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翻开<复活>》
买这本书是在高一,那时全年级统一买书,薄的五块一本,厚的十块一本。 对于那时酷爱书却没多余的钱买书的我,一次性定了很多,《复活》就是其中一本。
那时是言情小说最盛行的时候,曾经熬通宵举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完了《夏有乔木雅望天堂》,那是我第一次那么投入的看一本小说,为夏彤的爱情,男主的遭遇流泪,但我从来没有为我我买的那些名著熬过夜,不过我看言情也是止于《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了。
那时感觉看外国的著作特别费劲儿,盗版的书页粗糙,大约是为了节约成本,字的排版更是密密麻麻。一大页,几百字,可能都在描写一处景,或是某个角色的内心独白。看不明白,也不敢随意揣测大家的意思。这便是我第一次打开《复活》的印象,翻了几页我便放弃了在知识的海洋里挣扎了…所以这些个著作最终的都全是压箱底儿的结局了。
第二次翻开《复活》,大概时间我已经不记得了,多半是无聊的时候看的,遇上一大段一大段描写的话,便直接跳过去了,那时候,更多的是追求故事情节,可是发现写了一百多页,仍还是卡秋莎在法院受审的情节。我大抵是不记得了自己了解到了什么,了无趣味,觉得这列夫·托尔斯泰老头儿为什么有那么多废话可以写,所以应该是在无所事事中最终放弃了这本书。
第三次,这便是现下这一次,这次翻开《复活》,看见了上一次读这本书放的书签,这书签还是高中买笔芯送的纸质书签,夹在书里,有三分之一的部分露在外边,因为压箱底儿,露出来的那部分已经皱的不行,此时,没有好书签的我更加悔恨前几日那样大方地把我喜爱的铜质书签送给朋友了。
其实好的书签商店里还有卖,如果错过了一本好书,那才是真的遗憾。我好庆幸我再次打开了《复活》。
打开第一页还是那样一大段描景的句子,还好,没有以前想象地那么难。厌恶一大段描景句子的根源应该是在高中,虽然很喜欢语文,可是到了临近高考几近魔鬼式训练的时候,除了看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其他的几乎就会两眼昏花,强忍住想要呕吐的心情。
也就是在这本书的第一页,我摘抄了一句话“唯有人,唯有成年的大人,一直在欺骗自己而且欺骗别人,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句子是那么精炼呢?开头写了自然的花鸟树生生长长的普通循环,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类的自以为是,对大自然的肆意而改变。花鸟树和人的对比,如果爱思考,应该能参透到最终其实人类都会回到本质,会“复活”到一种生生长长的本质状态吧。
对于名作,我依旧是怀着敬畏的心态。以前,课堂上总是有老师带领我们去学习那些著作,老师给我们剖析那些作者的用意,那还是得遇见好老师吧,如果只是为了让你高考,可能那些剖析都是来自教参了,庆幸一直以来我遇到的都是好老师。如今再也没有像课堂那样的环境了,便只能自己慢慢体会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看这本书读到这一句是这样的理解,别人读的时候又是另一番领悟了。
真正让我震撼的还是“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一切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追求的是他自己的幸福,因此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这是原文的句子,一直以来我自己都是处于一种纠结颓靡的状态,看到这句话不禁让我一颤,感觉脑袋里像涂了风油精似的,异常地清醒。我老师在探求一个答案,一个有关“对”和“错”的答案,但是怎么也找不到这个答案,所以我困惑,我找不到答案可以来解释眼前发生的许多事。我们大多数的人都还是合格的人,能够理性的用“精神的人”去抑制“兽性的人”。可能我看到这句话并不是代表我已经完全找到了答案,答案肯定会一直在变,现在看到的答案能够相当地解释现在的情景,它是书本的道理,我知道了这个道理,但是生活的道理还得我自己去领悟,去把书本的道理变成现实的道理。
《复活》我还没有看完,昨天开始,今天看到卡秋莎被判刑之后,涅赫柳多夫开始“清扫自己的灵魂”。我看了他的灵魂自省,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狂喜,我想把它写下来,把它当做我永恒的警示。
