的美好:闭起双眼你最挂念谁,眼睛张开身边竟是谁。
by 耽耽
不再轰轰烈烈,只有柴米油盐。
从不想轰轰烈烈,只想要柴米油盐。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周围的朋友多种多样,有人求近财,有人求远利,有人只求名,还有人只求家人幸福,也有人只图自己开心。
谁对,谁错,说得清楚么?
你只能说谁可能成功,或者谁更可爱——也许你的潜台词就是,谁更像我。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梁文道
立秋,七月节。春为生,熟为秋,熟为轻,所以秋为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秋高气爽。春花秋月,花为温馨,为繁;月为清寒,为简;由此秋夜明,秋风白,才有碧水秋素,秋水为神玉为骨。而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也才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
一候,凉风至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二候,白露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一个人的悲哀之处在于,她在追寻爱情的时候依旧保持着对爱情的警惕,爱情的欢愉无法超过她对爱情本身的怀疑。
人之所化,谓之文化;化之所成,谓之文明。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包括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原指“城市化”和“公民化”,可引申为“分工”“合作”,分工与合作的有序前提是责任与规则。文化表现为方式,文明体现着价值。任何文明的背后,都有价值观作为支撑。公民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一群人的存在方式。一旦违背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就会被视为“不文明”。
“公共空间”是自我与陌生的“他者”相遇的场所,其核心是建立在差异和交换之上的公共生活。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有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为使公共生活实现有序,须用各种“契约”对人的行为予以有效的约束,保障社会共同体中每一个体的合理利益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此则一直较为黯然。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模式与精神绵延数千载且影响根深蒂固,更多强调以地缘或血缘为基础构建形成的群体意识与集体人格,人们要上忠于“朝廷”,下孝于“家庭”,忠孝两全则大义彰显,却对“两廷”之间辽阔的社会公共空间选择了不自觉的漠视与回避。中国传统伦理重“血缘亲情”与“孝悌仁义”,行为处事依赖于“熟人关系”与“熟人社会”,对“亲缘”“熟人”之外的陌生“他者”, 许多中国人心存警惕或是毫不在意,缺乏足够的信任与关照。由此逐渐影响形成了人们社会行为习惯上的缺憾,身临“公共空间”其境而无感,很多时候无意识地错误判断公共空间为自我天地,恣心所欲,往往在单纯追求“为己”时容易膨胀为“损人”举动,公序良俗受到破坏和挑战。
From 胡静.不文明旅游的“误”与“解”[J].旅游学刊, 2016, 31(8): 10-13.
总有一首歌,是我们都喜欢的;总有一本书,是我们都喜欢的;总有一段时间,我们是彼此喜欢的;总有些喜欢,在一段时间之后,是怎样都来不及的。
告别时同时转身,背对背的渐行渐远似乎就不会那么悲伤。
爱一旦发生就不会消失
有的时候,我们讨厌某个旧友,不是因为这个朋友变了,而恰恰是因为这个朋友没变。他的存在迫使我们记起了那时敏感、懦弱、出丑的自己,那个不堪回首的自己。而且,不管我们在新的朋友面前树立了多么美好的形象,只要他一出现,我们就又变回那个不堪的自己,因为他偏偏一点也没变,偏偏认为你也没变,还偏偏会在众人面前时时谈起那时的你。
一位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士对我们忘记过去的解释:人的大脑内存有限,当你考虑的事情多了之后,或者需要记忆的内容实在太过丰富之后,就会自动把很久以前的记忆覆盖。
以前很喜欢的一句话“心就这么大,有人要进来就一定有人要出去”的科学解释大概就是这样吧。
关于读大学与接受教育的意义
我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但我仍然要感激我的大学。正是在大学里认识到的人,遇见过的事,读过的书,改变了我。让我知道什么是逻辑、理性、法律、自由;让我重新去认识自我、击破自我,完成新的自我重建;让我懂得在暴力面前不畏惧,在迷信面前不盲从;让我从一个混沌未开,土里土气的小屁孩成为了自己曾经想要的人。
“同龄人的日子里鸡飞狗跳,而我的青春年华”
这就是大学的最大意义
“曾经一起嬉戏玩闹的兄弟姐妹却成了不同的模样。他们的生活狼烟四起,鸡飞狗跳;我这边风平浪静,青春年华。”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必须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与自然的——从而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古人把书本比作黄金之屋,把太学比作镇国重器。他们一开始也连蒙带骗地告诉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们怕书生们坐不了十年的冷板凳,就骗那些寒窗苦读的屁股坐大的书生说,你们看,书里有颜如玉的美女,书里有装黄金房子。颜如玉是性,黄金屋是钱,而人作为动物的一种,最基本的两样就是,繁衍和生存。所以这句话的杀伤力很大——读书之后,劫财劫色,飞黄腾达。
from 中青在线●读书多久才能改变命运
这世上最不容的,便是美好。神也罢、人也罢,越是好的,越令众生不安。老四的才情谈不上多大,不过依此傲于邻里。新媳妇误认了英雄,显了自己本相。她越好,越令老四不安,越不能相待。好在她明白得不晚。黑白流光的杏仁眼再睁开,世界已遍地乱花。她不再为乱花所迷,错认知己,也不屑于乱花丛藏着一身,索性入于俗世,做个俗人。自得快乐。
“她什么错也没有!”老四狂吼,“她就不该来!”
