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我只在这儿说
昨天看《孤独六讲》的时候,蒋先生说他有个女学生用四种身份同时交友,并不是说她有什么道德上的问题,只是她想更透彻的了解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适合与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蒋先生说他起先是惊讶,但还是有些欣赏这样特立独行的行为,他说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是鼓励年轻人特立独行的。
这让我想到了个性无处不在的日本,很多诸如“御宅族”“食草男”这样的先例等都是从日本发起,广为流传到各个地区的。可在日本生活了许多年的人却常道日本“千篇一律”,“跟风严重”,比如我亲身体会的,无数次的看到日本的女生背包上挂着一个脸颊有小红桃心的小熊,应该是新近的迪斯尼动画里的一个小熊。我想莫过于当年流氓兔在中学里盛行的状态了吧,可那时候的流氓兔也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吧。就连冬天短短两个月,穿军绿色棉服的女生就笔笔皆是!!难道除了军绿色你们就不能换个大红色吗??就像兔子女人说的,今冬流行皮夹克,本打算劫取一件做囊中之物,结果发现去结账的人排着一长队,人手一件皮夹克!
日本语的教材中也会提到,外国人来日本,发现电车上的面孔、表情都是一样的,第一印象即为“日本不能久住”。
偏偏是这样一个可以说成熟的社会,也窝藏的那么多特立独行的甲虫们,从电视上频频展透露面的“珍藏事迹”也能看得出,甚至还有一个永远都穿着一个机器人服装的男人!连在收视率那么高的歌会上做评委都会穿着那件机器人服。。
跟风也好,个性也好。他们都喜欢把自己的爱好、兴趣等发挥到极致。这或许就是日本的奇特之处吧。我突然又想到,大学的时候姐妹们总是笑说,只有考试的时候才能看到极品帅男。长的特帅没什么不好,现在国内开始走高调风,有点好玩的频频暴露在网上,比如有个年轻人在村里自制了一架飞机,视频还做的有点电影兮兮的。不晓得这个是否符合蒋先生的成熟社会的理论,起码这样的个性事件已出现。
最近对自己的穿衣风格的变化有点诧异,或许也是因为在日本,对色彩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在国内,可是还是被某人看作幼齿,乡下人。是啊,我确实住在乡下,要骑好久好久的自行车才能到那个有许多喜欢的专柜的商场。要上坡猛蹬下坡猛捏闸的把我满车框的打折品带回我亲爱的小屋。
有时候觉得周刊登载的衣服着实抢眼,买的人多了倒也落了俗套。在日本尤为明显。衣服大同小异,还是看穿的人。特别说到价格,我至今仍体会不出廉价的清仓货和new arrival之间的差异。不过清仓货总有那种看过很多遍的,从new arrival一路跌下来的那种,穿在身上还是会有一点小小的不爽,因为仿佛已经有无数人穿着它在你眼前晃过一样。但是,我现在却能在一家店里磨上一个小时不善罢甘休。从全场50% 逛到全场70%,这当然与我目前无与伦比的闲暇时光密切相关,我却能买到很喜欢又狠下手的东西。
总以为自己是个节约的孩子,遇见一顶rough的毛线帽子50%sale的时候还舍不得买(深受淘宝rough原单的阴影),摸着它说,等着我哦,我等你70%off的时候再来把你带回家。虽然幸运的是,我果然等到70%off了,而且它竟然还没有卖掉!!于是乎我一高兴,买了两个。。于是乎扔出去的钱就超过了一顶50%的价格!
