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出轨”的你我
王小波在他的杂文《有与无》里面说:“我从小就想写小说,最后在将近四十岁时,终于开始写作——我做这件事,纯粹是因为,这是我爱的事业。是我要做,不是我必须做——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别。”不难理解,这里面的“必须”二字无疑是具有某种来自外界的强制性的逼迫,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姿态,而“我要做”则是另一种从个人出发,尊重自己的内心冲动,有一股强大的内力在推动着自己去做一件事。“必须”是外力,“我要”是内力,而对于一个人的根本力当然是后者。因此王小波说对于他毕生热爱的写作这件事,不是“必须”,是“我要”。引用小波这段话,正是想找个合乎情理的台阶,下面我就想要说一些我要说的话。
我要说的就是“活着与写作”,很明显是两个概念,的确如此,今天我讲的就是这两件事,不过,“活着”这件事主语是我们,而“写作”这件事主语是我。这几天,我时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活着?我想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大概都会摇头耸肩:没劲,很多作家都说过这个话题,至于答案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活在当下,想这些虚头巴脑的没用。我当然持有不一样的观点。关于活着,有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还有史铁生在哲学散文《我与地坛》里面对于活着、生死的说法,还有古往今来很多作家、学者的解释,想必就是不以其为题的文章里面也必然会涉及到这两个字。可是,一万种人有一万种活法,同样就有一万种对“活着”这件事的看法,我算其中一个,自然有我的看法。引子已经够长的了,下面切入正题:为什么活着?
最近,在家里一直闲得无事,概括言之:吃喝拉撒外加睡觉阅读。这样枯燥乏味的生活持续了将近一个月,起因是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我沦为一个“暑期留守大学生”,在家里专职做“家庭主妇”,每天除了给父亲做饭这些常规事务,就是回到自己的房间,用《红拂夜奔》里面形容主人公的一个“罪不可赦”词:想入非非。不分昼夜的想入非非。想我为什么会总是做到书桌前望着窗外的枣树发呆;想我为什么每到这个时刻就会心不在焉的打几只苍蝇;想我为什么总会望着天空白云不自觉的创造一些美好的文字但又瞬间随风飘了去。总之:想我为什么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会在想这些问题,毫无生产,毫无投入,毫无激情,尚未使用,就已衰竭。想了一个月,还是没想明白,但是总会有些进步,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我手里拿着狗尾草,来回踱步于挺院中,闻着刚刚下完雨草丛的湿气,从头到脚继续怀疑着自己,终于,我回答了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
问:人在什么时候会思考活着这个问题。
答:一、死亡。二、出轨。
其实,在这里我把漫长的人生比作了一列开往未来的火车,而人就是火车里的乘客,人们因经济实力或者社会地位的悬殊也会有乘坐火车的“三六九等”。那么这列火车总是有条不紊的行进着,上面的乘客也按部就班的生活着,只是常常在这个时候,人们却忽略了最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列火车开往哪里?你在哪里下车?下了车又将要去哪里?如果火车忽然发生意外,那你这么证明你乘坐过这列火车?等等。而我以为,之所以也会很多人想到这个问题,无疑两大类:一是死亡,也就是在这列火车上因为伤病或者意外而不得不里死亡很近,人离死亡很近的时候,也就是无限接近另一个端点的时候,一定会思考马上结束的这段直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二则是出轨,也就是你自己乘坐的这列火车出轨了,而你该怎么办。这个我举例解释一下。生活中有很多景象都是在“出轨”。你看那夏日顶着四十多度的大太阳攀爬在极高的建筑物上施工的农民工,他们勤勤恳恳,看似毫无怨言。其实不然,你以为他们脑子里只有砖瓦水泥?当然大部分会是,但里面“出轨”的人,则会在想自己的梦想,雕刻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或者美术?写作?等等,所以,他们就是“出轨”的农民工。