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美
由于不通“小学”和性情问题,中国的原典我读得很少(当然西方原典读得更少),所以不知道《孔子》拍得离史实何其远,但看来还是感动的,感动于孔子的“戚戚若丧家之犬”。我常抱着像畏惧诸葛武侯的遗书上涂有毒药一样的心情去读尼采,每每被其打击,按照尼采的说法,对于某一类而言只有通过自我否定(比如自杀)来肯定生命。但在尼采与叔本华之间,我还是站到前者,即,不以寂灭和弃绝来泯灭价值的差别,即便因此会承受到残酷的自我否定。也正因此在孔子与庄子之间,我仍然选择前者,虽不能至,但我心所向是明了的。 在叛逆年代,轻视一切权威,但即便如此,当我读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还是瞬即找到了认同的感觉。我不是可以读《春秋》的人,但我们所熟知的几段之乎者也,已使我想见,孔子一定是一个美人。 什么是美人呢?海子曾这样描述梭罗,“不言不语做男人又做女人”有一段时间,我努力使自己进入这种状态,但某一天,我提着新买的书从书店里出来的时候,路边一个英气逼人的美女的浅浅一笑瞬即瓦解了我的自信。 什么是美人呢?我不是说孔子是帅哥。我是说,美,是一种自足,是生命力的充盈,虽然它比之于绝对的美的理念是相对的。孔子的美是一种君子的自信,儒风是也: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所谓“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但悲哀当然也是有的: 那时候他已不年轻,依旧游历各国,雄心却也有些减退。大业遥遥不成,反倒落下一身病症,像一枚熟大的梨子,他越来越感觉到体内的虫蛀,以及下坠的力量,那一刻,他一个人在水上,在船中,打量四周的静物,倾听无边的空寂,他站在船舷上,像一支芦苇撑起身体,体内是无边的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比如行过芦丛,水鸟匆匆飞起如秋叶,扑闪过后,转瞬隐入暮色,连叫声也沉入水底,沓无可寻。那时他忽然明白,未知生,又怎么知死,经历过的一次生命,就像流水不绝洗涤他的骨头,漂白、再现出血色,再开启下一次生,就像行船于水,不可过于笔直,要观察风向,倾听水声,要善待生命,学会转折。 实与不实,这是我接受的孔子,以小人(与大人相对)或女子之心度君子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