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青红》
首先要谢谢 九木书吧 提供的观影场地、良好的观影环境以及观影后感悟分享。
我不是一个文艺女孩,也对于深刻社会题材的电影看得比较少,但是对于《青红》这不电影却有很多想要说的话,所以写下来给以后回忆。
从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未知、选择、教育。少年时的生活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老吴是青红的父亲,一个偏激执拗的中年男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冲动、理想、愿望、家庭等原因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来到农村,这也是他后半辈子认为做的最错的一件事。他年轻时候在繁华都市中长大,接受的教育、生存的环境都是非常开放优越的,思想上成熟独立,当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时,不顾父母长辈的反对。这一点上我觉得当时他这么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并不真正了解
农村的生活,他只想到了自己的志愿等。拥有过之后说的无所谓跟没有拥有过的无所谓绝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年轻的老吴见识过了上海的繁华,他想去了解农村,想去到没有去过的地方,但是并不知道这一去就很少能有机会再回来了。
老吴在闭塞的农村只能靠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接触外界的消息,当知道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己所处的环境却是毫无任何改变的希望时,他应该是恐惧的。他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了,但是并没有抹去上海曾在他身上留下的影子,即使在这个农村生活了几十年,在激动时、骂人时、老朋友叙旧时还是在用上海的方言,他们渴望回去,回到小时候长大的地方去。老吴更恐惧的是,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怕孩子们要跟他一样被困在这个农村,困在这个从出生就基本能看完人生过程的农村,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他希望让孩子们去拥有比他精彩的人生。
老吴越是恐惧越是把希望寄托在青红身上,他不允许青红谈恋爱,不允许青红有想要一辈子留在农村的想法。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从吃饭喝水慢慢开始学起来,慢慢经历才会成长。青红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于上海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且上海的外公外婆似乎并不喜欢他们,她在这个年纪只待过农村,并不觉得农村有什么不好--”因为没有见过更好的”。而且老吴家里家教特别严,在同学都烫头发、穿喇叭裤、参加舞会、赶潮流向往外面的世界的时候,青红在管教下对这些都不感冒。唯一的一次,男孩送的一双高跟鞋给青红,青红特别喜欢,但是老吴却蛮横、霸道的扔了它,也扔了青红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
老吴不懂青红为什么不愿意去考大学去上海,回上海是他认为唯一能改变人生命运的事情了。青红不懂老吴为什么那么执拗的想要回上海,她不懂上海,她只知道现在的农村哪里是她的家。两代人由于生活阅历和性格等原因终究造成了这个悲剧。
如果老吴曾向青红说起自己曾经在上海生活所看到的,如果老吴向青红描绘上海接受的教育,如果老吴带着青红在上海生活过,给青红一个对上海生活的向往,也许青红能够懂老吴。
如果青红能够向父亲说出自己的疑惑,如果青红可以向父亲袒露自己对于农村和上海的看法,如果青红见识过外面世界与农村生活的巨大差距,能够明白回上海会让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可能性,也许老吴也能明白青红。
青红的妈妈一直说老吴不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导致父女不能相互理解,这是我认为的电影主线,也是悲剧的原因之一。老吴太过于执拗,太过于无奈,太过于偏激,他已经容不得自己和孩子犯错,他在赌,在没有结果的时候牢牢握住自己的筹码。青红其实更像她的父亲。
见过大风大浪,走过山海湖泊,才说自己安心小树林。
我不是一个文艺女孩,也对于深刻社会题材的电影看得比较少,但是对于《青红》这不电影却有很多想要说的话,所以写下来给以后回忆。
从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未知、选择、教育。少年时的生活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老吴是青红的父亲,一个偏激执拗的中年男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冲动、理想、愿望、家庭等原因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来到农村,这也是他后半辈子认为做的最错的一件事。他年轻时候在繁华都市中长大,接受的教育、生存的环境都是非常开放优越的,思想上成熟独立,当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时,不顾父母长辈的反对。这一点上我觉得当时他这么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并不真正了解
农村的生活,他只想到了自己的志愿等。拥有过之后说的无所谓跟没有拥有过的无所谓绝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年轻的老吴见识过了上海的繁华,他想去了解农村,想去到没有去过的地方,但是并不知道这一去就很少能有机会再回来了。
老吴在闭塞的农村只能靠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接触外界的消息,当知道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自己所处的环境却是毫无任何改变的希望时,他应该是恐惧的。他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了,但是并没有抹去上海曾在他身上留下的影子,即使在这个农村生活了几十年,在激动时、骂人时、老朋友叙旧时还是在用上海的方言,他们渴望回去,回到小时候长大的地方去。老吴更恐惧的是,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怕孩子们要跟他一样被困在这个农村,困在这个从出生就基本能看完人生过程的农村,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他希望让孩子们去拥有比他精彩的人生。
老吴越是恐惧越是把希望寄托在青红身上,他不允许青红谈恋爱,不允许青红有想要一辈子留在农村的想法。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从吃饭喝水慢慢开始学起来,慢慢经历才会成长。青红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于上海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且上海的外公外婆似乎并不喜欢他们,她在这个年纪只待过农村,并不觉得农村有什么不好--”因为没有见过更好的”。而且老吴家里家教特别严,在同学都烫头发、穿喇叭裤、参加舞会、赶潮流向往外面的世界的时候,青红在管教下对这些都不感冒。唯一的一次,男孩送的一双高跟鞋给青红,青红特别喜欢,但是老吴却蛮横、霸道的扔了它,也扔了青红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
老吴不懂青红为什么不愿意去考大学去上海,回上海是他认为唯一能改变人生命运的事情了。青红不懂老吴为什么那么执拗的想要回上海,她不懂上海,她只知道现在的农村哪里是她的家。两代人由于生活阅历和性格等原因终究造成了这个悲剧。
如果老吴曾向青红说起自己曾经在上海生活所看到的,如果老吴向青红描绘上海接受的教育,如果老吴带着青红在上海生活过,给青红一个对上海生活的向往,也许青红能够懂老吴。
如果青红能够向父亲说出自己的疑惑,如果青红可以向父亲袒露自己对于农村和上海的看法,如果青红见识过外面世界与农村生活的巨大差距,能够明白回上海会让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可能性,也许老吴也能明白青红。
青红的妈妈一直说老吴不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导致父女不能相互理解,这是我认为的电影主线,也是悲剧的原因之一。老吴太过于执拗,太过于无奈,太过于偏激,他已经容不得自己和孩子犯错,他在赌,在没有结果的时候牢牢握住自己的筹码。青红其实更像她的父亲。
见过大风大浪,走过山海湖泊,才说自己安心小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