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理想的追逐与人性的弱点
首先,我特别想吐槽下这本书译者前面长篇累牍的序言,各种拽成语拽生僻词,看得我几次放下这书直接想弃它而去!其次,在序言中译者对这书的高度评价,让我对它有了太高期望值,看完之后,发现自己实在与译者并没有那么多共鸣。偶尔也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多年没学语文了,都把“归纳中心思想”“某某句想要表达作者什么观点”等等的基本功遗失了?
个人记性比较差,看到后面已经忘了前面两章作者写了啥,做了什么铺垫。在这里仅对文中的两位着墨最多的人物——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说我的理解。从理想的实现层面,显然前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逝世后多年,他的画作卖出了天价;而后者却没有被认可,至少是文中叙事者的认可,貌似并未能走完这条艺术之路。而从人性的角度,前者太过冷漠,后者太过善良。
是的,斯特里克兰成功实现了成为画家的理想,摘到了那枚悬于夜空的静美明月,但在看书的全过程,我始终是对他厌恶、愤恨的。一个作为家中唯一经济支柱的男主人,突然不发一言离开了家庭主妇的妻子和两个正在上学孩子,连“后事”都没有准备和处理,就这么走掉,真是任性至极!他在逼仄阴暗的阁楼病到快归西了,被斯特罗夫带回家,并说服妻子照顾病号,还将自己精心布置装饰的画室给他用,可他却跟“救命恩人”的妻子勾搭上了,在他解决完生理需求之后,画完那副女主人的画像,果断又离开,搞得“救命恩人”家破人亡,但他却毫无愧疚之心!在塔希提,跟一个年轻又勤快的土著姑娘爱塔生活在一起,有了两个孩子,但在文中,很少感受到他对爱塔的爱,更多的反而是爱塔对他追求艺术的无限支持,像奴仆一般认他差遣。即使最后斯特里克兰患麻风,导致一个孩子传染致死,爱塔仍对他不离不弃,还全心完成了他的遗愿。
而斯特罗夫,喜欢艺术追逐艺术,惜才爱才但却善良至无下限,可怜也可叹。家庭的悲剧不得不说也是他的懦弱和退让造成。爱一个人,也要理性对待,否则,也是伤人伤已。
再将二者在对理想的追逐上做对比,不得不承认斯特里克兰的勇气和决心,弃置安逸生活,只为释放对艺术的热爱、深掘自己的潜质。但,是不是伟大的艺术家就必须偏执?必须孤单?必须桀骜不驯?!斯特罗夫对别人的画作评判深刻而又独到,但对自己的作品又容易满足,也像极了我们大多数人“对别人苛责,对自己宽容”的性格,所以注定在凡尘中落为平平之流……
个人记性比较差,看到后面已经忘了前面两章作者写了啥,做了什么铺垫。在这里仅对文中的两位着墨最多的人物——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说我的理解。从理想的实现层面,显然前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逝世后多年,他的画作卖出了天价;而后者却没有被认可,至少是文中叙事者的认可,貌似并未能走完这条艺术之路。而从人性的角度,前者太过冷漠,后者太过善良。
是的,斯特里克兰成功实现了成为画家的理想,摘到了那枚悬于夜空的静美明月,但在看书的全过程,我始终是对他厌恶、愤恨的。一个作为家中唯一经济支柱的男主人,突然不发一言离开了家庭主妇的妻子和两个正在上学孩子,连“后事”都没有准备和处理,就这么走掉,真是任性至极!他在逼仄阴暗的阁楼病到快归西了,被斯特罗夫带回家,并说服妻子照顾病号,还将自己精心布置装饰的画室给他用,可他却跟“救命恩人”的妻子勾搭上了,在他解决完生理需求之后,画完那副女主人的画像,果断又离开,搞得“救命恩人”家破人亡,但他却毫无愧疚之心!在塔希提,跟一个年轻又勤快的土著姑娘爱塔生活在一起,有了两个孩子,但在文中,很少感受到他对爱塔的爱,更多的反而是爱塔对他追求艺术的无限支持,像奴仆一般认他差遣。即使最后斯特里克兰患麻风,导致一个孩子传染致死,爱塔仍对他不离不弃,还全心完成了他的遗愿。
而斯特罗夫,喜欢艺术追逐艺术,惜才爱才但却善良至无下限,可怜也可叹。家庭的悲剧不得不说也是他的懦弱和退让造成。爱一个人,也要理性对待,否则,也是伤人伤已。
再将二者在对理想的追逐上做对比,不得不承认斯特里克兰的勇气和决心,弃置安逸生活,只为释放对艺术的热爱、深掘自己的潜质。但,是不是伟大的艺术家就必须偏执?必须孤单?必须桀骜不驯?!斯特罗夫对别人的画作评判深刻而又独到,但对自己的作品又容易满足,也像极了我们大多数人“对别人苛责,对自己宽容”的性格,所以注定在凡尘中落为平平之流……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