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六讲(书)
《哲学六讲》 自序 - 平易近人的西方哲学 -很多人对于理解西方理论的胃口之大,几乎可以用“饥不择食”来形容。这个风气可以用“补学”称之,指的是把该学习而未有机会学习的知识补上。该学未学的理由当然很多,但现在不是怨天尤人的时候,而是该把握今朝,立志向学。 前言 - 中西思维大不同 -中国人相信,万事万物都必须讲道理,连老天爷也不例外。人若不能够站在理字上,寸步难行。中国人讲的“道”,是万事万物的基础,也是世界的秩序。一切事物相生相克,使得命运有事先理解的可能性,并也因此认命于人生的起起伏伏。 -我们必须承认,不会出错的信念等于教条,而坚守教条的人,等于自我欺骗。 -对话的前提是思考与表达,对话的结果是辩论与坚持。思考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本能,但是表达让我们有机会通过对话,厘清思考的内容。因此,对话其实就是通过语言交换思考的过程。 第一讲 - 哲学的定义 -我们必须坦诚,活在约定俗成的社会中,最大的快乐就是不用思考,只需因循社会价值即可。对此,哲学家却不敢苟同,这也构成哲学家最特殊的地方。以“士”自我期许的知识分子,最喜爱说“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正是此意。哲学家不相信人们已经活在理想世界之中,更不相信别人说的完美世界。但这并不是说哲学家天生反骨,专干异于常人的事,想些别人压根就不会去碰的问题。哲学家喜欢正本清源,讨厌趋炎附势,但除了享受自己的想法之外,也乐于与他人共享思考成果,绝非独善其身者。 -对于应用批判理性的人而言,强迫人们必须批判,与不许任何人怀疑一样专制。 -真理只能够从否定虚假的过程中自我呈现。 第二讲 -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一般而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可以依照三组对立的概念区分成为六大学派。这三组概念是:物质与形式的区别、变化与不变的区别以及多元与一元的区别。

-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逐渐发觉社会制度与基本信念其实都是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创造的。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尼】 -米利都学派是哲学的始祖,而泰勒斯的一句话,成为一切哲思的源头:“水是太初(arche),而地像一个木筏浮在水上”。(表象与本质的差别;一元与多元之间的关系) -然而,因为它是一句命题,说世界的本原就是“水”,所以批判他的人只有“是”与“不是”两种选择。因此批判泰勒斯这句话的唯一方式,就是提出另一个命题说这句话并不真。可是单单说这句话“不真”并不会增长我们的知识,最多只是承认无知。无知是最消极的,而承认无知等于拒绝思考。当然,拒绝思考是最不理性的态度。 -我请问,一切依照经验判断,处处讲证据,符合传统的方法追求的知识,就比较真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时常发觉,经验、证据与传统的结合,刚好就是形成宗教的最佳组合。 -阿那克西曼德(泰勒斯的学生):“大地没有任何支撑,而是以距离所有事物等距的方式,维持静止不动;同时大地呈现鼓形,人于其上行走。” -阿那克西曼尼(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将冷热变化用凝聚与稀疏做解释然后再用“气”取代“无限”的概念。对于他而言,“气”不但是无限的,也包含运动与变化的可能。“气”让大地稳定,也让打的出现变化。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 -事实上,毕氏所强调的,正是音乐规律与数之间的关系。毕氏不但认为音乐旋律有其内在的秩序,可以通过数加以表达,甚至认为这些旋律还可以应用于治疗疾病。毕氏认为,基本上音乐家与数学家一样,都是针对这一个原先就已有秩序的世界进一步发展出成果的自由创作者。 -从毕达哥拉斯开始,数学与神学的结合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最核心的基础。 -这个“(数学)不会出错”的事实,使得毕氏哲学不但坚定了反对感官的想法,还肯定一切出世的价值。 【爱菲斯学派:赫拉克利特】 -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我们应该如何超越这个困局呢?答案是经由“出世”的方式思考经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真正的自然,喜欢掩饰自我”;“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强多了”;“在表面上看似对立的事物,事实上,以及对神而言,是相同的”。 -赫拉克利特:火凸显了“一切处于变动之中”,火必然导致某件事的消失,因此火对于赫拉克利特就像是一个比喻,说明某事物的生成来自另一物的消失。反之亦然,某物之消失,必然来自某物之生成。 -(赫拉克利特)若是没有对立,甚至宇宙亦不存在。因此,争斗是无可避免的,也是正义的;战争是正义的表现和所有事物的主宰。同时,在对立面的冲突中,有一种维持世界和谐的统一力量,其也是导致世界的表面之所以充满对立的原因。 -变化中的个体所呈现的短暂性和他们在变化过程中所维持的“统一性”。 【伊利亚学派:色诺芬尼,巴门尼德】 -色诺芬尼:1,人其实是无知的,他不仅不知道神长得如何,也不知道任何事情。2,即使有的时候某人说了某些事情后来证明是正确的,但这个人依然无知于为什么他知道怎么说是对的。3,所有我们能做的只是臆测。 -巴门尼德:1,你不能,也无法知道,任何“不存在的东西”;甚至不能说它是什么,因为说出它,等同于说出我们所想的,而这就是存在于意识中的东西。2,怎么会有“变成什么”?或者,怎么会有“从什么变来”?如果是“从什么变来的”,那它原来不存在;如果是“变成什么”,那它变后也不存在。因此,“变成什么”就消失了,而也没有听说过“从什么变来的”。 【多元学派: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 -一般认为,西方通行的四行说:地、水、气、火之源,来自恩培多克勒。这四项元素,不但是最根本的,也是不变的。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我们所见万事万物的差异。它们之间的聚集与分离,形成我们所见的变化。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是永恒的,无限多的,以及不变的。所以元素的连续发展让它们混合在一起,在我们所看到的个体中,包含了各个种类的元素,其中也包括对立的元素。 【原子学派:德谟克利特,留基伯】 -原子论者的立场包含了如下四种与科学息息相关的立场:唯物论,机械论,决定论与无神论。 -批判理性包含了两个重要的部分:大胆假设、理性批判。 第三讲 诡辩学派与苏格拉底 -我并不想在这里说柏拉图哲学的问题,但我想说说哲学家被赋予这种“道德使命感”的无奈。作为智慧之学,哲学原本既无方向,也无特定内容,遑论加以理性化之包装。哲学以思想为唯一方向,其实包含所有言之成理的内容。无论现实还是抽象,都是不分高低的方向。我不否认现实与理想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这个“不同”绝不代表优劣高低之分。 -哲学最大的优点,不是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你自己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这么做,与活在教条中无异。 -普罗泰戈拉:“人为衡量万物之尺度;说X是什么,X就是什么;说X不是什么,X就不是什么。” -总而言之,道德是会变的,而唯一不会变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知识的成长。普罗泰戈拉选择的是知识的成长,所以他并不在乎同时代的人的道德考虑。 -高尔吉亚的存在与知识论相结合,导致三项原则:第一,什么都不存在;第二,即使有存在,我们也无法知道它是什么;第三,即使能知道存在是什么,我们也无法告诉旁人这是什么。在这三点上,高尔吉亚强调,这个世界中的一切是说出来的,是受情况影响的,是情绪与传统所塑造的,是可以经由演说而改变的。 -苏格拉底则说:“我是这种人,如果我说假话的时候,乐意被拒绝,但听到有人说假话时,我也乐意拒绝他人。” -在柏拉图睿智与巧妙的安排下,凸显了苏格拉底所创造的三种独特情况,使得苏格拉底脱颖而出,成为西方哲学的导师。首先,他是实际应用对话方式传递哲学思想的第一人。其次,他是从”自然哲学“转向”道德哲学“的第一人。最后,苏格拉底是因哲学而殉道的第一人。 -苏格拉底实践道德知识的模拟,让他认知道德的理解与道德的作为是相辅相成的。不认真求知,不会有正确的理解,而未能付诸实践的理解,也无法真正活用道德知识。因此,苏格拉底特别强调从生活实践学习,并否认一般人认为的依附传统价值就能够拥有道德知识的天真想法。否认传统价值这一点后来为苏格拉底招来杀身之祸,因为旁人认为,这个强调个人认知的观念对雅典的政治制度构成了威胁。
-在法庭中,苏格拉底对大家说,所有指责苏格拉底的敌意,指责的并不是他这个人,而是用这个名字来说所有的人。“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只要是指人,我们立即就会知道这个人,其实不管叫什么名字,他的智慧都是空虚的。
-(苏格拉底)他像是神给予国家的一只牛蝇,到处螫人,杀了他,很难找到第二个像他这样勇于挑战一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