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
据说当初外公家里是一方地主,半条街的店铺都是家里的。当地主这个名词消失的时候,店铺也随之消失。只得外公在想要举家迁回大理时,去努力争取回来的一院房子。这便是我们家在大理生活的开始。
护国路234号。我仍旧记得门牌号。外公常常讲,这院房子建了快百年了,是古城的中心,东北院里的井就是城心井。院子不临街,需要穿过一条胡同。大理话叫“囱囱”。我理解是因为这道狭长直筒状,像是烟囱。囱囱的路是石头路。大小不一的石头嵌在泥土里,年深月久,表面被磨得很光滑。两边是别人家的墙。旧时大理的房子,是用石头砌起来的,中间和着稻草泥灰。用手抠抠,石头中间的泥灰就抠下来了,留出个泥洞。小时候跟着表哥放炮仗。把炮仗放在泥洞里。“嘣”!外公看见了急得跳脚。“几个死丫子(大理骂人的话),墙要炸倒了。”就只是骂几句而已,我们还是会去抠泥洞。
院子是大理典型的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有点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四方房子中间围着一个天井,每方房子后面各自再有一个天井(类似后院)。一共五个。四合五天井尊西边为大,所以西边的房子要比其他三边的高出一个台阶。四方房子是用扣隼扣起来的,如果晃动,那么四方互相拉扯平衡着,非常牢实。中学几年级记不得了,大理有一次震感强烈的地震。好多人家都去东门电影院旁边的空地上搭帐篷过夜。我们家就还在老房子里,该干嘛干嘛,一点恐慌之感也无。西北角是大门。红色的拱门。左右两扇。面对大门右边那一扇是用石头抵住的。除非遇到非开不可的时候(比如搬大件家具什么的),一般是不开的。左边一扇供人进出。大门白天是用一个铁质搭扣扣起来。搭扣在门外连着一个铁球,要进门的人就扭转铁球,从左到右打开搭扣。晚上有根很粗的木头门栓,一般都是外公亲自去栓门。同样,早晨也是外公去开门。
外公家里一共10个小孩。五男五女。外公是男孩里的老五,到家里来的客人都喊他“阿五叔”。住在南方房里。西边是二奶。二奶男人应该是早逝,我从未见过他。她一个人住,儿子、儿媳和孙女住单位房。她的孙女就是我的表妹。幼时我们非常要好,时常互相去家里玩,也会留宿。长大了却再无联系,听妈妈说她结了婚,跟着男人在丽江,生了个小孩,记不得是男孩还是女孩了。东边是四佬和四奶。就是外公的哥哥和嫂嫂。四佬原是国民党,打完仗之后留在祥云那个地方做老师,后来才回到大理。四佬身材颀长健朗,留着手掌长的胡须。四奶是个四川女子。瘦小精明,说着一口四川话。四奶经常到我们家来看电视,只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靠着沙发睡着了。有一次电视台播一个日本的恐怖片,除了四奶,其他人都不在。我想看但不敢一个人看,便喊四奶陪我。那片太恐怖了,某些情节现在还记得。看到恐怖的地方就赶紧别过头去,发现四奶已经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他们没有子女,从姐姐不知是哥哥那里过继了个女儿,我喊姑妈。姑妈一家都在安宁。后来四奶走了,留下四佬一个人。四佬精神不济了之后,姑妈就把他接到了安宁。北边原本是妈妈的三表哥一家住着。是外公三哥的三儿子。外公三哥早早不在了,旧时礼节复杂,不知怎么三嫂就不愿意回来,在隔两条街的自己家老房里住着。到我喊北方房的就是三大爹、三大妈和三表哥。我四五年级的时候,他们搬到了下关。北方房空出来了。于是外公外婆还是在南方房,我们一家四口租了北方房,搬了过去。