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向爸妈出柜真有那么难?|《向父母出柜对上海同志青年的心理及行为影响》调查报告
《向父母出柜对上海同志青年的心理及行为影响》是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读社工硕士期间做的一项小小的个人研究,本次研究调查样本量较少,问卷严谨性上也有很多值得改进之处,发布本文是希望能以此作为当下上海同志青年向家长出柜情况的一个反映,并以此感谢协助我调查和填写问卷的各位朋友。希望我的报告可以给诸位正在考虑出柜,或身边有人打算出柜/已出柜的朋友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 为何想做这个调查?
我最初想要做这个研究,是源于自己的出柜经历。我做LGBT活动多年,不愿隐瞒父母,本打算在2014年就向他们出柜。一次按捺不住,在微信朋友圈上表达自己想要出柜的意愿,没想到10分钟之内,就收到了几十条反馈,多数是觉得我很傻很天真、着急要制止我的——这些人里不少还是已经向父母出柜的、或是活跃在LGBT圈子的朋友。又过了5分钟,我抵不过“群众的压力”,赶紧删去那条状态,也不再“妄想”在没有收入且单身的状态下同父母出柜。
到美国留学后,发现西雅图的同学对LGBT呈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们对同性恋完全习以为常,即便有同学是跨性别者,也不会因此对TA另眼相看。我的老师中也有好几位LGBT,有的是在谈话中突然而随意地提及自己的partner(伴侣),才有此意识。整个社会对LGBT亦宽容,因此我不管在怎样的场合,都是第一次见面做自我介绍时,就向他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在这样的环境浸淫久了,我忍不住会向海外的父母聊起这里的气氛、介绍我在这里的LGBT朋友,最终于4月在和父母的电话里出柜,父亲给我写邮件时表示“对我怀疑多年”所以“并不意外”。
我不禁想到,如果我在中国就向父母出柜会怎样?向父母出柜的行为,真的那么天真和幼稚吗?我了解多年的上海同志群体中,到底能找到多少向父母出柜的,其结果又如何呢?由于国内几乎没有任何有关的学术研究,因此我做了这个调查。
二 研究方法
4月22日,我在查阅了国外相关研究后,制作了一个调查问卷,并发布在朋友圈征集已出柜的朋友来填写,调查旨在了解上海的同志青年群体向父母出柜后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以及出柜经历对未来行为的影响。调查对象的范围限定在居住上海(居上海3年以上或未来打算常住)或户口为上海的,且已经向家长出柜的19-36岁间的同性恋或双性恋(因为跨性别者在性倾向上与所谓的“同志”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不算在本次调查范围内)。问卷调查皆为匿名参与,收集到的数据也是受到保护的。调查时间共两日,最后回收到48位符合要求的朋友填写的问卷。
问卷包括23道题,可在3-5分钟内完成。问卷由参与者自我评估,问题包括出柜经验(如何时出柜、父母是否接受等),对出柜的态度是否因为向父母出柜而改变(是否更容易或更难出柜),以及出柜经历对自己心理上的影响。在心理影响这个部分,一共有3道题用于了解参与者自主性的满足程度(autonomy need satisfaction),即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独立作出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4道题用于了解参与者出柜后的整体抑郁/快乐程度(depression/happiness);3道题用于了解参与者的自我认同,即何种程度上认同并接纳自己的性倾向。关于出柜态度和心理影响方面的问题均为选择题,态度由非常认可到非常不认可共有五个选项。
三 参与者和其出柜经历
【谁参加了这次调查?】
调查参与者共48位,其中20位为女性(41.7%),27位为男性(56.3%),一位并没有接受性别分类(2.1%)。性倾向的比例类似,18位自我认同为女同性恋(37.5%),26位认同为男同性恋(54.17%),3位认同为双性恋(6.25%),一位不愿定义性别。
参与者的受教育程度不一。其中本科学历(包括在读)有29位,占据多数(60.42%);硕士或以上学历(包括在读)有13位(27.08%),大专学历(包括在读)或中学毕业有6位(12.5%)。本次研究发现教育程度对出柜经历有显著影响,后面会再介绍。
本次调查的参与者实际年龄范围为20-36岁,平均年龄为26.69岁(标准差为4.18);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的年龄从6-25岁不等(平均为15岁,标准差为3.92);向父母出柜年龄则从16-33岁不等(平均为23岁,标准差为4.67)。
在同父母出柜前,几乎所有参与者都有过出柜经历(97.9%,47人)。其中只有4.17%向长辈出柜(2人), 6.25%向自己的亲兄弟姐妹出柜(3人),31.25%向自己同辈亲戚出柜(15人),27.08%向同事出柜(13人),而大部分人都有向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出柜的经历(均为79.17%,38人)。
四 数据分析结果——接受的家长很少,但出柜对自己的影响没那么糟
A. 出柜经历
【父母接受你的性倾向了吗?】
