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自由摄影师,最大的焦虑是没有焦虑
编辑:加我
阿炭是一个职业自由摄影师,从24岁生日辞去平面设计的工作那天开始,他觉得自己真的“稳定”了下来。
自那以后时间都是他自己的,只有少部分的时间会用来拍商品和写真作为生计来源。大部分的时间,他会带着相机在杭州扫街——这是他的职业,也是他做得最久的一件事。
借用一开始阿炭的介绍人描述他的第一句话——
“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就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挺让人佩服的。”
扫街,是很多摄影人的爱好。阳光之下,大街之上,每天都有很多故事发生。
“每天就像一只狗在路上随处排泄似的,在街头各处拍摄照片。”这是日本摄影大师森山大道对自己街拍的定义,多少可能对阿炭产生了一点影响。
他偶尔会模仿森山大道的风格——晃动的构图,强烈的黑白反差,粗糙的颗粒感,不拘泥的主题……
但除去模仿,更多时候,阿炭展示的是“随性”。在他看来,得到什么样的照片可能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拍得爽不爽、过不过瘾。
他用胶卷机去拍照,理由是后期不用调色——对于他来说,调色很痛苦,正如他喜欢烹饪,而调色对于他来说就是洗碗;后来他偏好用傻瓜机,因为能随时把相机揣进口袋,做回一个不被机器干扰的普通路人。
他拒绝去定义一张照片的名字及它的目的性,当问及照片背后的意义,他喜欢把这项任务推给看照片的人。
“其实我不是很在乎意义这个东西,去远方拍风景有意义,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用同一个角度拍自家窗外的风景就没有意义么?如果他坚持了几十年或者一辈子,还是没有意义么?”阿炭这样回答关于他所拍的照片背后意义的问题。
他效仿森山大道式的对街拍的量的追求,用一种几乎要把快门按爆的拍摄方式。镜头对准一些普通人不懂其何以成为拍摄对象的事物。
“纯粹把东西拍好看,那是一种很肤浅的美啊。”阿炭这样说。对于审美的观点,他保持中立,也不会太去想别人对他的评价。
“追寻意义是痛苦的,如果非要追寻一个意义的话,可能那个东西在那样的时间、那样的空间,被那样的角度用那样的相机记录下来了,之后可能会有一个人,看到这张照片,产生某种我体会不到的感受。”
下面也是阿炭的作品,拍摄地点是杭州动物园,一组不难被赋予意义的摄影。但这样的摄影在阿炭的相册中并不多见。
“说我是文青就是咯,不是就不是咯。”好像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被天生地植入他的基因里。
在十六七岁的时候,阿炭从高一退学了。那是他跟大部分人不太相似的经历。
退学的原因是他学不进去,也不想学了。后来他在家里呆了两年,这是非常难熬的两年。有一段时间他一直在看一本书,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那段时间也看不了其它书,就抱着这本书。当家里人在不停向你施压的时候,这本书是我唯一能去的地方。”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也是一个16岁的不想读书的高中生。
这本书的作者也给了阿炭很大影响。“我模仿他的文风写了一本十万字的小说,不过后来回头看不喜欢了,就烧掉了。”
阿炭有整理出自己的影集,他会尝试着出版,但对于最终是否能出版,他并不是太执着。关于文字,阿炭也是拒绝自己去为观看者提炼“中心思想”。
现在的阿炭留着山羊胡,“一方面是懒得打理,另一方面是跟家里对着干习惯了。”他是符合大众定义中的“叛逆”的,但他又好像比大部分三十岁的人快乐一点。
“我现在最大的焦虑,就是没有焦虑。”阿炭补充说,“身边的人觉得我该有焦虑,但是偏偏我没有,这让我有点焦虑……”
接下来的阿炭,打算骑摩托在江浙一带,拍一拍江南的风光。“差不多每十天回一次杭州吧,因为工作安排在这几天。”
他不禁让人联想起《老友记》里罗斯对乔伊的一番话——“乔伊,对不起,我需要知道我的下一个月的收入在哪里,而你不需要,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像我这样,这是我欣赏你的地方。”
最后附上阿炭的两小篇文字:
编辑:加我
![]() |
加我摄影师 |
阿炭是一个职业自由摄影师,从24岁生日辞去平面设计的工作那天开始,他觉得自己真的“稳定”了下来。