你再看遥远大西北那草原上牧羊人,皮鞭抽的震天响,喊着你听不懂的号子,好像平平庸庸几十年如一日,但他们也会“出轨”,粗犷的汉子唱着细腻的牧歌,渴望站到更大的舞台去表现自己。这时候,他们到了灵魂也早已“出轨”。还有那社会上许许多多从事着自己并不喜爱但却为了生计而“必须”要做的事情,心里想着“我要做”却不能做的事情,那么,他们就是我所说的第二种情况。在“出轨”的时候,他们就会思考,生而为人,我一直在做“必须做”的事情,却不能做“我要做”的事情,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我能不能试着改变一下?如果不能的话,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要这样生活下去,吃饱穿暖儿女双全,但是,我快乐吗?如果不快乐,那活着又是为什么呢?往往这个时候,“为什么活着”,就会成了那些虽不甘现状,渴望改变但却碍于现实无能为力的人们最经常的命题。
我承认,我是“出轨者”。所以,我要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会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独有的天才和才干,而这个就是“我要做”最原始的能量和内在动力。不幸的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不得不遵循社会这个大规则生活,所以就会出现“天时地利却不人和”的情况,打个比方,学生时代的应试教育的确压制了很多学生的天才,学生都忙于学业,把感兴趣的事物或者自己天性擅长的事物暂时搁浅,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或许永远搁浅了。我无意抨击制度,只是以此来举例说明,人活着,有时候不得不因为一些环境因素和突发事件而中断自己天赋的发展,幸运的则在未来捡起,继续修炼,不幸的则永远与自己的天赋告别,走向柴米油盐。不得不说,后者是可悲的,也是占大多数的,他们快乐的源头被切断了,虽然不至于无法生活,但不得不承认,很难过。因为我是属于这个群体的,所以我拿我自己来说明一下。也就接继续到下一个话题——“活着与写作”中的“写作”。
我个人爱好写作。这是从小就发现的,姐姐大我八岁,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总是蹲在姐姐的书柜前面,一本本翻阅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然后挑一本看的最入迷的拿到床上,时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脸上还盖着翻开的书,那种书的味道,永远都忘不了,那也是第一次书籍给我的安全感和快乐感。长大了,一直喜欢阅读,然而我就属于被应试教育压制的,我擅长历史,可是地理偏不好,而且极差。因此我经常为了不拉高考分数,补习地理,可是我偏不开这一窍,高考也没提高,所以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我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领域,而我热爱的领域,却没了时间培养。我觉得一个人看书的最好年纪就是十六岁至二十岁,这是“开蒙”时期,并非说理解的有多深刻,甚至很肤浅,但是在这个年龄段,我个人体验是思想相当活跃,思维也很发散,对世界勇敢而好奇。可是大部分人都在“五年模拟 三年高考”中度过。好在热爱终归是热爱,而我现在也没有到了为了生存必须和热爱“say bye”的地步,所以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两个问题;为什么活着?为了写作。 那为什么写作? 因写作而快乐。其实,按照这个“出轨”句式,大家也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为了**,为什么**?因**而快乐。其实也就是,活着为了快乐,而具体的方式,则是你毕生的热爱。什么是热爱?热爱就是能让你不顾一切、热血沸腾的东西;热爱就是能让你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还惦记着什么日子才能吃着锅里;热爱就是尽管生活给你设置重重障碍但你却像个英雄一样所向披靡、永不言败。
最近我的“锅里肉”很困扰我,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写小说,但我的确很不喜欢煲鸡汤,或者写一些经验之谈规则云云,我热爱小说这种更自由、可能性更多的表现形式。不过我正在对这个问题“想入非非”,相信不久就有答案。你呢,也一样,我希望你在吃着碗里的一定要不忘记看着锅里的,那是你的生命力啊!
