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些人,那些事》有感
将老师列出的书单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在众多有大段文字描述的简介中,偏偏一眼就被那短短一句“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吸引住,毫不犹豫地便把这本书挑了出来。对于最喜听故事的我来说,这无疑是在我看来“阳春白雪”的推荐书目中最符合我水平的选择。
但这毕竟是老师推荐的书,在阅读前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忐忑:要是文字太晦涩了怎么办?要是背景太复杂了怎么办?要是主题太高深了怎么办?要是我看不懂了怎么办?
只是这隐隐的忧虑当我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时就消了大半,只因为那封面便是我喜爱的感觉:米色的封面上除了书名与作者名,并没有任何关于这本书的介绍,连一向排满了内容简介的封底也是除了必要标签一个字都没有,少了宣传用的夸张的标语,颇有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与大气,令人平添好感与钦佩。再加上封面上那简简单单的素色简画,虽不是时下风靡的漫画画风,却一下子让人想起童年时看过的泛黄的小人书,不免心生喜爱,连着也对这本书产生了简单大气、富含底蕴的好印象。
怀着丝丝愉悦翻开这本书,竟是再也停不下来,一鼓作气便将这本书看完了,看书前的忧虑早随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完完全全消散,只留下满满的喜爱畅快与意犹未尽:这书竟是如此好看,只深深庆幸当时义无反顾选择了它,却也不住懊恼自己看得那么快,那么早便把故事读完。
这本书便如同它的封面,简单大气、富含底蕴,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惊奇的剧情,它没有一丝浮躁地不追随潮流,不为了制造噱头而一昧哗众取宠,只是默默坚持着自己的叙事方式,用平淡的语句将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娓娓道来,又如水般包容平和,任何一个故事都能吸引所有人深陷其中,不会让人因那慢步调而厌烦却步,只会让人随着它的步伐细细品尝其中的诗意,引出人心中最柔软的美好。平实的文字下,一个个故事细细展现在眼前,那些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我不曾经历过的,那些久远的社会背景是我从未了解过的,就连许多人物的话语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台湾方言,让人根本摸不着头脑。可这些阻碍却丝毫不妨碍我阅读的兴致,反而像幼时在乡下宽敞的院子里,趴在奶奶的膝头,满目崇拜地看着经历过许多的奶奶边摇着大蒲扇边将年轻时的故事娓娓道来,尽管没有亲身经历过,尽管小小的脑袋并不听得懂,却也深深地沉浸在那柔和的话语中,伴着缓缓的清风,深深将有趣的情节映入脑海,细细品味故事中的深意,留下满满的惬意与舒畅。而书中的故事也如此一般,没有过深的主题,没有冗杂的大道理,就如同面对一个个诉说者,抿一口淡茶,单纯地听他将故事淡淡地诉说,思绪就不受控制般随着幽远的回甘飘到很远很远,不需要对方提点,自己便能从中寻出丝丝道理,而故事中的人,也竞相活了起来,与他们一道经历了那些情节,生长出浓浓的情感。
虽说老师总是提点道,写读后感切忌面面俱到,应挑一处最具亮色的方面细细描写,可对于这本书,我下笔时却是犹豫了:我不知道该挑哪一处细细描写。故事虽多,可那一个个人物我全都记在心上,从未忘却也从未弄混:沉默寡言却时刻将孩子记挂在心上的父亲,为孩子平安幸福甘愿跪拜一百下的母亲,邋遢多嘴却又满怀善意的警察,为“傻儿子”犯下错而操碎了心的“妈妈”们,为心爱的女孩出头受罚的小兵,两情相悦但又小心翼翼互相试探的学生……如后记中所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却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记忆”,那些普通而又个性分明的人,虽从未相识,却能在品读他们的故事时轻易在脑海里捕捉到一摸身影,是与故事中的人不尽相同却承载了相同情感的人的身影,让人忍不住对故事中的人也投以深深的好感。都是那样喜爱的人和事,哪一个都无法割舍,哪一个都想表达一番对他的喜爱,犹豫良久竟无法挑出“最具亮色”的一个。
细想才发现,虽然总说“面面俱到即为面面不到”,这本书却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完全不同的,每个人物也都各具特色,一本书中承载了那么多人与事,却从不让人感到复杂混乱,只让人不断地投入到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情节中,感受一种又一种不同的感情。不仅是因为故事各个独立互不干扰,更是因为那细心准确的故事分类与柔韧有余的写作手法,随着作者沉静柔和的笔调,伴着作者层层递进的心路历程,像是透过薄薄的书页与密密的文字经历了作者的一生一般,将那些让作者无法忘怀的情怀也深深留在心间,让人也有动笔写一写身边的人和事的冲动,让人渴望记叙下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感动,也让人不禁叹服:原来那样平常的故事,也有那样吸引人的魔力。这本书就如同一位优秀的心理医师,用自己的故事悄悄地引诱着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让你放下防备,收起身上的刺,毫无保留地将埋藏在心底的东西重新寻回,再找回当时的心情与感悟,等你从这美梦一般的回忆中清醒过来,之前的迷茫烦躁早已不见,所有烦恼都迎刃而解,只留下上扬的嘴角与满心的感触。
正如某位读者所说:我最反对煽情,可每次看他的东西就是要哭。在平时看来最令人肉麻不屑的“回忆杀”,在作者笔下竟是那样富有情趣,直击内心最深处的柔软,让人屡次湿了眼眶。“积累了多年、珍藏了多年的文集,朴素又恣意的情感,喷薄出了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这样精雕细琢而历经岁月打磨的宝藏,你岂能不好好品味一番?
