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周笔记《西方哲学简史》
康德的批判哲学
第一节康德理论哲学概述
1、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2、批判时期: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3、理论哲学:《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4、实践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
一、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革命的共同点是,把客体到主体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从主体到客体。客体是科学研究对象,主题是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概念。
二、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1、康德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形而上学。
2、康德关于判断的逻辑形式、内容、性质的三重区分:
三、先天综合判断何以何能
1、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学说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
2、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经验对于康德而言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3、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4、“先天综合判断何以何能”的问题分为: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5、一切先验的东西都是先天的,但反之不然。先验的意义是“可能性的条件”。
第二节先验感性论
一、感性直观
1、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感性产生表象,需要两个条件: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和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2、物自体:刺激感官的对象;感性直观:感性接受的表象;直观形式: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做出的反应。
3、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做出了感觉和知觉的区分:感觉是不可用语言表达的,因而是不可认知的;知觉是用判断表达出来的感性经验。
4、感性直观的质料是被给予的感觉材料,是后天的;形式是先天的,在感性经验的可能性条件的意义上,直观形式是先验的。
二、空间和时间
1、感性纯直观: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
2、时空纯形式使得数学所能反映的一切感性直观成为可能,它们因此是感性直观的“可能性的条件”,即直观的先验的形式。
三、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
1、先验唯心论:先验形式不是物自体的性质,而是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时空只是人类的感性直观形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形式。
2、经验和先验属于不同的层次:经验的对象是物自体对我们的显现,是现象;而物自体则是不可经验的先验对象。时空是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形式。
第三节先验知性论
人类知识分为感性和知性。感性提供直观对象,知性则以概念为思考对象。
一、先验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
1、知性的纯形式是范畴。
2、逻辑判断的形式与知性的形式之间必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多少种逻辑判断,就会有多少范畴。
3、判断的种类
4、范畴表
知性范畴只与逻辑判断的形式有关,而与判断的内容无关。
二、范畴的先验演绎
1、A版演绎:主观演绎,从人的知性的综合能力开始。
2、B版演绎:客观演绎,从先验自我与先验对象的对应关系开始。
3、统觉:形形色色的直观材料统一为一个概念的综合能力。统觉的统一性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
4、康德把自我意识当作统觉。康德强调统觉的综合能力,把自我意识作为综合统一的能力,进而建立了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
5、范畴除了被运用与感性直观,没有客观有效性,范畴的客观有效性只是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三、人为自然界立法
1、范畴加上其他的法则即自然规律。
2、康德把人本主义的精神发扬光大,通过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认识论,达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第四节先验理性论
一、先验理念
1、知性和理性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与知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判断,与理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推理。
2、传统逻辑的推理形式是三段式:直言三段式——灵魂;假言三段式——世界;选言三段式——上帝。
二、先验幻相
1、先验理念是理性攀升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创造。
2、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以先验幻相为研究对象。理性心理学——灵魂;理性宇宙学——世界;理性神学——上帝。
三、理性心理学的悖谬
1、理性心理学的悖谬在于论证“灵魂是实体”的三段式推理之中。
2、自我意识或先验自我是先天综合的功能,而不是精神实体。
四、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
1、康德把在逻辑上都能够成立的一对相反判断称作二律背反。
2、康德最重视关于自由观和决定论的矛盾。
五、理性神学的理想
1、理性神学包括自然神学和先验神学。
2、“上帝”只是从外部事物和人的思维中概括出来的理想,是人性自我完善的产物。
3、“上帝是一个是者”:“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不是可以加诸一事物的概念之上的概念;系词的作用是在思想中连接主词和谓词,而不管这样的联系是否存在。
