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旮旯 | 追寻“枣王”传说
01 | 初遇“假枣王”
还有不到一个月打枣,我们已经挑选好一批高品质的枣树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为了完成2016当季鲜枣上线前部分素材拍摄,boss小李哥带着我们在整个朱集镇上寻找具有历史感的枣树。
一开始我们顺着景区内的路牌指引,在傍晚时分来到了结义园。
“枣王”坐落在结义园的醒目位置,位于一排百年老树之间非常好辨认,壮硕的枝干、繁茂的枝叶,青绿的小枣挂满枝头,一片蓬勃生机,树旁有一座新立的石碑,是乾隆帝当年亲笔题字的烫金拓印版。脚下的土地松软,毫无杂草,明显是有精心打理过。
“枣王”的躯干上爬满纵深的沟壑,里面还住着白壳蜗牛。深褐色树皮带着湿润的气息,隐隐能嗅到年轮的怀旧感,我们忍不住掏出手机、相机开始各种拍摄。可惜当时夕阳已西,光线并不充足,所以小李哥并未能拍到满意的照片,看着这片密林,我们只好选择择日正午时分再来拍摄。临走时,刚拉开车门,只听“咚”一声清脆,一颗半红的小枣随风而落,在这片满眼绿色中显得格外触动人心。
晚上回到农家院里边整理相片,边跟院里的胡爷聊天。胡爷是生在朱集长在朱集的地道枣农,今年六十有余,家里种了一辈子枣树,资历颇深。当胡爷看到我们拍摄回来的“枣王”,正叼着烟头的他笑了,说,小李啊,拍这个干嘛?小李哥回他,拍素材,想要表达咱朱集镇百千年老树那种带有文化气息的历史震撼感。胡爷猛吸一口,看着我们说,这不是真正的“枣王”。
02 | 追寻真“枣王”
胡爷告诉我们,我们拍摄的“枣王”只是供外来游客参观的形象工程,虽然这颗也是百来年的古枣树,但却不是真身。真正的枣王在千年枣林主景区之外的枣牌杜村,这个村名也是因为乾隆帝当时钦赐“枣王”牌而得来,目前枣牌杜、枣牌刘、枣牌尹、宋龙海四个村已合并为枣王社区。可是,胡爷话锋一转,它快死了。
我们驱车而去,发现它的时候,它孤零零地站在一排玉米地里,周围杂草丛生,没有任何围栏和防护。来之前我们在网上查询过关于这颗古树的报道,从网上的照片来看,在80年代,它还被简单保护起来,树干四周有一圈断垣石砖,断垣缺口旁是“枣王”石碑,出自清乾隆帝之手。
刚到镇上金丝小枣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就听闻乐陵有一颗千年老树,是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南巡江南,途径乐陵时,曾品尝过这颗老枣树上的金丝枣,顿觉生津润肺,龙颜大悦之时当即挥毫写下“枣王”御匾,从此乐陵金丝枣也成为贡品。
眼前“枣王”的主躯干已经被岁月掏空腐朽,一幅频死状态。但令我们惊讶的是从主干根部右侧生出了一缕新枝,在主干的辟护下,逐渐粗壮,仰头而观,竟也生出张扬枝丫,举臂擎天。头顶的树荫之中挂着密密匝匝的青枣,摘下一颗咬上一口,虽是青果但甘甜已然浸入脏腑,眼前突然时光流转,仿佛能看见从銮驾之中走出的天子,也是如我们一般凝视着这累累硕果,秋分已过,鲜枣红润欲滴,不由自主攀摘品尝,顿时由心而笑,鉴为佳品。
小李哥已掏出大炮筒开始拍摄,此刻我们都很沉默,有些震撼无法言喻,只想用行动捕捉到什么,记录下什么。
它的侧颜是一副明显的龙形霸王之姿,历经千年风霜而挺拔的身躯令我们肃然起敬。横拍、竖拍、侧着、趴着、仰着,我们抓了很多镜头,还录制了一段视频。它的形态和意境极其多变,当你从正面与它对视,你会看到一对亘古走来的夫妻,一个原本健壮但疲惫的身躯紧挨着一个弱小的新生体,小李哥说,他在尽全力保护着自己的妻子呢。任凭时移世易,朝代更迭、战争硝烟、和平福音,一切的一切与他无关,与他们无关,这与世独立之姿,也依然尽显铁汉柔情、霸主傲气。
03 | 请不要温柔地杀死它
据说在80年代,“枣王”曾被分配到一农户家,农户为了让老枣树多结果,于是对枣树主干进行环割处理,但这个举动却伤害到“枣王”让他的主干逐渐腐烂。后来没有人再对“枣王”进行任何处理,但也从此无人问津,只是闲聊提及,当地村民都知道,它快不行了。
