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焰重年
◆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每年的夏日都在这一天完结,我钟爱的赤焰一般的季节就此终了。从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兢兢业业的阐释每个结点开始算起,今年刚好是第十个年头了。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来说,一如古人们向来喜爱祝贺整寿一般,我也不太敢让这个第十年波澜不惊的从思绪里划过。
但就仿佛十年、或是二十四年中每个平凡的日日夜夜一样,它还是波澜不惊的掠过了。以我最满意的形式,普通的仿佛在忘与不忘的边缘。只剩下闹钟上闪烁着的日期提醒。
失眠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于是在这样一个逃出了工作的慌张和机械的午后,我努力的和昏睡的情绪作歇斯底里的抗战,以期如此就能够侥幸换一晚安眠。不经意抬起头看向窗外时,天地早已昏暗了。叶子都湿漉漉的,簌簌作响。雨水像一根根飞线,不那么容易被察觉。
能够尽情的沐浴在焰火般的温暖与绚烂中的季节,又走远了。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
曾有一时,还以为大概是“慕艳重年”。
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似乎总是间发性的无比渴望更加艳耀的生活。
喝过的酒,唱过的歌,染过的发,讲过的黄段子。
我还清楚的记得秋天风特别大的一个晚上,我们和一群早稻田的学生们跑到五道口一家黑压压的酒馆儿搞着一些无聊的喝会,我抢过多姐抽到一半的烟,放到自己的嘴里。算起来那时候距离现在,大概是五年前。
虽然兜兜转转的又住进了五道口,我对这一片并没有过多的感情。除了一家常吃的韩国料理,剩下的,似乎都是和烟有关。
在那部挪威的森林看了第二遍的时候,我的注意力终于从钟爱一生的水原希子身上被移开。玲子在火堆边抽着烟,柴火发出微弱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她想了一会儿什么,伸手把烟扔到了火堆之中,镜头切换,她在房间中抱着吉他,给直子唱着那首披头士的Norwegian Wood。日本人的英语发音终究硬的有些好笑,可是我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扒了那首曲子,反复听了许久。
第二日,我和艾琦走在五道口的路上,彼时我们因为一次随意的夜聊刚刚熟络起来,聊起一直以来对香烟的向往,我喜欢那种暖和的味道,她喜欢吐出的眼圈好看的形状,我们凑凑小挎包里的钞票,买下了我们的第一盒爱喜。秋天的晚上下的毛毛细雨潮乎乎的,我们没有打伞,爱喜的薄荷味就那样渗进了我们的手指尖和衣服里。
之后的我们常常骑着紫色的小摩托,在她租的房子里做三明治弹吉他,在深夜两点半的成府路上划S线,到小茶馆刷夜,我因为经济课总是不听苦于临阵磨枪,她就点一杯干姜水,看书。她很喜欢看书。这一点,我很喜欢。
好多事情都是开始,也都是渐变。我大概是预料到了学生时代的自由该是有多宝贵,不断试图追求各种艳耀和欢悦。除了在学生时代与工作的交接之处,没能去成西藏,因为某些原因,我觉得无论之后是否有机会再去,于我而言,都是遗憾的。
找到工作、论文完成以及之后的那段略微有些无聊的日子里,我染过很多次发。
五年级时我看着HEBE在专辑封面上半黑半黄的头发,觉得丑的无与伦比。暗暗说着“如果我将来染了头发,那就是王八蛋。”然后在十余年之后的几个月内,黄色紫色灰色蓝色,除了最后的粉色是理发师怎么也不肯染的之外,我当了无数次的王八蛋,且每每当得心情大好。直到春天的某个晚上,去看一场live回来的路上,突然发觉自己当时的发色,大概与多年前的那张专辑封面,恐怕如出一辙。单位培训的时候,连负责人都把我拽到一边,对我说:“姑娘,从我来的第一天就注意你了,上班不能这么染,你知道吗?”