六、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1、理性作为自然禀赋,并没有欺骗我们。
2、为了说明理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建设性作用,康德区分了理性的“超验的适用”和“导向的使用”。
3、康德建立了一个富有独创性和充满时代精神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第五节实践哲学
一、自由的概念
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
二、善良意志
1、自由是实践理性的直接现实,不存在“何以可能”的问题。
2、康德阐明了自由的伦理意义,就是“善良意志”——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
3、自由有肯定和否定双重含义。
三、绝对命令
1、善良意志的自律被康德称为绝对命令。假言命令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绝对命令以直言句式表达,它没有条件句,只是命令。
2、绝对命令具备了合理性、普遍性和自足性,因此是理性的自律。
3、绝对命令有两条推论: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本部普遍规律的意志。
四、道德公设
1、道德公设的作用是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从而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
2、三条道德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
五、理性宗教
1、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宗教信仰需要经过理性的权衡。
2、康德的思想秩序:理性第一、信仰第二;道德第一、宗教第二。
3、人的意志是善良的,但善良意志并不能抉择,能够做抉择的能力是意欲,意欲有自觉和自发两种状态,善良意志是禀赋,意欲的自发性是倾向。
六、判断力批判
1、判断力中的认识能力可以分为两种:规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
2、康德把反思判断力分为审美判断力和合目的性判断力。
第十八章绝对唯心论
第一节费希特的知识学
《试论一切天启的批判》
一、“知识学”的概念
1、知识学不是科学,而是“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
2、唯心论有理论上的优势,但不能说服独断论,独断论也不能说服唯心论。
3、费希特把哲学第一原则的是非问题归结为人的性格的高下差别,这表现了他以实践理性为根本的主张。
二、关于自我的第一原则
1、第一原则在意识中的显现要伴随着必然性的情感。
2、关于自我意识的原则:自我设定自身=同一律A=A;自我设定非我=矛盾律A≠~A;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排中律A或~A。
3、关于自我与非我关系的三条原则共同构成知识学的第一原则。“设定”是“自我”的“本原行动”,不但决定意识,而且决定存在。
三、实践知识学
1、费希特把理论知识学中的自我转化为实践自我的“努力”。
2、理论知识学设定的自我本原活动与实践知识学达到的充满无限实在的自我行动,构成一个首尾相接的圆圈,消解了康德的自在物。
第二节谢林的绝对唯心论
《神话哲学》、《自然哲学的观念》
一、自然哲学
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
二、先验哲学
1、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路殊归同,相反相成。
2、意识发展到意志阶段并未停止,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理智直观。
三、同一哲学
1、理智直观或艺术直观所把握的对象是绝对同一:由下到上、直接把握。
2、绝对同一的自明性如同同一律A=A确定。
四、天启哲学
1、谢林刻意强调宗教的神秘性和非理性。
2、同一哲学以直观把握绝对,肯定哲学以信仰接上帝。
3、肯定哲学的核心是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
第十九章黑格尔哲学体系
《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
第一节黑格尔体系的特点
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
一、真理是全体
1、黑格尔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有限的原则。
2、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独断论、怀疑论和折中主义。
二、哲学无前提
1、 哲学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为了研究方便的目的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七点不应仅仅是七点,也是终点。
2、黑格尔形象地把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即范畴的圆圈式运动。
三、否定辩证法
1、黑格尔的逻辑是辩证法,辩证法作为唯一的、真正的科学方法不是外在形式,而是事物固有的矛盾。
2、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否定的原则是辩证法的轴心。
四、实体就是主体
1、黑格尔把斯宾诺莎的无限实体与费希特的能动的自我统一起来,用“实体就是实体”的命题阐发了辩证法和本体论的统一。
2、黑格尔认为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它的存在在于能动的活动。
3、黑格尔把实体成为上帝,把绝对精神等同于上帝。
五、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一
1、辩证法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
2、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这是黑格尔的《逻辑学》研究的内容。
3、意识、辩证法和历史发展相一致的原则是黑格尔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第二节精神现象学
一、意识
1、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于最简单直接的感性认识——自我对个别感觉对象的意谓。
2、知觉的特点是用一个“事物”的概念来把握个别事物。
3、知性把事物的本质归结为“实体”和“力”,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归结为“力的交互作用”。
二、自我意识
1、黑格尔从相互承认的欲望出发,阐述自我意识的生命本质和社会存在。
2、相互承认的欲望是类意识。当同一个思想主题内部发生分裂,就产生了苦恼意识,苦恼意识是宗教意识。
三、理性
1、理性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统一。
