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传授武术格斗的》-9(第一部) 作者:韩 起
第九篇 : 受伤是正常的,不受伤才叫反常
武术技击是拳打脚踢的勾当,戴头盔、穿护身能保证人不受重伤,小伤却避免不了。
有的小伙子特别害怕见血,比如我前面讲到过的小卫,有一次与我的另一个学生杨彤打对抗,杨彤胆小,也没有什么实力,但慌乱中他打出一个“通天炮”(类似散打的上勾拳),误打误撞打中小卫的鼻子。伤不重,不过流了点鼻血,小卫却承受不住了,他就此消失,不再来练。
小卫见不得血,可能与他一向胆小怕打有关系,但王鑫鑫的表现,却出乎大家的意料。王鑫鑫是带艺来投,来我这儿之前练过十几年,接触过多种拳术,王鑫鑫身体素质出众,好钻研,没几个月就初步学会了动手。
王鑫鑫不怕拳头,这一点与小卫迥然有别。王鑫鑫常与赵德利、林伟伟、吕文森、张小八他们打对抗,偶尔还陪着林伟伟练短棍(软棍),胳膊腿多次青一片紫一片的,也没见他大惊小怪。2010年夏天他与吕文森打对抗,论实力,王鑫鑫在吕文森之上,也比吕文森凶猛,俩人打了几轮,每一次吕文森都被冲得撑不住。但拳脚相搏——尤其是水平不高的人,会有偶然性,你前九次都赢了,打到第十次,兴许你就败给对方,这事说不准。
吕文森是个阳光大男孩,当时还没从医科大学毕业,他的弱点是怕紧逼,王鑫鑫偏偏以凶猛见长。王鑫鑫个矮,不到1米70,比吕文森矮了十多厘米,不过俩人体重相差不多,也就5公斤。那天我主要是训练王鑫鑫的通天炮,我叮嘱他逼近了打。王鑫鑫也喜欢打贴身战,前几轮,他就是靠近战把吕文森打得溃败,有几次吕文森还挨了重击。
打最后一轮,王鑫鑫由于先前频频得手,他继续猛冲猛打,逼得更近。人都是要面子的,吕文森这次死活不退了,他身体俯仰躲闪,两手上下格挡。纯粹的防守是很被动的,慌乱中吕文森近于本能地提起了膝——当时吕文森正练膝撞。王鑫鑫个矮,又是俯身前冲,吕文森的膝盖一下撞上王鑫鑫的脸,二力相撞,王鑫鑫的眉弓给撞开一道口子,血哗地下来。
一旁的杨彤赶紧骑车去药店买药布。打对抗受伤的人,一般会对围拢过来的师兄弟摆摆手说“没事,没事”,王鑫鑫自始至终不发一言,他脸色阴晴不定,一些情绪化的反应浮现出来。既便如此,大家也没想到他就此不辞而别,不再来了。
要说挨膝撞,张顺有一次被撞得更狠。2013年初,张顺与张庆泉打对抗,张庆泉,就是我前面讲的独战两个小偷的小伙子。因为两个人都是初练,打对抗之前,我规定了不准使膝。这规定主要是针对张庆泉,张庆泉是个愣头青,一动手就野性勃发、头脑发热。还有他膝法不熟,大家也许不知,手生的人最容易伤人,因为他控制不好落点和劲力。2011年,两个入门不到一年的小伙子重庆的小洪与江西的钟子打对抗,小洪刚学会扫踢,头一次用扫踢打对抗。只有19岁的小洪性子有些蛮,我警告他注意落点,只准踢钟子的大腿外侧,不准踢内侧。因为大腿内侧离裆近,非腿法熟练的人不能踢。小洪是个混球,打了没几下,他一脚就奔了钟子的大腿内侧去,结果踢偏,踢到钟子的裆,幸亏用力不大,钟子缓了一会儿,疼劲儿就过去了。
张庆泉那年21岁了,浑劲儿却不让小洪,打着打着他忘乎所以,来了一个膝撞。张顺全没防备——事先规定了不准使膝嘛。张顺下意识躲了一下,嘴还是挨上了,嘴不禁打,何况是膝撞,一下把张顺撞得满口淌血。张顺当时戴着牙齿矫形器,把矫形器也给撞歪了。论岁数,张顺是85后,比王鑫鑫小了七、八岁,挨此膝撞却浑不以为意,不但继续练,且照打不误,一点心理阴影都没有。
还有赵博,2015年连着两个星期被张顺打中鼻子,流了两次血,也是没当回事。
林伟伟受过的伤更多,搓踢挫伤脚趾、肋骨挨重拳、被对方格挡挫伤手腕------,2015年他与柳东打棍对棍对抗(软棍),有一次他近身施展抓法,被柳东慌乱中用棍子扫到鼻子,鼻血长流。林伟伟练的年头长,他受伤的次数也最多。
