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上映
1999年
导演
张艺谋
主演
章子怡、孙红雷
获奖
2000年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银熊奖
第一个黑白镜头切入,西北公路上,雪铺满了路,远处的山坡也是银装素裹,伴着骆玉生的口白,故事就这么开始了。一帧一帧黑白的影像推进,我以为故事的色彩就这么定下了,直到骆玉生看到父母亲结婚前拍的照片,父母亲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片子的基调是缓慢宁静的,色调却像秋天的油彩。整部影片,现实用黑白画面,回忆用彩色画面,正如冰冷现实与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观影过程中,没有太多情绪上的起伏,平淡的像水一样,就像父母亲的爱。只知道,它很美,美的不可方物!抛开故事的因果,只想慢慢欣赏这其中的美。
1
美的不可方物
先生坐着马车来到村儿里做先生,那是母亲与他的第一次见面,母亲梳着两条长辫子,穿了一件红棉袄,挤在人群中张望,那种一开始因好奇眺望的眼神,到心生好感爱慕的眼神,再到被先生看见的无所适从躲避的眼神,一颦一笑,都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母亲见过先生后一路小跑,这时的母亲才放下了刚才的娇羞与无所适从,像是一只批了件红绸的小鹿,奔跑在草原上,草随已枯黄,但愈加衬托出母亲心中的心花怒放。母亲甩着胳膊小跑的时候,那模样真是好看。
母亲心生情愫,每天都会坐在山坡上,等着先生放学送孩子回来。遍山的落叶松、白桦林,像是一幅秋天的油彩,美不胜收。母亲在坡上四处张望,生怕要错过了先生。
为了多见先生一眼,母亲宁愿选择去较远的后井挑水,当看到先生也要来挑水时,待四下张望偷偷把水又倒回井里,只求与先生一起打水,那跳来跳去的眼神,俏皮极了。不过小心思终究没能实现,热心村民抢着代先生出力,瞬时母亲的脸上写满着不快与失落,像个任性可爱的孩子,让人心生爱怜。
按规矩,先生串家吃饭,到母亲家那天,母亲天一早就起身准备早饭,用的是盖学校是送公饭那个青花瓷碗。那天母亲站在门前,早上的日头刚刚投射到半身腰,映着日光,特别温暖。母亲一手扶着门框,一手无所是从的抓着衣角,像是一幅画,可以想象当时心情的复杂,期待,欢喜,紧张,娇羞……
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美好的故事,总会有转折。先生被判了右翼,不得已离开了村子,走的那天,母亲准备了先生最爱吃的饺子,用的还是那个青花瓷碗。这碗是母亲对先生感情的寄托,从一开始送公饭,到先生来家吃饭,用的都是它。
先生还是走了,母亲带着饺子一路追赶,沿着先生来的那条路,也是每天等先生送孩子归来的那条路。饺子自然是没吃上,碗也摔碎了。母亲病倒了,其实是心病了。看到拘好的碗,母亲哭成了泪人,真让人心疼。
3
平淡如水,真挚如初
父亲来时,母亲为他织了一块红。现如今,父亲走了,人们早也不织布了,母亲还是连夜为他织了一块白。一红一白,一灰一彩,一台织布机,交代了父母亲这相濡以沫的一生。这种爱,也许就是最高境界吧:平淡如水,真挚如初。
4
题外话,丢失的老手艺
对于我这种偏爱传统文化的人,电影里出现的老玩意是不得不提的。上面说的拘碗,怕是多少人也不曾见过的手艺,有幸能在电影里寻到那么一些踪影,让我还可以缅怀一下。儿时村里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便是这些肩挑两箱子的人了,有磨剪子呛菜刀的,有卖豆腐的,当然最受孩子追捧的当是扁担上的小卖部了,那时能买上一个糖豆也足已欢喜好一阵子了。
还有织布机,小时候也见过几次,但都是摆设了,早已没人再用,工业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时代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的文明,我们不再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看到洋枪洋炮时那般震惊与无措,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至今中国已强盛至被世界看,我们进步了太多太多,可是往往也总在感叹,进步的同时,难道传统的文明就该被抛弃遗忘吗?