从向父母的出柜结果来看,有22.92%的参与者表示父母是接受的(“表示尊重我的选择”)(11人),而77.08%的参与者表示父母不能理解(37人)。70.83%的家长表现出生气或(和)伤心的情绪(34人),同样比例的家长劝孩子改变性取向或尝试寻找异性,5位参与者的家长甚至表示过要断绝关系或赶TA出门(10.42%)。
在这些接受的家长中,只有5位家长在1周内接受了孩子的性取向 (10.42%),2位在一个月内接受了,2位在半年内接受,3位在一年内接受的。还有13位参与者是花了一年以上为父母接受的,而几乎半数的参与者至今未被父母接受(47.92%, n = 23) 。
B. 出柜经历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影响
【是否后悔向父母出柜?】
不论自己的性倾向是否为父母接受,调查结果表示,大部分参与者的出柜经验没有给自己造成负面的影响,反而积极影响偏多。首先,大部分参与者都表示自己不后悔出柜的行为。只有20.83%的参与者表示自己后悔向父母出柜(10人),他们报告的原因有:对父母伤害太大;给父母带来痛苦,却对现状没有任何改善;给自己的压力远远增大了;自己变得很被动等。还有一位表示自己已经形婚,为了自己喜欢的女孩而出柜,却不被家人理解,还更加要求她同自己的老公好好相处。
那些不后悔出柜的参与者,除了因为父母接受了他们,多表示了自己对于做真实自我的需要(20人,41.67%)。出柜后,可以活得轻松自在,不用再编造谎言欺骗亲人,可以做真实的自己,真诚对待父母,是这些出柜者所看重的。
【向父母出柜后,会更容易向其他人出柜吗?】
约半数的参与者(52.08%,25人)认为同父母出柜后,向其他人出柜变得更容易了;45.83%的参与者认为没有改变(22人),只有一个人认为更难。
【向父母出柜后,你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好了吗?】
不论父母是否接受自己的性取向,有近半数参与者认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好了(47.92%,23人);22.92%人表示没有改变(11人),有29.17%的参与者觉得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变差了(14人)。
C. 出柜经历对自己的心理影响
*0.05的程度上呈显著相关(双尾)
**. 0.01的程度上呈显著相关(双尾)
我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相关分析(ANOVA)。首先我通过打分量化了这些调查结果:父母是否接受参与者的性倾向(1分或0分)、出柜后参与者与父母的关系(+2~-2分,后同)、出柜后的自主性满足程度、抑郁程度和自我认同程度(对这三项心理指标的解释可见研究方法部分)。进行比对后,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果。
首先,父母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帮助造就更好的亲子关系和更低的抑郁状态(均为显著相关)。这一点是常识可以理解的,但我接下来两个发现更有趣:一是,不论父母接受与否,更好的亲子关系都可以大大加强孩子的自主性方面的满足,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同时,抑郁程度也大大减少(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另一点是,不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如何,孩子对自己性倾向的认同都倾向稳固不变的。因此,不论父母说什么做什么,其实都很难改变孩子的性倾向。
D.干扰变量——教育程度对出柜结果的影响
我在初步分析时做过性别和性倾向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结果方差分析后并没有显示任何显著相关。然而,参与者的教育程度不同却显示出父母截然不同的接受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的教育程度与其父母接受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父母就越容易接受他们(F (2, 45) = 3.391, p < .05)。不过在其他方面并未显示出什么影响。
图表的平均数为打分,接受与否为1或0分,其他则按照程度从+2~-2分不等。
五 研究限制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次研究显然是有许多局限性的。首先,这次研究的样本量只有48个,数量无法代表全上海的性少数群体的情况。而且调查范围局限在上海的青年人范围内,如果要研究全国其他地区向父母的出柜情况,需要考虑地区差异。另外,这次研究采取的是多次滚雪球的取样方法,即从我认识的人中寻找参与者,再通过他们介绍更多参与者,用这种方法做研究更有效率和快捷,但也导致参与者可能的同质化倾向。其次,这次研究是采取自我报告式的研究方法,研究问卷也有待改进,导致答案本身有其无可避免的主观性。最后,前面也提到过,教育程度的高低对本研究也有一定影响,至于它对出柜结果的其他影响,还有待未来研究做进一步的了解。
总体来说,这个调查至少可以证明,出柜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鼓励朋友出柜也有其道理在。向父母出柜,也可以让我们可以活得更真实、真诚和自在。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也并不会变得更糟。
对于如何出柜的建议,请看我过去曾写过的另一篇文章:乌辛堃的六条实用出柜建议
一 为何想做这个调查?
