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一、行为的结构
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19岁时考入巴黎高师,比萨特低一年级。1938年写完《行为的结构》(1942年出版)之后,1939年4月到新成立的卢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阅读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观念2》等未刊手稿,从中吸取了“生活世界”的思想,1945年前多次访问胡塞尔档案馆学习胡塞尔著述。战争期间,他与萨特参加同一抵抗组织,后与萨特、波伏娃合办《现代》杂志。1945年发表《知觉现象学》,1945-1948年在里昂大学任教,1949年被聘为巴黎索邦大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此间写了一系列文章,合集于《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有意义和没意义》(1948)等书,在《辩证法的冒险》(1955)中,专门用一章批判萨特的“强硬布尔什维克主义”,遂与萨特在思想和私交上决裂。1952年,获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席位,53岁时猝死在书桌旁。未完成书稿《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于1964出版。梅洛-庞蒂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及文学、绘画、电影、政治等,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
一、行为的结构
梅洛-庞蒂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出发进行哲学反思。《行为的结构》分析“行为”的观念,反思传统哲学对心理与生理关系的规定,得出新的规定。
-梅洛-庞蒂首先分析华生(Watson)行为主义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这种学说把意识还原为身体对外在刺激的反射行为,从而否认意识是一个与身体相对应的内部实在。)梅洛-庞蒂首先分析了行为主义建立的感觉的“刺激”通过神经的“反射弧”引起身体“反应”的因果联系,指出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解释身心的辅助性假说。
-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反驳行为主义的假说。(我们不是通过刺激引起的反射弧的重复来学习反应,而是对具有某种形式或类型的刺激作出反应。)(儿童不总是在被烫疼之后才学会不摸发烫火炉的,尤其不需要多次被烫疼的经验,它们具有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能被还原为通过痛苦刺激学来的反应,在此意义上,“学习不是一种实际的操作”。)格式塔心理学家指出,即使最基本的经验也有自身的结构,刺激感官的“感觉要素”和神经的“反射弧”都不是基本的,而是派生的,意识的结构不能被还原为感觉要素与神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人身处漆黑的屋子里看到墙上有一个光点,如果光点只是一个感觉要素,那不足以引起那个人对光的强烈反应,但光点发生的黑暗结构,以及人对这种结构刺激的方向感,赋予人的反应以“关注”的意义。)梅洛-庞蒂用这个简单的语言事实说明,刺激才不能光凭物理和化学属性引起有机体的反应,只是在一定的结构中,某些自然物的属性与有机体才构成刺激-反应关系,而周围其他自然物对它们来说等于不存在。
-梅洛-庞蒂接着又批判格式塔心理学没有摆脱自然主义,他们把心理结构看作是自然产物,反应不被生理机制所决定,但被结构所决定,格式塔的结构仍然是一种物理形式,“物质、生命和精神的整合是通过把它们还原到各种物理形式这一公分母而达到的”。
-知觉整体:“我们不能用实在、而要用认识的术语来定义形式,不是把它定义为物理世界的一个事物,而是一个被知觉的整体”。格式塔作为某种知识的形式和被知觉的全体必然有一个知觉的主体。但知觉主体不能与他生活在其中的环境分开,而人的生活环境也不能与无机和有机的存在分开。梅洛-庞蒂区分了三个层次的结构:物理的、生命的以及人类秩序。
(1)物理现象有着相互关联的结构,科学规律是物理结构关系的表述。但是,“从事实并且从原则上说,规律是认识的一种工具,而结构则是意识的一种对象。只有在思考被知觉世界,它们才有意义”。
(2)生命结构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结构,两者是禀赋与环境两个领域的对应,生命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它识别具体境况和活动禀赋的偏好。偏好不取决于“用最小努力得到最大效果”的“经济原则”,也不取决于生活资料的供需关系,而取决于个体行为赋予环境的特殊意义。
(3)人类秩序:梅洛-庞蒂说,物理或生命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不是机械地,而是辩证的”。机械论关系指原因和结果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同的原因总是产生相同的结果。人类知识对物理结构的介入、生命个体的行为偏好都必须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中理解。人类秩序是更加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以两种低级结构为基础,又不能还原为低级结构,而能用新的变量整合低级结构。比如,“服装是一种人造毛发,乐器代替了喉舌,语言是适应’无机的实在物的一种手段”作为“人类活动及其原初意义和具体内容”。
无论传统的经验主义还是理智主义哲学,无论伯格森还是弗洛伊德,都不能合理地解释如何理解有生活目的、效果和意义的人类活动的结构。
梅洛-庞蒂指出,他们的解释产生了对象与意识、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以何方为中心去统一另一方,或把两方面等量齐观,无论采取哪一种立场都会引起悖谬,或违反科学事实。
他还揭示,知觉是统一两方面的关键。他说:“知觉是某一具体主体的生命辩证法的一个环节,而参与到这个辩证法的整体结构之中,相应地,它不是把”无机的实在物“,而是其他人类主体的各种活动作为它的原始对象。”他最后说:“如果我们通过知觉来理解使我们认识到的各种实际存在的活动,我们刚才触及到的所有问题都将归结为知觉问题,” 如何解决知觉问题,这是下一步著作《知觉现象学》的任务。
