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沿路感想活成答案
经历真的是件好事情,是很多人生疑惑水到渠成的解药。听过很多人说人到十八岁或二十四岁,人就定了型,但我的经历并非如此。这两年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直在高速地发生巨变。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见过了以前没见过的人,到过了以前没到过的世界。
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可喜的事情是:我从战战兢兢地从别人那里乞讨认同与接纳的怪圈中跳了出来。或者说,有那么一个人,一不留心把我从那个怪圈里带了出来。一个生存模式的打破意味着对建立另一个模式的需要。前一两年,我几乎建立了一整套还算成系统的逻辑,让我走向之前那套逻辑的反面。我开始想人的本质就是绝对孤独,每个人的义务都只在于照顾好他自己。自己之外的每个人都是过路人,至亲至爱如父母,也没办法理解你,没办法陪伴你一辈子。更不用说别的。我开始相信一切交流都是自说自话。我试图让自己不去需要别人的理解。我从之前overdependence的怪圈跳出来,又钻进了另一个叫detachment的怪圈。detachment似乎稍微能让我平静,不再那么患得患失。我想,让自己完完全全的停止索取也好,至少比索要无度来得有安全感。
但时时在想,还有没有比这更健康的状态。或许是有的,因为总觉得我见到过。那些独立、平和、成熟,讲道理,却没有失去爱和依赖别人能力的人。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说,爱的本质是一个个不连续的瞬间。持续的爱是不存在的,爱的定义是“发生了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这就是为什么书评剧评常常说,某两个角色交汇的最强音出现在哪里哪里,因为能定义一段友谊或爱情程度高低的,往往只是它们达到顶峰时低那一瞬。
所以总觉得 ,那些把“爱”看作是自己人生寄托的人,他们的哲学从根本上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爱只是瞬间,平凡才是永恒;过了那一瞬间的爱,剩下的一辈子要面对的始终是庸碌琐屑的自己。还不如全副武装地爱着自己,用生活的精致与快乐去战胜庸碌琐屑。但是对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总觉得只需要保持着淡泊的善意与好奇。
至于那些大开心扉而不受其扰的人,或许因为他们是人生真的勇士,或许因为他们天生享有上天的福泽,不过这些都只是妄测,我依然很好奇是什么把他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可喜的事情是:我从战战兢兢地从别人那里乞讨认同与接纳的怪圈中跳了出来。或者说,有那么一个人,一不留心把我从那个怪圈里带了出来。一个生存模式的打破意味着对建立另一个模式的需要。前一两年,我几乎建立了一整套还算成系统的逻辑,让我走向之前那套逻辑的反面。我开始想人的本质就是绝对孤独,每个人的义务都只在于照顾好他自己。自己之外的每个人都是过路人,至亲至爱如父母,也没办法理解你,没办法陪伴你一辈子。更不用说别的。我开始相信一切交流都是自说自话。我试图让自己不去需要别人的理解。我从之前overdependence的怪圈跳出来,又钻进了另一个叫detachment的怪圈。detachment似乎稍微能让我平静,不再那么患得患失。我想,让自己完完全全的停止索取也好,至少比索要无度来得有安全感。
但时时在想,还有没有比这更健康的状态。或许是有的,因为总觉得我见到过。那些独立、平和、成熟,讲道理,却没有失去爱和依赖别人能力的人。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说,爱的本质是一个个不连续的瞬间。持续的爱是不存在的,爱的定义是“发生了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这就是为什么书评剧评常常说,某两个角色交汇的最强音出现在哪里哪里,因为能定义一段友谊或爱情程度高低的,往往只是它们达到顶峰时低那一瞬。
所以总觉得 ,那些把“爱”看作是自己人生寄托的人,他们的哲学从根本上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爱只是瞬间,平凡才是永恒;过了那一瞬间的爱,剩下的一辈子要面对的始终是庸碌琐屑的自己。还不如全副武装地爱着自己,用生活的精致与快乐去战胜庸碌琐屑。但是对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总觉得只需要保持着淡泊的善意与好奇。
至于那些大开心扉而不受其扰的人,或许因为他们是人生真的勇士,或许因为他们天生享有上天的福泽,不过这些都只是妄测,我依然很好奇是什么把他们变成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