突然爱上了这个老头儿,他深邃的小眼睛,看到了许多凡人无法参透的道理。真感谢,我能在这灿烂的阳光下感受到这么深刻的道理。
那时是言情小说最盛行的时候,曾经熬通宵举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完了《夏有乔木雅望天堂》,那是我第一次那么投入的看一本小说,为夏彤的爱情,男主的遭遇流泪,但我从来没有为我我买的那些名著熬过夜,不过我看言情也是止于《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了。
那时感觉看外国的著作特别费劲儿,盗版的书页粗糙,大约是为了节约成本,字的排版更是密密麻麻。一大页,几百字,可能都在描写一处景,或是某个角色的内心独白。看不明白,也不敢随意揣测大家的意思。这便是我第一次打开《复活》的印象,翻了几页我便放弃了在知识的海洋里挣扎了…所以这些个著作最终的都全是压箱底儿的结局了。
第二次翻开《复活》,大概时间我已经不记得了,多半是无聊的时候看的,遇上一大段一大段描写的话,便直接跳过去了,那时候,更多的是追求故事情节,可是发现写了一百多页,仍还是卡秋莎在法院受审的情节。我大抵是不记得了自己了解到了什么,了无趣味,觉得这列夫·托尔斯泰老头儿为什么有那么多废话可以写,所以应该是在无所事事中最终放弃了这本书。
第三次,这便是现下这一次,这次翻开《复活》,看见了上一次读这本书放的书签,这书签还是高中买笔芯送的纸质书签,夹在书里,有三分之一的部分露在外边,因为压箱底儿,露出来的那部分已经皱的不行,此时,没有好书签的我更加悔恨前几日那样大方地把我喜爱的铜质书签送给朋友了。
其实好的书签商店里还有卖,如果错过了一本好书,那才是真的遗憾。我好庆幸我再次打开了《复活》。
打开第一页还是那样一大段描景的句子,还好,没有以前想象地那么难。厌恶一大段描景句子的根源应该是在高中,虽然很喜欢语文,可是到了临近高考几近魔鬼式训练的时候,除了看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其他的几乎就会两眼昏花,强忍住想要呕吐的心情。
也就是在这本书的第一页,我摘抄了一句话“唯有人,唯有成年的大人,一直在欺骗自己而且欺骗别人,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句子是那么精炼呢?开头写了自然的花鸟树生生长长的普通循环,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类的自以为是,对大自然的肆意而改变。花鸟树和人的对比,如果爱思考,应该能参透到最终其实人类都会回到本质,会“复活”到一种生生长长的本质状态吧。
对于名作,我依旧是怀着敬畏的心态。以前,课堂上总是有老师带领我们去学习那些著作,老师给我们剖析那些作者的用意,那还是得遇见好老师吧,如果只是为了让你高考,可能那些剖析都是来自教参了,庆幸一直以来我遇到的都是好老师。如今再也没有像课堂那样的环境了,便只能自己慢慢体会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看这本书读到这一句是这样的理解,别人读的时候又是另一番领悟了。
真正让我震撼的还是“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一切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追求的是他自己的幸福,因此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这是原文的句子,一直以来我自己都是处于一种纠结颓靡的状态,看到这句话不禁让我一颤,感觉脑袋里像涂了风油精似的,异常地清醒。我老师在探求一个答案,一个有关“对”和“错”的答案,但是怎么也找不到这个答案,所以我困惑,我找不到答案可以来解释眼前发生的许多事。我们大多数的人都还是合格的人,能够理性的用“精神的人”去抑制“兽性的人”。可能我看到这句话并不是代表我已经完全找到了答案,答案肯定会一直在变,现在看到的答案能够相当地解释现在的情景,它是书本的道理,我知道了这个道理,但是生活的道理还得我自己去领悟,去把书本的道理变成现实的道理。
《复活》我还没有看完,昨天开始,今天看到卡秋莎被判刑之后,涅赫柳多夫开始“清扫自己的灵魂”。我看了他的灵魂自省,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狂喜,我想把它写下来,把它当做我永恒的警示。
突然爱上了这个老头儿,他深邃的小眼睛,看到了许多凡人无法参透的道理。真感谢,我能在这灿烂的阳光下感受到这么深刻的道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