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收不到别人的爱?
时常,会看到有这样的人,旁人、伴侣待他很好,但他却无法感到,又或者从父母那里是没得到多好的对待,但可能身边的人已经给到他,比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要好得多的爱,但依然不能让他对自己的看法、评价变好。仅仅说是,因为他在早年,环境和回应、互动上的缺失,而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觉得是没人会爱自己的,所以无论别人怎么爱他,他也接收不到,又或者说别人给的爱方式错了,不是他想要的方式,又或者他缺的实在太多,在最需要的时候缺的,日后补,怎么补也补不全,似乎都不足以解释这一古怪的现象。
当然,时空的错位,总是存在的,人不管多大的年纪,很多情感反应还是停留在幼年。很多人拼尽全力所做的,可能是在满足童年未完结的愿望,是想换来父母的认可、赞许、鼓励、抱持,其他的人,除非在他的心中,是跟父母同等重要的人,不然即便给了父母没给的,他依然不能从中获得满足。有时,别人待他好时,他甚至会木然待之,不是不想接收,而是在接收的同时,可能不得不面对的是,曾经没能得到善待的哀痛,曾经深爱之人对自己的亏欠,这块情感之猛烈,让人不敢去触碰,唯以冷待,来回避随即而来的决堤、崩溃。
强烈的情感常与受伤的情境相关,当这种情境再现时,往往触发的不是一次的情感,而是多年、多次累加的情感。当一个人被强烈的情感占据时,很难看清周围人,他的感知是带着受害、恐怖色彩的,他看到的周围人是充满敌意的,具有入侵性、攻击性的。这时人会不由自主地,退回早年的状态,无力而又无助,又或者把周围人当成了,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他变成了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从而使自己不再害怕,从而使过去的恩怨,在此刻来个了断。
但往往,周围的人,并不明白其中发生了什么,并不能给到他此时所需要的不同对待,甚至还会不经意地,以过去他受伤的方式,去待他。即便别人对他的方式有所不同,比过去好,也可能会被他强烈的受伤感、恐惧感、愤怒感所屏蔽、所扭曲,从而阻碍了对别人善意、好心的接收。他还可能会不自觉地发生代入:别人以前这么对我,是为了这个,你这么对我,也是为了这个。他对于别人意图上的判断,会按照经验来,无法根据现实状况,进行修正,无法意识到,当下的人和过去的那个人,不是同一个人,是完全不同的人。
在对爱的期待上,他可能会要求极致,对爱的认识,也还停在孩童期,越亲的人越是如此,越爱他的人越是如此。他要的爱是占有式的:你的所有都是我的,我要的,你都要给的,你是不能给别人的。他要的爱是融合式的:你跟我必须是一样的,你要什么、想什么,跟我都是一样的,你做到,就等于我做到,我满足,就等于你满足。他所谓的、所要的爱,是建立在需求是否满足上,是否可以保持一致上,他很难把另一个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是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的人。而一个人一旦有不一样的地方,都可能会被他看成是不爱的表现,他并没有把对方当作爱人,而是梦寐以求的理想父母。即便对方已经给的够多,但毕竟同时做到“单纯的给予、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并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给什么、应该怎么把握度的并不多,只是给,却不知道怎么给,往往就是越给越不够。
在给予时,过去的经历,会让人按自己的“心意”去给,且坚信“我给的就是你要的,我给的就是真正的爱”,这可能是他曾经被爱的方式,也是他所认定的唯一方式,即便这种爱里是夹杂着伤痛的,可是当这种伤痛没被看到时,人总会惯性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也许他也在期待着有人可以回馈给他,“你的这种爱会让人痛,你曾经也被这么爱过、伤过,你也曾经为之痛过,我所能感受到的,跟你过去所感受到的,是一样的”。