我们抚摸着这中空腐朽的躯干,希望沾染千年灵气,同时带着诸事顺遂的虔诚之心祈福,但回想起胡爷的话,它快死了,心情又突然沉重。的确,在这样无人看管的田地里,由天而养靠地而活,对人为破坏毫无抵抗力,相比它曾经全盛期的繁茂,就这样无人问津下去,它很快就会消亡,不会再有下一个千年。
一开始我们很纳闷为什么当地没有人去保护它,为什么结义园会展出“假枣王”,后来从枣农和过往记者的采访报道中,窥视端倪。
枣农说,虽然乐陵有百万亩枣林,也不乏千年枣树,但近几年新疆大枣的热销对小枣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也打击了枣农的积极性,他们的儿女宁愿去城里打工也不想再顾着不挣钱的地。
枣林历史悠久,国家不允许人为砍伐或破坏,甚至给百年级的老枣树都编上了ID,施行身份管理,虽然这里枣林成片,小枣质量也良莠不齐,有的村农户疏于管理,小枣产量低、个头小,卖不出去,只能是恶性循环。
其实跟我们一聊起下个月乐陵的金丝小枣,很多枣农就滔滔不绝,哎呀,那个甜啊,好吃真的好吃,口感比外面卖的枣不知强多少,你摘个尝尝就知道。但尽管枣农们知道自己家门口的枣品质好且颇具历史渊源,却无力将乐陵金丝小枣推向市场。于是当地大力扶持旅游项目,将百万亩枣林打造成为千年枣林景区,而枣王的名气是揽客的最好故事背书。枣农说,与其花大力气去保护“枣王”,不如让“枣王”发挥旅游价值,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给农村带来财富。
站在玉米地里,小李哥端着炮筒相机,幽幽呢喃着,等我二次创业成功,我一定要把“枣王”保护起来,救活它。
然后,他按下了今天最后一张快门。
还有不到一个月打枣,我们已经挑选好一批高品质的枣树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为了完成2016当季鲜枣上线前部分素材拍摄,boss小李哥带着我们在整个朱集镇上寻找具有历史感的枣树。
一开始我们顺着景区内的路牌指引,在傍晚时分来到了结义园。
![]() |
【千年枣林风景区指路牌 拍照/小二 道具/手机】 |
![]() |
【结义园 拍照/小二 道具/手机】 |
“枣王”坐落在结义园的醒目位置,位于一排百年老树之间非常好辨认,壮硕的枝干、繁茂的枝叶,青绿的小枣挂满枝头,一片蓬勃生机,树旁有一座新立的石碑,是乾隆帝当年亲笔题字的烫金拓印版。脚下的土地松软,毫无杂草,明显是有精心打理过。
![]() |
【结义园&枣王 拍照/小二 道具/手机】 |
![]() |
【结义园内枣林 拍照/小二 道具/手机】 |
“枣王”的躯干上爬满纵深的沟壑,里面还住着白壳蜗牛。深褐色树皮带着湿润的气息,隐隐能嗅到年轮的怀旧感,我们忍不住掏出手机、相机开始各种拍摄。可惜当时夕阳已西,光线并不充足,所以小李哥并未能拍到满意的照片,看着这片密林,我们只好选择择日正午时分再来拍摄。临走时,刚拉开车门,只听“咚”一声清脆,一颗半红的小枣随风而落,在这片满眼绿色中显得格外触动人心。
晚上回到农家院里边整理相片,边跟院里的胡爷聊天。胡爷是生在朱集长在朱集的地道枣农,今年六十有余,家里种了一辈子枣树,资历颇深。当胡爷看到我们拍摄回来的“枣王”,正叼着烟头的他笑了,说,小李啊,拍这个干嘛?小李哥回他,拍素材,想要表达咱朱集镇百千年老树那种带有文化气息的历史震撼感。胡爷猛吸一口,看着我们说,这不是真正的“枣王”。
02 | 追寻真“枣王”
胡爷告诉我们,我们拍摄的“枣王”只是供外来游客参观的形象工程,虽然这颗也是百来年的古枣树,但却不是真身。真正的枣王在千年枣林主景区之外的枣牌杜村,这个村名也是因为乾隆帝当时钦赐“枣王”牌而得来,目前枣牌杜、枣牌刘、枣牌尹、宋龙海四个村已合并为枣王社区。可是,胡爷话锋一转,它快死了。
我们驱车而去,发现它的时候,它孤零零地站在一排玉米地里,周围杂草丛生,没有任何围栏和防护。来之前我们在网上查询过关于这颗古树的报道,从网上的照片来看,在80年代,它还被简单保护起来,树干四周有一圈断垣石砖,断垣缺口旁是“枣王”石碑,出自清乾隆帝之手。
![]() |
【拍摄于近代“枣王”真身 | 资料来源于德州宣传网】 |