三表哥就是带着我用炮仗炸泥洞那个,我从小就捡他的旧衣服来穿。他们家还在院子里的时候,我经常去他家蹭饭吃,他经常来我家看电视。如果我们吵架,那么内容就是“你还我们家饭!”“你还我们家电视!”他还把我抱到老人提前准备好的棺木上坐着,给我讲鬼故事。讲完就跑掉,留我一个人下不来,坐在黑暗里的棺木上哭天抢地。他还会把我的手反绑了,再把脚绑在椅背上,拿刷床铺的鬃毛刷来刷我的脚心……坏事太多了。现在写出来仍觉得很好笑。那时候寒暑假爸妈都要工作,妹妹就送去托儿所,我则去下关大大爹家,或是三大爹家里住。大大爹家有大表姐、二表姐和三表姐。我们不兴叫表哥表姐,都是直接带着名字叫。阿俊哥、阿敏姐、阿贤姐和阿娟姐。三大爹家是住得最多的。单位房,楼上楼下有好多同龄玩伴。二大爹家在昆明,只去过一次。偶尔他们会回大理看看老人。二大爹家有个女儿,阿嘉姐。能歌善舞,每次回来都在院子里教我们唱唱跳跳,现如今有印象的只有蓝精灵之歌了。姑妈家的是儿子,阿骥哥。见的次数最少,听的事情最多。比如:姑妈是老师,平时教儿子非常严格。如果阿骥哥有哪一次考试没到100分,姑妈就会拿针线把阿骥哥的嘴缝起来……我从未见过,所以无从考证。那时候只觉得还好我妈妈只用竹棍不拿针线。这些亲戚在我外公去世后,就很少走动了。特别是我出去读大学之后,就基本没再见过这些表姐表哥。仔细想想,我竟是连他们的样子都觉得很模糊了。
回忆如涨潮,一时停歇不了,汹涌澎湃。
还是回到老房子吧。四方房子都是两层的木结构,楼下楼上各三间房。楼下中间一间比较大,是堂屋。堂屋有六扇门,早开晚关。堂屋里靠着南墙有一张大圆桌,铺着齐地的长桌布。桌子下面是我的秘密空间。我经常躲在里面,幻想全世界谁也找不到我。左边是主卧,右边是客房。楼下三间房的顶就是楼上三间房的过道;楼上三间房的下面,就是楼下的回廊。回廊联通四方的房子,整个结构其实是六边形。大门在西北角,单车停在西南角。如果走直线的话,要穿过天井。回廊比天井高,有两级台槛(台阶),那么就得抬着单车上下台槛。懒得。所以,我经常滑着单车穿过南、东、北三方房子的回廊。每方回廊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根一人抱的木头柱子撑着楼上的地板,柱子底部是石墩。小学的时候,经常把皮筋绑在两个柱子上,就可以跳皮筋了,还可以自由调节高度。刚迁回大理的时候楼上楼下的地板都是木头的,年代久了,有木头腐坏。二三年级的时候,外公就把南方房的堂屋换成了水磨石地板。本来四方房子的回廊都铺着六边形的砖,外公修堂屋地面的时候,连着一起把南方房的回廊地面也换成了水磨石的。楼上依旧是木的。从木楼梯上楼踩着木地板,真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从不敢独自呆很久,感觉随时要出鬼。房顶铺着灰瓦。雨季的时候要记得漏水的位置,冬天请人来薅房顶(鸟飞过房顶的时候留下的粪便或者风吹过房顶带来的种子,都会使房顶长草。为了防止这些草的根须破坏瓦和导致漏水,每年都要请人上屋顶把草都拔掉,我们叫薅房顶)的时候,顺带要补漏的。二楼常年空着。直到我五六年级的时候。老房子离古城唯一一所高中——大理一中几乎只是一个转角的距离,那时一中开始招收高考补习班。文理各一个班。很多附近县里、镇里、村里的学生,考得不尽如人意想再考一年的就都来报名。需要在古城里租房子。于是,南北两方房的二楼稍微收拾了一下,便租给了来补习的学生。南边的租,外公收;北边的租,三大爹收。清清爽爽。仔细想想,好像最开始被租出去的,其实是四佬家的客房。又或许不是,已经记不得了。有相处较好的学生,考上了大学之后还有陆续的书信往来。寄给外公,感激全家对他们的鼓励与照顾。