在给予时,过去的经历,也会让人莫名地失落、发怒,过去“我这么给,他们没有理我,他们没有回报我,我曾期待他们这么补偿我”。当下,当对方没有以那种方式,回报给自己的时候,那种似曾相识的“失望”就出现了,可往往对方并不知道他所要的方式,并不知道他存在这样的期待,而且这种期待也可能是任何一个人都满足不了的。关系里,常见的“悲剧”是,双方都在“爱”,却始终不能让另一半感受到,且双方都失控地、不断地在失望乃至绝望中彼此伤害。也许,当这种“失望”出现的时候,也是让自己看到自己曾受的伤、曾有的痛、曾发的愿的时候。这不是为了,让另一半如此来满足自己,而是以更成熟的方式来彼此满足。
在亲密关系中,他对于爱与不爱的判断,还可能参照的是“心里的那个人”,这个人可能是他最初的依恋对象,曾经最亲密的人,不过很多对 其的感受和判断,或许是未经证实、有想象成分的。他对于眼前的人言行的推断,都是根据“心里的那个人”,所引发的猜测、所激起的情感反应,都是——“那个人”是这样、会这样,你也是这样、会这样,“那个人”喜恶的,你也是喜恶的,“那个人”在意的,你也是在意的,“那个人”是这个意思,你也是这个意思。也许,越是重视的人,两者的形象越会重叠、交错,越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那个人”曾这么看我,你也一定会这么看我,“那个人”曾这么待我,你也一定会这么待我。即便对方并没有这么看,没有这么待,但那种感觉依然会把自己笼罩,辨不清真假,分不明是这个人,还是那个人。
他也可能会产生“那个人做得到的,你也应该做得到”、“那个人没有做到的,你应该替我做到”、“那个人有的,你绝对不可以有”的想法,因而当眼前的人没能做到“那个人”做得到的,当眼前的人没能做到“那个人”应该做到却没有做到的,当眼前的人也有“那个人”身上的不足时,他会产生不满和怨恨。而对“那个人”曾有的不满和怨恨,在彼时因担心失去爱、失去爱人,而压抑的,也可能因此时有了足够好的对待,足够多的安全感,而再度浮现出来,“那个人”欠自己的,也会让现在的“这个人”来偿还。于是,他总是禁不住地,在那些细碎的小事上,大肆发作,或是对别人的给予,觉得理所应当。
亲密关系比任何一种关系,都要会让人产生患得患失的感觉,尤其是过去有过被厌弃体验的人,或是过去常常被两极化对待的人——亲起来很亲,好起来很好,让人如在天堂,可也会说坏就坏,说没就没,让人如在地狱。曾经的失去,可能是没有先兆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也可能常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的,还可能是错不在自己,却被归因在自己身上的。这种失去,会让人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待人好,都换不来自己所要的对待,自己是得不到好的对待的,会让人觉得关系是说变就变的,自己完全是被动的,而关系里的一次拒绝、一次受挫,都会让人产生所有的付出都付诸东流、所有的交情都一笔勾销的感觉,且再无修复的可能。
这样的人,也许会越爱越怕,越近越躲。为了确定一个人不会离开自己,他会做出一些激怒对方的事,破坏关系的事,就是为了求证“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到底爱我有多深”。越是好的,他越是不想失去,可是越是好的,他也越怕失去。爱的越深,这种恐惧越是强,人在恐惧之下,难免捕风捉影,本不是的,也可能觉得是的,有点像的,也被看成是的。为了不失去爱,不被抛弃,过去习得的“招术”也许都会用上。如果过去觉得一有不足就要被抛弃的,那就让自己变得完美,如果过去觉得必须是听别人的,那就让自己变得顺从,如果过去觉得必须是一直给的,那就让自己付出得更多些,如果过去觉得必须比另一个人强的,那就通过赶超或贬损,让自己处在绝对的高位。当一个人在爱中,却被“不要失去”的强大恐惧吞没,那么无论别人怎么对他,怎么保证,对他而言可能都是无用的。
