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说了很久要辞职的朋友,今早终于辞了,看状态,过程是有一点不堪。我回了一句,结果好就好,过程,过程不那么重要。(再不堪,有我的不堪吗?这个世代又不是比惨,谁比谁更惨,就是赢家。70S的阿姨跟老妈说,值得痛心的事,更痛苦的经历我有,只是不能跟你讲而已)陈词滥调的说法,不过是,说得出口的委屈,就不算真委屈,真的委屈,是无以表述。真的无以表述吗?我想未必,只是想要的抚慰,从来就很难。
我的生活,也是有点糟,像个巨大的泥沼,其实我一点都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这种状态。所以时不时混合起来焦躁。下午接到之前合作的供应商的电话,问起关于最近一个展会的参加与否的问题,这种折磨的感觉更甚了。一个项目,顺风顺水地做了六七年,突然割裂,无论惯性也好,心有不甘也罢,五个月VS七十二个月。
那天翻看一直以来都认为做得很有腔调的独立设计店的店主博文,7年前的她写,安静的力量,耐心等待的重要。我默默地写在了笔记本上,这句。
中午在吃三明治的间隙,看了看凤凰网的读书文库,盗火。这本书买来有阵子了,少说半年了吧,但是最近才翻出来看,地铁来回的路上都在看。中午看到贾樟柯聊电影,聊他对于时间的看法。我本身并不迷电影,也不看他的作品。所谓艺术的表现形式里面,最能感到安然自在的是展览的形式,不管是博物馆,画展。我想,自己不怎么喜欢流动的表现形式。于是,面对泰特美术馆这种场所的时候,却可以觉得这是群处(与所有观者,与当时的空间,氛围)又独处(与展品的关系)的混合体。电影还是太快了,再好的导演,都带有自己的角度在叙述。我却希望可以有时间跟空间,让我能够有自己的角度,看待整个事情。
但是他讲了一个关于时间的观点,大致就是说,时间才能证明,才能让事情显露出真的面貌。但是他那个访谈的名称,跟永远前进有关。我觉得不存在永远前进的事情。因为连着向前这个词语,都是相对的,都是以时间为纵向轴线的一种比对。但是的确有一种力量,被我们命名为时间的东西,在变动。
昨天在看四角大辅的极简术,尽管这个书的评分不高。一方面我觉得他的表现形式,就是为了契合书名,最小的字数,表述清楚一个个小的主题。书比电影好,书没有电影的流动性,不会裹挟着你一定要发展,你可以因为不同意书里的观点,放弃继续阅读,也可以因为想知道作者是否进一步会修正观点,而继续阅读,怎么阅读,阅读出什么内容,多数取决于读者本身。他里面有句话说,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焦虑不安,而是因为焦虑不安才让你无法掌握时间。这里我觉得,不是掌握时间,而是无法与时间这种不可抗力,和睦相处。正如Alice‘s Wonderland里面一样,时间大神本身也是很支离破碎,也是没有办法,也是需要不断变动的。逝者其实不是被时间带走的,他们的存续方法也不是紧拽他们留下的经过我们美化的残存记忆,而是于现在的自我,现在的时间点和睦相处。
我想,从前只是说得轻巧,事态之前以一种看上去沉重,实则轻巧的姿态在进行。“事情没有好转,是因为不到最后,到了最后,一定会好转”。以前那种煎熬,现在回头看看,根本不算煎熬。也是因为熬过了那些当下看来是煎熬,才有今天的回头看。煎熬这回事,只能纵向比较,横向比较,谁比谁更惨,其实一点可比性都没有。例如发生在阿姨身上的事情,我以她一半的年纪都没有,怎么可以想象,怎么有资格去感同身受。而她在我这个年纪,未必不曾趟过道德的泥潭。
看到李志的天空之城下的评论,有人说,熬这种事,有的人,几天就出来了,有的人,几年都出不来,怎么比。老妈也说,熬住。
其实说的都很简单,就像10K只剩下最后1K的时候,熬住,等待体力的临界点过去,就好。但人生这回事,毕竟不是跑步,有刻度。