中天井被外公打造成了个花园。正中间用水泥砌了个圆柱形花台,种着灯笼花,也就是倒挂金钟。花苞还未打开的时候,是个椭圆形的小球。用手一捏,“啵”一声,就炸开。觉得好玩,就挨个全部捏炸。围着花台一圈都是花盆,现在只记得对着南边房的花盆里,种着一棵腊梅。冬天满树腊梅花,就想到那句诗:暗香浮动月黄昏。外公不许人动,只得他一个人可以。剪下一枝,养在堂屋里。堂屋四季都不缺花香。金银花、素馨、缅桂、夜来香、栀子、腊梅。我最顽劣。上学的时候,折一小枝腊梅别在头发上。一整日的香。放学忘记拿下来,次次讨外公骂。别的哪一方对着的花盆里……忘记了。种着一株曼陀罗。开白色的花。开花前有巴掌大的花苞。也对它做过坏事。大人说,不要摸啊,有毒的。那时候去医院打针,都是相熟的医生。完了都会把注射器要回来玩。注射器里吸了水,射进曼陀罗的花苞里,摇一摇,再吸出来。注射到蚂蚁洞里去。想象毒死了满洞的蚂蚁。南方房两个卧室前,外公各修了一个L型的花台,开口朝外。L的拐角里,各一只大花盆,种着两大株夜来香。夏天夜里,香到睡不着觉。L花台上种着凤仙花,火把节用来染指甲。凤仙花的果实成熟了就会自己炸裂,喷射出种子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我当然也会手动捏炸。中天井的地板是四方形的大石板铺在泥土上。翻开大石板可以找到蚯蚓。去水库钓鱼前,就赶紧去石板下翻蚯蚓。夏季夜里会有暴雨。一夜暴雨后,石板下的泥土吸水没那么快,第二天就会有积水。太阳出来了,照得积水清亮亮的。水里还点缀着石板缝隙里长出来的小团杂草。异常好看。去上学前折了纸船放到积水里,想象这它海阔天空;放学就只剩一滩一滩晒干的“纸尸体”。外公又骂。只得悻悻收拾掉。
老房子是修了厕所的,而且分了男女。全体人都不用去外面的公厕,就当时来讲,已算是比较先进了。厕所在南方房后院的左侧。厕所没什么好写,无非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要请人来掏粪罢了。男厕那边种着一株桃树。(可能是先种了树,才修的厕所。不然为何要把桃树种在男厕里呢?真的没有问过)年份很久,桃树长到有两层楼那么高。可能是就地吸肥的缘故,枝繁叶茂,桃子长得特别好。又大、又多、又水、又甜。据说最多的时候,家里人根本吃不完。四奶还拿背篓背了出去街上卖过。桃子当然也只有外公能摘。一根长竹竿,顶上固定一个空罐头壳子。用罐头壳子套住桃子,转一下竹竿,桃子就稳稳落在罐头壳子里了。如果是打落,那么桃子便摔烂了。妈妈爱吃桃,等不得外公。最会指使我爬到墙头上摘桃子。差不多可以吃的就都摘了。外公觉得是有小贼翻了厕所的墙进来偷了桃子。天知地知妈知我知,我们谁都没有说。后来桃树生毛毛虫,一圈一圈黑压压围满了枝干。爸爸抢救过。用竹竿缠了布,倒上汽油,点燃去烧那些毛毛虫。一条一条毛毛虫的尸体掉得满地都是,看得人鸡皮疙瘩起。自从生虫以后,桃树就每况愈下,桃子越结越少。大概初三就没吃上桃了。
东北院里有口井。大家生活用水全都来自这口井。外公对井极严肃。每年都要请人来“淘井”。就是下井去看看有脏东西就捞出来。大年三十午夜十二点前要盖上井盖,拿红纸写“封井大吉”贴在石井栏上;大年初一大早起来放过炮仗,就要去揭开井盖,把“封井大吉”揭下来,换成“开井大吉”。井旁边也种着一株桃树。长来长去长不成。大人也没有把它挖掉。只在它光秃秃的枝丫上栓了秋千给我们两姊妹玩耍。
还有许多许多零散的记忆。
比如,妹妹也上小学后,我就愿意和她一起玩了。最常玩的是小姐与丫鬟。我是小姐。妹妹是丫鬟。两人穿着妈妈的裙子,顶了枕巾假装长头发,拿着扇子逛花园。“小姐,你看那朵花多美呀!”“是啊,你去给我摘一朵吧!”