有人说,最好的爱是看到一个人真实的存在,很文艺,很煽情,但真要做到,靠的可不是看起来很美的“我缺的,你来补”,而是看到自己的“缺”,并能够接受,有些“缺”,没法再补,也没人能补,有些“缺”,要自己给自己补,有些“缺”,可以通过两个人的努力,慢慢补。也有人说,两人相见,六人在场,不知道那些人是谁,是什么样的,总把你我他给搞混,自然会不停地“相爱相杀”,明明想“杀”的是自己,是过去的那个人,却总是失手“错杀”了眼前的人。
当然,时空的错位,总是存在的,人不管多大的年纪,很多情感反应还是停留在幼年。很多人拼尽全力所做的,可能是在满足童年未完结的愿望,是想换来父母的认可、赞许、鼓励、抱持,其他的人,除非在他的心中,是跟父母同等重要的人,不然即便给了父母没给的,他依然不能从中获得满足。有时,别人待他好时,他甚至会木然待之,不是不想接收,而是在接收的同时,可能不得不面对的是,曾经没能得到善待的哀痛,曾经深爱之人对自己的亏欠,这块情感之猛烈,让人不敢去触碰,唯以冷待,来回避随即而来的决堤、崩溃。
强烈的情感常与受伤的情境相关,当这种情境再现时,往往触发的不是一次的情感,而是多年、多次累加的情感。当一个人被强烈的情感占据时,很难看清周围人,他的感知是带着受害、恐怖色彩的,他看到的周围人是充满敌意的,具有入侵性、攻击性的。这时人会不由自主地,退回早年的状态,无力而又无助,又或者把周围人当成了,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他变成了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从而使自己不再害怕,从而使过去的恩怨,在此刻来个了断。
但往往,周围的人,并不明白其中发生了什么,并不能给到他此时所需要的不同对待,甚至还会不经意地,以过去他受伤的方式,去待他。即便别人对他的方式有所不同,比过去好,也可能会被他强烈的受伤感、恐惧感、愤怒感所屏蔽、所扭曲,从而阻碍了对别人善意、好心的接收。他还可能会不自觉地发生代入:别人以前这么对我,是为了这个,你这么对我,也是为了这个。他对于别人意图上的判断,会按照经验来,无法根据现实状况,进行修正,无法意识到,当下的人和过去的那个人,不是同一个人,是完全不同的人。
在对爱的期待上,他可能会要求极致,对爱的认识,也还停在孩童期,越亲的人越是如此,越爱他的人越是如此。他要的爱是占有式的:你的所有都是我的,我要的,你都要给的,你是不能给别人的。他要的爱是融合式的:你跟我必须是一样的,你要什么、想什么,跟我都是一样的,你做到,就等于我做到,我满足,就等于你满足。他所谓的、所要的爱,是建立在需求是否满足上,是否可以保持一致上,他很难把另一个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是有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的人。而一个人一旦有不一样的地方,都可能会被他看成是不爱的表现,他并没有把对方当作爱人,而是梦寐以求的理想父母。即便对方已经给的够多,但毕竟同时做到“单纯的给予、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并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给什么、应该怎么把握度的并不多,只是给,却不知道怎么给,往往就是越给越不够。
在给予时,过去的经历,会让人按自己的“心意”去给,且坚信“我给的就是你要的,我给的就是真正的爱”,这可能是他曾经被爱的方式,也是他所认定的唯一方式,即便这种爱里是夹杂着伤痛的,可是当这种伤痛没被看到时,人总会惯性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也许他也在期待着有人可以回馈给他,“你的这种爱会让人痛,你曾经也被这么爱过、伤过,你也曾经为之痛过,我所能感受到的,跟你过去所感受到的,是一样的”。
在给予时,过去的经历,也会让人莫名地失落、发怒,过去“我这么给,他们没有理我,他们没有回报我,我曾期待他们这么补偿我”。当下,当对方没有以那种方式,回报给自己的时候,那种似曾相识的“失望”就出现了,可往往对方并不知道他所要的方式,并不知道他存在这样的期待,而且这种期待也可能是任何一个人都满足不了的。关系里,常见的“悲剧”是,双方都在“爱”,却始终不能让另一半感受到,且双方都失控地、不断地在失望乃至绝望中彼此伤害。也许,当这种“失望”出现的时候,也是让自己看到自己曾受的伤、曾有的痛、曾发的愿的时候。这不是为了,让另一半如此来满足自己,而是以更成熟的方式来彼此满足。