当然,认为衣服永远不够和喜欢买小东小西的你们,跟我一直站在统一战线,在我购买立场不够坚定的时候用毫不吝啬的赞扬让我挥金如汗的你们~着实应该能理解我的心情。但是我只想说的是虽然咱们买的是打折货同样得珍惜,除了别人送的永远不穿new arrival,衣服贵为生存第二必需品,所谓必需,就是无限拥有才会无限快乐。
为什么国际最时尚的涉谷109,整栋大楼就只有单薄一层是男装呢。就是告诉所有女人,必须舍得为了自己的美砸金子!罪过,有纵物欲之嫌疑,现在的许多女性或许真的已经贫瘠到非得靠购买及各种消费行为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心情了,这也是淘宝卖家生意越来越好的原罪。我也有此堕落的趋势。借辛劳的老父老母为由,略为克制而已。
不禁让我想起韩寒说过的立场完全对立的话,十八岁之后还靠父母的钱买吃买喝,还提什么综合能力。所以,我更要感叹一下日本年轻人的综合能力。
话说和没有参加国内高考便远赴东洋,而今俨然已是小日本熟客的女孩子们聊天,她们就无比羡慕我们在国内的大学时光,一起夜聊,一起打水,洗衣服时候聊天,一起参加我们自己可能并不放在心上的诸类文体活动等等等等。
在日本的大学里面,当然没有所谓的寝室互动这样的活动,更不存在我们毕业之后还会牢记在心的,XX栋XXX宿舍。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宿舍之歌,毕业时候站在窗户楼下表白的男同学,甚至清晨打扫卫生的大妈在窗户下面发现的一堆避孕套,很多很多随手拈来的回忆,在今后无数年的日子中多少都会深深浅浅的说起的回忆。这在日本是完全不存在的。
日本的校园里也会有三三两两走路时候总笑个不停的女生,偶尔几声尖叫。也会有独自坐在操场的长椅上发呆,或是聚在教学楼门口抽烟调侃的男生。我只是想说,他们的相处太短暂,日落了,便各自回到各自租的小房子里面,整个世界也就安静了许多。
每隔一周,都会有给留学生准备的Tea Party,会有不少日本的同学也过来,一起聊天什么的,但是我不晓得为什么所谓的茶聚会,满桌子都是酒。我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会大周末的过来和语言不通的留学生玩,直到一个天才小学弟提醒了我,他说你想想啊,闷骚了一周的日本学生,还不出来发泄发泄嘛。
是啊。想想他们哪能像咱们一样,在宿舍里打牌磕瓜子看电影,几个人一块练瑜伽绣花练大字啊。没有我们这形影不离的劲儿。
可是我们一毕业就会显得孤单许多,而他们依然是独来独往,关上门彰显个性风采。
所以日本人如此重视成人礼,无拘无束也正意味了责任的萌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不再是别人教你做什么,或者管着你不让你做什么。
我看见有男生在成人礼上放肆的叼着烟邪邪的笑着,证明他以后可以有买烟的权利了。多么肆无忌惮的长大的权利。
感觉很复杂。或许工作了的朋友会独立很多,但多少也有迫于生存的压力而放弃对青春的眷恋与依赖,我们都是有青春期无限延后症的孩子,喜欢跟朋友粘在一起,喜欢诉苦和分享。很少有独特的想法,即使是非常有个性的人,也会多少屈从旁人的非议,为了迎合社会的基本需求来埋没自己。像韩寒那样的,被誉为文坛第二个鲁迅的不俗少年,是否在今后的路上依然能如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韩寒说,红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最初我是很不喜欢他的,觉得他简直就是流言飞飞,除了对《三重门》里面那段在超市误拿卫生巾的段落印象颇为深刻外,其他的都没做任何思考。今天我又重新把《杯中窥人》拿出来看了一遍。1999年,那年韩寒才17岁而已。我17岁的时候喜欢的是那个把孤独情绪糟蹋的一塌糊涂的郭小四,写《17岁开始苍老》的甘世佳和写自虐的安妮宝贝。我会告诉爸我买了《瓦尔登湖》,但不敢在枕头下面放《挪威的森林》。明明彻夜看齐藤千惠的《白色圆舞曲》,却没有做任何收藏。我记得那个时候,某同学都已经可以写黄色段子在她的小说里了,她说她一天能在课桌下偷着翻十几本言情小说。我觉得她很不可思议,至今也是很不可思议,因为刚刚看了她在网上发的芬兰留学的雪景,好美的冬天。我觉得正是她的个性成就了她,心无旁骛,道有所取。
又想起蒋先生说的,他的另一个女学生,在军训的时候为了偷跑出去弄了好几条大棉被来翻外面的铁丝网。教官说,那网可是敌军都攻打不进来的,却拦不住一个年轻少女想跑的心。呵呵,这就是年轻时候的叛逆,处处存在的特立独行。
最后我是特别想看看卡缪的《异乡人》,这里面或许讲的并不是寻常的异乡生活,而是对生活准则,思想准则的一种反思。也许会更明白时代对于年轻人的塑造吧。
这让我想到了个性无处不在的日本,很多诸如“御宅族”“食草男”这样的先例等都是从日本发起,广为流传到各个地区的。可在日本生活了许多年的人却常道日本“千篇一律”,“跟风严重”,比如我亲身体会的,无数次的看到日本的女生背包上挂着一个脸颊有小红桃心的小熊,应该是新近的迪斯尼动画里的一个小熊。我想莫过于当年流氓兔在中学里盛行的状态了吧,可那时候的流氓兔也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吧。就连冬天短短两个月,穿军绿色棉服的女生就笔笔皆是!!难道除了军绿色你们就不能换个大红色吗??就像兔子女人说的,今冬流行皮夹克,本打算劫取一件做囊中之物,结果发现去结账的人排着一长队,人手一件皮夹克!