我笑的怪不好意思,说毕业典礼就快结束了,您再等我几天。他也笑开了,对我说:“其实我也想染你这么一头毛啊哈哈。”
长大以后,总会有时候想成为小时候脑袋瓜里那个王八蛋罢。闪耀的自在的,短暂的。好像意识从年少的单纯到年老的传统,殊途同归,而之间那个导数为零的顶点、转折点,却最值得被注目和求解。
休息日的清晨,五点半惊醒的我突然意识到恐怕在头发真的变成奶奶灰之前,都没法再染一回奶奶灰了,一瞬突然觉得好生失望。
我害怕同周遭一样,非常非常害怕。我不知道自己的对别样生活的羡慕,还会持续多久,会归于怎样的平静。
之后会不会心里藏了一些不甘,还是就此成熟,永远不再不甘。
◆
另有一时,总觉得应该是“暮燕重年”。
我在大学里满打满算一共待了六年。很多人管它叫“燕园”、“园子”。我从来不这么叫。
我也不会轻易叫它北大。
我只会说:“我们学校”。
“我们学校宿舍特别破”,“我们学校男生特奇葩”,“我们学校食堂特难吃”。
在银杏的金黄和臭气包裹下的十平米小屋里,在图书馆二层心理书架旁的桌子上,在地下一层的同传小黑屋里,六年过去了。
我收获了许多老师、同学,他们变成了朋友,有的变成了敌人,还有许多许多都要变成陌生人,这每每让我心生遗憾,却又暗暗长呼一口气。
我是个如此不识逗的人,几乎无法接受所有人的随意玩笑,无论多么亲近。
那些无论何时见面都像家对门的人儿,六年来我遇见的所有人,我就只在乎这一部分。我许下心愿永远和你们住不成对门。努力保持一定的距离,保佑我可以承受你们的玩笑,保佑我们永远都是能够相互安慰的关系。
有那么几个晚上,我总也睡不着觉。答辩前,系欢送会前,还有最后那场毕业礼的前一晚。
虽然知道自己的论文漏洞百出,但答辩前夜,我不知哪儿来的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过。
可还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因为身体里实在没有一点不现实的成分,我不太会把毕业典礼当做终点,总觉得答辩才是。只有答辩是能够决定我是否能够从这里毕业的最终节点,在我心里,可能它的仪式感绝对要大于之后的所有典礼。
我躺在宿舍的床上,把脚挂在墙上,回想六年里的很多瞬间,觉得都是为了这一晚才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却是有各自的重量的,它们叠加在一起,组成了这个晚上。
那个瞬间,我想要结束了,想要无比潇洒的离开这个人生阶段了。
系欢送会的准备因为夹在了就职培训之间,因而显得无比仓促。我曾写过无数个修正方案,以防最终的环节显得太过苍白。可欢送会的前一晚,还是各种不安。
我等到了四点终于决定睡了,天亮后,灌了一杯黑咖啡,顶着一头刚刚染好的奶奶灰,去了欢送会布置现场。彼时,大家的合唱曲目还没有排练过,队形也是一片空白。一个半小时之后,交代好了合唱的事宜,我坐在那里翻译曲目歌词。中间夹杂了某媒的突然采访,我问道,能不能不出镜。
对方说,口头采访多方便啊,效率高又能露脸。我摇摇头,我不喜欢出镜,一会儿帮你写一份书面采访稿行不行。
欢送会结束后和老师们一起吃饭,大家都热热闹闹的和系里每个老师合影。自欢送会开始,我就没同任何一个老师有合影的念头,不知怎么的,我只觉得欢送会圆满结束,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我从来不进酒吧,同外人也只喝啤酒,然而不知怎么的,酒量莫名还有些保证。
于是散伙饭上,我跟老师们打着圈的敬酒,教过的没教过的,都喝上一杯。导师完全不阻拦,不住地把我推向下一位,嘴里一直说着“她能喝,她能喝。”
交杯换盏间,我自己都觉得彼此印象不深的一位老师跟我说,“我碰到好多个与你同名的人。”