2、行动理性相当于近代个人主义风尚或伦常世界。个人工作创造要求对工作产品进行社会鉴赏和评价,于是产生立法理性。
四、精神
1、黑格尔阐述的精神分为伦理、教化和道德三阶段。
2、伦理实体阶段相当于希腊罗马社会,黑格尔区分了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的过失。古代伦理实体分裂成两个世界:教化王国——基督教世俗化过程和信仰王国。
3、教化阶段的“信仰”指德国新教。
4、黑格尔所说的道德阶段指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精神。
五、宗教和绝对知识
1、黑格尔把宗教精神看作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到天启宗教的发展过程。
2、黑格尔达到的精神和解,是指作为意识的实体和作为自我的主体达到统一。
第三节逻辑学体系
一、存在论
1、黑格尔的存在论范畴的推演是“过渡”。特点是通过亦此亦彼的“中介”范畴,把两个非此即彼直接对立的范畴统一起来。
2、“定在”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
二、本质论
1、本质论的范畴黑格尔称之为“反思”。
2、“本质”最初只在内部反映自身,分为“同一”、“差异”、“矛盾”三个环节,而本质的差异就是“对立”。
3、“现象”是扬弃了内在“本质”,把本质表现于外,而本质在现象之中。
4、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就是“现实”,具备了存在的必然性,也叫作“绝对”。
三、概念论
1、概念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概念论范畴的发展经过了“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阶段。
2、主观性阶段:阐述了辩证逻辑的“概念”、“判断”和“推论”。
3、客观性阶段:客观性概念是客体,经历了从“机械性”到“化学性”。
4、理念阶段: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包括“生命”、“认识的理念”、“绝对理念”三个范畴。
5、绝对理念是“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的完全统一形式,也是全部逻辑范畴运动的最后阶段和总结。
第四节应用逻辑学
一、自然哲学
1、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
2、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分机械论、物理论和有机论三部分,分别与逻辑学的“客观概念”的三个环节——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相对应。
二、精神哲学
1、与纯概念相比,扬弃了外在化形式的精神的特点是自由。
2、精神在与自然的对立中取得自由,与人类精神同一。
3、主观精神:人的意识中认识自身的活动,分为“灵魂”、“意识”和“自我”。
4、客观精神: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普遍精神。
5、绝对精神:分为“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阶段。
三、法哲学
1、法哲学是德国古典社会政治哲学的主要形式,黑格尔认为法权理念的现实化就是自由意志。
2、抽象法阶段只要抽象的形式的自由,道德阶段发展为主观的自由,伦理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统一,意志自由达到充分具体的实现。
3、抽象法作为自由意志的直接体现,体现人际关系的一般形式。
4、道德是自由意志在内心的实现,道德是一种法,即主观意志的法,分为故意、意图和良心三个层次。
5、伦理是自由权利和道德意识相统一的社会实体,分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
6、家庭是直接的、自然的伦理,基础是婚姻,男女两性之爱是“精神的统一”;市民社会中社会道德是诚信和“天职”或职业道德;国家是客观精神的最高体现。
四、历史哲学
五、哲学史观
黑格尔强调哲学作为“世界的历史的最内在的核心”。
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
一、黑格尔派的分化
1、直接原因:围绕宗教性质问题而展开的争论。
2、两种态度:站在前者的立场反对后者;调和两者的矛盾。
3、黑格尔左派——青年黑格尔派;右派——老年黑格尔派。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特征
1、坚持辩证法的否定原则。
2、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
3、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具有无神论的倾向。
4、青年黑格尔派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其内部充满着激进派与保守派。革命派与自由派以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
第二节费尔巴哈
《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
一、黑格尔的批判
1、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自然和思维的关系。
2、批判黑格尔的特点:以直观对思辨,以机智对深刻。
二、人本学
1、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对象是自然界,前提是自然的第一性。
2、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本质;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创造者。人区别与自然物之处在于人有类意识。类意识的对象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类意识是关于无限性或无限者的意识。
三、上帝既是人的本质
1、神学的秘密在于人本学。
2、费尔巴哈建立了两个前提,人在现实的对象上意识不到任何无限性。
四、爱的宗教
1、克服宗教异化的途径就是把被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真正的宗教只能是人本学的宗教。
2、人本学的宗教以人的无限的本质为崇拜对象,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的三位一体。
3、费尔巴哈把爱当作类本质的核心。
理由: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人的存在首先是感性直观的存在,而感性存在可被归结为情欲的对象;爱是感性的向外追求,什么都不爱的东西也不能存在。
第三节新黑格尔主义
一、概述
两类:注释者和创造性的继承者。
二、克罗齐
1、美学是关于直观的学说,认为直观都是抒情,但直观同时也有认识功能。
2、逻辑学是关于纯概念的学说。
3、经济学是关于价值的学说。
4、伦理学是关于最高价值——善和自由的学说。
三、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一书以逻辑方式论证了实在是整体这一黑格尔主义的基本命题。
四、罗伊斯
