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rt Review] The First Monday of May
![]() |
簡單地說,這是一部記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從二零一五年五月至九月舉行的一場名為《中國:鏡花水月》展覽策展過程的紀錄片。這場展覽由大都會博物館的服裝部門和亞洲藝術部門合辦,同時VOGUE的女魔頭Anna Wintour策劃出一個盛大的開幕gala。美人華服,視聽盛宴,都沒錯;但它有很多的問題,很多辭不達意的地方,很多很不專業的表述,看得人不舒服。
1. 片子一開始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敘述之前Alexander McQueen展的成功(所使用的指標是觀看人數),兩者的策展人都是Andrew Bolton,間接也就替Bolton的這個新項目設定了一個極高的對比標竿。而到最後總結陳詞的時候,字幕打出來說這場展覽的觀看人數確實超過了McQueen展,以示目標達成,Andrew Bolton也跟著升職。姑且不去追究如此多的觀眾人數是因為展覽的質量本身還是因為Anna Wintour搞的超大規模派對(McQueen展是沒有這種超級公關活動打廣告的),用參觀人數作為硬指標的邏輯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博物館畢竟不是百貨公司(百貨公司都還有其所針對的特定客戶人群),一個展覽項目的優劣一定要視乎其最開始所設定的目標,所使用的媒介,然後是觀眾的反應,人數充其量不過是個做註腳的玩意,而且很多時候,對於純藝術這個領域而言,看的人越多往往意味著質量越差。
2. 談到最開始的目標,Anna Wintour和Andrew Bolton都表示西方對中國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成見和想像,這種成見很大程度上伴隨著好萊塢電影工業1920年代以來在美國的文化覆蓋,於是像黃柳霜這樣的人物形象變得深入人心(中間還加入對Anna Wintour的採訪,以示她本人也是這種刻板思維方式下的受害人)。那往下推就是說這個展覽要展示一個真的中國。但什麼是真的中國?這個問題連東方學家或者中國人自己都無法給出一個簡約的答案,更何況像Anna Wintour和Andrew Bolton這種完全和中國不沾邊的人。按理說既然是和亞洲藝術部門的合作,這種時候就應該多去咨詢亞洲藝術部門負責人的意見。但在何慕文(Maxwell Hearn)出現得並不太多的鏡頭裡,Hearn和亞洲藝術部門所扮演的角色多不過是些古板陳舊而且效率低下的攔路虎。何慕文的一個擔憂是他希望能在展覽中讓觀眾更關注中國文化知性和智力性的一面(這是中國傳統精英藝術最為強調之處),而大量使用聲光特效只會削弱觀眾在這塊的注意力。接下來這條線索就斷掉了,沒有人告訴觀眾這個議題是怎麼解決的。從最後展覽所呈現的效果來看,我猜想這根本就沒有解決,服裝部門一意孤行,亞洲藝術部門提供展品作為主角和插畫。
3. 不注意邏輯鏈條的連貫,後果就是自相矛盾。在展覽推廣過程中的採訪裡,記者問Anna Wintour說妳是否擔心這個展覽會參雜太多的殖民消費和東方主義。Anna Wintour居然回答說時裝就是給設計師展示其想像力的,沒有想像力就不好玩了。漂亮話是這麼說沒錯,但上下文對接不起來呀。你去西餐廳點個牛排他給你上魚香茄子然後拼命說魚香茄子好吃,魚香茄子好不好吃不是關鍵,關鍵是妳上錯了菜好吧。當這重考慮也被拋在腦後之後,布展就幾乎是百無禁忌了。於是什麼都往裡面塞,想像嘛,沒有不可能。好在此時藝術總監王家衛站出來踩著剎車。其中一例是Andrew Bolton居然像把毛澤東的白色陶瓷雕像放在佛教展館裡面,原因是他認為毛澤東對於中國人而言是神一樣的存在... 墨鏡王很中肯地說,對中國人而言這是種侮辱,而且是對佛教徒和毛教徒都是侮辱,想像力也得有個邊界,弄巧成拙就不好了。而且,你想秀的太多了,這麼做很可能妳什麼都沒秀到,都是中國人的至理名言。
4. 還有很奇怪的一點是Anna Wintour的核心地位。按理說VOGUE應該負責的就是gala而已,整個展覽策展人Andrew Bolton,藝術總監王家衛,亞洲藝術部門的負責人何慕文理論上都應該排在前面。但這個片子把她拍得跟春晚總導演一樣的存在似的,什麼都要往裡面插一腳。上至整個gala主空間的設計,下到桌子上的餐巾桌布,Anna Wintour都要一一過目,要不要這麼事兒媽呀。而且Anna Wintour對事情的處理方式也非常粗暴(當然好聽點說就是果斷決絕),這倒是很符合她在the devil wears prada中的形象。開會的時候氣場緊張到沒人敢提反對意見,而當博物館的人告訴她說布展要關閉整個北部片區,否則他們的人就要連續加班三天,Anna Wintour居然說那就關閉展區,加班三天太不人道了,反正市民可以改天再來,拜託那遊客算什麼東西...
就一個展覽來說,這部紀錄片所展示出來的策展過程既不專業也不深入,這個展覽的英文名字叫做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你展示的是誰的中國,什麼時候的中國,什麼樣的中國,完全交代得不清不楚。當代的時裝作品,多不過是早就淪為陳詞濫調的中國元素:仙鶴(事實上源自日本)、青花、龍、書法、豔紅、明黃、藍白。把郭培的作品加入進來也不能加強其中國性:隨便看看郭培的採訪就知道她不過是在復述當代中國對其失去的傳統文化的陳詞濫調,而郭培的實踐又完全是西方式的(而她的想像力又完全沒有John Galliano為Dior設計的高級定製那種天馬行空)。整個展覽的時裝部分更準確的名字應該是西方時尚史中的中國元素,而亞洲藝術部分,除了作為插圖存在,似乎找不出其他形容詞了。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似乎你也不能苛責太多,但是MET畢竟還是個牌子,就好像北大不能請於丹做客座教授吧,這可是底線啊這都不守住的話節操就真沒了。
題外話:1. 片子裡面有人表示說他已經厭倦了中國藝術就是些瓶瓶罐罐,他們想看到一些更現代的東西(對此鄧文迪在旁表示同意)。對此王家衛的回應是,中國人屢屢回望過去是因為現當代中國根本沒有成型的美學語言。墨鏡王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對於當代中國人而言,他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裡,他們的情感如何安置,他們的身分是什麼,他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表達它,不解決這些問題,美學就無從談起。最近的畢贛讓人看到很大的驚喜,但那實在是太複雜了,不可能普及。2. 時裝算不算一種fine art,事實上這並不重要,糾結於這個名頭一點意義都沒有,反倒顯示出自己的自卑心態。Karl Lagerfeld的反應就酷得多:我管你怎麼分類呢。人要有這個自信,才能往下前行,進而改變整個系統。3. 當代的藝術系統底下舖的都是滿滿的錢。大都會博物館最終允許Anna Wintour這麼腥風血雨地搞說白了就是因為gala的超級名人效應能為博物館帶來很多好處和收入。博物館裡的老朽試圖將時裝拒之門外但由於形勢不得不做退讓,這並不值得時裝界的人沾沾自喜;要知道Anna Wintour並不願意讓H&M的人來但也不得不從,高級時裝屋的時代畢竟也已經過去了。4. Andrew Bolton也是夠了,大家都知道妳老公是Thom Browne了, 沒必要老穿自家衣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