我有点无奈的笑笑。
“但我觉得吧,你是有你的独特之处的。”
“挺不一样的。”
我抬起头,还是跟他笑了笑。一句“谢谢”说的很是诚恳。
一仰头,又是一杯。
两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那张可以作为明信片的门票,现在还在一个很破旧的书包里,我懒得扔,也懒得拿出来。
毕业礼这种分别的场面,大概对我实在难有什么触动。
我和秀秀坐在体育馆的一角,吐槽着外院座位位置的可怜,学生代表演讲稿的无聊,WiFi的信号太差。只想着散了会的散伙饭,到了磁福我们都想点些什么菜。
可是两年之后,晕哥非说他们那时候,所有人都唱着燕园情,哭的全是泪人儿。
六年里,我没听过一遍完整的燕园情。自然也不会唱。
或许两年前,我们在邱德拔连燕园情也顺道吐槽了一下。
但晕哥这么说了,还是有些诡异。
研究生时期结成的一些朋友,事实证明其中有那么一撮,本科的时候他们也在。只是机缘不巧合,我们那时候都没有交集。
晕哥就是其中一个。
我们彼此熟悉的时间应该不超过半年,事实上刚认识时我还很有偏见。不为别的,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一句针对我的坏话。
偏偏我这么记仇的人。
晕哥不能算是我的朋友关系最近的,但要说研究生时期我佩服的人,晕哥恐怕要排的很是靠前,虽然我不一定乐意。
不止是因为我们都属于散漫惯了的性格,也不因为他送过我几盒我万宝路,或者是聚餐时从来没让后辈们花过一分钱。
因为晕哥是一个非常不晕的人,对生活。就研究生这一撮不怎么成熟的人群中,他算是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那个。
被我冠了这么精明头衔的人,居然说曾在毕业礼上哭的死去活来。
说实话,并不难。保安小哥的寄语一出,我有点难过,就哭了出来。我觉得保安小哥是全场唯一的泪点,于是我就时常回想起保安小哥的神态。哩哩啦啦的流了泪。坐在身边的刚好是研究生期间最好的两个朋友,对于我本人的冷漠怕是最有体会,看了我哭,或许也觉得我大概还是有血有肉的。
然而一散会,我却依旧觉得,自己体温大概是零下的。那些泪大概是给了自己一种心理暗示,给了坐在旁边的朋友们一点安慰(我还算是个有温度的正常个体),也是给了晕哥那句话一个面子。
可其实呢。
不过尔尔。
暮色将近的时候,我总算是觉得有点困了。从早到晚还只喝了一大杯黑咖啡,心跳的很快。本来一片敞亮,处处红火,我穿过燕南园回家,发觉自己终于是这间园子里最老的燕子了。吃了些园子里的清食甘露,一些该浸入骨髓的东西还是被乖张的个性滗掉了。另一些使自己更乖张的,则欣欣然的一股脑儿拿走,迅速的给它们在自己的身体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镶嵌的稳稳当当。
燕子老了,又铁了心不肯留下,那就该飞到园子外面去了。蜕一层皮,换个新生。或许难免有需要苟且之时,但总算从新过活。
不过芯儿里就是只散漫乱飞的老燕子,岁复一岁,年重一年,芯儿里最好别变。
◆
今有一时,又发现或许是“木雁重年”。
迄今为止的六年,十年,二十四年,于大多数人看来,似乎是还算顺利的,一个按部就班右上方向发展的轨迹,平稳又昂扬。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急着否认。
其实人们是习惯于回顾过去的不幸多于幸福的,人们喜欢通过经受的磨砺、艰辛、甚至苦难,来衬托今日的不易,从而摆明一个道理给自己,我是强大的。
然而我似乎摆不出太多,两方面都是。
生来就有幸遇见的爸妈,还有碰到的老师、朋友、同事、或者陌生人,有很多贵人。求学,求职,好像有很多问题都尽可能快速的解决了。可仔细想想,根本从小就是打着擦边球一步步走过来的。骨子里并不肯上进,因而所经历的都是侥幸。
