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百年史(下)
17.甲骨文:埃里森开始反击,并表示:“我的动力一直是来自对失败的恐惧,而不是贪婪。我讨厌失败。”
20.乔布斯在谈到印度及其无所不在的贫困时说:“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托马斯·爱迪生在改良世界方面所做的,也许比那些大哲学家还要多。”...需要指出的是,沃兹尼亚克创造苹果I型的动机并非出于商业目的,而只是想拥有一台电脑,这是一个因为缺钱而产生的欲望。苹果I型是比任何机器都更为优化的产物:沃兹尼亚克必须用最少的零件并尽量简化它的结构。....马库拉跟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一样,是一个难以合群的人,但是他也是一名专业人士,一直在追寻着下一件大事情。...在此期间,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友谊也开始逐渐淡薄,这主要是因为乔布斯自命不凡的态度,这种态度来自他对最终用户的深入而直觉的理解 (他是正确的,同时也令人难以忍受)。
对于乔布斯,马库拉还成为父亲般的人物,他把营销的微妙之处传授给乔布斯。他强调,一个人开办一家公司,应该去做自己相信的东西,建立一个基业长青的机构,而不只是为了致富。马库拉教给乔布斯他的三原则。 (1) 感同身受,贴近客户,体会他们的感受; (2) 专注集中,摈弃不重要的机会,深入研究少数重要的产品或细节; (3) “追究原因”,也就是说,人们形成对产品的看法是根据有关信息和产品的外观,所以对产品的推介与产品的质量同样重要 (两者都重要,而不仅是质量重要)。
1979年12月,乔布斯第一次拜访了施乐硅谷研发中心,这是对他允许施乐在苹果公司投资100万美元的一个回报。同月,乔布斯和几位副总裁及主管再次来到施乐硅谷研发中心,观看奇妙的Alto个人电脑及其功能的演示,诸如在一个图形用户界面上的窗口和菜单等功能。至1980年3月,丽萨项目做了调整,加入了Alto电脑的所有功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夏末,乔布斯聘用了15名施乐员工为丽萨项目工作。...正如乔布斯痛骂施乐管理层时所说:“他们长着复印机的头脑,完全不知道计算机能干些什么; 他们只能从计算机产业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中捞取失败。”
乔布斯时时刻刻思考着设计和可用性的问题。他常常贬低那些为他工作的人的想法,然后会声称他人的想法是自己的,再把它重新提出。...在他的生活中,乔布斯基本上是一个极度自负、令人难以忍受的少年得志者,虽然同时他也才华横溢。
21.在硅谷要找一个高科技职位也比世界上其他地方容易,这是因为这里有着为数众多的高科技公司。因此,在这部分人的生活中也有着固有的优越感。有时候心理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公司不得不感谢工程师为它工作,而在世界其他地区,通常是员工要感谢他的公司。不安全感和优越感在心中共存,孰强孰弱随着公司的业绩而定。一个典型的职场生涯是:一个员工栖身于一家公司的成功之中,直到成就渐渐消失,这时他就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这是一个量子跳跃式的职业生涯路径。它绝对需要终身培训,以免遭到淘汰。它不仅是不稳定的,而且是加速的、自我推进的不稳定。
22.1985年,得州仪器副总裁、中国出生的张忠谋 (morris chang) 推动美国公司的半导体制造外包给中国台湾的公司。1987年,他自己创办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TSMC,简称“台积电”)。由于劳动力廉价,中国台湾的公司得以大幅降低半导体生产的成本。...“无工厂” 现象成为企业间合作形式的一个新创。每当硅谷的一家制造企业把一个项目外包给一家中国台湾的工厂时,就会注入资金并提出新的项目要求,这就直接改进了这家工厂的生产能力。
缺点是来自急功近利的诱惑。20 世纪50 年代和60 年代的大投资者美国军方都是长期规划,它对投资回报没有兴趣。20世纪80年代的新投资者目光短浅。投资者采用的企业策略开始注重于投资回报而不是创新。当日本的通产省雄心勃勃地资助长期项目时,全美上下忧心忡忡,由于没有投资者愿意做长期投资,所以硅谷没有一家初创公司可以与日本的这些项目相匹敌。
初创公司不可确定的生命周期也创造了一种就业混乱的文化。工程师们对其职业生涯中可能多次改变工作已经司空见惯。每个新的工作都是对一家公司的成功机会所下的赌注。从一家初创公司的工程师变成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办者,再变成一家初创公司的投资人,硅谷之梦就是这样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这个梦想鼓励人们抓住机会为一家初创公司工作,抓住机会创办一家初创公司,抓住机会投资一家初创公司。这是一个能够自我应验的预言,也是一个能够自我延续的代谢循环。
这种现象对硅谷的有志青年产生了良好效应。硅谷的趋势逐渐从发明产品转变为创办公司,重点在于商业计划,而不是技术突破。
24.约翰·多尔:评估一个公司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团队的素质。“我总是首先看团队的简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团队、团队。”多尔认为起关键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团队的力量,是他们的经验、个性和他们之间的契合。伟大的团队都有理想的合作,这样的团队不可多得。...他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一个 “招聘者”,企业家们以股票为酬劳让他帮他们组建团队。