比如,冬天太阳好的时候,就要xiang(读四声)太阳。就是烤太阳的意思。两个板凳。一高一低。低的坐着,高的放着作业。一定要背靠柱子,不能晒着头。把脚叉开;或者一个凳子靠着房门坐,头躲在回廊的阴影里,其他身体部位全部晒着太阳。好暖。
再比如,拆洗了被面和被里,晒干后就在天井里铺一大张牛皮纸。被子摊开在牛皮纸上,妈妈或是外婆坐在牛皮纸上把被里被面缝回去。我去搭把手,折个角对个线什么的,觉得自己能干极了。
再比如,我初一的时候,爸妈觉得我跟妹妹都大了,一张床也不好挤,于是妹妹继续在北方房的房间,我则搬到了南方房的客房里。只隔了一个天井而已,就觉得天高皇帝远。我在自己的房间里看小说、吃宵夜、去囱囱口买炸烤来吃、听广播……总之就是不务正业。
还比如,外公一直不肯接通自来水,我们搬走后才勉强装了抽水的水泵。因为人老了,提不动水,每次外公都喊我帮忙打水。我可生气。不愿去又不得不去。每次都破口大骂,骂凭什么你不用自来水还偏要我去打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宁愿天天帮外公打水。让这打水的时光多一些,再多一些。
1987年,我们搬进老房子,我四岁
1989年,妹妹出生
1999年,我们搬出老房子,住进妈妈单位的房子,在广武路。外公外婆还在老房子
2000年,外公过世
2002年,外婆过世
2004年,大理一中修建篮球场,老房子周边一片全部征收,所有人家搬迁到古城北门。那时我刚上大一,学校远在洛阳。最后也没有去看老房子一眼。如果在大理,也是不敢去看的吧。只记得问了妈妈一句,拆了?妈妈说实在保不住,拆了。然后就真的拆了。
护国路234号。我仍旧记得门牌号。外公常常讲,这院房子建了快百年了,是古城的中心,东北院里的井就是城心井。院子不临街,需要穿过一条胡同。大理话叫“囱囱”。我理解是因为这道狭长直筒状,像是烟囱。囱囱的路是石头路。大小不一的石头嵌在泥土里,年深月久,表面被磨得很光滑。两边是别人家的墙。旧时大理的房子,是用石头砌起来的,中间和着稻草泥灰。用手抠抠,石头中间的泥灰就抠下来了,留出个泥洞。小时候跟着表哥放炮仗。把炮仗放在泥洞里。“嘣”!外公看见了急得跳脚。“几个死丫子(大理骂人的话),墙要炸倒了。”就只是骂几句而已,我们还是会去抠泥洞。
院子是大理典型的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有点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四方房子中间围着一个天井,每方房子后面各自再有一个天井(类似后院)。一共五个。四合五天井尊西边为大,所以西边的房子要比其他三边的高出一个台阶。四方房子是用扣隼扣起来的,如果晃动,那么四方互相拉扯平衡着,非常牢实。中学几年级记不得了,大理有一次震感强烈的地震。好多人家都去东门电影院旁边的空地上搭帐篷过夜。我们家就还在老房子里,该干嘛干嘛,一点恐慌之感也无。西北角是大门。红色的拱门。左右两扇。面对大门右边那一扇是用石头抵住的。除非遇到非开不可的时候(比如搬大件家具什么的),一般是不开的。左边一扇供人进出。大门白天是用一个铁质搭扣扣起来。搭扣在门外连着一个铁球,要进门的人就扭转铁球,从左到右打开搭扣。晚上有根很粗的木头门栓,一般都是外公亲自去栓门。同样,早晨也是外公去开门。