至于碰到的挫折,都有些什么呢。第一次转学来北京时被拒之门外,回到原来的教室发现被塞了一抽屉的期末试卷,抱着一百多张试卷跑了很久起步的公交车司机并没有等我。雪下的大,想哭可又觉得冷,于是作罢。爸爸查出问题要做手术时还在因为小事赌气,自己掉泪的时候觉得上帝是在用至亲对自己施罚,隔天手术室门被关上的那一瞬间却莫名坚毅,自觉都是人生都是经历。
又或者因为不肯谈恋爱被人们说来教去,气的把门锁上,看日本综艺到天昏地暗。曾经要好的朋友分崩瓦解自此无再联络。昨天找茬的客户今天又映入眼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又胖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对别人没那么多无所谓的歉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敢试图去信任什么人。
想来都是琐碎,时间只是不断地向我证明了自己只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个体,张王李赵,木雁之间。
去年秋天开始,我脑子里藏着一个故事。在每个万柳西路街灯下徘徊的晚上,我都发誓要把它讲给别人听。
到就职培训开始之前的那个晚上为止,我断断续续的敲下了3万多字,不算多,但也时常有些力量,教我没有回头之路。
可是在就职培训开始的那天起,我还再没碰过它。甚至连情节的勾连都没再想过。
我没有打算就此把这个故事扔掉,只是抬不起笔。
眼前能够看到的世界好像和曾经的不一样了。原来世相是这般浓墨重彩,原来共生的个体这么多,无论好坏善恶,都如此鲜明。不把它们都尝遍,怎么敢再落笔,说些不疼不痒不咸不淡的屁话。
这个夏天也和往常一样,从北京进进出出了很多回。高铁驶入西站的时候,我总是要把耳机里的歌曲调成椎名林檎的《凡才肌》。手风琴的前奏伴着压铁轨的律动逐渐重合,有一种特殊的力度。
「お腹が空いて考える/さあ何を犠牲に満たそう」
(感到饥饿就去思考/该牺牲何物来满足自我)
「淋しくなって考える/さあ何処を理性に任そう」
(感到空虚就去思考/该将哪一部分交付理性)
每每想来逢双纪之年,把自己勾兑成了这么样儿的一介凡才,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不禁感激感谢,更觉自由自在。
「空よ山よ川よ故郷の海よ/わたしを還してくれ」
(天空啊山峦啊河川啊故乡的大海啊/请带我归去)
「生を受けた歓び哀しみ骨身に浴びせて/生きて死にたい」
(只愿此身骨体沐浴在获得生命的诸多欢愉与悲哀之中/活尽而死去)
◆
四个字的题目,我思前想后的,反反复复,怕是有两个多月。总还是缘得处暑之日的定番之作,最后用了现在的这两个字。
岁复一岁,年重一年,周遭总在变化,心性的驱动总在变化,世界就总还是如此这般的翻来覆去,黑白无常。而自己大概像一只蜉蝣,没有一瞬停止过盘算和咀嚼“距离结束之前的短暂”,却又不肯被心绪左右,于是想要付诸行动时,就不顾一切不假思索的沐浴在盛夏的瞬息焰然中。
不恨夏日并不会永恒。
只恨自己身在其中却无法停止思量终了时的冷却和空虚。
雨停了,天还是有些阴。但知了已经又在叫了。和昨天一样。
“可今天我就走了,”夏天在今天收起了他的全部锋芒,对我淡淡地说,“再聚。”
择日再聚。
记于2016.8.23 处暑 夜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每年的夏日都在这一天完结,我钟爱的赤焰一般的季节就此终了。从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兢兢业业的阐释每个结点开始算起,今年刚好是第十个年头了。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来说,一如古人们向来喜爱祝贺整寿一般,我也不太敢让这个第十年波澜不惊的从思绪里划过。
