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舟记
和电影相遇的确是需要缘分的。这部电影是朋友在晃动的地铁上推荐给我的,结果今天打开自己的硬盘里竟然发现了它。有种幸福就是发现一部自己想看的影片竟然不声不响地躺在自己的硬盘里等着你掀开它的被子。
日本电影,我喜欢的宫崎葵在里面饰演了一位女厨师,恬静而坚韧完全是宫崎葵本来的样子啊。她是一位独特的女演员。宫崎葵长得很单纯,可是她的眼神里你可以看到生活中的真实甚至黑暗的东西,什么角色都可以胜任的眼神。她这种甜美的长相如果也有着绝对甜美的眼神,那就平凡了,在傻白甜萝莉盛行的日本,宫崎葵并没有成为那样的演员。看过她十几岁时候演的《害虫》就知道这孩子会不一样。眼神里有真实感的少女。
我记得当年看完《害虫》之后看到过一篇影评说宫崎葵渐渐失去了少女时期眼神里的力度变得普通了。的确除了NANA之后没怎么看过她演的片子了,可是今天发现这样的评价欠妥。她长大了,能演更加贴近生活的角色,但并不表示她失去了那种力度,只是在成熟的过程中,收敛了那部分,磨练出了另一种更包容的气质。我还是很喜欢她。
日本电影,日本电影你要是说它千篇一律也行,可是这是一种倔强的千篇一律。以前的我深受好莱坞影片的洗脑,觉得日本电影不够畅快,总是磨叽磨叽地叙事,有没有观众都无所谓的态度。来了日本生活了很多年,再看日本电影的时候,发现日本人其实挺会拍电影的。那么多日本电影不需要什么刻意的故事或者特定的场景,光踏踏实实地描写生活就可以拍成一部像样的片子来,其实这是很难的,也是很独特的。在好莱坞大片依然人气十足的今天,日本电影仍然坚守着一种不变的风格。细腻地叙事,真实的台词,不过多渲染,爱和悲伤都那么淡淡的就像夫妻一起吃的一碗简单的荞麦面。这种坚守的态度让我想到了日本城下町的很多老店,客人不多,可是世世代代地经营着,卖着同样的东西。
还有为什么总是可以把小人物把生活拍得那么到位,其实可能和日本人的生活态度有关吧。记得当初还在犹豫要不要来日本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特别小的报道,说日本的居民在冬天给神社的神穿上了自己织的毛衣。记得当时那张小小的照片,毛衣还有帽子是橙色的,看起来特别温暖。我当时被这样一个细节打动,觉得日本一定不会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国家。来了日本之后新年基本都要去神社祈福,新年的时候热烈的神社啊,不知道多少年的老树遮着通往主殿的小路上方狭窄的天空,也罩着来往的人群,有一些老年人遇到了鸟居一定会鞠躬表示对神的敬意。
日本人对生活一直保持着一种仪式感的虔诚。这样的一种仪式感使得生活本身离艺术很近,于是拍成了电影也觉得有很多深邃和有趣的地方。这是日本电影人可以不断挖掘的宝藏呢。把生活过成诗,听起来好做作的一句话,放在日本倒变得自然了。
我又突然想到了《迷失东京》里面斯嘉丽自己到东京的神社(明治神宫?)转,偶遇了传统的日式婚礼那段。白面的日本新娘,清秀的日本新郎,牵着手缓缓走过斯嘉丽的身旁。这时候镜头特写对准了那对新人的脸,那是一种异常宁静又虔诚的表情。斯嘉丽和作为观众的我都屏气凝神地盯着那样的表情看。看似繁华和喧嚣的东京,你走近它,发现原来人们并没有迷失在冰冷的现代文明里。有一群日本人还是很认真很虔诚地,坚守着生活的温暖感。
日本电影,我喜欢的宫崎葵在里面饰演了一位女厨师,恬静而坚韧完全是宫崎葵本来的样子啊。她是一位独特的女演员。宫崎葵长得很单纯,可是她的眼神里你可以看到生活中的真实甚至黑暗的东西,什么角色都可以胜任的眼神。她这种甜美的长相如果也有着绝对甜美的眼神,那就平凡了,在傻白甜萝莉盛行的日本,宫崎葵并没有成为那样的演员。看过她十几岁时候演的《害虫》就知道这孩子会不一样。眼神里有真实感的少女。
我记得当年看完《害虫》之后看到过一篇影评说宫崎葵渐渐失去了少女时期眼神里的力度变得普通了。的确除了NANA之后没怎么看过她演的片子了,可是今天发现这样的评价欠妥。她长大了,能演更加贴近生活的角色,但并不表示她失去了那种力度,只是在成熟的过程中,收敛了那部分,磨练出了另一种更包容的气质。我还是很喜欢她。
日本电影,日本电影你要是说它千篇一律也行,可是这是一种倔强的千篇一律。以前的我深受好莱坞影片的洗脑,觉得日本电影不够畅快,总是磨叽磨叽地叙事,有没有观众都无所谓的态度。来了日本生活了很多年,再看日本电影的时候,发现日本人其实挺会拍电影的。那么多日本电影不需要什么刻意的故事或者特定的场景,光踏踏实实地描写生活就可以拍成一部像样的片子来,其实这是很难的,也是很独特的。在好莱坞大片依然人气十足的今天,日本电影仍然坚守着一种不变的风格。细腻地叙事,真实的台词,不过多渲染,爱和悲伤都那么淡淡的就像夫妻一起吃的一碗简单的荞麦面。这种坚守的态度让我想到了日本城下町的很多老店,客人不多,可是世世代代地经营着,卖着同样的东西。
还有为什么总是可以把小人物把生活拍得那么到位,其实可能和日本人的生活态度有关吧。记得当初还在犹豫要不要来日本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一篇特别小的报道,说日本的居民在冬天给神社的神穿上了自己织的毛衣。记得当时那张小小的照片,毛衣还有帽子是橙色的,看起来特别温暖。我当时被这样一个细节打动,觉得日本一定不会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国家。来了日本之后新年基本都要去神社祈福,新年的时候热烈的神社啊,不知道多少年的老树遮着通往主殿的小路上方狭窄的天空,也罩着来往的人群,有一些老年人遇到了鸟居一定会鞠躬表示对神的敬意。
日本人对生活一直保持着一种仪式感的虔诚。这样的一种仪式感使得生活本身离艺术很近,于是拍成了电影也觉得有很多深邃和有趣的地方。这是日本电影人可以不断挖掘的宝藏呢。把生活过成诗,听起来好做作的一句话,放在日本倒变得自然了。
我又突然想到了《迷失东京》里面斯嘉丽自己到东京的神社(明治神宫?)转,偶遇了传统的日式婚礼那段。白面的日本新娘,清秀的日本新郎,牵着手缓缓走过斯嘉丽的身旁。这时候镜头特写对准了那对新人的脸,那是一种异常宁静又虔诚的表情。斯嘉丽和作为观众的我都屏气凝神地盯着那样的表情看。看似繁华和喧嚣的东京,你走近它,发现原来人们并没有迷失在冰冷的现代文明里。有一群日本人还是很认真很虔诚地,坚守着生活的温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