任何的安慰,都不能取代当事人要从事态中恢复调整出来历练。在游泳池里,游到一半的时候,觉得体力不支,然而怎样呢,放弃呼吸吗?任由身体往下沉吗?别闹了,又不是拍文艺片,水下姿态很好看,还不是要咬着牙,撑到池边吗?(当然也可试试大声呼救,期待救生员来救你)
所以我们只能低头,保持谦卑,沉静的姿态,等待时间过去,等待命运给我们的启示。另,任何时候,放弃了现在的事,而从头开始另外一样,都不会太晚。因为你越拖延下去,只会让你自己感觉越晚。什么叫晚,什么叫早?如果你的生命只有28岁,你20岁成名还会太早吗?中午在听Amy Winehouse, 她的好,没有人可以取代,我的耳朵很服帖她的一把嗓子,节奏唱腔,一切都刚刚好。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生命如果是80岁,20岁时候突然变得有名,还会嫌迟?另,早两天看到毛阿敏的一个访谈,她出名的时候,我还太太小,根本不知道她有多好,等我长大了,她早就不唱了。但是我看到那个访谈,关于她当年偷税漏税导致自己差点自杀的事情,我无法从法制上去判断,去裁决,但是从个人的经历来说,我觉得自杀这种自裁太严重了,但是也说明对于当事人来说,在那个点是多么难熬。所谓身败名裂,前提是,还有身,还有名,如果两者皆不存在了,败什么,裂什么。
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成功是一元论的,比较片面的。但是生活的感受度是自己的。想起上周情绪很低落时候,C的说的,如果你早早结婚,你会变成对生活的感受力很差的人吗?你可能因为家庭跟小孩的关系,更明确地感受到被捆住,被困住的困顿。我想,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我现在能做的,也不过是舍掉对成功这回事的追逐,对站在高处俯视的追逐。对人怀有同情,理解,专注在自己能够的领域中做到尽量好,让事情以我自己喜欢的方式发挥出来。别的,真的,只能交给时间来让事情显山露水。
我的生活,也是有点糟,像个巨大的泥沼,其实我一点都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这种状态。所以时不时混合起来焦躁。下午接到之前合作的供应商的电话,问起关于最近一个展会的参加与否的问题,这种折磨的感觉更甚了。一个项目,顺风顺水地做了六七年,突然割裂,无论惯性也好,心有不甘也罢,五个月VS七十二个月。
那天翻看一直以来都认为做得很有腔调的独立设计店的店主博文,7年前的她写,安静的力量,耐心等待的重要。我默默地写在了笔记本上,这句。
中午在吃三明治的间隙,看了看凤凰网的读书文库,盗火。这本书买来有阵子了,少说半年了吧,但是最近才翻出来看,地铁来回的路上都在看。中午看到贾樟柯聊电影,聊他对于时间的看法。我本身并不迷电影,也不看他的作品。所谓艺术的表现形式里面,最能感到安然自在的是展览的形式,不管是博物馆,画展。我想,自己不怎么喜欢流动的表现形式。于是,面对泰特美术馆这种场所的时候,却可以觉得这是群处(与所有观者,与当时的空间,氛围)又独处(与展品的关系)的混合体。电影还是太快了,再好的导演,都带有自己的角度在叙述。我却希望可以有时间跟空间,让我能够有自己的角度,看待整个事情。
但是他讲了一个关于时间的观点,大致就是说,时间才能证明,才能让事情显露出真的面貌。但是他那个访谈的名称,跟永远前进有关。我觉得不存在永远前进的事情。因为连着向前这个词语,都是相对的,都是以时间为纵向轴线的一种比对。但是的确有一种力量,被我们命名为时间的东西,在变动。