但就仿佛十年、或是二十四年中每个平凡的日日夜夜一样,它还是波澜不惊的掠过了。以我最满意的形式,普通的仿佛在忘与不忘的边缘。只剩下闹钟上闪烁着的日期提醒。
失眠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于是在这样一个逃出了工作的慌张和机械的午后,我努力的和昏睡的情绪作歇斯底里的抗战,以期如此就能够侥幸换一晚安眠。不经意抬起头看向窗外时,天地早已昏暗了。叶子都湿漉漉的,簌簌作响。雨水像一根根飞线,不那么容易被察觉。
能够尽情的沐浴在焰火般的温暖与绚烂中的季节,又走远了。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
曾有一时,还以为大概是“慕艳重年”。
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似乎总是间发性的无比渴望更加艳耀的生活。
喝过的酒,唱过的歌,染过的发,讲过的黄段子。
我还清楚的记得秋天风特别大的一个晚上,我们和一群早稻田的学生们跑到五道口一家黑压压的酒馆儿搞着一些无聊的喝会,我抢过多姐抽到一半的烟,放到自己的嘴里。算起来那时候距离现在,大概是五年前。
虽然兜兜转转的又住进了五道口,我对这一片并没有过多的感情。除了一家常吃的韩国料理,剩下的,似乎都是和烟有关。
在那部挪威的森林看了第二遍的时候,我的注意力终于从钟爱一生的水原希子身上被移开。玲子在火堆边抽着烟,柴火发出微弱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她想了一会儿什么,伸手把烟扔到了火堆之中,镜头切换,她在房间中抱着吉他,给直子唱着那首披头士的Norwegian Wood。日本人的英语发音终究硬的有些好笑,可是我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扒了那首曲子,反复听了许久。
第二日,我和艾琦走在五道口的路上,彼时我们因为一次随意的夜聊刚刚熟络起来,聊起一直以来对香烟的向往,我喜欢那种暖和的味道,她喜欢吐出的眼圈好看的形状,我们凑凑小挎包里的钞票,买下了我们的第一盒爱喜。秋天的晚上下的毛毛细雨潮乎乎的,我们没有打伞,爱喜的薄荷味就那样渗进了我们的手指尖和衣服里。
之后的我们常常骑着紫色的小摩托,在她租的房子里做三明治弹吉他,在深夜两点半的成府路上划S线,到小茶馆刷夜,我因为经济课总是不听苦于临阵磨枪,她就点一杯干姜水,看书。她很喜欢看书。这一点,我很喜欢。
好多事情都是开始,也都是渐变。我大概是预料到了学生时代的自由该是有多宝贵,不断试图追求各种艳耀和欢悦。除了在学生时代与工作的交接之处,没能去成西藏,因为某些原因,我觉得无论之后是否有机会再去,于我而言,都是遗憾的。
找到工作、论文完成以及之后的那段略微有些无聊的日子里,我染过很多次发。
五年级时我看着HEBE在专辑封面上半黑半黄的头发,觉得丑的无与伦比。暗暗说着“如果我将来染了头发,那就是王八蛋。”然后在十余年之后的几个月内,黄色紫色灰色蓝色,除了最后的粉色是理发师怎么也不肯染的之外,我当了无数次的王八蛋,且每每当得心情大好。直到春天的某个晚上,去看一场live回来的路上,突然发觉自己当时的发色,大概与多年前的那张专辑封面,恐怕如出一辙。单位培训的时候,连负责人都把我拽到一边,对我说:“姑娘,从我来的第一天就注意你了,上班不能这么染,你知道吗?”
