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最近读书速度颇不如以往,两辑六册《剑圣宫本武藏》读了近两个月才看完,熊召政的《张居正》也是断断续续看了一两个月才结束。此前曾有一宏愿,就是三十而立之前看完所有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但按照目前这个速度,估计会很悬。
我之前对历史小说并不很喜欢,大概是担心看多了会分不清历史与演义的差别。但是茅盾文学奖诸多作品中有不少历史小说,想要跳过不读是不可能的,再者历史小说其实也并没那么糟,金庸武侠多基于历史并辅以个人想象和文学加工,依然不影响其影响力与艺术性,所以关键还是读者自身要懂得分辨。
之前曾看过徐兴业先生的《金瓯缺》,自此对历史小说大幅改观,盖因此书太过精彩,足已令人不忍释卷。此次读《张居正》,虽然没有之前那么心潮澎湃,但还是得说毕竟是熊先生十年呕心之作,华章迭出,着实好看。个人兴趣所在,近来多看中外史学家明清史研究著作,愈发有种无力感,张居正秉持“多用循吏,不用清流”固然是正确的用人导向,考成法固然对官员的行政执行效能多有激励,一条鞭法固然堪称绝妙,然而在整个大明王朝缓慢走向崩溃的时期,张江陵把持的十年万历中兴最终也只是一次短暂的回光返照。历史的可怕之处在于同样的事情总会一版再版,满人入关,清承明制,尽管宦官干政得以扭转,游牧民族犯边也随着满蒙一家不再成为肘腋之患,然而那些曾经在明中晚期出现的问题在我们的大清帝国也同样出现了:庙堂之上贪墨不绝、空谈成风,朝野之下社会撕裂、赤贫遍布。如果说这些还是学究们在二十四史里能翻出来的,可更大的问题——洋人,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恶疾。
还是把目光放到张居正上来。顾炎武先生曾说,清谈误国。这实在是对明后期最好的总结之一。黄仁宇先生说,我们的帝国是维系于礼仪和道德之上。只有理解了这层意思,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大礼仪之争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为什么张居正丁忧被“夺情”时会引发雪崩般的连锁反应,为什么万历不想选择常洛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对之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杨慎说出这句话时当朝文臣几乎群起而响应,所以传统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皇权也不得不为之低头和妥协。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封建时代对皇权限制的一种进步,然而当官僚集团进化出自己的独立意识并试图巩固遍布朝野的说一套做一套的既定为人处世哲学,那么顽固不化、因循守旧、坐享其成、慵懒无为的风气又怎么可能不如跗骨之蛆般如影随形?
“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张居正大概难以想到,多年以后接替了自己首辅之位的申时行也会写下“袁职自惭无寸补,谁应投老赋归田”这样类似的诗句,不过抱怨归抱怨,我们的帝国仍要运作,哪怕东北女真已开始崛起,蛰伏在平静之下的祸乱隐忧已有骚动的迹象。在这样的帝国语境下,即便有张居正和戚继光这样务实的人物,又怎么可能让“万历中兴”这样的回光返照延续不绝?所以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
我之前对历史小说并不很喜欢,大概是担心看多了会分不清历史与演义的差别。但是茅盾文学奖诸多作品中有不少历史小说,想要跳过不读是不可能的,再者历史小说其实也并没那么糟,金庸武侠多基于历史并辅以个人想象和文学加工,依然不影响其影响力与艺术性,所以关键还是读者自身要懂得分辨。
之前曾看过徐兴业先生的《金瓯缺》,自此对历史小说大幅改观,盖因此书太过精彩,足已令人不忍释卷。此次读《张居正》,虽然没有之前那么心潮澎湃,但还是得说毕竟是熊先生十年呕心之作,华章迭出,着实好看。个人兴趣所在,近来多看中外史学家明清史研究著作,愈发有种无力感,张居正秉持“多用循吏,不用清流”固然是正确的用人导向,考成法固然对官员的行政执行效能多有激励,一条鞭法固然堪称绝妙,然而在整个大明王朝缓慢走向崩溃的时期,张江陵把持的十年万历中兴最终也只是一次短暂的回光返照。历史的可怕之处在于同样的事情总会一版再版,满人入关,清承明制,尽管宦官干政得以扭转,游牧民族犯边也随着满蒙一家不再成为肘腋之患,然而那些曾经在明中晚期出现的问题在我们的大清帝国也同样出现了:庙堂之上贪墨不绝、空谈成风,朝野之下社会撕裂、赤贫遍布。如果说这些还是学究们在二十四史里能翻出来的,可更大的问题——洋人,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恶疾。
还是把目光放到张居正上来。顾炎武先生曾说,清谈误国。这实在是对明后期最好的总结之一。黄仁宇先生说,我们的帝国是维系于礼仪和道德之上。只有理解了这层意思,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大礼仪之争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为什么张居正丁忧被“夺情”时会引发雪崩般的连锁反应,为什么万历不想选择常洛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对之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杨慎说出这句话时当朝文臣几乎群起而响应,所以传统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皇权也不得不为之低头和妥协。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封建时代对皇权限制的一种进步,然而当官僚集团进化出自己的独立意识并试图巩固遍布朝野的说一套做一套的既定为人处世哲学,那么顽固不化、因循守旧、坐享其成、慵懒无为的风气又怎么可能不如跗骨之蛆般如影随形?
“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张居正大概难以想到,多年以后接替了自己首辅之位的申时行也会写下“袁职自惭无寸补,谁应投老赋归田”这样类似的诗句,不过抱怨归抱怨,我们的帝国仍要运作,哪怕东北女真已开始崛起,蛰伏在平静之下的祸乱隐忧已有骚动的迹象。在这样的帝国语境下,即便有张居正和戚继光这样务实的人物,又怎么可能让“万历中兴”这样的回光返照延续不绝?所以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