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原风景
回家的时候耳机里正放着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配着窗外错落的杨树林,还有三五成群的油井“磕头机”。想起小时候美术课上,也是画几颗这样高高低低零零散散的小树苗,常常盯着她们琢磨很久,现在马马虎虎的玩摄影,镜头拉远拉近,却生硬的关注些参数和画质,不在看这些细节了。大巴车里阳光透过纱窗帘斑斑驳驳,树影也透过来,随着车速明明暗暗交错,很像文艺电影里常用的表达手法。 然后,日子回到了从前。 老家 大概就是久别重逢或者一见如故,你好久好久都没回去一次,可再见时,你和他的故事,都说得出。这条路上谁家的大黄狗常常从排水口伸出嘴巴狂叫吓得你从不敢一个人走,这个拐角处小卖部的老爷爷,曾是名战士,可我只记得他嘴角的胡子由黑灰色变成白色,更白。这是谁的家,那块高台又是小时候和谁玩得不舍回家吃饭的阵地……你都记得。唯一让人觉得时间流逝的,是走过一个路口,跑出一群孩子,可是你一个都不认识了,你只觉得这孩子眉目间像极了谁。她们又多像当年的自己啊。 老房子 前段时间连续暴雨,老家的屋顶塌了。弟弟执意要拉我回去看看,说,房底下盖着的可是我的童年啊!老院的大门还是十年前那个大铁门,除了有些锈迹,似乎还能隐约看到小时候顽皮写上去的字,门口的大石墩完好无损,所谓的物理化学生物现象全都失效,还是我放学回家不带钥匙就趴在上面做作业的大石墩。围墙外的那片空地不知是谁家种起了菜园子,虽园子主人疏于打理,但满院子植物肆意生长,倒也让人觉得生机勃勃。 舅舅家的老房子最近翻新,设计师水平很高,高到我一踏近院子,全然想不起一点我整个童年也在这里的痕迹,红砖院子,吊吊床的柿子树,复古的露天浴池,常年竖在房梁旁的铁梯子,还有小时候特爱压的一口水井……像舞台布景一样倏的撤掉,灯光再亮起的时候,就是现在眼前的样子了。三室两厅,标准卫浴厨房,单配一间小工作厂房。视野宽敞豁亮,一股现代气息。有些回忆啊,终归是只能出现在照片上啦,我想起5岁时候在这个老院的照片,我,弟弟,妹妹,三个人全然不管镜头在前,只自顾自的往前走着,然后快门咔嚓一声,也倒成了远中近不同景深的颇有层次的一张。 老人们 同样像电影一样,一个字幕“十年后”,再见时,那些爷爷奶奶们就全都花白了头发,领着活蹦乱跳的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上学时候假期回老家,去姥姥奶奶家,总会将时间分为姥姥家一天,奶奶家一天,后来实习,周末,是奶奶家半天姥姥家半天,而现在减掉来回路上的时间,在家的完整时间,也只有不到24小时,于是奶奶姥姥家每次坐不到三小时,感觉还来不及客套寒暄,已经要起身回家。而我多想还像以前一样,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听她们讲讲我不在的那个年代的故事。 老了吗? 奶奶近几年总是说自己老了,然后看着她以前剪的剪纸写的书法和日记感叹不已,这个时候我妈就出来安慰说,不要把老了挂在嘴边儿哦,不然不老也都说老了嘛!然而这次回家,我妈突然跟我说,记性不好老了呦!妈呀顿时吓得我一惊,我立刻反弹说,啧啧啧,谁还说奶奶不要把老了挂嘴边呢。可细细一想,谁愿意承认自己老了呢,可时间像纸一样一层层盖上来,当有一天再也承受不了这份重量的时候,会偶尔记不起要做什么事,偶尔想让紧绷的神经松散一下,偶尔懒惰什么也不想做。有那么一瞬间突然试着理解了这种感觉,可能真的是面对时间的无能为力。不是玩笑,也不是仅仅一句无关痛痒的劝慰就解得开的。 想起研究生时候一个小梗,一个对小学弟学妹在校园里争吵,学妹扔下句“去找你90后的老女人吧”,然后甩手走掉留下一脸懵逼的学弟和更加一脸懵逼的90后的(老)我(女)们(人)……然而这毕竟是自嘲,一面在一堆95后的鲜肉脸庞面前挣扎不已表面嫉妒实则羡慕内心惶恐不安充满危机感,一面又很不甘心的喊着,后青春不是青春吗?说到底,谁都怕变老的啊,谁都怕时间,谁都怕一个浪花拍过来都能把自己拍在沙缝里。不知道现在刚刚两岁多的外甥会不会也觉得,和他刚满月没多久的弟弟比,自己也是一枚小老人儿了呢? 对了,文末推荐首歌吧,叶倩文的珍重,《山河故人》里出现了三次,越听越爱,弟弟回家给我勾兑的红色地中海,都取名珍重。。去听听啊,也可以先去看看这个电影。🤓 然后,五月天的新专辑,快去听啊! 在某处,另一个你,留下了。在那里,另一个我,微笑着。 ——Hi,你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