我笑的怪不好意思,说毕业典礼就快结束了,您再等我几天。他也笑开了,对我说:“其实我也想染你这么一头毛啊哈哈。”
长大以后,总会有时候想成为小时候脑袋瓜里那个王八蛋罢。闪耀的自在的,短暂的。好像意识从年少的单纯到年老的传统,殊途同归,而之间那个导数为零的顶点、转折点,却最值得被注目和求解。
休息日的清晨,五点半惊醒的我突然意识到恐怕在头发真的变成奶奶灰之前,都没法再染一回奶奶灰了,一瞬突然觉得好生失望。
我害怕同周遭一样,非常非常害怕。我不知道自己的对别样生活的羡慕,还会持续多久,会归于怎样的平静。
之后会不会心里藏了一些不甘,还是就此成熟,永远不再不甘。
◆
另有一时,总觉得应该是“暮燕重年”。
我在大学里满打满算一共待了六年。很多人管它叫“燕园”、“园子”。我从来不这么叫。
我也不会轻易叫它北大。
我只会说:“我们学校”。
“我们学校宿舍特别破”,“我们学校男生特奇葩”,“我们学校食堂特难吃”。
在银杏的金黄和臭气包裹下的十平米小屋里,在图书馆二层心理书架旁的桌子上,在地下一层的同传小黑屋里,六年过去了。
我收获了许多老师、同学,他们变成了朋友,有的变成了敌人,还有许多许多都要变成陌生人,这每每让我心生遗憾,却又暗暗长呼一口气。
我是个如此不识逗的人,几乎无法接受所有人的随意玩笑,无论多么亲近。
那些无论何时见面都像家对门的人儿,六年来我遇见的所有人,我就只在乎这一部分。我许下心愿永远和你们住不成对门。努力保持一定的距离,保佑我可以承受你们的玩笑,保佑我们永远都是能够相互安慰的关系。
有那么几个晚上,我总也睡不着觉。答辩前,系欢送会前,还有最后那场毕业礼的前一晚。
虽然知道自己的论文漏洞百出,但答辩前夜,我不知哪儿来的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过。
可还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因为身体里实在没有一点不现实的成分,我不太会把毕业典礼当做终点,总觉得答辩才是。只有答辩是能够决定我是否能够从这里毕业的最终节点,在我心里,可能它的仪式感绝对要大于之后的所有典礼。
我躺在宿舍的床上,把脚挂在墙上,回想六年里的很多瞬间,觉得都是为了这一晚才存在的,每一个瞬间都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却是有各自的重量的,它们叠加在一起,组成了这个晚上。
那个瞬间,我想要结束了,想要无比潇洒的离开这个人生阶段了。
系欢送会的准备因为夹在了就职培训之间,因而显得无比仓促。我曾写过无数个修正方案,以防最终的环节显得太过苍白。可欢送会的前一晚,还是各种不安。
我等到了四点终于决定睡了,天亮后,灌了一杯黑咖啡,顶着一头刚刚染好的奶奶灰,去了欢送会布置现场。彼时,大家的合唱曲目还没有排练过,队形也是一片空白。一个半小时之后,交代好了合唱的事宜,我坐在那里翻译曲目歌词。中间夹杂了某媒的突然采访,我问道,能不能不出镜。
对方说,口头采访多方便啊,效率高又能露脸。我摇摇头,我不喜欢出镜,一会儿帮你写一份书面采访稿行不行。
欢送会结束后和老师们一起吃饭,大家都热热闹闹的和系里每个老师合影。自欢送会开始,我就没同任何一个老师有合影的念头,不知怎么的,我只觉得欢送会圆满结束,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我从来不进酒吧,同外人也只喝啤酒,然而不知怎么的,酒量莫名还有些保证。
于是散伙饭上,我跟老师们打着圈的敬酒,教过的没教过的,都喝上一杯。导师完全不阻拦,不住地把我推向下一位,嘴里一直说着“她能喝,她能喝。”
