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贝多芬的音乐情感
有人说巴赫的音乐是通往神性的,巴赫确实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教堂。相比之下,贝多芬则把音乐拉下了神坛,在神性里掺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贝多芬之后,音乐作曲家无不把表现强烈的个性作为创作方向。就像启蒙运动之后,『神』、『上帝』、『君王』不在是众人唯一崇拜的对象,自由与鲜明的个体色彩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央。
作为用音乐表达个人情感的鼻祖,强人贝多芬在他的音乐中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呢?以一首流传甚广的作品《月光奏鸣曲》为例,来略窥一二。在现当下,轻音乐以舒缓的节奏、放松心情的功效成为纯音乐中的主流,而这首古典作品《月光》也成了轻音乐里的常见曲目。《月光》是多数人理解的轻音乐吗?很多人因其安静柔美的主旋律,而喜欢在闲时搬一把躺椅、戴上耳机享受其中的慰藉;只有耳朵灵敏的人听出了伴奏声中那沉重压抑的低八度音。
误解《月光》为轻音乐,是有缘由的。流行的《月光奏鸣曲》其实只是它全部乐章的一部分。完整的《月光奏鸣曲》一共三个乐章,其中的第一乐章就是流行的部分;第二乐章是个奇怪的乐章,很简短,没有明晰的主旋律,仿佛在模仿人的笑声,但听着却并不让人感觉到愉悦,用一连串古怪的笑声来形容可能更贴切;第三乐章的情感突然转换了:乐句激烈而强硬,悲痛和愤怒之情充满了整个乐章。三个乐章之间似乎有些不搭。
如果联系《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也许更能够理清楚它要表达的情感和三个乐章之间的内在逻辑。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里曾有一篇美文,专门介绍了《月光》的创作背景:夜晚,维也纳音乐大厅外,一对穷人家的兄妹徘徊在进场入口。钟声响起,里面贝多芬的现场演奏会已经开始。因买不起票,兄妹俩只好回家。为了安慰妹妹,盲人哥哥用家中破旧的钢琴断断续续弹起了贝多芬的曲子。演奏会结束了,贝多芬独自到郊外散步,隐约听到了不远处茅草屋传来的钢琴声。走进屋内,贝多芬看到了这感动的一幕,就安静地坐在了钢琴前。月光洒进屋里,有感于情景,贝多芬即兴创下了这首《月光》。
其实,上面的故事不过是一段美丽的童话。事实是,《月光奏鸣曲》创作于作者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失恋之后。《月光》的标题下有题『献给圭恰尔迪伯爵小姐』字样,并标记创作时间1801年。圭恰尔迪是贝多芬的初恋女友,两人于1800年陷入热恋。然而不久,在1801年,圭恰尔迪与另一位意大利人结婚了,消息突然闯入贝多芬的耳中。这给贝多芬极大的刺激,在同年创作了这首奏鸣曲。这才是《月光奏鸣曲》的真实创作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听《月光》,就易于理解了。第一乐章主旋律轻柔,似在安抚一只受伤的狮子;轻而低沉的左手伴奏,非常节制地藏起了一声淡淡的叹息。第二乐章那怪异的笑声,就像一个忍住哭声的小孩,压抑而得不到宣泄。第三乐章那疾风骤雨般的情感才喷涌而出,有悲怆,有愤怒,有嫉妒,有难安。至此,整个乐曲有了清晰而完整的表达。
正因为有了前面两个乐章的铺垫,第三乐章持续5分钟的极速而激烈的情感表达才显得一点不单薄或结构失调。同样的情感,如果放在现代,现代人表达会倾向于更直接和夸大,同时也失了一份节制的美感。这可能是多数人听不出《月光》安静背后潜藏着的悲哀的原因,人们习惯了放大的表演。