外公家里一共10个小孩。五男五女。外公是男孩里的老五,到家里来的客人都喊他“阿五叔”。住在南方房里。西边是二奶。二奶男人应该是早逝,我从未见过他。她一个人住,儿子、儿媳和孙女住单位房。她的孙女就是我的表妹。幼时我们非常要好,时常互相去家里玩,也会留宿。长大了却再无联系,听妈妈说她结了婚,跟着男人在丽江,生了个小孩,记不得是男孩还是女孩了。东边是四佬和四奶。就是外公的哥哥和嫂嫂。四佬原是国民党,打完仗之后留在祥云那个地方做老师,后来才回到大理。四佬身材颀长健朗,留着手掌长的胡须。四奶是个四川女子。瘦小精明,说着一口四川话。四奶经常到我们家来看电视,只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靠着沙发睡着了。有一次电视台播一个日本的恐怖片,除了四奶,其他人都不在。我想看但不敢一个人看,便喊四奶陪我。那片太恐怖了,某些情节现在还记得。看到恐怖的地方就赶紧别过头去,发现四奶已经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他们没有子女,从姐姐不知是哥哥那里过继了个女儿,我喊姑妈。姑妈一家都在安宁。后来四奶走了,留下四佬一个人。四佬精神不济了之后,姑妈就把他接到了安宁。北边原本是妈妈的三表哥一家住着。是外公三哥的三儿子。外公三哥早早不在了,旧时礼节复杂,不知怎么三嫂就不愿意回来,在隔两条街的自己家老房里住着。到我喊北方房的就是三大爹、三大妈和三表哥。我四五年级的时候,他们搬到了下关。北方房空出来了。于是外公外婆还是在南方房,我们一家四口租了北方房,搬了过去。三表哥就是带着我用炮仗炸泥洞那个,我从小就捡他的旧衣服来穿。他们家还在院子里的时候,我经常去他家蹭饭吃,他经常来我家看电视。如果我们吵架,那么内容就是“你还我们家饭!”“你还我们家电视!”他还把我抱到老人提前准备好的棺木上坐着,给我讲鬼故事。讲完就跑掉,留我一个人下不来,坐在黑暗里的棺木上哭天抢地。他还会把我的手反绑了,再把脚绑在椅背上,拿刷床铺的鬃毛刷来刷我的脚心……坏事太多了。现在写出来仍觉得很好笑。那时候寒暑假爸妈都要工作,妹妹就送去托儿所,我则去下关大大爹家,或是三大爹家里住。大大爹家有大表姐、二表姐和三表姐。我们不兴叫表哥表姐,都是直接带着名字叫。阿俊哥、阿敏姐、阿贤姐和阿娟姐。三大爹家是住得最多的。单位房,楼上楼下有好多同龄玩伴。二大爹家在昆明,只去过一次。偶尔他们会回大理看看老人。二大爹家有个女儿,阿嘉姐。能歌善舞,每次回来都在院子里教我们唱唱跳跳,现如今有印象的只有蓝精灵之歌了。姑妈家的是儿子,阿骥哥。见的次数最少,听的事情最多。比如:姑妈是老师,平时教儿子非常严格。如果阿骥哥有哪一次考试没到100分,姑妈就会拿针线把阿骥哥的嘴缝起来……我从未见过,所以无从考证。那时候只觉得还好我妈妈只用竹棍不拿针线。这些亲戚在我外公去世后,就很少走动了。特别是我出去读大学之后,就基本没再见过这些表姐表哥。仔细想想,我竟是连他们的样子都觉得很模糊了。
回忆如涨潮,一时停歇不了,汹涌澎湃。
还是回到老房子吧。四方房子都是两层的木结构,楼下楼上各三间房。楼下中间一间比较大,是堂屋。堂屋有六扇门,早开晚关。堂屋里靠着南墙有一张大圆桌,铺着齐地的长桌布。桌子下面是我的秘密空间。我经常躲在里面,幻想全世界谁也找不到我。左边是主卧,右边是客房。楼下三间房的顶就是楼上三间房的过道;楼上三间房的下面,就是楼下的回廊。回廊联通四方的房子,整个结构其实是六边形。大门在西北角,单车停在西南角。如果走直线的话,要穿过天井。回廊比天井高,有两级台槛(台阶),那么就得抬着单车上下台槛。懒得。