日本语的教材中也会提到,外国人来日本,发现电车上的面孔、表情都是一样的,第一印象即为“日本不能久住”。
偏偏是这样一个可以说成熟的社会,也窝藏的那么多特立独行的甲虫们,从电视上频频展透露面的“珍藏事迹”也能看得出,甚至还有一个永远都穿着一个机器人服装的男人!连在收视率那么高的歌会上做评委都会穿着那件机器人服。。
跟风也好,个性也好。他们都喜欢把自己的爱好、兴趣等发挥到极致。这或许就是日本的奇特之处吧。我突然又想到,大学的时候姐妹们总是笑说,只有考试的时候才能看到极品帅男。长的特帅没什么不好,现在国内开始走高调风,有点好玩的频频暴露在网上,比如有个年轻人在村里自制了一架飞机,视频还做的有点电影兮兮的。不晓得这个是否符合蒋先生的成熟社会的理论,起码这样的个性事件已出现。
最近对自己的穿衣风格的变化有点诧异,或许也是因为在日本,对色彩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在国内,可是还是被某人看作幼齿,乡下人。是啊,我确实住在乡下,要骑好久好久的自行车才能到那个有许多喜欢的专柜的商场。要上坡猛蹬下坡猛捏闸的把我满车框的打折品带回我亲爱的小屋。
有时候觉得周刊登载的衣服着实抢眼,买的人多了倒也落了俗套。在日本尤为明显。衣服大同小异,还是看穿的人。特别说到价格,我至今仍体会不出廉价的清仓货和new arrival之间的差异。不过清仓货总有那种看过很多遍的,从new arrival一路跌下来的那种,穿在身上还是会有一点小小的不爽,因为仿佛已经有无数人穿着它在你眼前晃过一样。但是,我现在却能在一家店里磨上一个小时不善罢甘休。从全场50% 逛到全场70%,这当然与我目前无与伦比的闲暇时光密切相关,我却能买到很喜欢又狠下手的东西。
总以为自己是个节约的孩子,遇见一顶rough的毛线帽子50%sale的时候还舍不得买(深受淘宝rough原单的阴影),摸着它说,等着我哦,我等你70%off的时候再来把你带回家。虽然幸运的是,我果然等到70%off了,而且它竟然还没有卖掉!!于是乎我一高兴,买了两个。。于是乎扔出去的钱就超过了一顶50%的价格!