练对抗,没有人从未受过伤。所以凡有人说要跟我练拳,我都提醒他:要有受伤的准备。有的人问:“免不了吗?”我说:“免不了,受伤是肯定的。”我有一句话常挂在口头“练实战,受伤是正常的,不受伤才叫反常”。
怕受伤的人其实并不多,很多胆小的人,譬如于川、杨彤等人,挨了重拳,自嘲地晃一晃脑袋,就过去了。胆小与怕受伤不见得成正比。
让我头疼的,不是怕受伤,是有些人胆太小,尤其是天津中心城区的80后、90后,普遍不如外地的小伙子胆大。
天津人本来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大人孩子都爱说一句话“宁让人打死,不能让人吓死”。
天津人好勇强悍的民风由来已久,几百年前不论,就说清末,有一本写于光绪年间的名叫《津门杂记》的书记述说:“天津民风好斗,趋向不端”、“津郡五方杂处,良莠不齐,民多嚣悍,动辄斗争”。另有一本写于清同治年间的《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也讲到:“天津旧为军卫之区,原崇俭朴,俗尚健武。”
练武术的人都知道,天津武林名闻天下。天津从清末至今,一直是与北京、沧州比肩而立的北方武林重镇。特别是在旧天津,好武者数以万计,要知道,天津的总人口直到1925年才首次超过百万,妇幼老人不计,在男性青壮年里,几个人中就有一个练武术的。好武者众,顶尖高手自然不断涌现,同时引来大批外埠的武术家来津落户。倘若不是“民多嚣悍”、“俗尚健武”,武术不可能与天津人一拍即合,结缘百年。
天津作家冯骥才先生在三十年前说:天津有浓郁的码头文化特色,不弄懂码头文化,就理解不了天津人。
码头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好斗”、“嚣悍”、“健武”、“宁让人打死,不能让人吓死”。
斗转星移,当中心城区的独生子女一代长大,我蓦然发现,他们身上的狼性少了,“宁让人打死,不能让人吓死” 这句话不再流行,它的自我鞭策作用只偶尔在个别小伙子身上闪现。
唉,令人悲凉而无奈。
我们常说,一个民族的性格,以多样化为佳,不宜过于单一,譬如“嚣悍”,老百姓过于嚣悍容易出乱子,但嚣悍不足,一味地温良恭俭让,则为害更甚。孱弱温顺的民族,容易招引虎狼觊觎,且抵抗力不足。
武术格斗有点“斯巴达克”,它对于民族的价值,不在格斗技能,在于“健武”精神力。
“健武”与孱弱针尖对麦芒,“健武”拒绝孱弱,以胆怯为耻。孱弱的人则对胆怯不以为然,心安理得,无所谓。
有一年,我这儿来过一个80后的小伙子。小伙子长得高大强壮,有做军官的志向。我喜欢这样的小伙子,林伟伟即是上尉军官,林伟伟不论与什么人打,从来是宁让人打死、不让人吓死。
我让小伙子戴上头盔、护身打对抗。他说他都没练过,不会打。我告诉他,白纸不可怕,只要写着“英勇”二字就是满分。
他的答卷不及格,不,应该给零分,因为他的表现是英勇的反方向。对峙间,他畏畏缩缩,不敢出拳。我学生进攻,拳脚甫出,他抱着脑袋就后退。其实我学生照顾他是初来,拳脚快是快,未下重手。换到战场上,这样的炮火只能算轻描淡写,谁想到他惊魂丧胆,别说去抵抗,连抵抗的意愿也没有。人不怕不会打,就怕不敢打,任敌手予取予夺。
我让两个人分开重来。再打,他仍然胆怯。
我在一旁大喊,告诉他:“你就当是中日两国军官交流,你们两个上尉拼刺刀,旁边坐着两军首长,你在为你的军官荣誉而战------”
在欧洲,军官荣誉是重于生命的。在中国,老百姓也认为,军官荣誉应该至高无上。
我以为我的激励会唤起他的自尊和勇气。
没起作用。他胆怯依旧,不敢与对面的“日本军官拼刺刀”。
他摘下头盔、护身、拳套之后,有说有笑,面无愧色。
古人说:知耻而近勇。那么,不以胆怯为耻近于什么?在我看,近于沉沦。
我不知道这样的青年在欧洲是否能成为军官,反正在我看来,老百姓若交给这样的懦夫保卫,我们的家门就是形同虚设,任人进出。
