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游记~PS:去过好几次终于给补上了
清晨,客车出城进入山区,沿着公路蜿蜒向上,气温慢慢降低,山雾渐浓,眼前的郁郁葱葱也变得朦胧起来,闭上眼睛,轻轻地倚在窗边,凉爽的山风吹走身心的闷热。
大概半小时后,客车于十点左右到达云山堂。下车后,山雾弥漫,向远处眺望,只瞧见树枝在风的吹动下若隐若现,古人所说的蓬莱仙岛也是这样缥缈如烟的吧,只不过这并不是在浩瀚无边的海上,而是在腾云驾雾的山里头。
按照事先的计划,我们准备先上云山宝鼎,再走到山脚。顺着山间公路摸着往上走,前方几乎看不到路。路的一边是不见底的山崖,山气打着转地从下往上冒,另一边是嶙峋陡峭的山壁,各种植物竟在上头生了根,它们深深地扎进绝壁中,向上生长的姿态显得特别倔强不羁。走上窄窄的石阶路,茂密的枝叶像伞一样盖在头上,几滴露珠落在脸颊、脖子和手臂上,还有些痒。忽然前头出现两团灰褐色的小家伙,屏住呼吸,定睛一看,原来是两只小山鸡,它们察觉到有人,一溜烟地钻到草丛深处,不见了身影,那小心翼翼的样子特别惹人怜爱。抄完石阶小路,又走到了公路上,山雾没有散开的迹象,远处依旧隐隐约约。清晨的山谷一片静谧,只听到踩在石子路上的“沙沙”声,和丛林里时不时的“吱吱”蝉叫。不到一个小时,就爬到了山顶,可惜通往宝鼎的路被荆棘和杂草覆盖了,无法前行,只得转头下山。
下到姐妹亭,我们准备小憩一会儿,坐在亭子里头,打探着这座亭子,亭子呈长廊型,墙柱上早些年的彩绘因久经风雨,早已变得斑驳,朱漆也有些脱落。这时太阳也已驱散了山雾,眼前变得明亮起来。向下俯瞰,村庄星星点点的散落在山脚。此时,一阵凉风袭来,竟吹得人在如此炎热的夏季打了个寒颤,不禁感慨道,山里头果真是避暑的胜地,有别于被钢筋水泥捆绑的高温城市,人类现代化确实带来了许多益处,我们也不能阻止这番时代潮流,但是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需要留下一角落给人遐想和放松。
继续背着背包前行,沿途经过胜利寺,寺前庭院里种了几棵青松,胜利寺是简化的汉传佛教寺庙的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布局,进门就是天王殿,正面是眉目慈善的大弥勒,背面是护法神韦驮天尊,行过礼后,进入第一殿——大雄宝殿,中间供奉释迦摩尼、迦叶和阿难,左侧是达摩禅师,右侧是伽蓝菩萨,一一跪拜后,来到第二殿——观音殿,文殊菩萨、增贤菩萨和观音菩萨供奉在此,虔诚祈祷后出殿。其实,从小沐浴在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下的我以前是不大信这些的,家里的长辈提及,我立马进行“反封建反迷信”的思想纠正。后来,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阅历也多了起来,对这个世界和人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宗教有了另外的看法,最实际的一点是,既然人自身的不安和焦虑可以通过宗教信仰来减少,那又有何不可?
走在下山的山间小路上,突然想起最近才接触的古典音乐,戴上耳机,《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Minuet》——巴赫写给他的妻子安娜•玛格达雷娜的音乐集中的一支小步舞曲,活泼的曲调让人感受到巴赫对安娜的温暖的爱意,听的人心里也泛起甜意,连山间的空气也是香甜的。《English Suite No.3 In G Minor, BWV 808》——英国组曲第三号g小调,一支让人不自觉哼起来的曲子,刚开始,步伐跟随着音乐,感觉整个人可以在石阶上蹦跶起来,可到了曲子末尾,有种曲终的不舍。《Air for the “G” string》——G弦上的咏叹调,由大提琴演奏,整首曲子是庄严肃穆的,沉浸其中,人内心的浮躁都会被慢慢抚平,随着音乐的进行,仿佛感受到大山的深邃、包容和雄伟。舒伯特的《小夜曲》让人着迷于夜色,海浪声起伏的夜晚,流星划过的夜晚,深山里幽静无人的夜晚,旖旎多情的月夜总是能勾起人的无限遐思,对人对物,对过去、当下和未来。听着音乐,也忘记了身体的疲倦,艺术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陶冶人的情操,这话儿并不假。
摘下耳机,近处,再到远处,都是满眼的绿,光影的移动,风的拂动,绿有浓有淡,有明有暗,有动有静,于是整个画面都灵动起来,绿的特别生动,不同于画上的各种色号的绿。两者皆有美感,只是眼前的这片绿更加真实和直接。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山里的青翠和清新随着血液达到全身,人的状态被慢慢激活,精神抖擞,焕然一新。额头和背上也渗出密密的汗,不一会儿,衣服就湿了,但是和工作学习时的累不同,这种行走在山里头的累只是身体上的,心却是陶醉于奇妙的大自然,有时候这种累会有淋漓畅快的感觉。
一路走走停停,下午四点左右,我们终于悠哉到山脚,明显感受到气温的升高,我们又要开始被焖在大蒸笼里了,只得不舍地与这片蓊蓊郁郁告别。
这次短暂的游历,也让我再次理解到古人诗词里远离尘世,隐于山林的情怀。“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想法也会浮现在脑海中。但有时候,跨过山和大海,我们还是要走进人潮中,走自己的平凡之路,毕竟跟上大多数人的节奏会让我们有安全感,也不是败给现实,而是要把握住理想与现实平衡。
