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孤独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孤独
文/张溯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满大街的低头族,实际上对于单身狗而言,有个手机作伴还不至于那么孤独,可每每看到情侣、夫妻在饭店吃饭的时候,看到一群所谓朋友、同学聚会的时候,各自捧着手机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微微一笑,那情景便让人觉得,这世界,没有比人在一起而各自对着手机更孤独的事儿了。
从爱情谈起
公元1999年的时候,我刚刚考上高中,当时只有16岁,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尝得恋爱的滋味。那时候别说手机了,BB机也都是只有富人才能用上的东西。而我那时候的初恋,就是靠传纸条开始的,从班上倒数第三排穿过一个班的距离,过了不下十个人的手在课堂上传给了我喜欢的女孩,我的字大概也就是那时候练起来的,毕竟当时没有拼爹一说,更没有现在拼颜值,拼财富一说,而我满身的才华似乎因年幼无知而未显山露水,当时能拼的,似乎也只有青春期懵懂的热情。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在高一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前,我竟然把一个学期的物理笔记整理成A3纸大小的提纲,所有的知识点均亲手而写,我甚至在那张纸的周围画满了桃心作为分割线,然后把它塞给喜欢的女孩。后来,因为早恋影响了学习成绩,父亲及时让我转了学,我的初恋也因此告终,但当年那女孩送我的八音盒和亲手给我叠的许愿心我仍旧留着,倒不是还怀念那个人,而是对当时简单美好的情愫留个纪念。初恋的那个年代,我们没有手机,没有BB机,没有每天爆炸式不断更迭的讯息,在一个几乎封闭和独立的年代,只有书信与简单的思念,还有若即若离的懵懂青春,我们把最好的年华用来读书,写字,看满天的繁星,不曾孤独。
03年考入大学以后的一年里,我始终在封闭的自我里走不出来,心中仍旧怀念初恋,直到大二时开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二段恋情。回头想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症结,尽管我们在读大学以后开始用了手机,但那会儿的手机内存小的可怜,每部手机只能存200条短信,那时也没有现在3G4G无线WIFI,手机只能显示绿色或蓝色,没有现在的图片视频和即时语音,更没有铺天盖地的微博微信,那时的200条短信每一条都是精挑细选的留存,有时甚至为了浓缩一条只能发70字的短信而苦苦思索,大概我的文字功底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当时短信是包月多少条,每发一条都要盘算着这个月还剩多少可以发,而那时的文字交流才是字字珠玑,每一条短讯息背后的情感才显得弥足珍贵。大学时期的恋爱可能算我人生里第一次完整的感情经历吧,毕竟,在手机还没有成为依赖品的年代,我们也曾徒步而未牵手的从天津河东程林庄路走到了最繁华的滨江道步行街,打个来回又走回来,那时彼此的矜持和拿捏也让信任徒增,成就了后来的恋情,不像现在的人们,认识三天就能牵手,一个星期就能上床,一个月没过就能分手,恋爱变得像快餐,那种我喜欢你就在一起,不喜欢就分开反而成了当下时代崇尚的个性。我的大学恋情在她毕业后那年,我没能选择留在天津而宣告了结束。多年以后,我知道她已经成为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的妈妈,幸福又平静,内心也便释然。尽管微博微信铺天盖地又泛滥,我们却始终保持距离不再联系,有些东西放在记忆里比翻出来再回个锅更有意义。
再后来,时间变得越来越快,我也走入了我的婚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再后来,我才发现,人越成长越孤独,即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陪伴,可手机那方寸的光芒,却让彼此远隔了十万八千里,纵使我坐在你的对面,而你看着手机,我游走大山深处,而你玩着手机,我在捧一弯清泉,而你玩着手机,夜幕降临,一切重归寂静,我想与你聊聊山水,而你玩着手机。似乎所有的风景,你都想用手机记录,然后花上几个小时摘选,美图,然后发到朋友圈,渴望着他人的点赞。我只愿你还记得树干粗糙的真实,也愿你记得清泉的甘甜,更愿你扔掉手机,执手相惜每一个眼前。当然,我更愿意所有的美都在眼里,在心中,而不是朋友圈。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孤独
多年前我真的未曾想到科技的发展会如此迅速,这几年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社交软件的风起云涌让这个时代变得快的赶不上步伐。木心在《从前慢》里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的日子呢?高铁,飞机,微信,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网络,似乎你可以就在我眼前,可是心呢?越是亲密的人,越不愿交流,夫妻间甚至躺在床上都是各自捧个手机,然后在微信的两端互诉“晚安”,当然,不排除向另一个人说。还有比这更让人感觉孤独和绝望的吗?