1994 年,斯里兰姆姆(Kavitark Ram Shriram)加入网景公司,这时该公司还没有产品,也没有营业收入。他建立了很多合作关系和渠道,供网景公司分销浏览器和服务器产品。在网景公司,他懂得了前进的动力来自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年轻的主动的技术人员的团队,他们可以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二是市场机遇的规模,它使 “我们得以初尝甜头,然后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冲劲”。
34.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技术对于塑造社会的作用,这反映在对于道德的关注日益增加上。2011年10月,一种新的 “福祉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出现,这些公司的章程要求实现道德和环境目标,而不是把股东回报最大化作为优先追求的目标。可以把这些现象看作是对高科技商业物质主义的反对,同时它们也标志着业余爱好转向了更加表面化。..这种转变也说明了为什么独立书店迅速土崩瓦解,其中有一些是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遗迹。这并不只是网上书店消灭了它们,还因为高修养文化的受众迅速减少所致。
人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以前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繁荣的案例。三个重要的候选城市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和一个世纪之前的激情柏林。...雅典也许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它的市民的态度与众不同,对那个时代而言有点离经叛道。然而,正是这种态度导致了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明。...如果你喜欢冒险和创新,生活在佛罗伦萨比生活在贪婪、思想狭隘的威尼斯更好。...当时柏林的独特之处是全体人民的热情。这种态度的确独一无二。
对比德国:德国的产学关系一直不同于美国。德国企业资助学术机构,十分注重针对自己的具体需要,而美国大学接受资助一般是为了做研究工作。这意味着,在技术诀窍从大学到企业的转移方面,德国比美国快得多,但是同时学生被培养成为现有企业的员工,然后当管理人员,而不是创办新的具有创造力的公司。
总结:来自学术环境的消息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硅谷的明星大学依然是初创公司的摇篮。另一方面,每一所高校都已经大大扩充了学生们的活动,使学校变成一个围城。学生们没有时间旁骛校园之外的事情。这不利于同其他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人们认为,此种封闭体系是为了培养超级专家,但是却扼杀了创造性。
20.乔布斯在谈到印度及其无所不在的贫困时说:“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托马斯·爱迪生在改良世界方面所做的,也许比那些大哲学家还要多。”...需要指出的是,沃兹尼亚克创造苹果I型的动机并非出于商业目的,而只是想拥有一台电脑,这是一个因为缺钱而产生的欲望。苹果I型是比任何机器都更为优化的产物:沃兹尼亚克必须用最少的零件并尽量简化它的结构。....马库拉跟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一样,是一个难以合群的人,但是他也是一名专业人士,一直在追寻着下一件大事情。...在此期间,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友谊也开始逐渐淡薄,这主要是因为乔布斯自命不凡的态度,这种态度来自他对最终用户的深入而直觉的理解 (他是正确的,同时也令人难以忍受)。
对于乔布斯,马库拉还成为父亲般的人物,他把营销的微妙之处传授给乔布斯。他强调,一个人开办一家公司,应该去做自己相信的东西,建立一个基业长青的机构,而不只是为了致富。马库拉教给乔布斯他的三原则。 (1) 感同身受,贴近客户,体会他们的感受; (2) 专注集中,摈弃不重要的机会,深入研究少数重要的产品或细节; (3) “追究原因”,也就是说,人们形成对产品的看法是根据有关信息和产品的外观,所以对产品的推介与产品的质量同样重要 (两者都重要,而不仅是质量重要)。
1979年12月,乔布斯第一次拜访了施乐硅谷研发中心,这是对他允许施乐在苹果公司投资100万美元的一个回报。同月,乔布斯和几位副总裁及主管再次来到施乐硅谷研发中心,观看奇妙的Alto个人电脑及其功能的演示,诸如在一个图形用户界面上的窗口和菜单等功能。至1980年3月,丽萨项目做了调整,加入了Alto电脑的所有功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夏末,乔布斯聘用了15名施乐员工为丽萨项目工作。...正如乔布斯痛骂施乐管理层时所说:“他们长着复印机的头脑,完全不知道计算机能干些什么; 他们只能从计算机产业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中捞取失败。”
乔布斯时时刻刻思考着设计和可用性的问题。他常常贬低那些为他工作的人的想法,然后会声称他人的想法是自己的,再把它重新提出。...在他的生活中,乔布斯基本上是一个极度自负、令人难以忍受的少年得志者,虽然同时他也才华横溢。
21.在硅谷要找一个高科技职位也比世界上其他地方容易,这是因为这里有着为数众多的高科技公司。因此,在这部分人的生活中也有着固有的优越感。有时候心理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公司不得不感谢工程师为它工作,而在世界其他地区,通常是员工要感谢他的公司。不安全感和优越感在心中共存,孰强孰弱随着公司的业绩而定。一个典型的职场生涯是:一个员工栖身于一家公司的成功之中,直到成就渐渐消失,这时他就跳槽到另一家公司。这是一个量子跳跃式的职业生涯路径。它绝对需要终身培训,以免遭到淘汰。它不仅是不稳定的,而且是加速的、自我推进的不稳定。
