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小目标”,不要让别人的“一个亿”成为你人生的羁绊
![]() |
文/盒饭君(订阅号:hefanjun520)
杂志邻近发片,还有30多页校对稿子没看完。周末连续两天看稿子,周一来收尾处理最后的工作。偶尔看了朋友圈,王健林的对话截图火了。
“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一个亿。”
“小目标”和“一个亿”强烈的反差萌顺便刷爆了,大多数人是跪着转发的,眼里还是无奈的笑中带泪。
大概大家都很忙,尽管这个段子已经刷屏朋友圈,公司却没人讨论。直到下班,有同事笑着把这段话念了出来,大家都笑了起来。主编说,应该把这种大实话裱起来挂在墙上。当时我笑着回了一句“怎么可能,这一辈子能不能挣到一个亿”,背着书包离开了公司。当时我并不知道王健林这话的出处和前后语境,我想大多数人转发朋友圈的心态和我说这话时是一样的心态吧。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一定是符合他的身份特征的,这点都毋庸置疑。一个敢于坦言自己没有原罪的商业公司,其产业涵盖全中国,甚至渗透到全球的地产、体育、文化、娱乐等诸多行业。他说这个话,合适么?合适。
看了视频之后发现,他这话是说给那些想成为世界首富,想创建最大企业的年轻人,有雄心壮志的创业者的。说这个话,又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么?没有。甚至王健林说,有这样的想法是好的,可是仅仅空有野心,追问之下却不知如何应答。相比成为首富创建牛逼企业,一个亿应该不算是太过分的目标吧,叫它“小目标”也无可厚非。
朋友圈里转发截图的大多数人如我一样,二十出头三十左右,苦逼的生活被捆绑在家与公司之间,挣扎在恋爱、生活、房子压力等宿命的道路上。对这样的人来说,一个亿被认为是笑话一般的段子来说,也确实。
拿企业家的标准和上班族的生活做比较,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王健林也说,他的目标在自己拥有一家小公司的时候,把目标定到一个亿,被科长嘲笑说胡话,他说,目标嘛,定高远一点,能做到当然最好,做不到一个亿,做到八千万咱也开心。那时候一个亿是他可能也许又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从那个时候的一个亿到坐在财富排行榜上的个人价值300亿,这是不断的完成阶段性目标之后的结果。
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看到结果,看到王健林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价值,而把这个结果和现在在人生前半段的我们来做比较。这样的比较合适么?王健林下海那年35岁,面临着社会发展变迁的机遇,一直走到今天。
或许我们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他那样的机遇。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影响一个人的因素太多,每个人在做一个决定之前内心的思维、智识都不一样。80年代他可以靠着房地产发家,后来,也有很多扎克伯格式的传奇,这种传奇是80年代的中国所不具备的,但是后来具备了。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像我下班时说的那句话一样,“怎么可能,这一辈子能不能挣到一个亿”,觉得那样的可能性离我们太远,永远无法实现。但这个时代,肯定给我们创造了一些王健林不同的但却可能改变我们一生的机遇。
并不是说,我们要去找到机遇成为王健林那样的改变世界,创造中国标准的人。如果可以,那当然好。可是如果不可以,我们要过怎样的人生呢?
不管我们过成怎样的人生,阶段性的目标都是我们最终人生走向的最直接的导向。
比如我,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仅仅是努力地去写,缺乏人生的积累,思考的沉淀,以及语言的运用,那写再多没用的东西又有什么意义?(话说回来,也觉得自己似乎太任性,更新文章太慢,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亏欠。只是我不想为了写而写。)和朋友聊天,发现自己欠缺太多。身边的人阅读量远远高于我,他们对文字的消化吸收都比我强,他们对语言的运用也比我优秀。没有别的办法,别人读得多,我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慢慢去读,去积累,去消化吸收,去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认识有做健身房教练的,有坚持跑步很多年的朋友,我很羡慕他们在朋友圈晒出的完美身材,真的,做梦都羡慕嫉妒,但不恨,因为他们都是靠时间和忍耐力磨练下来的。如果花足够多的时间,有足够的毅力,方法得当,我想我也可以做到。
且不说王健林口中的“小目标”——一个亿,比起那些比我读书更多的,比起那些身材比我更好的,比起那些收入比我更高的,这些人可能更能接近,成为短期之内的目标。这些相比之下能够接近的小目标,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如果是,那我能做到么,我需要怎样去做到。如果比较容易做到,之后又应该怎样继续走下去?
有时候我也会想,做了五年的杂志编辑,是不是能够改变一下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对常规的打破和变化,也是王健林口中的准则,他说自己坚决不要做别人做过的东西,做自己的东西,自己才有定价权、议价权,跟着别人的脚步可能永远都无法赶上别人。最悲惨可怜的是,我们一旦把别人当做学习的目标,这种比较存在了,我们会发现,那种赶不上在这种本能的比较之中,会成为我们长久的折磨。
人一旦陷入比较当中,就会显得更焦虑,就像跑步时候,我们总会侧脸看自己身边和自己速度旗鼓相当的对手,他是不是比我快了,或者比我慢了。那种感觉是很折磨人的,人之所以焦虑,还是因为我们不够专注,不够把目标放在自己想要达到的地方。比如你想想,马云会把王健林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么?
王健林给创业者的建议是用三五年挣一个亿,如果你对自己金钱有要求,你也可以把它当做一个三五年的短期目标,或者你把他当做自己一生的长期目标。如果不追求金钱,你追求幸福感,追求美好的爱情,追求一个丰富的人生,那怎么达到,达到那个结果之前需要有哪些步骤,每一个阶段需要多长的时间,需要经历怎样的困难?
把目标明确之后,把路径思考好之后,接下来不是按部就班的走,没有什么路会是按照你预期的方式发展的,如果按照自己预期的路走下去,王健林也不会成为今天的王健林。(王健林不仅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有实现目标的自信,还有不留后路的决心与魄力。而这些所有的东西都缺一不可地创造了他的奇迹。)感受变化,在变化之前,突破漩涡和洪流,以超越艰难的力量去逃离被漩涡裹挟的力量。
人最大的对手还是自己,因为自己给了自己目标,自己抵抗自己的惰性,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自己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要面对不可知的变化。也许我们会觉得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目标自己可能永远都达不到,甚至有时候觉得别人说的话听起来太自负甚至搞笑,那不过是因为那条路那个标准对你来说可能根本不适合,或者对现阶段的你来说不能达到,并不是别人制定那样的目标是错误。
不要拿别人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生活准绳,饭好不好吃,鞋合不合脚,路好不好走,冷暖都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