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但却终究看不懂人心。时光倒回五年,我和我的电脑各怀心事,时间看到现在,我和我的手机各怀心事。我们在复杂的现实中,伪装自己,给自己定义各种形象,却在社交网络的世界,变出另一个自己,那些美化了的面容,PS了的身形,那些看似令人醍醐灌顶的鸡汤,那些看上去就让人揣测不透却又极具拨撩信号的文字,在这个真真假假的网络社交中变得虚幻。但不管如何表达,都带不走你的孤独。我想,每个人在表达讯息的时候,都有情感的倾向和意识倾斜,就好比你突然间的忧伤,内心多是在想念某个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潜意识表征在传递你内心孤独的同时,也希望此刻你的隐喻会被意识中的那个人看到,殊不知,网络的开放性让你的忧郁被每一个对你有所幻想的人认同,再然后,那些个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的人都出现了。此刻,孤独的人仍在孤独,我们也都是被网捞上来的鱼,毕竟渔夫为鱼而来,而你只是其中的一只。
我们为什么要点赞
从去年6月份开始坚持走路以来,平均日行走10KM,基本可以达到每天13000-15000步,微信运动的出现让走路点赞成为了日常,而这一个小小的赞的背后却大有文章。一年走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给我点赞的,和我点赞的,大多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平时很少走路,突然某一天走了两万步,好了,开始一览众山小,把比自己走的少的人逐个点一圈,告诉所有人,看,今天我走的多吧,你们都是毛毛雨,这类人大多比较虚荣,取得成绩时就喜欢炫耀和沾沾自喜;第二类是像我这种,基本属于平时就一直在坚持的,平时只给比自己走的多人点赞,这类人大多性格随和,谦虚谦逊,平时没有什么锋芒,对他人充分尊重;第三类,也是比较小众的,就是无论你走几步,他(她)都会给你点赞,这类人基本会在微信运动里,把你设置为关注,你不是他(她)的暗恋对象就是他(她)对你有潜意识的好感,并在点赞的同时希望得到你的关注。
当然,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也大致分了这么几类点赞的人,除了大多数人顺手一赞表示已阅外,更多的人其实都是刷存在感。现在的人,活得其实挺悲哀的,我们在微信上可以聊天聊地聊海洋,面向而坐的时候,却不知该谈什么,是文字太有魅力,还是我们的一个微笑都比不上微信默认的那个带着泛红笑脸的表情?
今天看了一部非常小众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导演不记得是谁了,但编剧绝对是近年来剧情片的最佳,没有之一。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有很大的触动,无非是它折射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爱德华德波诺说过,不必担心你所不知道的事情,真正会让你有麻烦的是那些你曾经相信,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的事情。只有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才可能获得幸福。接受了我们终身都将孤独的事实,才能和另一个孤独的灵魂牵手前行。
文/张溯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满大街的低头族,实际上对于单身狗而言,有个手机作伴还不至于那么孤独,可每每看到情侣、夫妻在饭店吃饭的时候,看到一群所谓朋友、同学聚会的时候,各自捧着手机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微微一笑,那情景便让人觉得,这世界,没有比人在一起而各自对着手机更孤独的事儿了。
从爱情谈起
公元1999年的时候,我刚刚考上高中,当时只有16岁,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尝得恋爱的滋味。那时候别说手机了,BB机也都是只有富人才能用上的东西。而我那时候的初恋,就是靠传纸条开始的,从班上倒数第三排穿过一个班的距离,过了不下十个人的手在课堂上传给了我喜欢的女孩,我的字大概也就是那时候练起来的,毕竟当时没有拼爹一说,更没有现在拼颜值,拼财富一说,而我满身的才华似乎因年幼无知而未显山露水,当时能拼的,似乎也只有青春期懵懂的热情。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在高一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前,我竟然把一个学期的物理笔记整理成A3纸大小的提纲,所有的知识点均亲手而写,我甚至在那张纸的周围画满了桃心作为分割线,然后把它塞给喜欢的女孩。后来,因为早恋影响了学习成绩,父亲及时让我转了学,我的初恋也因此告终,但当年那女孩送我的八音盒和亲手给我叠的许愿心我仍旧留着,倒不是还怀念那个人,而是对当时简单美好的情愫留个纪念。初恋的那个年代,我们没有手机,没有BB机,没有每天爆炸式不断更迭的讯息,在一个几乎封闭和独立的年代,只有书信与简单的思念,还有若即若离的懵懂青春,我们把最好的年华用来读书,写字,看满天的繁星,不曾孤独。