把存在索要满足的目标等同为观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一节康德理论哲学概述
1、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2、批判时期: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3、理论哲学:《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4、实践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
一、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革命的共同点是,把客体到主体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从主体到客体。客体是科学研究对象,主题是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概念。
二、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1、康德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形而上学。
2、康德关于判断的逻辑形式、内容、性质的三重区分:
![]() |
三、先天综合判断何以何能
1、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学说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
2、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经验对于康德而言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3、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4、“先天综合判断何以何能”的问题分为: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5、一切先验的东西都是先天的,但反之不然。先验的意义是“可能性的条件”。
第二节先验感性论
一、感性直观
1、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感性产生表象,需要两个条件: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和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2、物自体:刺激感官的对象;感性直观:感性接受的表象;直观形式: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做出的反应。
3、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做出了感觉和知觉的区分:感觉是不可用语言表达的,因而是不可认知的;知觉是用判断表达出来的感性经验。
4、感性直观的质料是被给予的感觉材料,是后天的;形式是先天的,在感性经验的可能性条件的意义上,直观形式是先验的。
二、空间和时间
1、感性纯直观: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
2、时空纯形式使得数学所能反映的一切感性直观成为可能,它们因此是感性直观的“可能性的条件”,即直观的先验的形式。
三、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
1、先验唯心论:先验形式不是物自体的性质,而是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时空只是人类的感性直观形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形式。
2、经验和先验属于不同的层次:经验的对象是物自体对我们的显现,是现象;而物自体则是不可经验的先验对象。时空是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形式。
第三节先验知性论
人类知识分为感性和知性。感性提供直观对象,知性则以概念为思考对象。
一、先验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
1、知性的纯形式是范畴。
2、逻辑判断的形式与知性的形式之间必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多少种逻辑判断,就会有多少范畴。
3、判断的种类
![]() |
4、范畴表
![]() |
知性范畴只与逻辑判断的形式有关,而与判断的内容无关。
二、范畴的先验演绎
1、A版演绎:主观演绎,从人的知性的综合能力开始。
2、B版演绎:客观演绎,从先验自我与先验对象的对应关系开始。
3、统觉:形形色色的直观材料统一为一个概念的综合能力。统觉的统一性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
4、康德把自我意识当作统觉。康德强调统觉的综合能力,把自我意识作为综合统一的能力,进而建立了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
5、范畴除了被运用与感性直观,没有客观有效性,范畴的客观有效性只是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三、人为自然界立法
1、范畴加上其他的法则即自然规律。
2、康德把人本主义的精神发扬光大,通过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认识论,达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第四节先验理性论
一、先验理念
1、知性和理性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与知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判断,与理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推理。
2、传统逻辑的推理形式是三段式:直言三段式——灵魂;假言三段式——世界;选言三段式——上帝。
二、先验幻相
1、先验理念是理性攀升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创造。
2、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以先验幻相为研究对象。理性心理学——灵魂;理性宇宙学——世界;理性神学——上帝。
三、理性心理学的悖谬
1、理性心理学的悖谬在于论证“灵魂是实体”的三段式推理之中。
2、自我意识或先验自我是先天综合的功能,而不是精神实体。
四、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
1、康德把在逻辑上都能够成立的一对相反判断称作二律背反。
2、康德最重视关于自由观和决定论的矛盾。
五、理性神学的理想
1、理性神学包括自然神学和先验神学。
2、“上帝”只是从外部事物和人的思维中概括出来的理想,是人性自我完善的产物。
3、“上帝是一个是者”:“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不是可以加诸一事物的概念之上的概念;系词的作用是在思想中连接主词和谓词,而不管这样的联系是否存在。