“她不应该来?”母亲笑:“你就应该来?”
from 崔曼莉《这世间最不容的,便是美好》
世间容不得美好,也没有人可以不惹尘埃,属于干脆入于俗世,俗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by 耽耽
如果男生被说不man
迈克尔·金梅尔(Michael Kimmel)
我跟一个朋友打赌,在美国(这种文化氛围下),随便找一个有很多6岁左右的男孩在嬉戏的儿童游乐场,我只需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让他们斗到鬼哭狼嚎。这个问题就是:“这儿谁是娘娘腔?”
所谓“得天独厚”与“成王败寇”
得天独厚
可能因为我们关注的点更多集中于别人所得而不是别人所付出的,所以总是会觉得有人就是得天独厚,不费很多努力就可以得到一些东西,所以这些人会被嫉妒被说闲话
成王败寇
所以说,成王败寇嘛。成功以后那些再怎么说不出口的小心思都可以当做笑话来讲。而失败以后,那些小心思却会成为心口抹不去的耻辱
谁说结果不重要
《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全部的爱,独一无二的爱,背叛了挚友兄弟哈桑,赶走了他,我不愿指责他是错的,毕竟,他只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无辜孩子,他只是希望像每一个孩子一样,可以完全拥有父亲的爱,而不是与“仆人”哈桑共享。这样的想法不应该被指责。他却一直背负着这份愧疚,直到找到索拉博,才得以赎罪,就如拉辛汗所说,他对自己太苛责。故事没有谁对谁错,不应该指责任何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与痛苦。
不知道算是自我安慰还是我想我是理解阿米尔的。
by 耽耽
《百鸟朝凤》
小时候逢红白喜事总会有一些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在吹唢呐,我从来只能听出哀伤的调子,觉得特别烦特别吵,很希望没有这样聒噪的声音,现在就真的再听不到了。不知道后面藏着那么多辛酸与坚守。
by 耽耽
《怪诞心理学》
有趣的心理学小实验:用平时写字的手在额头上写一个Q
Q的小尾巴朝向右眉——自己更容易认出这个Q,自我监管能力弱,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在意自己是否始终保持一致,不易撒谎
Q的小尾巴朝向左眉——别人可以轻易认出这是一个Q,自我监管能力强,更在意的是别人的看法,希望给所有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天生的撒谎者
名字罕见的人更有可能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
“从降临人世那一刻起,孩子名字通常就成为了一个既定事实,而其未来的个性也必将衍生于此”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布雷特.佩勒姆教授的特殊研究显示,名字或许会影响到我们所选择居住的城镇、职业发展道路和结婚对象,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政治倾向,比如支持哪个政党
人们在说谎言时使用的词句往往明显少于实话
——所以我们写作文时总是很难编,因为都说谎话…
from《怪诞心理学》
你曾欠下过多少个对不起?
时间无情第一,它才不在乎你是否还是一个孩子,你只要稍一耽搁稍一犹豫,它立马帮你决定出故事的结局。
它会把你欠下的对不起,变得还不起。
又会把很多对不起,变成来不及。
by 大冰(关于他和昔友的故事)
我们学电视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好笑的理论叫做“观众工人论”,就是观众看电视是来做工的,你一坐下来打开电视机就开始上班了,你的工作内容就是看电视,真正的内容是看广告,你在看广告时候得到的奖赏就是会给你看一段节目。所以大家都搞错了,以为是节目中间穿插广告,其实是广告当中穿插节目,为了让你从上一个广告看到下一个广告。所以这绝对不是糊弄你们,这就是电视生存之道。
by 蔡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