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惯性作用—读《史记》有感
看完《史记》,大体了解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的数千年历史,首先不得不承认祖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圣王有之,暴君有之;忠贞有之,奸猾有之;特别是春秋战国之时,兵家,策士,文学,滑稽各种人物都有,特别是那些忠贞之士为之动容。管仲与鲍叔牙之友情,伍子胥逃吴破楚,公孙杵臼与程婴抚养赵氏孤儿等等,何等之精彩,何等之壮烈。 然而纵向看古代历史,却深深觉得悲哀,从周至汉,似乎越来越野蛮残酷。个人以为,所谓中国民族劣根性的种子自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了,虽不能说近两千年之历史由公元前两千年决定,但是个人觉得战国至汉武是关键的历史转折期。我不相信历史进化的必然性,窃以为历史中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社会文化的演变必有一定的延续性和习惯性。以对外而言,春秋战国之后,礼仪之邦不过自我吹嘘。周以及春秋战国时,华夏朝气蓬勃,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远远强于周围部族,或所谓蛮夷。然自汉后,每况愈下,如三国后,晋虽短暂一统,然而,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隋唐虽再度兴盛,但却是胡汉融合后的新王朝,实质是继承鲜卑的北周灭正统南朝。终北南两宋,北方游牧民族时时威胁,北宋亡于女真,南宋亡于蒙古。明末满清更是以区区东北而入主中原。为何中原汉族无论土地、人口都远远优于北方游牧民族,却一再败亡?不得不说,汉族的血液中自秦汉一统后,性格出现了很大转变,缺少了进取心、朝气,多了自私、怯懦、窝里斗,典型如明末,汉族自相厮杀,满清入主。 以国家内部而言,自周至汉,政治斗争越来越残酷。关于黄帝以及尧舜禹汤的记载距离司马迁年代久远,且过于完美,可不予采信。自周以后记载详实多了,可信度相对较高。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宗室功臣,齐作为异性大国长存。虽诛纣王,却分封他的儿子武庚,武庚作乱,周公诛之,仍继续分封纣王兄微子启于宋,所谓"亡其国,不灭其家“。而春秋时,春秋五霸多追求盟主,却极少灭国,宋国亡国又复国。战国时直接灭人国家,兼并土地,而终至秦海内一统,秦虽暴虐,却也未将六国后裔族灭。而至楚汉相争,子婴投降,仍被项羽族灭,而刘邦先后分封的异姓王,韩信、彭越身死族灭,韩王信、英布、臧荼身死国灭,卢绾入胡,张耳被废,唯独只剩长沙王一支独秀。以战争而言,宋襄公不肯半渡而击,晋文公退避三舍,而春秋末孙武言:兵者,诡道也;到了战国,商鞅欺诈魏国,战场亦惨烈至极,斩首八万,斩首二十四万,坑四十万,血淋林的记载。而君臣之间,臣子之间政争及其残酷,甚至牵连诛杀数万人,大夫文种的故事至今闻名,晁错衣朝衣被诛于市,周亚夫含冤而死,窦婴因所谓”腹诽之法“被杀。经过战国至秦汉这长期的战争及政争,无数人脑袋落地,而能够存活下来的多是信仰儒道明哲保身之辈,若萧何、张良如此忠良亦得小心翼翼,如此之下,唯有自私怯懦、虚伪狡诈之徒能长存吧,长此以往,除少数异类外,多数自是鼠辈。 究其原因,个人以为有以下几点:宗族制、地理环境、天子观念、君主专制确立。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僵化稳固的古代社会。 一,宗族制,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主要在西周确立,它的特点就是宗族利益超越国家与个人,从公共而言,知有家不知有国,从个体而言,服从家长,委屈个人。在政治上的两极表现,一是分封制,一是族诛制。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倒霉,全家遭殃。这种制度无形中将宗族内利益捆绑,把利益与损害放大了无数倍,驱使人们行事更加无底线。典型如历史上常出现的外戚,外戚与宗族制,缺一不可,外戚初起,因后妃恩宠,而家族多人受益,甚至掌控国权,而后皇帝为了重新掌权,往往是满族诛杀,毫无疑问,宗族制既破坏了公平公正,亦制造了专制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这种宗族制度倾向于消灭中立与是非,再发展至师生、同乡等,而极致则是只问关系,不问是非。而旧约则曰:不可因父杀子,不可因子杀父,每个人因每个人的罪而死。 二,中原相对封闭的环境。古代中国,北边乃是相对寒冷的草原及大漠,东边是大海,南边是热带南岭,西南青藏高原,西北大沙漠,内部环境相对封闭,相对欧洲各国海陆交错,拥有多种文明,内部较容易形成大一统国家,异端无处可藏,战国时各诸侯国相互兼并,为了夺取绝对的优势,消灭所有国家,一统天下是一劳永逸,而大一统的国家自是缺乏多样性和制衡,自此以后,春秋战国百家齐放再也不会出现。 三,天子思想,帝王乃是天命所在,就是绝对的君权思想,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主辱臣死”,《史记》中记载五帝不仅是贤君,更是圣人,正是这种“贤君与圣人”合二为一的身份,把君主神圣化,君王绝对是对的,实在不行,错了就隐之,连孔子都为鲁公隐,所谓为尊者讳,而亚里士多德则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很显然,绝对的君权思想下,何来真相真理,又何谈解决问题进步? 四,君主专制的确立。中原原来在商周时期国家之组成乃分封制,类似欧洲之封建社会。从商鞅变法起,鼓励臣民升官发财,但不得去议论国家政治。秦帝国一统中原,汉承秦制,至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外儒内法,行严刑峻法之实,饰以礼义道德,这样一来君主专制就比较完备了,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即便所谓明君治世,亦不过民众负担程度的稍稍减轻,并未有实质变化。君主专制之下,皇帝以及代表皇家权力的官僚高高在上,缺乏制衡,延续二千年之久,为了维护皇帝统治,采用的就是弱民愚民之策,如此一来,民族生气自是越来越弱。 综上所述,经过战国长期竞争,最后以秦政胜出,秦亡汉继,由春秋分封制社会转变为秦汉一统皇帝专制社会,并延续二千年之久,中国近代社会与西方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受二千年之前的极大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