看完我这篇文,是不是觉得不知所云?你说了这么多到底在讲一个什么道理啊?没有中心思想啊?朋友,我爱你!我写作的准则是:交给。而不是:扔给。前者是温婉而渴求对话的,后者是粗鲁且高姿态的。我们是平等的,大家都是成年人,我也并不认为我比大家多有见解。很多作家就作者与读者如何相处的问题都说过,张爱玲说,一部作品,就是作者给自己所能给的,读者拿自己所能拿的,这就够了。王小波也说过,自己不认为是读者的精神导师,大家都是平等的,读者的水平是很高的。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他们两个都是我爱的作家,因此我也赞同他们的说法。说回来,你看了这篇文章会按照那个“出轨”的句式问问自己,重拾从前的勇气,寻找最真的自己,这就是我的目的,很简单。
道理说了不少,最后在喊句百年口号:前辈很多,都是神话,但是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所以你也是你,不一样的自己。壮士!比比,看咱们谁先回到正轨,谁先找到快乐。
我要说的就是“活着与写作”,很明显是两个概念,的确如此,今天我讲的就是这两件事,不过,“活着”这件事主语是我们,而“写作”这件事主语是我。这几天,我时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活着?我想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大概都会摇头耸肩:没劲,很多作家都说过这个话题,至于答案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活在当下,想这些虚头巴脑的没用。我当然持有不一样的观点。关于活着,有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还有史铁生在哲学散文《我与地坛》里面对于活着、生死的说法,还有古往今来很多作家、学者的解释,想必就是不以其为题的文章里面也必然会涉及到这两个字。可是,一万种人有一万种活法,同样就有一万种对“活着”这件事的看法,我算其中一个,自然有我的看法。引子已经够长的了,下面切入正题:为什么活着?
最近,在家里一直闲得无事,概括言之:吃喝拉撒外加睡觉阅读。这样枯燥乏味的生活持续了将近一个月,起因是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我沦为一个“暑期留守大学生”,在家里专职做“家庭主妇”,每天除了给父亲做饭这些常规事务,就是回到自己的房间,用《红拂夜奔》里面形容主人公的一个“罪不可赦”词:想入非非。不分昼夜的想入非非。想我为什么会总是做到书桌前望着窗外的枣树发呆;想我为什么每到这个时刻就会心不在焉的打几只苍蝇;想我为什么总会望着天空白云不自觉的创造一些美好的文字但又瞬间随风飘了去。总之:想我为什么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会在想这些问题,毫无生产,毫无投入,毫无激情,尚未使用,就已衰竭。想了一个月,还是没想明白,但是总会有些进步,这也是客观存在的。
我手里拿着狗尾草,来回踱步于挺院中,闻着刚刚下完雨草丛的湿气,从头到脚继续怀疑着自己,终于,我回答了困扰自己很久的问题。
问:人在什么时候会思考活着这个问题。
答:一、死亡。二、出轨。
其实,在这里我把漫长的人生比作了一列开往未来的火车,而人就是火车里的乘客,人们因经济实力或者社会地位的悬殊也会有乘坐火车的“三六九等”。那么这列火车总是有条不紊的行进着,上面的乘客也按部就班的生活着,只是常常在这个时候,人们却忽略了最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列火车开往哪里?你在哪里下车?下了车又将要去哪里?如果火车忽然发生意外,那你这么证明你乘坐过这列火车?等等。而我以为,之所以也会很多人想到这个问题,无疑两大类:一是死亡,也就是在这列火车上因为伤病或者意外而不得不里死亡很近,人离死亡很近的时候,也就是无限接近另一个端点的时候,一定会思考马上结束的这段直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二则是出轨,也就是你自己乘坐的这列火车出轨了,而你该怎么办。这个我举例解释一下。生活中有很多景象都是在“出轨”。你看那夏日顶着四十多度的大太阳攀爬在极高的建筑物上施工的农民工,他们勤勤恳恳,看似毫无怨言。其实不然,你以为他们脑子里只有砖瓦水泥?当然大部分会是,但里面“出轨”的人,则会在想自己的梦想,雕刻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或者美术?写作?等等,所以,他们就是“出轨”的农民工。你再看遥远大西北那草原上牧羊人,皮鞭抽的震天响,喊着你听不懂的号子,好像平平庸庸几十年如一日,但他们也会“出轨”,粗犷的汉子唱着细腻的牧歌,渴望站到更大的舞台去表现自己。这时候,他们到了灵魂也早已“出轨”。还有那社会上许许多多从事着自己并不喜爱但却为了生计而“必须”要做的事情,心里想着“我要做”却不能做的事情,那么,他们就是我所说的第二种情况。在“出轨”的时候,他们就会思考,生而为人,我一直在做“必须做”的事情,却不能做“我要做”的事情,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我能不能试着改变一下?如果不能的话,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要这样生活下去,吃饱穿暖儿女双全,但是,我快乐吗?如果不快乐,那活着又是为什么呢?往往这个时候,“为什么活着”,就会成了那些虽不甘现状,渴望改变但却碍于现实无能为力的人们最经常的命题。