我最初想要做这个研究,是源于自己的出柜经历。我做LGBT活动多年,不愿隐瞒父母,本打算在2014年就向他们出柜。一次按捺不住,在微信朋友圈上表达自己想要出柜的意愿,没想到10分钟之内,就收到了几十条反馈,多数是觉得我很傻很天真、着急要制止我的——这些人里不少还是已经向父母出柜的、或是活跃在LGBT圈子的朋友。又过了5分钟,我抵不过“群众的压力”,赶紧删去那条状态,也不再“妄想”在没有收入且单身的状态下同父母出柜。
到美国留学后,发现西雅图的同学对LGBT呈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们对同性恋完全习以为常,即便有同学是跨性别者,也不会因此对TA另眼相看。我的老师中也有好几位LGBT,有的是在谈话中突然而随意地提及自己的partner(伴侣),才有此意识。整个社会对LGBT亦宽容,因此我不管在怎样的场合,都是第一次见面做自我介绍时,就向他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在这样的环境浸淫久了,我忍不住会向海外的父母聊起这里的气氛、介绍我在这里的LGBT朋友,最终于4月在和父母的电话里出柜,父亲给我写邮件时表示“对我怀疑多年”所以“并不意外”。
我不禁想到,如果我在中国就向父母出柜会怎样?向父母出柜的行为,真的那么天真和幼稚吗?我了解多年的上海同志群体中,到底能找到多少向父母出柜的,其结果又如何呢?由于国内几乎没有任何有关的学术研究,因此我做了这个调查。
二 研究方法
4月22日,我在查阅了国外相关研究后,制作了一个调查问卷,并发布在朋友圈征集已出柜的朋友来填写,调查旨在了解上海的同志青年群体向父母出柜后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以及出柜经历对未来行为的影响。调查对象的范围限定在居住上海(居上海3年以上或未来打算常住)或户口为上海的,且已经向家长出柜的19-36岁间的同性恋或双性恋(因为跨性别者在性倾向上与所谓的“同志”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不算在本次调查范围内)。问卷调查皆为匿名参与,收集到的数据也是受到保护的。调查时间共两日,最后回收到48位符合要求的朋友填写的问卷。
问卷包括23道题,可在3-5分钟内完成。问卷由参与者自我评估,问题包括出柜经验(如何时出柜、父母是否接受等),对出柜的态度是否因为向父母出柜而改变(是否更容易或更难出柜),以及出柜经历对自己心理上的影响。在心理影响这个部分,一共有3道题用于了解参与者自主性的满足程度(autonomy need satisfaction),即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独立作出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4道题用于了解参与者出柜后的整体抑郁/快乐程度(depression/happiness);3道题用于了解参与者的自我认同,即何种程度上认同并接纳自己的性倾向。关于出柜态度和心理影响方面的问题均为选择题,态度由非常认可到非常不认可共有五个选项。
三 参与者和其出柜经历
【谁参加了这次调查?】
![]() |
调查参与者共48位,其中20位为女性(41.7%),27位为男性(56.3%),一位并没有接受性别分类(2.1%)。性倾向的比例类似,18位自我认同为女同性恋(37.5%),26位认同为男同性恋(54.17%),3位认同为双性恋(6.25%),一位不愿定义性别。
参与者的受教育程度不一。其中本科学历(包括在读)有29位,占据多数(60.42%);硕士或以上学历(包括在读)有13位(27.08%),大专学历(包括在读)或中学毕业有6位(12.5%)。本次研究发现教育程度对出柜经历有显著影响,后面会再介绍。
本次调查的参与者实际年龄范围为20-36岁,平均年龄为26.69岁(标准差为4.18);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的年龄从6-25岁不等(平均为15岁,标准差为3.92);向父母出柜年龄则从16-33岁不等(平均为23岁,标准差为4.67)。
在同父母出柜前,几乎所有参与者都有过出柜经历(97.9%,47人)。其中只有4.17%向长辈出柜(2人), 6.25%向自己的亲兄弟姐妹出柜(3人),31.25%向自己同辈亲戚出柜(15人),27.08%向同事出柜(13人),而大部分人都有向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出柜的经历(均为79.17%,38人)。
四 数据分析结果——接受的家长很少,但出柜对自己的影响没那么糟
A. 出柜经历
【父母接受你的性倾向了吗?】
![]() |
从向父母的出柜结果来看,有22.92%的参与者表示父母是接受的(“表示尊重我的选择”)(11人),而77.08%的参与者表示父母不能理解(37人)。70.83%的家长表现出生气或(和)伤心的情绪(34人),同样比例的家长劝孩子改变性取向或尝试寻找异性,5位参与者的家长甚至表示过要断绝关系或赶TA出门(10.42%)。
在这些接受的家长中,只有5位家长在1周内接受了孩子的性取向 (10.42%),2位在一个月内接受了,2位在半年内接受,3位在一年内接受的。还有13位参与者是花了一年以上为父母接受的,而几乎半数的参与者至今未被父母接受(47.92%, n = 23) 。