刚到镇上金丝小枣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就听闻乐陵有一颗千年老树,是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南巡江南,途径乐陵时,曾品尝过这颗老枣树上的金丝枣,顿觉生津润肺,龙颜大悦之时当即挥毫写下“枣王”御匾,从此乐陵金丝枣也成为贡品。
![]() |
【“枣王” | 资料来源于乐陵市旅游局】 |
眼前“枣王”的主躯干已经被岁月掏空腐朽,一幅频死状态。但令我们惊讶的是从主干根部右侧生出了一缕新枝,在主干的辟护下,逐渐粗壮,仰头而观,竟也生出张扬枝丫,举臂擎天。头顶的树荫之中挂着密密匝匝的青枣,摘下一颗咬上一口,虽是青果但甘甜已然浸入脏腑,眼前突然时光流转,仿佛能看见从銮驾之中走出的天子,也是如我们一般凝视着这累累硕果,秋分已过,鲜枣红润欲滴,不由自主攀摘品尝,顿时由心而笑,鉴为佳品。
![]() |
【“枣王”主躯干。摄影/枣旮旯小李哥】 |
![]() |
【“枣王”主躯干特写。摄影/枣旮旯小李哥】 |
小李哥已掏出大炮筒开始拍摄,此刻我们都很沉默,有些震撼无法言喻,只想用行动捕捉到什么,记录下什么。
它的侧颜是一副明显的龙形霸王之姿,历经千年风霜而挺拔的身躯令我们肃然起敬。横拍、竖拍、侧着、趴着、仰着,我们抓了很多镜头,还录制了一段视频。它的形态和意境极其多变,当你从正面与它对视,你会看到一对亘古走来的夫妻,一个原本健壮但疲惫的身躯紧挨着一个弱小的新生体,小李哥说,他在尽全力保护着自己的妻子呢。任凭时移世易,朝代更迭、战争硝烟、和平福音,一切的一切与他无关,与他们无关,这与世独立之姿,也依然尽显铁汉柔情、霸主傲气。
![]() |
【“枣王”正面,似情深伉俪。摄影/枣旮旯小李哥】 |
![]() |
【“枣王”正面,顶部树枝盘绕似柳帽。摄影/枣旮旯小李哥】 |
03 | 请不要温柔地杀死它
据说在80年代,“枣王”曾被分配到一农户家,农户为了让老枣树多结果,于是对枣树主干进行环割处理,但这个举动却伤害到“枣王”让他的主干逐渐腐烂。后来没有人再对“枣王”进行任何处理,但也从此无人问津,只是闲聊提及,当地村民都知道,它快不行了。
我们抚摸着这中空腐朽的躯干,希望沾染千年灵气,同时带着诸事顺遂的虔诚之心祈福,但回想起胡爷的话,它快死了,心情又突然沉重。的确,在这样无人看管的田地里,由天而养靠地而活,对人为破坏毫无抵抗力,相比它曾经全盛期的繁茂,就这样无人问津下去,它很快就会消亡,不会再有下一个千年。
一开始我们很纳闷为什么当地没有人去保护它,为什么结义园会展出“假枣王”,后来从枣农和过往记者的采访报道中,窥视端倪。
枣农说,虽然乐陵有百万亩枣林,也不乏千年枣树,但近几年新疆大枣的热销对小枣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也打击了枣农的积极性,他们的儿女宁愿去城里打工也不想再顾着不挣钱的地。
枣林历史悠久,国家不允许人为砍伐或破坏,甚至给百年级的老枣树都编上了ID,施行身份管理,虽然这里枣林成片,小枣质量也良莠不齐,有的村农户疏于管理,小枣产量低、个头小,卖不出去,只能是恶性循环。
其实跟我们一聊起下个月乐陵的金丝小枣,很多枣农就滔滔不绝,哎呀,那个甜啊,好吃真的好吃,口感比外面卖的枣不知强多少,你摘个尝尝就知道。但尽管枣农们知道自己家门口的枣品质好且颇具历史渊源,却无力将乐陵金丝小枣推向市场。于是当地大力扶持旅游项目,将百万亩枣林打造成为千年枣林景区,而枣王的名气是揽客的最好故事背书。枣农说,与其花大力气去保护“枣王”,不如让“枣王”发挥旅游价值,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给农村带来财富。
站在玉米地里,小李哥端着炮筒相机,幽幽呢喃着,等我二次创业成功,我一定要把“枣王”保护起来,救活它。
然后,他按下了今天最后一张快门。
![]() |
【“枣王”侧颜,形似龙,散发出王者霸气。摄影/枣旮旯小李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