六、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1、理性作为自然禀赋,并没有欺骗我们。
2、为了说明理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建设性作用,康德区分了理性的“超验的适用”和“导向的使用”。
3、康德建立了一个富有独创性和充满时代精神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第五节实践哲学
一、自由的概念
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
二、善良意志
1、自由是实践理性的直接现实,不存在“何以可能”的问题。
2、康德阐明了自由的伦理意义,就是“善良意志”——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
3、自由有肯定和否定双重含义。
三、绝对命令
1、善良意志的自律被康德称为绝对命令。假言命令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绝对命令以直言句式表达,它没有条件句,只是命令。
2、绝对命令具备了合理性、普遍性和自足性,因此是理性的自律。
3、绝对命令有两条推论: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本部普遍规律的意志。
四、道德公设
1、道德公设的作用是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从而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
2、三条道德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
五、理性宗教
1、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宗教信仰需要经过理性的权衡。
2、康德的思想秩序:理性第一、信仰第二;道德第一、宗教第二。
3、人的意志是善良的,但善良意志并不能抉择,能够做抉择的能力是意欲,意欲有自觉和自发两种状态,善良意志是禀赋,意欲的自发性是倾向。
六、判断力批判
1、判断力中的认识能力可以分为两种:规定判断力、反思判断力。
2、康德把反思判断力分为审美判断力和合目的性判断力。
第十八章绝对唯心论
第一节费希特的知识学
《试论一切天启的批判》
一、“知识学”的概念
1、知识学不是科学,而是“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
2、唯心论有理论上的优势,但不能说服独断论,独断论也不能说服唯心论。
3、费希特把哲学第一原则的是非问题归结为人的性格的高下差别,这表现了他以实践理性为根本的主张。
二、关于自我的第一原则
1、第一原则在意识中的显现要伴随着必然性的情感。
2、关于自我意识的原则:自我设定自身=同一律A=A;自我设定非我=矛盾律A≠~A;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排中律A或~A。
3、关于自我与非我关系的三条原则共同构成知识学的第一原则。“设定”是“自我”的“本原行动”,不但决定意识,而且决定存在。
三、实践知识学
1、费希特把理论知识学中的自我转化为实践自我的“努力”。
2、理论知识学设定的自我本原活动与实践知识学达到的充满无限实在的自我行动,构成一个首尾相接的圆圈,消解了康德的自在物。
第二节谢林的绝对唯心论
《神话哲学》、《自然哲学的观念》
一、自然哲学
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
二、先验哲学
1、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路殊归同,相反相成。
2、意识发展到意志阶段并未停止,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理智直观。
三、同一哲学
1、理智直观或艺术直观所把握的对象是绝对同一:由下到上、直接把握。
2、绝对同一的自明性如同同一律A=A确定。
四、天启哲学
1、谢林刻意强调宗教的神秘性和非理性。
2、同一哲学以直观把握绝对,肯定哲学以信仰接上帝。
3、肯定哲学的核心是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
第十九章黑格尔哲学体系
《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
第一节黑格尔体系的特点
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
一、真理是全体
1、黑格尔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有限的原则。
2、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独断论、怀疑论和折中主义。
二、哲学无前提
1、 哲学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为了研究方便的目的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七点不应仅仅是七点,也是终点。
2、黑格尔形象地把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即范畴的圆圈式运动。
三、否定辩证法
1、黑格尔的逻辑是辩证法,辩证法作为唯一的、真正的科学方法不是外在形式,而是事物固有的矛盾。
2、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否定的原则是辩证法的轴心。
四、实体就是主体
1、黑格尔把斯宾诺莎的无限实体与费希特的能动的自我统一起来,用“实体就是实体”的命题阐发了辩证法和本体论的统一。
2、黑格尔认为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它的存在在于能动的活动。
3、黑格尔把实体成为上帝,把绝对精神等同于上帝。
五、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一
1、辩证法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
2、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这是黑格尔的《逻辑学》研究的内容。
3、意识、辩证法和历史发展相一致的原则是黑格尔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第二节精神现象学
一、意识
1、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于最简单直接的感性认识——自我对个别感觉对象的意谓。
2、知觉的特点是用一个“事物”的概念来把握个别事物。
3、知性把事物的本质归结为“实体”和“力”,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归结为“力的交互作用”。
二、自我意识
1、黑格尔从相互承认的欲望出发,阐述自我意识的生命本质和社会存在。
2、相互承认的欲望是类意识。当同一个思想主题内部发生分裂,就产生了苦恼意识,苦恼意识是宗教意识。
三、理性
1、理性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统一。
2、行动理性相当于近代个人主义风尚或伦常世界。个人工作创造要求对工作产品进行社会鉴赏和评价,于是产生立法理性。
四、精神