22.1985年,得州仪器副总裁、中国出生的张忠谋 (morris chang) 推动美国公司的半导体制造外包给中国台湾的公司。1987年,他自己创办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TSMC,简称“台积电”)。由于劳动力廉价,中国台湾的公司得以大幅降低半导体生产的成本。...“无工厂” 现象成为企业间合作形式的一个新创。每当硅谷的一家制造企业把一个项目外包给一家中国台湾的工厂时,就会注入资金并提出新的项目要求,这就直接改进了这家工厂的生产能力。
缺点是来自急功近利的诱惑。20 世纪50 年代和60 年代的大投资者美国军方都是长期规划,它对投资回报没有兴趣。20世纪80年代的新投资者目光短浅。投资者采用的企业策略开始注重于投资回报而不是创新。当日本的通产省雄心勃勃地资助长期项目时,全美上下忧心忡忡,由于没有投资者愿意做长期投资,所以硅谷没有一家初创公司可以与日本的这些项目相匹敌。
初创公司不可确定的生命周期也创造了一种就业混乱的文化。工程师们对其职业生涯中可能多次改变工作已经司空见惯。每个新的工作都是对一家公司的成功机会所下的赌注。从一家初创公司的工程师变成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办者,再变成一家初创公司的投资人,硅谷之梦就是这样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这个梦想鼓励人们抓住机会为一家初创公司工作,抓住机会创办一家初创公司,抓住机会投资一家初创公司。这是一个能够自我应验的预言,也是一个能够自我延续的代谢循环。
这种现象对硅谷的有志青年产生了良好效应。硅谷的趋势逐渐从发明产品转变为创办公司,重点在于商业计划,而不是技术突破。
24.约翰·多尔:评估一个公司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团队的素质。“我总是首先看团队的简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团队、团队。”多尔认为起关键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团队的力量,是他们的经验、个性和他们之间的契合。伟大的团队都有理想的合作,这样的团队不可多得。...他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一个 “招聘者”,企业家们以股票为酬劳让他帮他们组建团队。
1994 年,斯里兰姆姆(Kavitark Ram Shriram)加入网景公司,这时该公司还没有产品,也没有营业收入。他建立了很多合作关系和渠道,供网景公司分销浏览器和服务器产品。在网景公司,他懂得了前进的动力来自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年轻的主动的技术人员的团队,他们可以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二是市场机遇的规模,它使 “我们得以初尝甜头,然后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冲劲”。
34.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技术对于塑造社会的作用,这反映在对于道德的关注日益增加上。2011年10月,一种新的 “福祉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出现,这些公司的章程要求实现道德和环境目标,而不是把股东回报最大化作为优先追求的目标。可以把这些现象看作是对高科技商业物质主义的反对,同时它们也标志着业余爱好转向了更加表面化。..这种转变也说明了为什么独立书店迅速土崩瓦解,其中有一些是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遗迹。这并不只是网上书店消灭了它们,还因为高修养文化的受众迅速减少所致。
人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以前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繁荣的案例。三个重要的候选城市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和一个世纪之前的激情柏林。...雅典也许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它的市民的态度与众不同,对那个时代而言有点离经叛道。然而,正是这种态度导致了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发明。...如果你喜欢冒险和创新,生活在佛罗伦萨比生活在贪婪、思想狭隘的威尼斯更好。...当时柏林的独特之处是全体人民的热情。这种态度的确独一无二。
对比德国:德国的产学关系一直不同于美国。德国企业资助学术机构,十分注重针对自己的具体需要,而美国大学接受资助一般是为了做研究工作。这意味着,在技术诀窍从大学到企业的转移方面,德国比美国快得多,但是同时学生被培养成为现有企业的员工,然后当管理人员,而不是创办新的具有创造力的公司。
总结:来自学术环境的消息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硅谷的明星大学依然是初创公司的摇篮。另一方面,每一所高校都已经大大扩充了学生们的活动,使学校变成一个围城。学生们没有时间旁骛校园之外的事情。这不利于同其他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人们认为,此种封闭体系是为了培养超级专家,但是却扼杀了创造性。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