所以,我经常滑着单车穿过南、东、北三方房子的回廊。每方回廊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根一人抱的木头柱子撑着楼上的地板,柱子底部是石墩。小学的时候,经常把皮筋绑在两个柱子上,就可以跳皮筋了,还可以自由调节高度。刚迁回大理的时候楼上楼下的地板都是木头的,年代久了,有木头腐坏。二三年级的时候,外公就把南方房的堂屋换成了水磨石地板。本来四方房子的回廊都铺着六边形的砖,外公修堂屋地面的时候,连着一起把南方房的回廊地面也换成了水磨石的。楼上依旧是木的。从木楼梯上楼踩着木地板,真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从不敢独自呆很久,感觉随时要出鬼。房顶铺着灰瓦。雨季的时候要记得漏水的位置,冬天请人来薅房顶(鸟飞过房顶的时候留下的粪便或者风吹过房顶带来的种子,都会使房顶长草。为了防止这些草的根须破坏瓦和导致漏水,每年都要请人上屋顶把草都拔掉,我们叫薅房顶)的时候,顺带要补漏的。二楼常年空着。直到我五六年级的时候。老房子离古城唯一一所高中——大理一中几乎只是一个转角的距离,那时一中开始招收高考补习班。文理各一个班。很多附近县里、镇里、村里的学生,考得不尽如人意想再考一年的就都来报名。需要在古城里租房子。于是,南北两方房的二楼稍微收拾了一下,便租给了来补习的学生。南边的租,外公收;北边的租,三大爹收。清清爽爽。仔细想想,好像最开始被租出去的,其实是四佬家的客房。又或许不是,已经记不得了。有相处较好的学生,考上了大学之后还有陆续的书信往来。寄给外公,感激全家对他们的鼓励与照顾。
中天井被外公打造成了个花园。正中间用水泥砌了个圆柱形花台,种着灯笼花,也就是倒挂金钟。花苞还未打开的时候,是个椭圆形的小球。用手一捏,“啵”一声,就炸开。觉得好玩,就挨个全部捏炸。围着花台一圈都是花盆,现在只记得对着南边房的花盆里,种着一棵腊梅。冬天满树腊梅花,就想到那句诗:暗香浮动月黄昏。外公不许人动,只得他一个人可以。剪下一枝,养在堂屋里。堂屋四季都不缺花香。金银花、素馨、缅桂、夜来香、栀子、腊梅。我最顽劣。上学的时候,折一小枝腊梅别在头发上。一整日的香。放学忘记拿下来,次次讨外公骂。别的哪一方对着的花盆里……忘记了。种着一株曼陀罗。开白色的花。开花前有巴掌大的花苞。也对它做过坏事。大人说,不要摸啊,有毒的。那时候去医院打针,都是相熟的医生。完了都会把注射器要回来玩。注射器里吸了水,射进曼陀罗的花苞里,摇一摇,再吸出来。注射到蚂蚁洞里去。想象毒死了满洞的蚂蚁。南方房两个卧室前,外公各修了一个L型的花台,开口朝外。L的拐角里,各一只大花盆,种着两大株夜来香。夏天夜里,香到睡不着觉。L花台上种着凤仙花,火把节用来染指甲。凤仙花的果实成熟了就会自己炸裂,喷射出种子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我当然也会手动捏炸。中天井的地板是四方形的大石板铺在泥土上。翻开大石板可以找到蚯蚓。去水库钓鱼前,就赶紧去石板下翻蚯蚓。夏季夜里会有暴雨。一夜暴雨后,石板下的泥土吸水没那么快,第二天就会有积水。太阳出来了,照得积水清亮亮的。水里还点缀着石板缝隙里长出来的小团杂草。异常好看。去上学前折了纸船放到积水里,想象这它海阔天空;放学就只剩一滩一滩晒干的“纸尸体”。外公又骂。只得悻悻收拾掉。