(未完待续)
武术技击是拳打脚踢的勾当,戴头盔、穿护身能保证人不受重伤,小伤却避免不了。
有的小伙子特别害怕见血,比如我前面讲到过的小卫,有一次与我的另一个学生杨彤打对抗,杨彤胆小,也没有什么实力,但慌乱中他打出一个“通天炮”(类似散打的上勾拳),误打误撞打中小卫的鼻子。伤不重,不过流了点鼻血,小卫却承受不住了,他就此消失,不再来练。
小卫见不得血,可能与他一向胆小怕打有关系,但王鑫鑫的表现,却出乎大家的意料。王鑫鑫是带艺来投,来我这儿之前练过十几年,接触过多种拳术,王鑫鑫身体素质出众,好钻研,没几个月就初步学会了动手。
王鑫鑫不怕拳头,这一点与小卫迥然有别。王鑫鑫常与赵德利、林伟伟、吕文森、张小八他们打对抗,偶尔还陪着林伟伟练短棍(软棍),胳膊腿多次青一片紫一片的,也没见他大惊小怪。2010年夏天他与吕文森打对抗,论实力,王鑫鑫在吕文森之上,也比吕文森凶猛,俩人打了几轮,每一次吕文森都被冲得撑不住。但拳脚相搏——尤其是水平不高的人,会有偶然性,你前九次都赢了,打到第十次,兴许你就败给对方,这事说不准。
吕文森是个阳光大男孩,当时还没从医科大学毕业,他的弱点是怕紧逼,王鑫鑫偏偏以凶猛见长。王鑫鑫个矮,不到1米70,比吕文森矮了十多厘米,不过俩人体重相差不多,也就5公斤。那天我主要是训练王鑫鑫的通天炮,我叮嘱他逼近了打。王鑫鑫也喜欢打贴身战,前几轮,他就是靠近战把吕文森打得溃败,有几次吕文森还挨了重击。
打最后一轮,王鑫鑫由于先前频频得手,他继续猛冲猛打,逼得更近。人都是要面子的,吕文森这次死活不退了,他身体俯仰躲闪,两手上下格挡。纯粹的防守是很被动的,慌乱中吕文森近于本能地提起了膝——当时吕文森正练膝撞。王鑫鑫个矮,又是俯身前冲,吕文森的膝盖一下撞上王鑫鑫的脸,二力相撞,王鑫鑫的眉弓给撞开一道口子,血哗地下来。
一旁的杨彤赶紧骑车去药店买药布。打对抗受伤的人,一般会对围拢过来的师兄弟摆摆手说“没事,没事”,王鑫鑫自始至终不发一言,他脸色阴晴不定,一些情绪化的反应浮现出来。既便如此,大家也没想到他就此不辞而别,不再来了。
要说挨膝撞,张顺有一次被撞得更狠。2013年初,张顺与张庆泉打对抗,张庆泉,就是我前面讲的独战两个小偷的小伙子。因为两个人都是初练,打对抗之前,我规定了不准使膝。这规定主要是针对张庆泉,张庆泉是个愣头青,一动手就野性勃发、头脑发热。还有他膝法不熟,大家也许不知,手生的人最容易伤人,因为他控制不好落点和劲力。2011年,两个入门不到一年的小伙子重庆的小洪与江西的钟子打对抗,小洪刚学会扫踢,头一次用扫踢打对抗。只有19岁的小洪性子有些蛮,我警告他注意落点,只准踢钟子的大腿外侧,不准踢内侧。因为大腿内侧离裆近,非腿法熟练的人不能踢。小洪是个混球,打了没几下,他一脚就奔了钟子的大腿内侧去,结果踢偏,踢到钟子的裆,幸亏用力不大,钟子缓了一会儿,疼劲儿就过去了。
张庆泉那年21岁了,浑劲儿却不让小洪,打着打着他忘乎所以,来了一个膝撞。张顺全没防备——事先规定了不准使膝嘛。张顺下意识躲了一下,嘴还是挨上了,嘴不禁打,何况是膝撞,一下把张顺撞得满口淌血。张顺当时戴着牙齿矫形器,把矫形器也给撞歪了。论岁数,张顺是85后,比王鑫鑫小了七、八岁,挨此膝撞却浑不以为意,不但继续练,且照打不误,一点心理阴影都没有。
还有赵博,2015年连着两个星期被张顺打中鼻子,流了两次血,也是没当回事。
林伟伟受过的伤更多,搓踢挫伤脚趾、肋骨挨重拳、被对方格挡挫伤手腕------,2015年他与柳东打棍对棍对抗(软棍),有一次他近身施展抓法,被柳东慌乱中用棍子扫到鼻子,鼻血长流。林伟伟练的年头长,他受伤的次数也最多。
练对抗,没有人从未受过伤。所以凡有人说要跟我练拳,我都提醒他:要有受伤的准备。有的人问:“免不了吗?”我说:“免不了,受伤是肯定的。”我有一句话常挂在口头“练实战,受伤是正常的,不受伤才叫反常”。