1、黑格尔阐述的精神分为伦理、教化和道德三阶段。
2、伦理实体阶段相当于希腊罗马社会,黑格尔区分了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的过失。古代伦理实体分裂成两个世界:教化王国——基督教世俗化过程和信仰王国。
3、教化阶段的“信仰”指德国新教。
4、黑格尔所说的道德阶段指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哲学和德国浪漫主义精神。
五、宗教和绝对知识
1、黑格尔把宗教精神看作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到天启宗教的发展过程。
2、黑格尔达到的精神和解,是指作为意识的实体和作为自我的主体达到统一。
第三节逻辑学体系
一、存在论
1、黑格尔的存在论范畴的推演是“过渡”。特点是通过亦此亦彼的“中介”范畴,把两个非此即彼直接对立的范畴统一起来。
2、“定在”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
二、本质论
1、本质论的范畴黑格尔称之为“反思”。
2、“本质”最初只在内部反映自身,分为“同一”、“差异”、“矛盾”三个环节,而本质的差异就是“对立”。
3、“现象”是扬弃了内在“本质”,把本质表现于外,而本质在现象之中。
4、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就是“现实”,具备了存在的必然性,也叫作“绝对”。
三、概念论
1、概念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概念论范畴的发展经过了“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阶段。
2、主观性阶段:阐述了辩证逻辑的“概念”、“判断”和“推论”。
3、客观性阶段:客观性概念是客体,经历了从“机械性”到“化学性”。
4、理念阶段: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包括“生命”、“认识的理念”、“绝对理念”三个范畴。
5、绝对理念是“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的完全统一形式,也是全部逻辑范畴运动的最后阶段和总结。
第四节应用逻辑学
一、自然哲学
1、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
2、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分机械论、物理论和有机论三部分,分别与逻辑学的“客观概念”的三个环节——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相对应。
二、精神哲学
1、与纯概念相比,扬弃了外在化形式的精神的特点是自由。
2、精神在与自然的对立中取得自由,与人类精神同一。
3、主观精神:人的意识中认识自身的活动,分为“灵魂”、“意识”和“自我”。
4、客观精神: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普遍精神。
5、绝对精神:分为“艺术”、“宗教”和“哲学”三个阶段。
三、法哲学
1、法哲学是德国古典社会政治哲学的主要形式,黑格尔认为法权理念的现实化就是自由意志。
2、抽象法阶段只要抽象的形式的自由,道德阶段发展为主观的自由,伦理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统一,意志自由达到充分具体的实现。
3、抽象法作为自由意志的直接体现,体现人际关系的一般形式。
4、道德是自由意志在内心的实现,道德是一种法,即主观意志的法,分为故意、意图和良心三个层次。
5、伦理是自由权利和道德意识相统一的社会实体,分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
6、家庭是直接的、自然的伦理,基础是婚姻,男女两性之爱是“精神的统一”;市民社会中社会道德是诚信和“天职”或职业道德;国家是客观精神的最高体现。
四、历史哲学
五、哲学史观
黑格尔强调哲学作为“世界的历史的最内在的核心”。
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
一、黑格尔派的分化
1、直接原因:围绕宗教性质问题而展开的争论。
2、两种态度:站在前者的立场反对后者;调和两者的矛盾。
3、黑格尔左派——青年黑格尔派;右派——老年黑格尔派。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特征
1、坚持辩证法的否定原则。
2、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
3、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具有无神论的倾向。
4、青年黑格尔派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其内部充满着激进派与保守派。革命派与自由派以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
第二节费尔巴哈
《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
一、黑格尔的批判
1、黑格尔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自然和思维的关系。
2、批判黑格尔的特点:以直观对思辨,以机智对深刻。
二、人本学
1、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对象是自然界,前提是自然的第一性。
2、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本质;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创造者。人区别与自然物之处在于人有类意识。类意识的对象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类意识是关于无限性或无限者的意识。
三、上帝既是人的本质
1、神学的秘密在于人本学。
2、费尔巴哈建立了两个前提,人在现实的对象上意识不到任何无限性。
四、爱的宗教
1、克服宗教异化的途径就是把被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真正的宗教只能是人本学的宗教。
2、人本学的宗教以人的无限的本质为崇拜对象,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的三位一体。
3、费尔巴哈把爱当作类本质的核心。
理由: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人的存在首先是感性直观的存在,而感性存在可被归结为情欲的对象;爱是感性的向外追求,什么都不爱的东西也不能存在。
第三节新黑格尔主义
一、概述
两类:注释者和创造性的继承者。
二、克罗齐
1、美学是关于直观的学说,认为直观都是抒情,但直观同时也有认识功能。
2、逻辑学是关于纯概念的学说。
3、经济学是关于价值的学说。
4、伦理学是关于最高价值——善和自由的学说。
三、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一书以逻辑方式论证了实在是整体这一黑格尔主义的基本命题。
四、罗伊斯
把存在索要满足的目标等同为观念的辩证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