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经纬线地图
当我们站在如今一副随处可见的世界地图前面,看着七大洲四大洋在眼前展开,纵横的经纬线从中穿过,是否有些熟视无睹?还是会像孩子一样兴奋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兴起探求茫茫未知世界的念头?
可是你可曾想过,这样一幅世界地图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人类已知最早的地图发现于1881年,是伊拉克考古学家发现的巴比伦世界地图。所谓“世界”,并不是指这幅地图描绘了真实地球的景象,而是从地球上方以鸟瞰的角度将全世界以平面的方式呈现出来。姑且不论这张地图的准确程度(在当时巴比伦人经验所及之外全是想象的世界),但就绘制这幅地图的观念来看,在2500多年以前,人类就开始以“神”的视角,“对广袤无边的已知世界空间施以某种秩序和结构”,这非常了不起。
说起世界地图的科学化,我们当然要把眼光放到地中海世界。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已经设想地球是圆的。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他是当时希腊世界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亚历山大博物馆的第三任馆长),他在绘制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已知)世界地图时,使用了经纬线相互垂直的等距离圆柱投影法,据传这是最早使用投影法绘制的地图。托勒密则是希腊地图学(地理学)的集大成者。
虽然经过中世纪的衰败,在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终于幸运地捡回了希腊的科学精神。地理大发现对于航海图的需要、中世纪晚期成熟的行会组织保障……地图学(或者被称为“宇宙学”)在欧洲一跃而起。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幅地图当属1507年由瓦尔德泽米勒绘制的《世界全图》和1569年由墨卡托绘制的《世界地图》。前者以航海家亚美利哥之名命名了美洲,成为美洲的“出生证明”;而后者,发明了墨卡托投影法,保证了地图上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正确,一直被沿用至今。
在历史发展的初期,中国的地图呈现的是另一种发展路径。
在《周礼·天官》中说:“司书掌邦之六典,……邦中之版,土地之图”。《周礼·夏官》中说:“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虽然李约瑟曾经猜想中世纪整整一千年,当欧洲人对科学制图学还一无所知的时候,中国人却在稳步地发展自己的制图传统。这种猜想并非没有根据。
中国制图学的第一座高峰当属晋时的尚书裴秀所作的《禹贡地域图》,藏于皇室秘府之中。与托勒密在地图学上的贡献相似,裴秀也提出了制图的方法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
裴秀的地图没有保存下来,可并不缺乏继承者。在西安发现的一张宋代所绘的《禹迹图》与明代时罗洪先、叶春及等人所绘的地图,都沿用了这种方法。
中式地图的绘制并不依靠在地球表面想象出的经纬线,而是一种横竖交叉的网格线。这两种不同的绘图法,反映的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思维方式。“经纬网格通过纬度和经度确定地点相对于地球表明其他地方的位置;中国的网格则并不想要将球体投影在平面上,而只是为了便于计算距离和地区面积”。经纬线便于寻找和开拓(海)商路,而中国网格便于测量(农业土地)面积和边界防守。
到了晚明,出现了一个在地图史上重要的事件——传教士把西方的绘图法带到了中国。
浮尘得筏见真玄,盛世同文更豁然;
万国舆图收掌中,一元星历灿玑穿……
这首诗收录于《熙朝崇正集》——一部福建文人赠送给西方传教士的诗集汇编。作者在文中感谢的是传教士带来了以前从来没见过的“世界地图”和更先进的天文历法。]
利玛窦描述说:
“当他们头一次看到我们的世界地图时,一些无学识的人讥笑它,拿它开心,但更有教育的人却不一样,特别是当他们研究了相应于南北回归线的纬线、子午线和赤道的位置时。再者,他们得知五大地区的名称,读到很多不同民族的风俗,看到许多地名和他们古代作家所取的名字完全一致,这时候他们承认那张地图确实表示世界的大小和形状。”