交杯换盏间,我自己都觉得彼此印象不深的一位老师跟我说,“我碰到好多个与你同名的人。”
我有点无奈的笑笑。
“但我觉得吧,你是有你的独特之处的。”
“挺不一样的。”
我抬起头,还是跟他笑了笑。一句“谢谢”说的很是诚恳。
一仰头,又是一杯。
两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那张可以作为明信片的门票,现在还在一个很破旧的书包里,我懒得扔,也懒得拿出来。
毕业礼这种分别的场面,大概对我实在难有什么触动。
我和秀秀坐在体育馆的一角,吐槽着外院座位位置的可怜,学生代表演讲稿的无聊,WiFi的信号太差。只想着散了会的散伙饭,到了磁福我们都想点些什么菜。
可是两年之后,晕哥非说他们那时候,所有人都唱着燕园情,哭的全是泪人儿。
六年里,我没听过一遍完整的燕园情。自然也不会唱。
或许两年前,我们在邱德拔连燕园情也顺道吐槽了一下。
但晕哥这么说了,还是有些诡异。
研究生时期结成的一些朋友,事实证明其中有那么一撮,本科的时候他们也在。只是机缘不巧合,我们那时候都没有交集。
晕哥就是其中一个。
我们彼此熟悉的时间应该不超过半年,事实上刚认识时我还很有偏见。不为别的,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一句针对我的坏话。
偏偏我这么记仇的人。
晕哥不能算是我的朋友关系最近的,但要说研究生时期我佩服的人,晕哥恐怕要排的很是靠前,虽然我不一定乐意。
不止是因为我们都属于散漫惯了的性格,也不因为他送过我几盒我万宝路,或者是聚餐时从来没让后辈们花过一分钱。
因为晕哥是一个非常不晕的人,对生活。就研究生这一撮不怎么成熟的人群中,他算是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那个。
被我冠了这么精明头衔的人,居然说曾在毕业礼上哭的死去活来。
说实话,并不难。保安小哥的寄语一出,我有点难过,就哭了出来。我觉得保安小哥是全场唯一的泪点,于是我就时常回想起保安小哥的神态。哩哩啦啦的流了泪。坐在身边的刚好是研究生期间最好的两个朋友,对于我本人的冷漠怕是最有体会,看了我哭,或许也觉得我大概还是有血有肉的。
然而一散会,我却依旧觉得,自己体温大概是零下的。那些泪大概是给了自己一种心理暗示,给了坐在旁边的朋友们一点安慰(我还算是个有温度的正常个体),也是给了晕哥那句话一个面子。
可其实呢。
不过尔尔。
暮色将近的时候,我总算是觉得有点困了。从早到晚还只喝了一大杯黑咖啡,心跳的很快。本来一片敞亮,处处红火,我穿过燕南园回家,发觉自己终于是这间园子里最老的燕子了。吃了些园子里的清食甘露,一些该浸入骨髓的东西还是被乖张的个性滗掉了。另一些使自己更乖张的,则欣欣然的一股脑儿拿走,迅速的给它们在自己的身体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镶嵌的稳稳当当。
燕子老了,又铁了心不肯留下,那就该飞到园子外面去了。蜕一层皮,换个新生。或许难免有需要苟且之时,但总算从新过活。
不过芯儿里就是只散漫乱飞的老燕子,岁复一岁,年重一年,芯儿里最好别变。
◆
今有一时,又发现或许是“木雁重年”。
迄今为止的六年,十年,二十四年,于大多数人看来,似乎是还算顺利的,一个按部就班右上方向发展的轨迹,平稳又昂扬。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急着否认。
其实人们是习惯于回顾过去的不幸多于幸福的,人们喜欢通过经受的磨砺、艰辛、甚至苦难,来衬托今日的不易,从而摆明一个道理给自己,我是强大的。
然而我似乎摆不出太多,两方面都是。