昨天在看四角大辅的极简术,尽管这个书的评分不高。一方面我觉得他的表现形式,就是为了契合书名,最小的字数,表述清楚一个个小的主题。书比电影好,书没有电影的流动性,不会裹挟着你一定要发展,你可以因为不同意书里的观点,放弃继续阅读,也可以因为想知道作者是否进一步会修正观点,而继续阅读,怎么阅读,阅读出什么内容,多数取决于读者本身。他里面有句话说,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焦虑不安,而是因为焦虑不安才让你无法掌握时间。这里我觉得,不是掌握时间,而是无法与时间这种不可抗力,和睦相处。正如Alice‘s Wonderland里面一样,时间大神本身也是很支离破碎,也是没有办法,也是需要不断变动的。逝者其实不是被时间带走的,他们的存续方法也不是紧拽他们留下的经过我们美化的残存记忆,而是于现在的自我,现在的时间点和睦相处。
我想,从前只是说得轻巧,事态之前以一种看上去沉重,实则轻巧的姿态在进行。“事情没有好转,是因为不到最后,到了最后,一定会好转”。以前那种煎熬,现在回头看看,根本不算煎熬。也是因为熬过了那些当下看来是煎熬,才有今天的回头看。煎熬这回事,只能纵向比较,横向比较,谁比谁更惨,其实一点可比性都没有。例如发生在阿姨身上的事情,我以她一半的年纪都没有,怎么可以想象,怎么有资格去感同身受。而她在我这个年纪,未必不曾趟过道德的泥潭。
看到李志的天空之城下的评论,有人说,熬这种事,有的人,几天就出来了,有的人,几年都出不来,怎么比。老妈也说,熬住。
其实说的都很简单,就像10K只剩下最后1K的时候,熬住,等待体力的临界点过去,就好。但人生这回事,毕竟不是跑步,有刻度。
任何的安慰,都不能取代当事人要从事态中恢复调整出来历练。在游泳池里,游到一半的时候,觉得体力不支,然而怎样呢,放弃呼吸吗?任由身体往下沉吗?别闹了,又不是拍文艺片,水下姿态很好看,还不是要咬着牙,撑到池边吗?(当然也可试试大声呼救,期待救生员来救你)
所以我们只能低头,保持谦卑,沉静的姿态,等待时间过去,等待命运给我们的启示。另,任何时候,放弃了现在的事,而从头开始另外一样,都不会太晚。因为你越拖延下去,只会让你自己感觉越晚。什么叫晚,什么叫早?如果你的生命只有28岁,你20岁成名还会太早吗?中午在听Amy Winehouse, 她的好,没有人可以取代,我的耳朵很服帖她的一把嗓子,节奏唱腔,一切都刚刚好。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生命如果是80岁,20岁时候突然变得有名,还会嫌迟?另,早两天看到毛阿敏的一个访谈,她出名的时候,我还太太小,根本不知道她有多好,等我长大了,她早就不唱了。但是我看到那个访谈,关于她当年偷税漏税导致自己差点自杀的事情,我无法从法制上去判断,去裁决,但是从个人的经历来说,我觉得自杀这种自裁太严重了,但是也说明对于当事人来说,在那个点是多么难熬。所谓身败名裂,前提是,还有身,还有名,如果两者皆不存在了,败什么,裂什么。
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成功是一元论的,比较片面的。但是生活的感受度是自己的。想起上周情绪很低落时候,C的说的,如果你早早结婚,你会变成对生活的感受力很差的人吗?你可能因为家庭跟小孩的关系,更明确地感受到被捆住,被困住的困顿。我想,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我现在能做的,也不过是舍掉对成功这回事的追逐,对站在高处俯视的追逐。对人怀有同情,理解,专注在自己能够的领域中做到尽量好,让事情以我自己喜欢的方式发挥出来。别的,真的,只能交给时间来让事情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