同时,利玛窦为了将中国地图介绍到欧洲,还着手用西式投影法改绘中国地图。这得益于他早年在耶稣会罗马学院修习的几何学(瓦尔德泽米勒与墨卡托也都是神学院出身)。从肇庆开始,利玛窦刻绘了多幅《世界地图》,然而中国人并不理解投影法的原理(1606年徐光启才开始和利玛窦学习几何学,并翻译《几何原本》),也就无法掌握绘制世界地图的核心方法。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人也并不需要经纬线和投影法。16世纪,欧洲的地图已经变成上流社会时髦的装饰品,正如维米尔所画的那样,一副精美的地图可以彰显主人非凡的魅力,而一份先进准确的航海图更是各殖民公司花重金争抢的宝贝。而在中国,地图依然要被保存在官府之中。皇权授命于天,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地图中隐藏着皇权的秘符,必须稳妥地保管,不能轻易示人。地图对于中国统治者来说,就是为了彰显统治以及收取土地税。
而且,中国人更相信文字的力量。这一点体现在绘图方法上非常明显。拿裴秀来说,他所绘制的地图并不是根据实际测量的结果,而是根据历史文献——为《禹贡》添加全新的、更新过的历史资料。而唐代的贾耽则明确指出:“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注”,认为只用视觉图像描绘自然地理是有局限性的。到了宋以后,更是重经(文字)不重图,地图放置在卷首或是“附录”部分,甚至根本不配图,只有大量的文字记载。
直到康熙年间,因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的需要,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中国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据梯形投影绘制的经纬线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
地图不仅是一张纸,它承载人类观看地球以及自身的意识和历史。从地图着手,重述人类观念史的作品很多,仅我手头就有西门·加菲尔德的《地图的历史》、卜正民的《塞尔登的中国地图》等,而后浪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则更为这一序列添色不少。
正如书名所传达出来的,这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书。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豆瓣读书链接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签约原创号:“你真的知道吗”。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 |
可是你可曾想过,这样一幅世界地图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人类已知最早的地图发现于1881年,是伊拉克考古学家发现的巴比伦世界地图。所谓“世界”,并不是指这幅地图描绘了真实地球的景象,而是从地球上方以鸟瞰的角度将全世界以平面的方式呈现出来。姑且不论这张地图的准确程度(在当时巴比伦人经验所及之外全是想象的世界),但就绘制这幅地图的观念来看,在2500多年以前,人类就开始以“神”的视角,“对广袤无边的已知世界空间施以某种秩序和结构”,这非常了不起。
![]() |
【巴比伦世界地图】 |
说起世界地图的科学化,我们当然要把眼光放到地中海世界。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已经设想地球是圆的。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他是当时希腊世界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亚历山大博物馆的第三任馆长),他在绘制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已知)世界地图时,使用了经纬线相互垂直的等距离圆柱投影法,据传这是最早使用投影法绘制的地图。托勒密则是希腊地图学(地理学)的集大成者。
虽然经过中世纪的衰败,在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终于幸运地捡回了希腊的科学精神。地理大发现对于航海图的需要、中世纪晚期成熟的行会组织保障……地图学(或者被称为“宇宙学”)在欧洲一跃而起。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幅地图当属1507年由瓦尔德泽米勒绘制的《世界全图》和1569年由墨卡托绘制的《世界地图》。前者以航海家亚美利哥之名命名了美洲,成为美洲的“出生证明”;而后者,发明了墨卡托投影法,保证了地图上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正确,一直被沿用至今。
![]() |
![]() |
【瓦尔德泽米勒的地图——美洲的出生证】 |
在历史发展的初期,中国的地图呈现的是另一种发展路径。