处在古典与现代交界处的贝多芬,其作品既有古典时期节制的神性,又充满隐秘的个人感情。在贝多芬的其他作品中,也常见这一惯用的表达:右手明亮欢快,左手低沉不安。其后的许多作曲家,如李斯特、肖邦,作品都包含了更加鲜明的个体表达和更为强烈的个人情感,许多隐小细微的情感都被搬上了舞台。勋伯格之后,音乐脱离了古典和声学的束缚,走向了音符间独立的全面自由,一个神性化的时代彻底终结,崇尚个性彰显异彩的时代到来了。
作为用音乐表达个人情感的鼻祖,强人贝多芬在他的音乐中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呢?以一首流传甚广的作品《月光奏鸣曲》为例,来略窥一二。在现当下,轻音乐以舒缓的节奏、放松心情的功效成为纯音乐中的主流,而这首古典作品《月光》也成了轻音乐里的常见曲目。《月光》是多数人理解的轻音乐吗?很多人因其安静柔美的主旋律,而喜欢在闲时搬一把躺椅、戴上耳机享受其中的慰藉;只有耳朵灵敏的人听出了伴奏声中那沉重压抑的低八度音。
误解《月光》为轻音乐,是有缘由的。流行的《月光奏鸣曲》其实只是它全部乐章的一部分。完整的《月光奏鸣曲》一共三个乐章,其中的第一乐章就是流行的部分;第二乐章是个奇怪的乐章,很简短,没有明晰的主旋律,仿佛在模仿人的笑声,但听着却并不让人感觉到愉悦,用一连串古怪的笑声来形容可能更贴切;第三乐章的情感突然转换了:乐句激烈而强硬,悲痛和愤怒之情充满了整个乐章。三个乐章之间似乎有些不搭。
如果联系《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也许更能够理清楚它要表达的情感和三个乐章之间的内在逻辑。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里曾有一篇美文,专门介绍了《月光》的创作背景:夜晚,维也纳音乐大厅外,一对穷人家的兄妹徘徊在进场入口。钟声响起,里面贝多芬的现场演奏会已经开始。因买不起票,兄妹俩只好回家。为了安慰妹妹,盲人哥哥用家中破旧的钢琴断断续续弹起了贝多芬的曲子。演奏会结束了,贝多芬独自到郊外散步,隐约听到了不远处茅草屋传来的钢琴声。走进屋内,贝多芬看到了这感动的一幕,就安静地坐在了钢琴前。月光洒进屋里,有感于情景,贝多芬即兴创下了这首《月光》。
其实,上面的故事不过是一段美丽的童话。事实是,《月光奏鸣曲》创作于作者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失恋之后。《月光》的标题下有题『献给圭恰尔迪伯爵小姐』字样,并标记创作时间1801年。圭恰尔迪是贝多芬的初恋女友,两人于1800年陷入热恋。然而不久,在1801年,圭恰尔迪与另一位意大利人结婚了,消息突然闯入贝多芬的耳中。这给贝多芬极大的刺激,在同年创作了这首奏鸣曲。这才是《月光奏鸣曲》的真实创作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听《月光》,就易于理解了。第一乐章主旋律轻柔,似在安抚一只受伤的狮子;轻而低沉的左手伴奏,非常节制地藏起了一声淡淡的叹息。第二乐章那怪异的笑声,就像一个忍住哭声的小孩,压抑而得不到宣泄。第三乐章那疾风骤雨般的情感才喷涌而出,有悲怆,有愤怒,有嫉妒,有难安。至此,整个乐曲有了清晰而完整的表达。
正因为有了前面两个乐章的铺垫,第三乐章持续5分钟的极速而激烈的情感表达才显得一点不单薄或结构失调。同样的情感,如果放在现代,现代人表达会倾向于更直接和夸大,同时也失了一份节制的美感。这可能是多数人听不出《月光》安静背后潜藏着的悲哀的原因,人们习惯了放大的表演。
处在古典与现代交界处的贝多芬,其作品既有古典时期节制的神性,又充满隐秘的个人感情。在贝多芬的其他作品中,也常见这一惯用的表达:右手明亮欢快,左手低沉不安。其后的许多作曲家,如李斯特、肖邦,作品都包含了更加鲜明的个体表达和更为强烈的个人情感,许多隐小细微的情感都被搬上了舞台。勋伯格之后,音乐脱离了古典和声学的束缚,走向了音符间独立的全面自由,一个神性化的时代彻底终结,崇尚个性彰显异彩的时代到来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