怕受伤的人其实并不多,很多胆小的人,譬如于川、杨彤等人,挨了重拳,自嘲地晃一晃脑袋,就过去了。胆小与怕受伤不见得成正比。
让我头疼的,不是怕受伤,是有些人胆太小,尤其是天津中心城区的80后、90后,普遍不如外地的小伙子胆大。
天津人本来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大人孩子都爱说一句话“宁让人打死,不能让人吓死”。
天津人好勇强悍的民风由来已久,几百年前不论,就说清末,有一本写于光绪年间的名叫《津门杂记》的书记述说:“天津民风好斗,趋向不端”、“津郡五方杂处,良莠不齐,民多嚣悍,动辄斗争”。另有一本写于清同治年间的《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也讲到:“天津旧为军卫之区,原崇俭朴,俗尚健武。”
练武术的人都知道,天津武林名闻天下。天津从清末至今,一直是与北京、沧州比肩而立的北方武林重镇。特别是在旧天津,好武者数以万计,要知道,天津的总人口直到1925年才首次超过百万,妇幼老人不计,在男性青壮年里,几个人中就有一个练武术的。好武者众,顶尖高手自然不断涌现,同时引来大批外埠的武术家来津落户。倘若不是“民多嚣悍”、“俗尚健武”,武术不可能与天津人一拍即合,结缘百年。
天津作家冯骥才先生在三十年前说:天津有浓郁的码头文化特色,不弄懂码头文化,就理解不了天津人。
码头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好斗”、“嚣悍”、“健武”、“宁让人打死,不能让人吓死”。
斗转星移,当中心城区的独生子女一代长大,我蓦然发现,他们身上的狼性少了,“宁让人打死,不能让人吓死” 这句话不再流行,它的自我鞭策作用只偶尔在个别小伙子身上闪现。
唉,令人悲凉而无奈。
我们常说,一个民族的性格,以多样化为佳,不宜过于单一,譬如“嚣悍”,老百姓过于嚣悍容易出乱子,但嚣悍不足,一味地温良恭俭让,则为害更甚。孱弱温顺的民族,容易招引虎狼觊觎,且抵抗力不足。
武术格斗有点“斯巴达克”,它对于民族的价值,不在格斗技能,在于“健武”精神力。
“健武”与孱弱针尖对麦芒,“健武”拒绝孱弱,以胆怯为耻。孱弱的人则对胆怯不以为然,心安理得,无所谓。
有一年,我这儿来过一个80后的小伙子。小伙子长得高大强壮,有做军官的志向。我喜欢这样的小伙子,林伟伟即是上尉军官,林伟伟不论与什么人打,从来是宁让人打死、不让人吓死。
我让小伙子戴上头盔、护身打对抗。他说他都没练过,不会打。我告诉他,白纸不可怕,只要写着“英勇”二字就是满分。
他的答卷不及格,不,应该给零分,因为他的表现是英勇的反方向。对峙间,他畏畏缩缩,不敢出拳。我学生进攻,拳脚甫出,他抱着脑袋就后退。其实我学生照顾他是初来,拳脚快是快,未下重手。换到战场上,这样的炮火只能算轻描淡写,谁想到他惊魂丧胆,别说去抵抗,连抵抗的意愿也没有。人不怕不会打,就怕不敢打,任敌手予取予夺。
我让两个人分开重来。再打,他仍然胆怯。
我在一旁大喊,告诉他:“你就当是中日两国军官交流,你们两个上尉拼刺刀,旁边坐着两军首长,你在为你的军官荣誉而战------”
在欧洲,军官荣誉是重于生命的。在中国,老百姓也认为,军官荣誉应该至高无上。
我以为我的激励会唤起他的自尊和勇气。
没起作用。他胆怯依旧,不敢与对面的“日本军官拼刺刀”。
他摘下头盔、护身、拳套之后,有说有笑,面无愧色。
古人说:知耻而近勇。那么,不以胆怯为耻近于什么?在我看,近于沉沦。
我不知道这样的青年在欧洲是否能成为军官,反正在我看来,老百姓若交给这样的懦夫保卫,我们的家门就是形同虚设,任人进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