自那以后时间都是他自己的,只有少部分的时间会用来拍商品和写真作为生计来源。大部分的时间,他会带着相机在杭州扫街——这是他的职业,也是他做得最久的一件事。
借用一开始阿炭的介绍人描述他的第一句话——
“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就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挺让人佩服的。”
扫街,是很多摄影人的爱好。阳光之下,大街之上,每天都有很多故事发生。
“每天就像一只狗在路上随处排泄似的,在街头各处拍摄照片。”这是日本摄影大师森山大道对自己街拍的定义,多少可能对阿炭产生了一点影响。
他偶尔会模仿森山大道的风格——晃动的构图,强烈的黑白反差,粗糙的颗粒感,不拘泥的主题……
![]() |
加我摄影师 |
![]() |
加我摄影师 |
但除去模仿,更多时候,阿炭展示的是“随性”。在他看来,得到什么样的照片可能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拍得爽不爽、过不过瘾。
他用胶卷机去拍照,理由是后期不用调色——对于他来说,调色很痛苦,正如他喜欢烹饪,而调色对于他来说就是洗碗;后来他偏好用傻瓜机,因为能随时把相机揣进口袋,做回一个不被机器干扰的普通路人。
他拒绝去定义一张照片的名字及它的目的性,当问及照片背后的意义,他喜欢把这项任务推给看照片的人。
“其实我不是很在乎意义这个东西,去远方拍风景有意义,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用同一个角度拍自家窗外的风景就没有意义么?如果他坚持了几十年或者一辈子,还是没有意义么?”阿炭这样回答关于他所拍的照片背后意义的问题。
他效仿森山大道式的对街拍的量的追求,用一种几乎要把快门按爆的拍摄方式。镜头对准一些普通人不懂其何以成为拍摄对象的事物。
![]() |
加我摄影师 |
![]() |
加我摄影师 |
![]() |
加我摄影师 |
![]() |
加我摄影师 |
“纯粹把东西拍好看,那是一种很肤浅的美啊。”阿炭这样说。对于审美的观点,他保持中立,也不会太去想别人对他的评价。
“追寻意义是痛苦的,如果非要追寻一个意义的话,可能那个东西在那样的时间、那样的空间,被那样的角度用那样的相机记录下来了,之后可能会有一个人,看到这张照片,产生某种我体会不到的感受。”
下面也是阿炭的作品,拍摄地点是杭州动物园,一组不难被赋予意义的摄影。但这样的摄影在阿炭的相册中并不多见。
![]() |
加我摄影师 |
![]() |
加我摄影师 |
![]() |
加我摄影师 |
![]() |
加我摄影师 |
“说我是文青就是咯,不是就不是咯。”好像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被天生地植入他的基因里。
在十六七岁的时候,阿炭从高一退学了。那是他跟大部分人不太相似的经历。
退学的原因是他学不进去,也不想学了。后来他在家里呆了两年,这是非常难熬的两年。有一段时间他一直在看一本书,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那段时间也看不了其它书,就抱着这本书。当家里人在不停向你施压的时候,这本书是我唯一能去的地方。”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也是一个16岁的不想读书的高中生。
这本书的作者也给了阿炭很大影响。“我模仿他的文风写了一本十万字的小说,不过后来回头看不喜欢了,就烧掉了。”
阿炭有整理出自己的影集,他会尝试着出版,但对于最终是否能出版,他并不是太执着。关于文字,阿炭也是拒绝自己去为观看者提炼“中心思想”。
现在的阿炭留着山羊胡,“一方面是懒得打理,另一方面是跟家里对着干习惯了。”他是符合大众定义中的“叛逆”的,但他又好像比大部分三十岁的人快乐一点。
“我现在最大的焦虑,就是没有焦虑。”阿炭补充说,“身边的人觉得我该有焦虑,但是偏偏我没有,这让我有点焦虑……”
接下来的阿炭,打算骑摩托在江浙一带,拍一拍江南的风光。“差不多每十天回一次杭州吧,因为工作安排在这几天。”
他不禁让人联想起《老友记》里罗斯对乔伊的一番话——“乔伊,对不起,我需要知道我的下一个月的收入在哪里,而你不需要,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像我这样,这是我欣赏你的地方。”
最后附上阿炭的两小篇文字:
![]() |
加我摄影师 |
![]() |
加我摄影师 |
编辑: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