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无道
有一天,朋友说道,“我觉得米饭是最好吃的东西” , 当时我觉得,啊!这好像怎么说中了一种什么的感觉,那感觉既可爱,又原始,并且还让人感觉到特别的珍惜、珍重。于是跟随着这份感觉,我开始了对米饭的所谓搜寻之旅。
成长过程中,对米饭的回忆算不上浓重,大多都是从长辈的眼中所看见的。对于吃,我父亲是一个挺固执的人,一方面他对美味觉得吃过也就烟消云散了,也并不会对食物有多少眷恋和尝试的愿望,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小到大,他很坚持每顿一定要吃饭,即使不吃米饭,也至少是米制品。吃一顿面食或者是饺子、西餐什么的,对他来说,一顿就够了,下一顿还是必须回到米食中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也不懂,但觉得只有吃了米饭肚子才满足。同样的话,我也在我舅舅口中听过无数次,每年聚餐,长辈们总少不了议论餐桌上的食物,当然,更少不了告诉我们这些孩子当年他们与食物的种种故事与对味道的回忆 —— 米气,据说这位排行第五的舅舅他特别能感受到米无论是于米粒还是米浆又或者是熟饭时的气味,然而到了肚子里以后,味道就会转化为米气,并且,他所感觉到的还会转化为力气。
这就是记忆中米饭的故事,它带给了我一份感觉 —— 似乎大米对于我们南方人有一种集体的,深远的记忆与契约,这份契约使得我们可以充分地信任与利用它们来获得身体上的转化。
这份记忆与契约,正书写出万千年来中华土地上生存、充饥、进食到饮食的历史 —— 从大型肉类食物的缺乏,有了以鱼鸟为餐、茹毛吞草,从神农尝草,到了药膳同功,继而等到了粟粒的诞生。而生米做成熟饭却经历了千把年的磨练。在此期间,华人们为让粗糙的粒食顺滑进肚,黄帝教民喝粥,孔子之祖吃饘 ,使我们开始有了干炊、蒸煮的方法,也开始了水与火的并济,烹饪工具、燃料与地理的选用,更使先民们构筑了一幅五行烹饪图。
此后,先人们依然经历了如老周公一饭三吐哺等困境,吃栗饭离不开助咽剂的羮 —— 既能助咽,还能刺激唾液分泌,并且产生了真正的味道,这种调和饮食的烹调成品,也就是中国菜肴的前身,其出现,更奠定了中餐本质的饭、菜对立,更诠释了中华文明之于调和 —— 饭菜的调和、阴阳之调和,五味的调和,五行之调和,既能并济,自能容纳于当中。(当然,这个五味跟五行好像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笑~)
今天,我听到无数的朋友,称呼食货。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就纳闷了,怎么还有把人比左东西呢,可知道咱们华人用到猪狗不如时,就是在深刻地痛恨一个人之所以不像一个人之所为;当然我还想到了,《千与千寻》中千寻的爸爸妈妈,当他们成了一头猪在失却意识拼命在吃的时候,俨然就正像这词所指向。
今天之饮食,随处可见朋友圈里发出的照片,确实美食无数。无数饕餮之餐里,万食而无栗,万食而不调,不调而无果,不调而无止 —— 似乎这也正生动了演示着无论在我们客观世界的饭桌上还是我们心中世界的食道,不停地去纳食,不停地去拿食,周而不得服始,离开了时间的循环,离开了周始的平衡,就好像时光机里错误的裂缝,把人一直就吸在那里了。(WoW,有没想起《星际穿越》中父亲所困于的黑洞,离开了循环与平衡,我们就像一个失联的,回不来的人了。)
如此食之无道,岂不更是不忠不孝于祖先,岂非大逆不道也?
参考文献:
《食·味·道: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 高成鸢
成长过程中,对米饭的回忆算不上浓重,大多都是从长辈的眼中所看见的。对于吃,我父亲是一个挺固执的人,一方面他对美味觉得吃过也就烟消云散了,也并不会对食物有多少眷恋和尝试的愿望,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小到大,他很坚持每顿一定要吃饭,即使不吃米饭,也至少是米制品。吃一顿面食或者是饺子、西餐什么的,对他来说,一顿就够了,下一顿还是必须回到米食中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也不懂,但觉得只有吃了米饭肚子才满足。同样的话,我也在我舅舅口中听过无数次,每年聚餐,长辈们总少不了议论餐桌上的食物,当然,更少不了告诉我们这些孩子当年他们与食物的种种故事与对味道的回忆 —— 米气,据说这位排行第五的舅舅他特别能感受到米无论是于米粒还是米浆又或者是熟饭时的气味,然而到了肚子里以后,味道就会转化为米气,并且,他所感觉到的还会转化为力气。
这就是记忆中米饭的故事,它带给了我一份感觉 —— 似乎大米对于我们南方人有一种集体的,深远的记忆与契约,这份契约使得我们可以充分地信任与利用它们来获得身体上的转化。
这份记忆与契约,正书写出万千年来中华土地上生存、充饥、进食到饮食的历史 —— 从大型肉类食物的缺乏,有了以鱼鸟为餐、茹毛吞草,从神农尝草,到了药膳同功,继而等到了粟粒的诞生。而生米做成熟饭却经历了千把年的磨练。在此期间,华人们为让粗糙的粒食顺滑进肚,黄帝教民喝粥,孔子之祖吃饘 ,使我们开始有了干炊、蒸煮的方法,也开始了水与火的并济,烹饪工具、燃料与地理的选用,更使先民们构筑了一幅五行烹饪图。
此后,先人们依然经历了如老周公一饭三吐哺等困境,吃栗饭离不开助咽剂的羮 —— 既能助咽,还能刺激唾液分泌,并且产生了真正的味道,这种调和饮食的烹调成品,也就是中国菜肴的前身,其出现,更奠定了中餐本质的饭、菜对立,更诠释了中华文明之于调和 —— 饭菜的调和、阴阳之调和,五味的调和,五行之调和,既能并济,自能容纳于当中。(当然,这个五味跟五行好像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笑~)
今天,我听到无数的朋友,称呼食货。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就纳闷了,怎么还有把人比左东西呢,可知道咱们华人用到猪狗不如时,就是在深刻地痛恨一个人之所以不像一个人之所为;当然我还想到了,《千与千寻》中千寻的爸爸妈妈,当他们成了一头猪在失却意识拼命在吃的时候,俨然就正像这词所指向。
今天之饮食,随处可见朋友圈里发出的照片,确实美食无数。无数饕餮之餐里,万食而无栗,万食而不调,不调而无果,不调而无止 —— 似乎这也正生动了演示着无论在我们客观世界的饭桌上还是我们心中世界的食道,不停地去纳食,不停地去拿食,周而不得服始,离开了时间的循环,离开了周始的平衡,就好像时光机里错误的裂缝,把人一直就吸在那里了。(WoW,有没想起《星际穿越》中父亲所困于的黑洞,离开了循环与平衡,我们就像一个失联的,回不来的人了。)
如此食之无道,岂不更是不忠不孝于祖先,岂非大逆不道也?
参考文献:
《食·味·道: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 高成鸢
© 本文版权归 SweetDumpl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