老房子是修了厕所的,而且分了男女。全体人都不用去外面的公厕,就当时来讲,已算是比较先进了。厕所在南方房后院的左侧。厕所没什么好写,无非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要请人来掏粪罢了。男厕那边种着一株桃树。(可能是先种了树,才修的厕所。不然为何要把桃树种在男厕里呢?真的没有问过)年份很久,桃树长到有两层楼那么高。可能是就地吸肥的缘故,枝繁叶茂,桃子长得特别好。又大、又多、又水、又甜。据说最多的时候,家里人根本吃不完。四奶还拿背篓背了出去街上卖过。桃子当然也只有外公能摘。一根长竹竿,顶上固定一个空罐头壳子。用罐头壳子套住桃子,转一下竹竿,桃子就稳稳落在罐头壳子里了。如果是打落,那么桃子便摔烂了。妈妈爱吃桃,等不得外公。最会指使我爬到墙头上摘桃子。差不多可以吃的就都摘了。外公觉得是有小贼翻了厕所的墙进来偷了桃子。天知地知妈知我知,我们谁都没有说。后来桃树生毛毛虫,一圈一圈黑压压围满了枝干。爸爸抢救过。用竹竿缠了布,倒上汽油,点燃去烧那些毛毛虫。一条一条毛毛虫的尸体掉得满地都是,看得人鸡皮疙瘩起。自从生虫以后,桃树就每况愈下,桃子越结越少。大概初三就没吃上桃了。
东北院里有口井。大家生活用水全都来自这口井。外公对井极严肃。每年都要请人来“淘井”。就是下井去看看有脏东西就捞出来。大年三十午夜十二点前要盖上井盖,拿红纸写“封井大吉”贴在石井栏上;大年初一大早起来放过炮仗,就要去揭开井盖,把“封井大吉”揭下来,换成“开井大吉”。井旁边也种着一株桃树。长来长去长不成。大人也没有把它挖掉。只在它光秃秃的枝丫上栓了秋千给我们两姊妹玩耍。
还有许多许多零散的记忆。
比如,妹妹也上小学后,我就愿意和她一起玩了。最常玩的是小姐与丫鬟。我是小姐。妹妹是丫鬟。两人穿着妈妈的裙子,顶了枕巾假装长头发,拿着扇子逛花园。“小姐,你看那朵花多美呀!”“是啊,你去给我摘一朵吧!”
比如,冬天太阳好的时候,就要xiang(读四声)太阳。就是烤太阳的意思。两个板凳。一高一低。低的坐着,高的放着作业。一定要背靠柱子,不能晒着头。把脚叉开;或者一个凳子靠着房门坐,头躲在回廊的阴影里,其他身体部位全部晒着太阳。好暖。
再比如,拆洗了被面和被里,晒干后就在天井里铺一大张牛皮纸。被子摊开在牛皮纸上,妈妈或是外婆坐在牛皮纸上把被里被面缝回去。我去搭把手,折个角对个线什么的,觉得自己能干极了。
再比如,我初一的时候,爸妈觉得我跟妹妹都大了,一张床也不好挤,于是妹妹继续在北方房的房间,我则搬到了南方房的客房里。只隔了一个天井而已,就觉得天高皇帝远。我在自己的房间里看小说、吃宵夜、去囱囱口买炸烤来吃、听广播……总之就是不务正业。
还比如,外公一直不肯接通自来水,我们搬走后才勉强装了抽水的水泵。因为人老了,提不动水,每次外公都喊我帮忙打水。我可生气。不愿去又不得不去。每次都破口大骂,骂凭什么你不用自来水还偏要我去打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宁愿天天帮外公打水。让这打水的时光多一些,再多一些。
1987年,我们搬进老房子,我四岁
1989年,妹妹出生
1999年,我们搬出老房子,住进妈妈单位的房子,在广武路。外公外婆还在老房子
2000年,外公过世
2002年,外婆过世
2004年,大理一中修建篮球场,老房子周边一片全部征收,所有人家搬迁到古城北门。那时我刚上大一,学校远在洛阳。最后也没有去看老房子一眼。如果在大理,也是不敢去看的吧。只记得问了妈妈一句,拆了?妈妈说实在保不住,拆了。然后就真的拆了。