在《周礼·天官》中说:“司书掌邦之六典,……邦中之版,土地之图”。《周礼·夏官》中说:“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虽然李约瑟曾经猜想中世纪整整一千年,当欧洲人对科学制图学还一无所知的时候,中国人却在稳步地发展自己的制图传统。这种猜想并非没有根据。
中国制图学的第一座高峰当属晋时的尚书裴秀所作的《禹贡地域图》,藏于皇室秘府之中。与托勒密在地图学上的贡献相似,裴秀也提出了制图的方法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
裴秀的地图没有保存下来,可并不缺乏继承者。在西安发现的一张宋代所绘的《禹迹图》与明代时罗洪先、叶春及等人所绘的地图,都沿用了这种方法。
![]() |
【华夷图、禹迹图】 |
![]() |
【罗洪先所绘广舆图】 |
中式地图的绘制并不依靠在地球表面想象出的经纬线,而是一种横竖交叉的网格线。这两种不同的绘图法,反映的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思维方式。“经纬网格通过纬度和经度确定地点相对于地球表明其他地方的位置;中国的网格则并不想要将球体投影在平面上,而只是为了便于计算距离和地区面积”。经纬线便于寻找和开拓(海)商路,而中国网格便于测量(农业土地)面积和边界防守。
到了晚明,出现了一个在地图史上重要的事件——传教士把西方的绘图法带到了中国。
浮尘得筏见真玄,盛世同文更豁然;
万国舆图收掌中,一元星历灿玑穿……
这首诗收录于《熙朝崇正集》——一部福建文人赠送给西方传教士的诗集汇编。作者在文中感谢的是传教士带来了以前从来没见过的“世界地图”和更先进的天文历法。]
利玛窦描述说:
“当他们头一次看到我们的世界地图时,一些无学识的人讥笑它,拿它开心,但更有教育的人却不一样,特别是当他们研究了相应于南北回归线的纬线、子午线和赤道的位置时。再者,他们得知五大地区的名称,读到很多不同民族的风俗,看到许多地名和他们古代作家所取的名字完全一致,这时候他们承认那张地图确实表示世界的大小和形状。”
同时,利玛窦为了将中国地图介绍到欧洲,还着手用西式投影法改绘中国地图。这得益于他早年在耶稣会罗马学院修习的几何学(瓦尔德泽米勒与墨卡托也都是神学院出身)。从肇庆开始,利玛窦刻绘了多幅《世界地图》,然而中国人并不理解投影法的原理(1606年徐光启才开始和利玛窦学习几何学,并翻译《几何原本》),也就无法掌握绘制世界地图的核心方法。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人也并不需要经纬线和投影法。16世纪,欧洲的地图已经变成上流社会时髦的装饰品,正如维米尔所画的那样,一副精美的地图可以彰显主人非凡的魅力,而一份先进准确的航海图更是各殖民公司花重金争抢的宝贝。而在中国,地图依然要被保存在官府之中。皇权授命于天,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地图中隐藏着皇权的秘符,必须稳妥地保管,不能轻易示人。地图对于中国统治者来说,就是为了彰显统治以及收取土地税。
![]() |
【维米尔·画家的画室】 |
而且,中国人更相信文字的力量。这一点体现在绘图方法上非常明显。拿裴秀来说,他所绘制的地图并不是根据实际测量的结果,而是根据历史文献——为《禹贡》添加全新的、更新过的历史资料。而唐代的贾耽则明确指出:“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注”,认为只用视觉图像描绘自然地理是有局限性的。到了宋以后,更是重经(文字)不重图,地图放置在卷首或是“附录”部分,甚至根本不配图,只有大量的文字记载。
直到康熙年间,因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的需要,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中国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据梯形投影绘制的经纬线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
地图不仅是一张纸,它承载人类观看地球以及自身的意识和历史。从地图着手,重述人类观念史的作品很多,仅我手头就有西门·加菲尔德的《地图的历史》、卜正民的《塞尔登的中国地图》等,而后浪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则更为这一序列添色不少。
![]() |
正如书名所传达出来的,这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书。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豆瓣读书链接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签约原创号:“你真的知道吗”。转载请与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