在亲密关系中,他对于爱与不爱的判断,还可能参照的是“心里的那个人”,这个人可能是他最初的依恋对象,曾经最亲密的人,不过很多对 其的感受和判断,或许是未经证实、有想象成分的。他对于眼前的人言行的推断,都是根据“心里的那个人”,所引发的猜测、所激起的情感反应,都是——“那个人”是这样、会这样,你也是这样、会这样,“那个人”喜恶的,你也是喜恶的,“那个人”在意的,你也是在意的,“那个人”是这个意思,你也是这个意思。也许,越是重视的人,两者的形象越会重叠、交错,越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那个人”曾这么看我,你也一定会这么看我,“那个人”曾这么待我,你也一定会这么待我。即便对方并没有这么看,没有这么待,但那种感觉依然会把自己笼罩,辨不清真假,分不明是这个人,还是那个人。
他也可能会产生“那个人做得到的,你也应该做得到”、“那个人没有做到的,你应该替我做到”、“那个人有的,你绝对不可以有”的想法,因而当眼前的人没能做到“那个人”做得到的,当眼前的人没能做到“那个人”应该做到却没有做到的,当眼前的人也有“那个人”身上的不足时,他会产生不满和怨恨。而对“那个人”曾有的不满和怨恨,在彼时因担心失去爱、失去爱人,而压抑的,也可能因此时有了足够好的对待,足够多的安全感,而再度浮现出来,“那个人”欠自己的,也会让现在的“这个人”来偿还。于是,他总是禁不住地,在那些细碎的小事上,大肆发作,或是对别人的给予,觉得理所应当。
亲密关系比任何一种关系,都要会让人产生患得患失的感觉,尤其是过去有过被厌弃体验的人,或是过去常常被两极化对待的人——亲起来很亲,好起来很好,让人如在天堂,可也会说坏就坏,说没就没,让人如在地狱。曾经的失去,可能是没有先兆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也可能常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的,还可能是错不在自己,却被归因在自己身上的。这种失去,会让人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待人好,都换不来自己所要的对待,自己是得不到好的对待的,会让人觉得关系是说变就变的,自己完全是被动的,而关系里的一次拒绝、一次受挫,都会让人产生所有的付出都付诸东流、所有的交情都一笔勾销的感觉,且再无修复的可能。
这样的人,也许会越爱越怕,越近越躲。为了确定一个人不会离开自己,他会做出一些激怒对方的事,破坏关系的事,就是为了求证“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到底爱我有多深”。越是好的,他越是不想失去,可是越是好的,他也越怕失去。爱的越深,这种恐惧越是强,人在恐惧之下,难免捕风捉影,本不是的,也可能觉得是的,有点像的,也被看成是的。为了不失去爱,不被抛弃,过去习得的“招术”也许都会用上。如果过去觉得一有不足就要被抛弃的,那就让自己变得完美,如果过去觉得必须是听别人的,那就让自己变得顺从,如果过去觉得必须是一直给的,那就让自己付出得更多些,如果过去觉得必须比另一个人强的,那就通过赶超或贬损,让自己处在绝对的高位。当一个人在爱中,却被“不要失去”的强大恐惧吞没,那么无论别人怎么对他,怎么保证,对他而言可能都是无用的。
有人说,最好的爱是看到一个人真实的存在,很文艺,很煽情,但真要做到,靠的可不是看起来很美的“我缺的,你来补”,而是看到自己的“缺”,并能够接受,有些“缺”,没法再补,也没人能补,有些“缺”,要自己给自己补,有些“缺”,可以通过两个人的努力,慢慢补。也有人说,两人相见,六人在场,不知道那些人是谁,是什么样的,总把你我他给搞混,自然会不停地“相爱相杀”,明明想“杀”的是自己,是过去的那个人,却总是失手“错杀”了眼前的人。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