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旅行日记:出发前的夜晚飘飘然。
公元第二千零一十六年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旅行,计划骑行一个月左右,机车长是我,副机车长是女友小李师傅。经过几天准备,计划了以下路线:
北京—张北—锡林浩特—东乌珠穆沁旗—阿尔山—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室韦—伊木河—北极村—十八站—呼玛—黑河—五大连池—伊春—双鸭山—抚远—鸡西—牡丹江—吉林—抚顺—丹东—大连—营口—葫芦岛—秦皇岛—北京
路线安排里尽量避开高速与国道。原因是大货车太多,我们两人一车,速度慢,当货车在身边挟风超过时带来的气流,总让人有种被吞噬的感觉,非常恐怖压抑。有些货车甚至经过身边故意大声鸣笛,日他祖宗。因此选择省道、县道,尽量避免行驶中其它车辆带来的安全隐患。车少,路况佳,更重要的是骑行体验的丰富,并能看到更多的自然景色。

主要携带装备物品:
1、新版交通地图册、2、书《理想的下午》、3、诺基亚备用手机、4、自拍杆、5、充电宝、6、瑞士军刀、7、军用水壶、8、小相机(16G存储卡x2)、9、太阳镜、10、笔记本电脑、11、移动硬盘、12、速写本、笔记本、笔、13、豪爵机油x2、14、补胎液、15、1.7m捆绳x4、16、工具箱、17、花露水、18、急救包、19、防雨鞋套x2、20、雨衣套装x2、21、防雨罩、22、护具x2套、23、侧包、24、手套;
以及两个头盔、两个背包,衣物、日用品若干;两人所携带的物品,近乎于轻装上阵了。
自从开始工作后,总惦记着整一辆摩托。介于当时对北京摩托车管理规章不甚了解,一直没能实现。眼瞅着年纪渐长,已经过了骑趴赛的年龄段。
古往今来,好事就怕错过。

二零一五年冬天正冷,北风骄横。我把事先在大地恒通机车店选好的摩托吭吭哧哧地骑回家。当时心里像揣满刚出锅的馒头,整个人都冒着热气儿。
经过日夜历练,累计3800公里的驾驶经验,现在看来,勉强算是半年的“老司机”。在摔车之后意识到,经验的匮乏对于摩托旅行,无疑是藏有致命安全隐患的冒险。
之所以选太子型150排量的这款摩托,除却经济原因,是因为它很轻便,路上一单倒车,我一个人很容易将其抬起;另外网上对其综合评价良好,称其为“不能忽略的好车”;而我们旅行不追求速度,慢慢感受路上的风景和迎面吹来的微风,足矣。
出发前,并不放心之前的粗心保养,晚间在家附近又为摩托做了一次体检。技师长得像张嘎,骑了一辆1200cc的哈雷回来。认真听了发动机,检查链条,挤着眉毛疙瘩说,“链条要换新的!转起来上下弹跳,跑长途肯定不行!”换完新链条,测毕胎压,师傅又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建议我装上保险杠。我因为不习惯保险杠,之前把它卸下了。
天黑,回家。
诊费总共80块,一想到明天就要奔向漠河,街上的一切都飘飘然起来!眼看多年的计划将要实现,弄得自己还有点措手不及。
(自从有摩托,经常在摩托迷浏览游记,看着看着就坐不住了。尤其是柳杰的《美国摩托车日记》,文采斐然;洛小狮的【路上的365天】,内容十分丰富;以及牧羊人老师的东北行、西藏行,计划极为细致严谨,对我的摩旅准备大有帮助。
感谢他们!
愿路上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