生来就有幸遇见的爸妈,还有碰到的老师、朋友、同事、或者陌生人,有很多贵人。求学,求职,好像有很多问题都尽可能快速的解决了。可仔细想想,根本从小就是打着擦边球一步步走过来的。骨子里并不肯上进,因而所经历的都是侥幸。
至于碰到的挫折,都有些什么呢。第一次转学来北京时被拒之门外,回到原来的教室发现被塞了一抽屉的期末试卷,抱着一百多张试卷跑了很久起步的公交车司机并没有等我。雪下的大,想哭可又觉得冷,于是作罢。爸爸查出问题要做手术时还在因为小事赌气,自己掉泪的时候觉得上帝是在用至亲对自己施罚,隔天手术室门被关上的那一瞬间却莫名坚毅,自觉都是人生都是经历。
又或者因为不肯谈恋爱被人们说来教去,气的把门锁上,看日本综艺到天昏地暗。曾经要好的朋友分崩瓦解自此无再联络。昨天找茬的客户今天又映入眼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又胖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对别人没那么多无所谓的歉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敢试图去信任什么人。
想来都是琐碎,时间只是不断地向我证明了自己只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个体,张王李赵,木雁之间。
去年秋天开始,我脑子里藏着一个故事。在每个万柳西路街灯下徘徊的晚上,我都发誓要把它讲给别人听。
到就职培训开始之前的那个晚上为止,我断断续续的敲下了3万多字,不算多,但也时常有些力量,教我没有回头之路。
可是在就职培训开始的那天起,我还再没碰过它。甚至连情节的勾连都没再想过。
我没有打算就此把这个故事扔掉,只是抬不起笔。
眼前能够看到的世界好像和曾经的不一样了。原来世相是这般浓墨重彩,原来共生的个体这么多,无论好坏善恶,都如此鲜明。不把它们都尝遍,怎么敢再落笔,说些不疼不痒不咸不淡的屁话。
这个夏天也和往常一样,从北京进进出出了很多回。高铁驶入西站的时候,我总是要把耳机里的歌曲调成椎名林檎的《凡才肌》。手风琴的前奏伴着压铁轨的律动逐渐重合,有一种特殊的力度。
「お腹が空いて考える/さあ何を犠牲に満たそう」
(感到饥饿就去思考/该牺牲何物来满足自我)
「淋しくなって考える/さあ何処を理性に任そう」
(感到空虚就去思考/该将哪一部分交付理性)
每每想来逢双纪之年,把自己勾兑成了这么样儿的一介凡才,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不禁感激感谢,更觉自由自在。
「空よ山よ川よ故郷の海よ/わたしを還してくれ」
(天空啊山峦啊河川啊故乡的大海啊/请带我归去)
「生を受けた歓び哀しみ骨身に浴びせて/生きて死にたい」
(只愿此身骨体沐浴在获得生命的诸多欢愉与悲哀之中/活尽而死去)
◆
四个字的题目,我思前想后的,反反复复,怕是有两个多月。总还是缘得处暑之日的定番之作,最后用了现在的这两个字。
岁复一岁,年重一年,周遭总在变化,心性的驱动总在变化,世界就总还是如此这般的翻来覆去,黑白无常。而自己大概像一只蜉蝣,没有一瞬停止过盘算和咀嚼“距离结束之前的短暂”,却又不肯被心绪左右,于是想要付诸行动时,就不顾一切不假思索的沐浴在盛夏的瞬息焰然中。
不恨夏日并不会永恒。
只恨自己身在其中却无法停止思量终了时的冷却和空虚。
雨停了,天还是有些阴。但知了已经又在叫了。和昨天一样。
“可今天我就走了,”夏天在今天收起了他的全部锋芒,对我淡淡地说,“再聚。”
择日再聚。
记于2016.8.23 处暑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