我承认,我是“出轨者”。所以,我要谈谈我的看法。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会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独有的天才和才干,而这个就是“我要做”最原始的能量和内在动力。不幸的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不得不遵循社会这个大规则生活,所以就会出现“天时地利却不人和”的情况,打个比方,学生时代的应试教育的确压制了很多学生的天才,学生都忙于学业,把感兴趣的事物或者自己天性擅长的事物暂时搁浅,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或许永远搁浅了。我无意抨击制度,只是以此来举例说明,人活着,有时候不得不因为一些环境因素和突发事件而中断自己天赋的发展,幸运的则在未来捡起,继续修炼,不幸的则永远与自己的天赋告别,走向柴米油盐。不得不说,后者是可悲的,也是占大多数的,他们快乐的源头被切断了,虽然不至于无法生活,但不得不承认,很难过。因为我是属于这个群体的,所以我拿我自己来说明一下。也就接继续到下一个话题——“活着与写作”中的“写作”。
我个人爱好写作。这是从小就发现的,姐姐大我八岁,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总是蹲在姐姐的书柜前面,一本本翻阅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然后挑一本看的最入迷的拿到床上,时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脸上还盖着翻开的书,那种书的味道,永远都忘不了,那也是第一次书籍给我的安全感和快乐感。长大了,一直喜欢阅读,然而我就属于被应试教育压制的,我擅长历史,可是地理偏不好,而且极差。因此我经常为了不拉高考分数,补习地理,可是我偏不开这一窍,高考也没提高,所以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我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领域,而我热爱的领域,却没了时间培养。我觉得一个人看书的最好年纪就是十六岁至二十岁,这是“开蒙”时期,并非说理解的有多深刻,甚至很肤浅,但是在这个年龄段,我个人体验是思想相当活跃,思维也很发散,对世界勇敢而好奇。可是大部分人都在“五年模拟 三年高考”中度过。好在热爱终归是热爱,而我现在也没有到了为了生存必须和热爱“say bye”的地步,所以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两个问题;为什么活着?为了写作。 那为什么写作? 因写作而快乐。其实,按照这个“出轨”句式,大家也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为了**,为什么**?因**而快乐。其实也就是,活着为了快乐,而具体的方式,则是你毕生的热爱。什么是热爱?热爱就是能让你不顾一切、热血沸腾的东西;热爱就是能让你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还惦记着什么日子才能吃着锅里;热爱就是尽管生活给你设置重重障碍但你却像个英雄一样所向披靡、永不言败。
最近我的“锅里肉”很困扰我,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写小说,但我的确很不喜欢煲鸡汤,或者写一些经验之谈规则云云,我热爱小说这种更自由、可能性更多的表现形式。不过我正在对这个问题“想入非非”,相信不久就有答案。你呢,也一样,我希望你在吃着碗里的一定要不忘记看着锅里的,那是你的生命力啊!
看完我这篇文,是不是觉得不知所云?你说了这么多到底在讲一个什么道理啊?没有中心思想啊?朋友,我爱你!我写作的准则是:交给。而不是:扔给。前者是温婉而渴求对话的,后者是粗鲁且高姿态的。我们是平等的,大家都是成年人,我也并不认为我比大家多有见解。很多作家就作者与读者如何相处的问题都说过,张爱玲说,一部作品,就是作者给自己所能给的,读者拿自己所能拿的,这就够了。王小波也说过,自己不认为是读者的精神导师,大家都是平等的,读者的水平是很高的。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他们两个都是我爱的作家,因此我也赞同他们的说法。说回来,你看了这篇文章会按照那个“出轨”的句式问问自己,重拾从前的勇气,寻找最真的自己,这就是我的目的,很简单。
道理说了不少,最后在喊句百年口号:前辈很多,都是神话,但是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所以你也是你,不一样的自己。壮士!比比,看咱们谁先回到正轨,谁先找到快乐。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