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19岁时考入巴黎高师,比萨特低一年级。1938年写完《行为的结构》(1942年出版)之后,1939年4月到新成立的卢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阅读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观念2》等未刊手稿,从中吸取了“生活世界”的思想,1945年前多次访问胡塞尔档案馆学习胡塞尔著述。战争期间,他与萨特参加同一抵抗组织,后与萨特、波伏娃合办《现代》杂志。1945年发表《知觉现象学》,1945-1948年在里昂大学任教,1949年被聘为巴黎索邦大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此间写了一系列文章,合集于《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有意义和没意义》(1948)等书,在《辩证法的冒险》(1955)中,专门用一章批判萨特的“强硬布尔什维克主义”,遂与萨特在思想和私交上决裂。1952年,获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席位,53岁时猝死在书桌旁。未完成书稿《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于1964出版。梅洛-庞蒂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及文学、绘画、电影、政治等,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
一、行为的结构
梅洛-庞蒂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出发进行哲学反思。《行为的结构》分析“行为”的观念,反思传统哲学对心理与生理关系的规定,得出新的规定。
-梅洛-庞蒂首先分析华生(Watson)行为主义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这种学说把意识还原为身体对外在刺激的反射行为,从而否认意识是一个与身体相对应的内部实在。)梅洛-庞蒂首先分析了行为主义建立的感觉的“刺激”通过神经的“反射弧”引起身体“反应”的因果联系,指出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解释身心的辅助性假说。
-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反驳行为主义的假说。(我们不是通过刺激引起的反射弧的重复来学习反应,而是对具有某种形式或类型的刺激作出反应。)(儿童不总是在被烫疼之后才学会不摸发烫火炉的,尤其不需要多次被烫疼的经验,它们具有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能被还原为通过痛苦刺激学来的反应,在此意义上,“学习不是一种实际的操作”。)格式塔心理学家指出,即使最基本的经验也有自身的结构,刺激感官的“感觉要素”和神经的“反射弧”都不是基本的,而是派生的,意识的结构不能被还原为感觉要素与神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人身处漆黑的屋子里看到墙上有一个光点,如果光点只是一个感觉要素,那不足以引起那个人对光的强烈反应,但光点发生的黑暗结构,以及人对这种结构刺激的方向感,赋予人的反应以“关注”的意义。)梅洛-庞蒂用这个简单的语言事实说明,刺激才不能光凭物理和化学属性引起有机体的反应,只是在一定的结构中,某些自然物的属性与有机体才构成刺激-反应关系,而周围其他自然物对它们来说等于不存在。
-梅洛-庞蒂接着又批判格式塔心理学没有摆脱自然主义,他们把心理结构看作是自然产物,反应不被生理机制所决定,但被结构所决定,格式塔的结构仍然是一种物理形式,“物质、生命和精神的整合是通过把它们还原到各种物理形式这一公分母而达到的”。
-知觉整体:“我们不能用实在、而要用认识的术语来定义形式,不是把它定义为物理世界的一个事物,而是一个被知觉的整体”。格式塔作为某种知识的形式和被知觉的全体必然有一个知觉的主体。但知觉主体不能与他生活在其中的环境分开,而人的生活环境也不能与无机和有机的存在分开。梅洛-庞蒂区分了三个层次的结构:物理的、生命的以及人类秩序。
(1)物理现象有着相互关联的结构,科学规律是物理结构关系的表述。但是,“从事实并且从原则上说,规律是认识的一种工具,而结构则是意识的一种对象。只有在思考被知觉世界,它们才有意义”。
(2)生命结构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结构,两者是禀赋与环境两个领域的对应,生命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它识别具体境况和活动禀赋的偏好。偏好不取决于“用最小努力得到最大效果”的“经济原则”,也不取决于生活资料的供需关系,而取决于个体行为赋予环境的特殊意义。
(3)人类秩序:梅洛-庞蒂说,物理或生命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不是机械地,而是辩证的”。机械论关系指原因和结果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相同的原因总是产生相同的结果。人类知识对物理结构的介入、生命个体的行为偏好都必须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中理解。人类秩序是更加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以两种低级结构为基础,又不能还原为低级结构,而能用新的变量整合低级结构。比如,“服装是一种人造毛发,乐器代替了喉舌,语言是适应’无机的实在物的一种手段”作为“人类活动及其原初意义和具体内容”。
无论传统的经验主义还是理智主义哲学,无论伯格森还是弗洛伊德,都不能合理地解释如何理解有生活目的、效果和意义的人类活动的结构。
梅洛-庞蒂指出,他们的解释产生了对象与意识、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以何方为中心去统一另一方,或把两方面等量齐观,无论采取哪一种立场都会引起悖谬,或违反科学事实。
他还揭示,知觉是统一两方面的关键。他说:“知觉是某一具体主体的生命辩证法的一个环节,而参与到这个辩证法的整体结构之中,相应地,它不是把”无机的实在物“,而是其他人类主体的各种活动作为它的原始对象。”他最后说:“如果我们通过知觉来理解使我们认识到的各种实际存在的活动,我们刚才触及到的所有问题都将归结为知觉问题,” 如何解决知觉问题,这是下一步著作《知觉现象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