上映
1999年
导演
张艺谋
主演
章子怡、孙红雷
获奖
2000年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银熊奖
第一个黑白镜头切入,西北公路上,雪铺满了路,远处的山坡也是银装素裹,伴着骆玉生的口白,故事就这么开始了。一帧一帧黑白的影像推进,我以为故事的色彩就这么定下了,直到骆玉生看到父母亲结婚前拍的照片,父母亲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片子的基调是缓慢宁静的,色调却像秋天的油彩。整部影片,现实用黑白画面,回忆用彩色画面,正如冰冷现实与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观影过程中,没有太多情绪上的起伏,平淡的像水一样,就像父母亲的爱。只知道,它很美,美的不可方物!抛开故事的因果,只想慢慢欣赏这其中的美。
1
美的不可方物
先生坐着马车来到村儿里做先生,那是母亲与他的第一次见面,母亲梳着两条长辫子,穿了一件红棉袄,挤在人群中张望,那种一开始因好奇眺望的眼神,到心生好感爱慕的眼神,再到被先生看见的无所适从躲避的眼神,一颦一笑,都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 |
母亲见过先生后一路小跑,这时的母亲才放下了刚才的娇羞与无所适从,像是一只批了件红绸的小鹿,奔跑在草原上,草随已枯黄,但愈加衬托出母亲心中的心花怒放。母亲甩着胳膊小跑的时候,那模样真是好看。
母亲心生情愫,每天都会坐在山坡上,等着先生放学送孩子回来。遍山的落叶松、白桦林,像是一幅秋天的油彩,美不胜收。母亲在坡上四处张望,生怕要错过了先生。
为了多见先生一眼,母亲宁愿选择去较远的后井挑水,当看到先生也要来挑水时,待四下张望偷偷把水又倒回井里,只求与先生一起打水,那跳来跳去的眼神,俏皮极了。不过小心思终究没能实现,热心村民抢着代先生出力,瞬时母亲的脸上写满着不快与失落,像个任性可爱的孩子,让人心生爱怜。
按规矩,先生串家吃饭,到母亲家那天,母亲天一早就起身准备早饭,用的是盖学校是送公饭那个青花瓷碗。那天母亲站在门前,早上的日头刚刚投射到半身腰,映着日光,特别温暖。母亲一手扶着门框,一手无所是从的抓着衣角,像是一幅画,可以想象当时心情的复杂,期待,欢喜,紧张,娇羞……
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美好的故事,总会有转折。先生被判了右翼,不得已离开了村子,走的那天,母亲准备了先生最爱吃的饺子,用的还是那个青花瓷碗。这碗是母亲对先生感情的寄托,从一开始送公饭,到先生来家吃饭,用的都是它。
先生还是走了,母亲带着饺子一路追赶,沿着先生来的那条路,也是每天等先生送孩子归来的那条路。饺子自然是没吃上,碗也摔碎了。母亲病倒了,其实是心病了。看到拘好的碗,母亲哭成了泪人,真让人心疼。
![]() |
3
平淡如水,真挚如初
父亲来时,母亲为他织了一块红。现如今,父亲走了,人们早也不织布了,母亲还是连夜为他织了一块白。一红一白,一灰一彩,一台织布机,交代了父母亲这相濡以沫的一生。这种爱,也许就是最高境界吧:平淡如水,真挚如初。
![]() |
4
题外话,丢失的老手艺
对于我这种偏爱传统文化的人,电影里出现的老玩意是不得不提的。上面说的拘碗,怕是多少人也不曾见过的手艺,有幸能在电影里寻到那么一些踪影,让我还可以缅怀一下。儿时村里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便是这些肩挑两箱子的人了,有磨剪子呛菜刀的,有卖豆腐的,当然最受孩子追捧的当是扁担上的小卖部了,那时能买上一个糖豆也足已欢喜好一阵子了。
还有织布机,小时候也见过几次,但都是摆设了,早已没人再用,工业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时代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的文明,我们不再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看到洋枪洋炮时那般震惊与无措,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到至今中国已强盛至被世界看,我们进步了太多太多,可是往往也总在感叹,进步的同时,难道传统的文明就该被抛弃遗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