当然,认为衣服永远不够和喜欢买小东小西的你们,跟我一直站在统一战线,在我购买立场不够坚定的时候用毫不吝啬的赞扬让我挥金如汗的你们~着实应该能理解我的心情。但是我只想说的是虽然咱们买的是打折货同样得珍惜,除了别人送的永远不穿new arrival,衣服贵为生存第二必需品,所谓必需,就是无限拥有才会无限快乐。
为什么国际最时尚的涉谷109,整栋大楼就只有单薄一层是男装呢。就是告诉所有女人,必须舍得为了自己的美砸金子!罪过,有纵物欲之嫌疑,现在的许多女性或许真的已经贫瘠到非得靠购买及各种消费行为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心情了,这也是淘宝卖家生意越来越好的原罪。我也有此堕落的趋势。借辛劳的老父老母为由,略为克制而已。
不禁让我想起韩寒说过的立场完全对立的话,十八岁之后还靠父母的钱买吃买喝,还提什么综合能力。所以,我更要感叹一下日本年轻人的综合能力。
话说和没有参加国内高考便远赴东洋,而今俨然已是小日本熟客的女孩子们聊天,她们就无比羡慕我们在国内的大学时光,一起夜聊,一起打水,洗衣服时候聊天,一起参加我们自己可能并不放在心上的诸类文体活动等等等等。
在日本的大学里面,当然没有所谓的寝室互动这样的活动,更不存在我们毕业之后还会牢记在心的,XX栋XXX宿舍。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宿舍之歌,毕业时候站在窗户楼下表白的男同学,甚至清晨打扫卫生的大妈在窗户下面发现的一堆避孕套,很多很多随手拈来的回忆,在今后无数年的日子中多少都会深深浅浅的说起的回忆。这在日本是完全不存在的。
日本的校园里也会有三三两两走路时候总笑个不停的女生,偶尔几声尖叫。也会有独自坐在操场的长椅上发呆,或是聚在教学楼门口抽烟调侃的男生。我只是想说,他们的相处太短暂,日落了,便各自回到各自租的小房子里面,整个世界也就安静了许多。
每隔一周,都会有给留学生准备的Tea Party,会有不少日本的同学也过来,一起聊天什么的,但是我不晓得为什么所谓的茶聚会,满桌子都是酒。我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会大周末的过来和语言不通的留学生玩,直到一个天才小学弟提醒了我,他说你想想啊,闷骚了一周的日本学生,还不出来发泄发泄嘛。
是啊。想想他们哪能像咱们一样,在宿舍里打牌磕瓜子看电影,几个人一块练瑜伽绣花练大字啊。没有我们这形影不离的劲儿。
可是我们一毕业就会显得孤单许多,而他们依然是独来独往,关上门彰显个性风采。
所以日本人如此重视成人礼,无拘无束也正意味了责任的萌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不再是别人教你做什么,或者管着你不让你做什么。
我看见有男生在成人礼上放肆的叼着烟邪邪的笑着,证明他以后可以有买烟的权利了。多么肆无忌惮的长大的权利。
感觉很复杂。或许工作了的朋友会独立很多,但多少也有迫于生存的压力而放弃对青春的眷恋与依赖,我们都是有青春期无限延后症的孩子,喜欢跟朋友粘在一起,喜欢诉苦和分享。很少有独特的想法,即使是非常有个性的人,也会多少屈从旁人的非议,为了迎合社会的基本需求来埋没自己。像韩寒那样的,被誉为文坛第二个鲁迅的不俗少年,是否在今后的路上依然能如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韩寒说,红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最初我是很不喜欢他的,觉得他简直就是流言飞飞,除了对《三重门》里面那段在超市误拿卫生巾的段落印象颇为深刻外,其他的都没做任何思考。今天我又重新把《杯中窥人》拿出来看了一遍。1999年,那年韩寒才17岁而已。我17岁的时候喜欢的是那个把孤独情绪糟蹋的一塌糊涂的郭小四,写《17岁开始苍老》的甘世佳和写自虐的安妮宝贝。我会告诉爸我买了《瓦尔登湖》,但不敢在枕头下面放《挪威的森林》。明明彻夜看齐藤千惠的《白色圆舞曲》,却没有做任何收藏。我记得那个时候,某同学都已经可以写黄色段子在她的小说里了,她说她一天能在课桌下偷着翻十几本言情小说。我觉得她很不可思议,至今也是很不可思议,因为刚刚看了她在网上发的芬兰留学的雪景,好美的冬天。我觉得正是她的个性成就了她,心无旁骛,道有所取。
又想起蒋先生说的,他的另一个女学生,在军训的时候为了偷跑出去弄了好几条大棉被来翻外面的铁丝网。教官说,那网可是敌军都攻打不进来的,却拦不住一个年轻少女想跑的心。呵呵,这就是年轻时候的叛逆,处处存在的特立独行。
最后我是特别想看看卡缪的《异乡人》,这里面或许讲的并不是寻常的异乡生活,而是对生活准则,思想准则的一种反思。也许会更明白时代对于年轻人的塑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