大概半小时后,客车于十点左右到达云山堂。下车后,山雾弥漫,向远处眺望,只瞧见树枝在风的吹动下若隐若现,古人所说的蓬莱仙岛也是这样缥缈如烟的吧,只不过这并不是在浩瀚无边的海上,而是在腾云驾雾的山里头。
按照事先的计划,我们准备先上云山宝鼎,再走到山脚。顺着山间公路摸着往上走,前方几乎看不到路。路的一边是不见底的山崖,山气打着转地从下往上冒,另一边是嶙峋陡峭的山壁,各种植物竟在上头生了根,它们深深地扎进绝壁中,向上生长的姿态显得特别倔强不羁。走上窄窄的石阶路,茂密的枝叶像伞一样盖在头上,几滴露珠落在脸颊、脖子和手臂上,还有些痒。忽然前头出现两团灰褐色的小家伙,屏住呼吸,定睛一看,原来是两只小山鸡,它们察觉到有人,一溜烟地钻到草丛深处,不见了身影,那小心翼翼的样子特别惹人怜爱。抄完石阶小路,又走到了公路上,山雾没有散开的迹象,远处依旧隐隐约约。清晨的山谷一片静谧,只听到踩在石子路上的“沙沙”声,和丛林里时不时的“吱吱”蝉叫。不到一个小时,就爬到了山顶,可惜通往宝鼎的路被荆棘和杂草覆盖了,无法前行,只得转头下山。
下到姐妹亭,我们准备小憩一会儿,坐在亭子里头,打探着这座亭子,亭子呈长廊型,墙柱上早些年的彩绘因久经风雨,早已变得斑驳,朱漆也有些脱落。这时太阳也已驱散了山雾,眼前变得明亮起来。向下俯瞰,村庄星星点点的散落在山脚。此时,一阵凉风袭来,竟吹得人在如此炎热的夏季打了个寒颤,不禁感慨道,山里头果真是避暑的胜地,有别于被钢筋水泥捆绑的高温城市,人类现代化确实带来了许多益处,我们也不能阻止这番时代潮流,但是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需要留下一角落给人遐想和放松。
继续背着背包前行,沿途经过胜利寺,寺前庭院里种了几棵青松,胜利寺是简化的汉传佛教寺庙的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布局,进门就是天王殿,正面是眉目慈善的大弥勒,背面是护法神韦驮天尊,行过礼后,进入第一殿——大雄宝殿,中间供奉释迦摩尼、迦叶和阿难,左侧是达摩禅师,右侧是伽蓝菩萨,一一跪拜后,来到第二殿——观音殿,文殊菩萨、增贤菩萨和观音菩萨供奉在此,虔诚祈祷后出殿。其实,从小沐浴在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下的我以前是不大信这些的,家里的长辈提及,我立马进行“反封建反迷信”的思想纠正。后来,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阅历也多了起来,对这个世界和人性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宗教有了另外的看法,最实际的一点是,既然人自身的不安和焦虑可以通过宗教信仰来减少,那又有何不可?
走在下山的山间小路上,突然想起最近才接触的古典音乐,戴上耳机,《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Minuet》——巴赫写给他的妻子安娜•玛格达雷娜的音乐集中的一支小步舞曲,活泼的曲调让人感受到巴赫对安娜的温暖的爱意,听的人心里也泛起甜意,连山间的空气也是香甜的。《English Suite No.3 In G Minor, BWV 808》——英国组曲第三号g小调,一支让人不自觉哼起来的曲子,刚开始,步伐跟随着音乐,感觉整个人可以在石阶上蹦跶起来,可到了曲子末尾,有种曲终的不舍。《Air for the “G” string》——G弦上的咏叹调,由大提琴演奏,整首曲子是庄严肃穆的,沉浸其中,人内心的浮躁都会被慢慢抚平,随着音乐的进行,仿佛感受到大山的深邃、包容和雄伟。舒伯特的《小夜曲》让人着迷于夜色,海浪声起伏的夜晚,流星划过的夜晚,深山里幽静无人的夜晚,旖旎多情的月夜总是能勾起人的无限遐思,对人对物,对过去、当下和未来。听着音乐,也忘记了身体的疲倦,艺术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陶冶人的情操,这话儿并不假。
摘下耳机,近处,再到远处,都是满眼的绿,光影的移动,风的拂动,绿有浓有淡,有明有暗,有动有静,于是整个画面都灵动起来,绿的特别生动,不同于画上的各种色号的绿。两者皆有美感,只是眼前的这片绿更加真实和直接。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山里的青翠和清新随着血液达到全身,人的状态被慢慢激活,精神抖擞,焕然一新。额头和背上也渗出密密的汗,不一会儿,衣服就湿了,但是和工作学习时的累不同,这种行走在山里头的累只是身体上的,心却是陶醉于奇妙的大自然,有时候这种累会有淋漓畅快的感觉。
一路走走停停,下午四点左右,我们终于悠哉到山脚,明显感受到气温的升高,我们又要开始被焖在大蒸笼里了,只得不舍地与这片蓊蓊郁郁告别。
这次短暂的游历,也让我再次理解到古人诗词里远离尘世,隐于山林的情怀。“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想法也会浮现在脑海中。但有时候,跨过山和大海,我们还是要走进人潮中,走自己的平凡之路,毕竟跟上大多数人的节奏会让我们有安全感,也不是败给现实,而是要把握住理想与现实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