03年考入大学以后的一年里,我始终在封闭的自我里走不出来,心中仍旧怀念初恋,直到大二时开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二段恋情。回头想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症结,尽管我们在读大学以后开始用了手机,但那会儿的手机内存小的可怜,每部手机只能存200条短信,那时也没有现在3G4G无线WIFI,手机只能显示绿色或蓝色,没有现在的图片视频和即时语音,更没有铺天盖地的微博微信,那时的200条短信每一条都是精挑细选的留存,有时甚至为了浓缩一条只能发70字的短信而苦苦思索,大概我的文字功底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当时短信是包月多少条,每发一条都要盘算着这个月还剩多少可以发,而那时的文字交流才是字字珠玑,每一条短讯息背后的情感才显得弥足珍贵。大学时期的恋爱可能算我人生里第一次完整的感情经历吧,毕竟,在手机还没有成为依赖品的年代,我们也曾徒步而未牵手的从天津河东程林庄路走到了最繁华的滨江道步行街,打个来回又走回来,那时彼此的矜持和拿捏也让信任徒增,成就了后来的恋情,不像现在的人们,认识三天就能牵手,一个星期就能上床,一个月没过就能分手,恋爱变得像快餐,那种我喜欢你就在一起,不喜欢就分开反而成了当下时代崇尚的个性。我的大学恋情在她毕业后那年,我没能选择留在天津而宣告了结束。多年以后,我知道她已经成为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的妈妈,幸福又平静,内心也便释然。尽管微博微信铺天盖地又泛滥,我们却始终保持距离不再联系,有些东西放在记忆里比翻出来再回个锅更有意义。
再后来,时间变得越来越快,我也走入了我的婚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再后来,我才发现,人越成长越孤独,即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人陪伴,可手机那方寸的光芒,却让彼此远隔了十万八千里,纵使我坐在你的对面,而你看着手机,我游走大山深处,而你玩着手机,我在捧一弯清泉,而你玩着手机,夜幕降临,一切重归寂静,我想与你聊聊山水,而你玩着手机。似乎所有的风景,你都想用手机记录,然后花上几个小时摘选,美图,然后发到朋友圈,渴望着他人的点赞。我只愿你还记得树干粗糙的真实,也愿你记得清泉的甘甜,更愿你扔掉手机,执手相惜每一个眼前。当然,我更愿意所有的美都在眼里,在心中,而不是朋友圈。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孤独
多年前我真的未曾想到科技的发展会如此迅速,这几年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社交软件的风起云涌让这个时代变得快的赶不上步伐。木心在《从前慢》里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的日子呢?高铁,飞机,微信,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网络,似乎你可以就在我眼前,可是心呢?越是亲密的人,越不愿交流,夫妻间甚至躺在床上都是各自捧个手机,然后在微信的两端互诉“晚安”,当然,不排除向另一个人说。还有比这更让人感觉孤独和绝望的吗?
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但却终究看不懂人心。时光倒回五年,我和我的电脑各怀心事,时间看到现在,我和我的手机各怀心事。我们在复杂的现实中,伪装自己,给自己定义各种形象,却在社交网络的世界,变出另一个自己,那些美化了的面容,PS了的身形,那些看似令人醍醐灌顶的鸡汤,那些看上去就让人揣测不透却又极具拨撩信号的文字,在这个真真假假的网络社交中变得虚幻。但不管如何表达,都带不走你的孤独。我想,每个人在表达讯息的时候,都有情感的倾向和意识倾斜,就好比你突然间的忧伤,内心多是在想念某个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潜意识表征在传递你内心孤独的同时,也希望此刻你的隐喻会被意识中的那个人看到,殊不知,网络的开放性让你的忧郁被每一个对你有所幻想的人认同,再然后,那些个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的人都出现了。此刻,孤独的人仍在孤独,我们也都是被网捞上来的鱼,毕竟渔夫为鱼而来,而你只是其中的一只。
我们为什么要点赞
从去年6月份开始坚持走路以来,平均日行走10KM,基本可以达到每天13000-15000步,微信运动的出现让走路点赞成为了日常,而这一个小小的赞的背后却大有文章。一年走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给我点赞的,和我点赞的,大多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平时很少走路,突然某一天走了两万步,好了,开始一览众山小,把比自己走的少的人逐个点一圈,告诉所有人,看,今天我走的多吧,你们都是毛毛雨,这类人大多比较虚荣,取得成绩时就喜欢炫耀和沾沾自喜;第二类是像我这种,基本属于平时就一直在坚持的,平时只给比自己走的多人点赞,这类人大多性格随和,谦虚谦逊,平时没有什么锋芒,对他人充分尊重;第三类,也是比较小众的,就是无论你走几步,他(她)都会给你点赞,这类人基本会在微信运动里,把你设置为关注,你不是他(她)的暗恋对象就是他(她)对你有潜意识的好感,并在点赞的同时希望得到你的关注。
当然,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也大致分了这么几类点赞的人,除了大多数人顺手一赞表示已阅外,更多的人其实都是刷存在感。现在的人,活得其实挺悲哀的,我们在微信上可以聊天聊地聊海洋,面向而坐的时候,却不知该谈什么,是文字太有魅力,还是我们的一个微笑都比不上微信默认的那个带着泛红笑脸的表情?
今天看了一部非常小众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导演不记得是谁了,但编剧绝对是近年来剧情片的最佳,没有之一。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有很大的触动,无非是它折射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爱德华德波诺说过,不必担心你所不知道的事情,真正会让你有麻烦的是那些你曾经相信,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的事情。只有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才可能获得幸福。接受了我们终身都将孤独的事实,才能和另一个孤独的灵魂牵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