但这毕竟是老师推荐的书,在阅读前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忐忑:要是文字太晦涩了怎么办?要是背景太复杂了怎么办?要是主题太高深了怎么办?要是我看不懂了怎么办?
只是这隐隐的忧虑当我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时就消了大半,只因为那封面便是我喜爱的感觉:米色的封面上除了书名与作者名,并没有任何关于这本书的介绍,连一向排满了内容简介的封底也是除了必要标签一个字都没有,少了宣传用的夸张的标语,颇有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与大气,令人平添好感与钦佩。再加上封面上那简简单单的素色简画,虽不是时下风靡的漫画画风,却一下子让人想起童年时看过的泛黄的小人书,不免心生喜爱,连着也对这本书产生了简单大气、富含底蕴的好印象。
怀着丝丝愉悦翻开这本书,竟是再也停不下来,一鼓作气便将这本书看完了,看书前的忧虑早随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完完全全消散,只留下满满的喜爱畅快与意犹未尽:这书竟是如此好看,只深深庆幸当时义无反顾选择了它,却也不住懊恼自己看得那么快,那么早便把故事读完。
这本书便如同它的封面,简单大气、富含底蕴,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惊奇的剧情,它没有一丝浮躁地不追随潮流,不为了制造噱头而一昧哗众取宠,只是默默坚持着自己的叙事方式,用平淡的语句将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娓娓道来,又如水般包容平和,任何一个故事都能吸引所有人深陷其中,不会让人因那慢步调而厌烦却步,只会让人随着它的步伐细细品尝其中的诗意,引出人心中最柔软的美好。平实的文字下,一个个故事细细展现在眼前,那些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我不曾经历过的,那些久远的社会背景是我从未了解过的,就连许多人物的话语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台湾方言,让人根本摸不着头脑。可这些阻碍却丝毫不妨碍我阅读的兴致,反而像幼时在乡下宽敞的院子里,趴在奶奶的膝头,满目崇拜地看着经历过许多的奶奶边摇着大蒲扇边将年轻时的故事娓娓道来,尽管没有亲身经历过,尽管小小的脑袋并不听得懂,却也深深地沉浸在那柔和的话语中,伴着缓缓的清风,深深将有趣的情节映入脑海,细细品味故事中的深意,留下满满的惬意与舒畅。而书中的故事也如此一般,没有过深的主题,没有冗杂的大道理,就如同面对一个个诉说者,抿一口淡茶,单纯地听他将故事淡淡地诉说,思绪就不受控制般随着幽远的回甘飘到很远很远,不需要对方提点,自己便能从中寻出丝丝道理,而故事中的人,也竞相活了起来,与他们一道经历了那些情节,生长出浓浓的情感。
虽说老师总是提点道,写读后感切忌面面俱到,应挑一处最具亮色的方面细细描写,可对于这本书,我下笔时却是犹豫了:我不知道该挑哪一处细细描写。故事虽多,可那一个个人物我全都记在心上,从未忘却也从未弄混:沉默寡言却时刻将孩子记挂在心上的父亲,为孩子平安幸福甘愿跪拜一百下的母亲,邋遢多嘴却又满怀善意的警察,为“傻儿子”犯下错而操碎了心的“妈妈”们,为心爱的女孩出头受罚的小兵,两情相悦但又小心翼翼互相试探的学生……如后记中所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却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记忆”,那些普通而又个性分明的人,虽从未相识,却能在品读他们的故事时轻易在脑海里捕捉到一摸身影,是与故事中的人不尽相同却承载了相同情感的人的身影,让人忍不住对故事中的人也投以深深的好感。都是那样喜爱的人和事,哪一个都无法割舍,哪一个都想表达一番对他的喜爱,犹豫良久竟无法挑出“最具亮色”的一个。
细想才发现,虽然总说“面面俱到即为面面不到”,这本书却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完全不同的,每个人物也都各具特色,一本书中承载了那么多人与事,却从不让人感到复杂混乱,只让人不断地投入到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情节中,感受一种又一种不同的感情。不仅是因为故事各个独立互不干扰,更是因为那细心准确的故事分类与柔韧有余的写作手法,随着作者沉静柔和的笔调,伴着作者层层递进的心路历程,像是透过薄薄的书页与密密的文字经历了作者的一生一般,将那些让作者无法忘怀的情怀也深深留在心间,让人也有动笔写一写身边的人和事的冲动,让人渴望记叙下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感动,也让人不禁叹服:原来那样平常的故事,也有那样吸引人的魔力。这本书就如同一位优秀的心理医师,用自己的故事悄悄地引诱着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让你放下防备,收起身上的刺,毫无保留地将埋藏在心底的东西重新寻回,再找回当时的心情与感悟,等你从这美梦一般的回忆中清醒过来,之前的迷茫烦躁早已不见,所有烦恼都迎刃而解,只留下上扬的嘴角与满心的感触。
正如某位读者所说:我最反对煽情,可每次看他的东西就是要哭。在平时看来最令人肉麻不屑的“回忆杀”,在作者笔下竟是那样富有情趣,直击内心最深处的柔软,让人屡次湿了眼眶。“积累了多年、珍藏了多年的文集,朴素又恣意的情感,喷薄出了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这样精雕细琢而历经岁月打磨的宝藏,你岂能不好好品味一番?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