B. 出柜经历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影响
【是否后悔向父母出柜?】
![]() |
不论自己的性倾向是否为父母接受,调查结果表示,大部分参与者的出柜经验没有给自己造成负面的影响,反而积极影响偏多。首先,大部分参与者都表示自己不后悔出柜的行为。只有20.83%的参与者表示自己后悔向父母出柜(10人),他们报告的原因有:对父母伤害太大;给父母带来痛苦,却对现状没有任何改善;给自己的压力远远增大了;自己变得很被动等。还有一位表示自己已经形婚,为了自己喜欢的女孩而出柜,却不被家人理解,还更加要求她同自己的老公好好相处。
那些不后悔出柜的参与者,除了因为父母接受了他们,多表示了自己对于做真实自我的需要(20人,41.67%)。出柜后,可以活得轻松自在,不用再编造谎言欺骗亲人,可以做真实的自己,真诚对待父母,是这些出柜者所看重的。
【向父母出柜后,会更容易向其他人出柜吗?】
![]() |
约半数的参与者(52.08%,25人)认为同父母出柜后,向其他人出柜变得更容易了;45.83%的参与者认为没有改变(22人),只有一个人认为更难。
【向父母出柜后,你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好了吗?】
![]() |
不论父母是否接受自己的性取向,有近半数参与者认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好了(47.92%,23人);22.92%人表示没有改变(11人),有29.17%的参与者觉得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变差了(14人)。
C. 出柜经历对自己的心理影响
![]() |
*0.05的程度上呈显著相关(双尾)
**. 0.01的程度上呈显著相关(双尾)
我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相关分析(ANOVA)。首先我通过打分量化了这些调查结果:父母是否接受参与者的性倾向(1分或0分)、出柜后参与者与父母的关系(+2~-2分,后同)、出柜后的自主性满足程度、抑郁程度和自我认同程度(对这三项心理指标的解释可见研究方法部分)。进行比对后,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果。
首先,父母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帮助造就更好的亲子关系和更低的抑郁状态(均为显著相关)。这一点是常识可以理解的,但我接下来两个发现更有趣:一是,不论父母接受与否,更好的亲子关系都可以大大加强孩子的自主性方面的满足,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同时,抑郁程度也大大减少(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另一点是,不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如何,孩子对自己性倾向的认同都倾向稳固不变的。因此,不论父母说什么做什么,其实都很难改变孩子的性倾向。
D.干扰变量——教育程度对出柜结果的影响
我在初步分析时做过性别和性倾向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结果方差分析后并没有显示任何显著相关。然而,参与者的教育程度不同却显示出父母截然不同的接受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的教育程度与其父母接受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父母就越容易接受他们(F (2, 45) = 3.391, p < .05)。不过在其他方面并未显示出什么影响。
![]() |
图表的平均数为打分,接受与否为1或0分,其他则按照程度从+2~-2分不等。
五 研究限制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次研究显然是有许多局限性的。首先,这次研究的样本量只有48个,数量无法代表全上海的性少数群体的情况。而且调查范围局限在上海的青年人范围内,如果要研究全国其他地区向父母的出柜情况,需要考虑地区差异。另外,这次研究采取的是多次滚雪球的取样方法,即从我认识的人中寻找参与者,再通过他们介绍更多参与者,用这种方法做研究更有效率和快捷,但也导致参与者可能的同质化倾向。其次,这次研究是采取自我报告式的研究方法,研究问卷也有待改进,导致答案本身有其无可避免的主观性。最后,前面也提到过,教育程度的高低对本研究也有一定影响,至于它对出柜结果的其他影响,还有待未来研究做进一步的了解。
总体来说,这个调查至少可以证明,出柜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鼓励朋友出柜也有其道理在。向父母出柜,也可以让我们可以活得更真实、真诚和自在。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也并不会变得更糟。
对于如何出柜的建议,请看我过去曾写过的另一篇文章:乌辛堃的六条实用出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